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017和2006的区别

2024-04-29

1.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017和2006的区别

JTG 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较原JTG D50—2006的主要区别有:
1.  调整了交通荷载分级,增加了极重交通等级;采用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划分交通荷载等级应用不便,以货车交通量划分更为合适,新规范以路面设计期内累计交通量划分交通荷载等级;
2.  取消垫层的说法,沥青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和必要的功能层组成。功能层包括防冻层、排水层、隔离层、粒层、透层等;
3.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要求与原规范有了较大的提高,约为原规范的2~3倍。原规范路床回弹模量采用压入承载板实验;新规范以三轴实验测试路基回弹模量来确定。原规范采用最不利季节路基的湿度,本规范采用路基平衡时的湿度;
4. 调整了路基湿度状况分类指标及标准,引入了温度调整系数和等效温度;
5. 原规范采用稠度来表征路基干湿状态,但稠度无法反映非粘性土的湿度状态和准确反映对回弹模量的影响。另外含水率变化同时引起土密实度变化,因而也是影响回弹模量的一项主要因素。而土的饱和度反映了含水率及密实度的影响。因此改用饱和度来表征;
6. 采用针对具体损坏的设计指标体系。增加了路基永久变形、沥青层永久变形和路面低温开裂设计指标,改进了沥青层和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预估模型,取消了路表弯沉值指标;
7. 改变了路面材料和路基的设计参数,调整了测试方法,规定了确定路面材料和路基设计参数的三个层次;
8. 规范了轴载谱及交通参数的调查分析方法;
9. 梳理了章节安排,突出了结构组合设计要求,规范了术语和符号;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017和2006的区别

2. 沥青路面设计新旧规范比较

沥青路面设计新旧规范比较,即
JTG 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较原JTG D50—2006的主要区别有:
1. 调整了交通荷载分级,增加了极重交通等级;采用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划分交通荷载等级应用不便,以货车交通量划分更为合适,新规范以路面设计期内累计交通量划分交通荷载等级;
2. 取消垫层的说法,沥青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和必要的功能层组成。功能层包括防冻层、排水层、隔离层、粒层、透层等;
3.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要求与原规范有了较大的提高,约为原规范的2~3倍。原规范路床回弹模量采用压入承载板实验;新规范以三轴实验测试路基回弹模量来确定。原规范采用最不利季节路基的湿度,本规范采用路基平衡时的湿度;
4. 调整了路基湿度状况分类指标及标准,引入了温度调整系数和等效温度;
5. 原规范采用稠度来表征路基干湿状态,但稠度无法反映非粘性土的湿度状态和准确反映对回弹模量的影响。另外含水率变化同时引起土密实度变化,因而也是影响回弹模量的一项主要因素。而土的饱和度反映了含水率及密实度的影响。因此改用饱和度来表征;
6. 采用针对具体损坏的设计指标体系。增加了路基永久变形、沥青层永久变形和路面低温开裂设计指标,改进了沥青层和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预估模型,取消了路表弯沉值指标;
7. 改变了路面材料和路基的设计参数,调整了测试方法,规定了确定路面材料和路基设计参数的三个层次;
8. 规范了轴载谱及交通参数的调查分析方法;
9. 梳理了章节安排,突出了结构组合设计要求,规范了术语和符号;

3.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017和2006的区别

JTG 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较原JTG D50—2006的主要区别有:
1.  调整了交通荷载分级,增加了极重交通等级;采用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划分交通荷载等级应用不便,以货车交通量划分更为合适,新规范以路面设计期内累计交通量划分交通荷载等级;
2.  取消垫层的说法,沥青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和必要的功能层组成。功能层包括防冻层、排水层、隔离层、粒层、透层等;
3.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要求与原规范有了较大的提高,约为原规范的2~3倍。原规范路床回弹模量采用压入承载板实验;新规范以三轴实验测试路基回弹模量来确定。原规范采用最不利季节路基的湿度,本规范采用路基平衡时的湿度;
4. 调整了路基湿度状况分类指标及标准,引入了温度调整系数和等效温度;
5. 原规范采用稠度来表征路基干湿状态,但稠度无法反映非粘性土的湿度状态和准确反映对回弹模量的影响。另外含水率变化同时引起土密实度变化,因而也是影响回弹模量的一项主要因素。而土的饱和度反映了含水率及密实度的影响。因此改用饱和度来表征;
6. 采用针对具体损坏的设计指标体系。增加了路基永久变形、沥青层永久变形和路面低温开裂设计指标,改进了沥青层和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预估模型,取消了路表弯沉值指标;
7. 改变了路面材料和路基的设计参数,调整了测试方法,规定了确定路面材料和路基设计参数的三个层次;
8. 规范了轴载谱及交通参数的调查分析方法;
9. 梳理了章节安排,突出了结构组合设计要求,规范了术语和符号;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017和2006的区别

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2015修订了哪些内容

新规范由7章、9个附录组成,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和符号,第3章一般路基,第4章路基排水,第5章路基防护与支挡,第6章路基拓宽改建,第7章特殊路基,涵盖了公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所涉及的全部路基工程项目,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1.将原规范3.2节“路床”,根据交通荷载等级,调整了路床深度范围,提出了路基结构回弹模量的控制标准及指标预估方法。
2.填方路基,补充了“填方路基高度的设计原则与确定路堤高度的方法”。
3.高路堤与陡坡路堤,修订了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补充了“高填方路基在连续降雨工况、地震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4.将原规范3.9节“粉煤灰路堤”改为“轻质材料路堤”,增加了“土工泡沫塑料路堤”、“泡沫轻质土路堤”,明确了轻质材料路堤结构设计、材料设计与稳定性、沉降验算要求。
5.增加3.10节“工业废渣路堤”,给出了高炉矿渣、钢渣、煤矸石等填筑路堤的适用条件、材料要求、路堤结构设计、路堤稳定性验算等技术要求。
6.路基排水,补充了 “明沟最大允许流速”、“低路堤防排水”、“下挖式通道排水”、“立交区路基排水”、“中央分隔带防排水设计”、“渗井”、“排水隧洞”等技术要求。
7.路基防护与支挡,补充了“土工格栅反包式加筋土挡土墙、石笼式挡土墙”等柔性防护结构适用条件、结构设计、材料技术要求;修订了预应力锚杆结构计算与防腐要求、土钉适用条件、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要求、以及现场试验与监测设计要求。
8.路基拓宽改建,补充了膨胀土地区和岩溶地区原有路基的评价内容,修订了原有路基现场测试要求、拓宽路基软土地基处理措施、原有路基利用与处治技术原则及要求。
9.特殊路基,修订了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膨胀土、黄土、盐渍土、多年冻土、风化、雪害、涎流冰、采空区、滨海、水库等16类特殊路基设计原则、病害防治措施与技术要求,增加了7.19节季节性冰冻地区路基。

5.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目录

上篇规范条文释义1总则2术语、符号2.1术语2.2符号3一般规定3.1标准轴载及设计交通量3.2路用材料4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结构层设计4.2结构组合设计5路基与垫层5.1路基回弹模量5.2垫层与抗冻层设计6基层、底基层6.1半刚性基层、底基层6.2柔性基层、底基层6.3刚性基层7沥青面层7.1沥青混合料面层7.2沥青贯人式路面与表面处治8新建路面结构厚度9改建路面设计9.1一般规定9.2沥青路面加铺层9.3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10排水设计11桥面铺装及其他工程11.1桥面铺装11.2其他工程下篇专题研究专题一路面设计中的寿命周期费用分析(lcca)方法简介专题二轴载谱的调查方法专题三半刚性基层材料特性与混合料设计专题四密级配沥青碎石基层技术的应用专题五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专题六级配碎石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专题七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专题八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方法专题九设计算例专题十沥青路面扩建工程中的新老路面纵向拼接技术附录a不利季节影响系数和湿度影响系数附录b《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勘误表参考文献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目录

6.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为适应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使沥青路面满足使用要求,保证路面质量,提高工程耐久性,制定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九条道路、停车场和道路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要求,并根据交通需求及时调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现已经投入使用的道路存在交通事故频发路段,或者停车场、道路配套设施存在交通安全严重隐患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防范交通事故、消除隐患的建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7.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修订内容

有:(1)在“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道路沥青标准和沥青路面的气候分区。提出了按照当地气候条件及交通情况(公路等级)选择沥青标号的方法。(2) 在总则中强调了几个与早期病害有关的措施,如防治层间污染、合理工期、路基不均匀沉降等等。(3)在材料部分全面修订了道路石油沥青、乳化沥青技术要求,局部修订了集料技术要求。(4) 针对改性沥青和SMA方面的一些特殊要求进行了补充完善。(5)明确了三层矿料级配范围的意义,修订提出了规范矿料级配范围,调整工程级配范围的原则。(6)完善了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调整了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方法及设计指标、标准,修订了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方法,统一了空隙率等体积指标的计算方法。(7)修订并补充了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检验方法和技术要求,增加了渗水性检验指标。(8)调整了不同粒径混合料的适宜的压实层厚度,不同层位的沥青混合料种类、规格。明确施工期间需要对设计结构、材料进行审查和监督,予以确认。(9)在施工工艺部分,主要修订了对拌和厂的要求,提出了过程控制、总量检验的方法,增加了提高平整度的措施,强调了摊铺宽度限制和加强轮胎压路机压实等内容。强调了冬季施工及雨季施工的问题。(10)修改了透层、粘层、封层的内容。将封层部分移入表面处治一章中,并增补了有关稀浆封层、微表处等新型结构的内容。(11)修订了施工质量检验指标、频度、方法,增补了密水性(渗水系数)要求,强调压实度检验主要是工艺控制、淡化了钻孔。(12) 修订了桥面铺装的厚度、混合料类型,施工工艺。提出了对钢桥面铺装的基本要求。本次修订时重点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条款对不同等级的公路明确提出了不同要求。各单位和个人对本规范有何意见或建议,可与规范编制单位联系,以便下次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主要起草人:沈金安、李福普、陈景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修订内容

8. 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采用什么理论

  我国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2-97)中采用的轴载换算公式,就是以上面的推导和论证得出的,结果表述如下:
  关于标准轴载的取用问题,考虑到近年来道路交通量的增长较快,重车所占的比例增多,以及轻型车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疲劳损伤作用减小等因素。新规范统一采用BZZ-100作为标准轴载。
  1.当以设计弯沉值为指标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凡轴载大于25KN、小于130KN的各级轴载(包括车辆前、后轴)  的作用次数 ,应按下述公式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 。
  (2-34)
  式中: --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日) ;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标准轴载(k N)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
  --轴数系数;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6.4,双轮组为1,四轮组为0.38。
  当轴间距大于3m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此时轴数系数为 ;当轴间距小于3m时,按双轴或多轴计算,轴数系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 --轴数。
  2、当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凡轴载大于50kN的各级轴载(包括车辆的前、后轴)  的作用次数 ,应按下述公式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 。
  (2-35)
  式中: --轴数系数;
  --轮组系数,单轮组为18.5,双轮组为1.0,四轮组为0.09。
  当轴间距小于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下式计算。
  
  上述轴载换算公式,仅适用于单轴轴载小于130KN的各种车型的轴载换算。
  轴载换算公式,问题颇受国际上的关注,在第十八届世界道路会议上,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采用轴载比(Pi/sP)的公式时,奥地利认为指数用7.0;法国认为指数用10.0;澳大利亚认为指数用12。会议结论:该指数应根据路面结构层的不同组合和材料性质决定。从我国路面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一般以路表容许弯沉值为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的控制指标,轴载换算公式宜用公式(2-34)。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需验算拉力时,宜用公式(2-35)。
  第三节    水泥混凝土路面轴载换算方法
  不同轴载间作用次数的换算所依据的是等效原则,即同一路面结构在不同轴载作用下达到相同的疲劳损坏程度,AASHO给出了以P=18000磅(8.2吨)为标准轴载,以PSI为等效指标(采用2.5或2.0)的轴载换算公式:
  (2-36)
  式中:P1s和Pi分别为标准和第i级的轴重。
  此式几乎成了各国通用的、唯一的换算公式,但它所依据的疲劳损坏概念和指标主要适于AASHO 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