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的发展

2024-05-15

1. 香港回归后的发展

几个中心地位没变  在经济领域,香港的不变首先表现在她的几个“国际中心”的地位上。  上世纪70年代,香港成为亚洲地区出现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今天,香港已与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并列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根据伦敦今年3月公布的环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在金融中心竞争力方面的排名是世界第三,并被视为未来真正的重量级金融城市。  到2006年年底,全球10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70多家在香港营业。今天,漫步在香港岛繁华的大街上,街道两旁最多的不是商场、超市,也不是店铺、酒家,而是鳞次栉比的银行。多年来,香港一直流行一个说法,叫“银行多于米铺”。这可以说是今天香港金融业高度发达的最鲜明写照。  今天的香港,依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中心。现在,香港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已接近本地生产总值的四倍。近几年,香港的对外贸易发展畅旺。整体货物贸易出口连续4年获得两位数的增幅。人们常说,香港具备“三优四通”的优势。  “三优”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制度和简单的低税制。“四通”是指信息、人才、资金和货物自由流通。这些优势在回归十年来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使得香港继续保持着亚太地区的地区总部中心地位,不少跨国企业都选择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以统筹和集中管理区内业务。  香港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每天,有几十条国际海上航线从这里穿插运行,通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座港口。约70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小型港口为香港提供喂给服务。  今年以来,围绕香港回归十周年,美国和英国政界的一些要人,对香港事务也多有评价。他们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回归十年来,香港依然是自由之都,香港的民主也按照循序渐进、均衡参与的原则在逐步发展。  那么,香港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其实变化也很多。但这种变化是发展中的变化,是迈向繁荣的变化,是回归旅途中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两个方面最值得提点。  回归之前,香港是漂泊的“游子”;回归之后,香港能真切感受到来自大陆这个强有力靠山的力量。这大概就是最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港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  人心回归的历程  香港回归以来的十年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十年间,香港先后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疫情扩散、世界经济衰退、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战争以及沙斯袭扰等多种风险的冲击,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的沉着应对下,每一次都成功地化险为夷,并成为香港迈上新台阶的基石。  香港回归以来,内地一直关心、支持着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当香港十年间面临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时,中央政府总是不断推出各项措施,帮助香港纾困解难。十年来,内地推出“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个人游、粤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京港与沪港合作、开放人民币业务、推动国企到港上市等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经济复苏,创造了两地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十年回归风雨路,也是一条“人心回归”的道路。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2006年4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75%的香港人表示会以身为中国人为荣;62%表示会以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荣;65%的人认为因为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才可以吐气扬眉;76%同意香港人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同年12月,另一份民意调查显示,有51%的香港人表示满意“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行情况,64%同意“一国两制”是对香港有利的安排,62%同意中央政府有诚意照顾香港利益,66%认为香港和内地有很多共同利益,62%觉得香港人与中央政府有很多共同利益。这些数据反映了港人对中国、对内地和对中央的态度,与回归初期比较是天壤之别,显示大部分香港人实现了“人心回归”。  近代以来的香港,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经历了动荡的考验,经历过经济的腾飞,也经历过心灵的磨难。回归十年后的今天,在变与不变之间,香港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
希望能帮到你

香港回归后的发展

2. 香港回归后有什么变化?

香港回归后的变化:
1、回归祖国后的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一方面,香港继续作为内地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和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窗口,为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香港以内地广阔的腹地为依托,从内地的快速发展中获取了更多发展机遇和不竭发展动力。
2、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正面临着实现更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毫不动摇地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巩固和发展香港政通人和、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是中央政府和祖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香港同胞的共同利益。

扩展资料
对国内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发展。香港回归十余年,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下,香港发展走向日益繁荣;
3、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通过香港回归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是英明正确的,同时为澳门问题的解决以及澳门的回归提供了实践的范本,最终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国外的意义:
1、香港的顺利回归不仅是给西方大国以有力的回击,而且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实例,对世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香港是如何回归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强行割让香港岛。1856年10月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于1860年10月24日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强行割让九龙半岛。1898年6月9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缔结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及附近235个岛屿,总面积975.1平方公里。
即现在所说的“新界”,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这就是香港回归问题的由来。自1898年至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之前,新界、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均受到英国统治。于1980年代,中国为收回香港主权,与英国开始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历时两年,共22轮,谈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秘密磋商阶段。从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几轮会谈,主要是关于香港主权归属和驻军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正式会谈阶段。
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双方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会谈,主要是关于未来香港实行的制度、香港过渡时期的安排问题等。在谈判桌上,中英双方起先态度强硬,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认为"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
英方针对香港的发展问题曾建议"以主权换治权"方案,邓小平则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构想。最终,中英双方都作出一定的让步,达成一致共识。

扩展资料:
原因:
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实行后,中国的综合能力日益增强,同时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政策因素: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法律依据: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群众基础:港澳同胞的爱国意识强烈,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重大意义:
“回归不单是换一面国旗、区旗,更换一些名称便能落实,还要经过一段心路历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而这个转变,首先发生在法律制度上。”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区政府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六月十日在香港谈及《基本法》实施情况时说。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们掀起了宪制的新序幕,在原有法律不变的原则下,迈进法律史的新里程。”梁爱诗表示,回归的意义在于香港回到自己祖国的主权下,虽然香港实行与内地不同的制度。
我们与内地和台湾、澳门同胞生活在同一个国土上,同为中华民族,共用同一语文,共享同一文化,共有同一源远流长的历史,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回归前彭定康的政改,使原有直通车的计划被破坏,如果没有一个机构去执行立法会的工作,整个政府便会瘫痪。因此,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筹备委员会决定设立临时立法会。
香港特区刚刚成立,临时立法会的合法性便受到挑战,幸而法院在短短一个月内便确定了它的合法地位,否则政府无法运作,社会将陷于混乱。
影响:
主权移交是香港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对香港影响深远。主权移交前部份香港人对中国大陆政权的恐惧带来了移民潮,曾一度造成人才及资金外流。
另一方面,主权移交加速了中国大陆和香港两地在经济及社会上的融合。香港政权移交也标志著英国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最光辉的“日不落帝国”时代的终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回归

香港是如何回归

4. 香港回归的原因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5. 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1997年9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香港举行。这次年会是香港回归祖国后承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年会。
2004年6月初,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举行,内地9省区和港澳特区“9+2”区域经济合作正式登场。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迎客,这是全球第5个迪斯尼乐园。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成功举办。2009年12月,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在香港举行,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首次承办国际性综合赛事。
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两地文化经济交流不断深化。在香港人民的努力和国家支持的下,香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的天堂。
这十几年来,香港失业率不断下降,人均收入不断提升,香港人民真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两地文化经济交流不断深化。
在香港人民的努力和国家支持的下,香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的天堂。这十几年来,香港失业率不断下降,人均收入不断提升,香港人民真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扩展资料: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战胜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等种种风险和挑战,继续保持着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
尽管香港在回归后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今后的岁月里也还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但有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作为坚强后盾。
有广大爱国爱港同胞的团结进取,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基本法的各项规定,香港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险阻,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

6. 香港回归以来的发展变化?

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得益于“一国两制”,香港回归以来与内地优势互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为什么香港成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和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25年来,尽管香港面临各种挑战,但始终展现强大韧性,多次化危为机,变得更加强大。特别是在过去几年中,香港努力降低2019年暴力乱港事件及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坚持不懈和决不妥协的精神,面对所有挑战。
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为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通过完善选举制度、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生态在宪制秩序层面得到重塑,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得到保障,进而保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必将使香港未来更加美好
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成生动现实。中央政府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办事,认真履行宪制责任,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国两制”在香港日益深入人心,得到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一国两制”作为一项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拓前进。回顾总结“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历程,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利于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继续推动“一国两制”实践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国际在线-「看中国」香港回归25周年——“一国两制”推动香港踏上新征程
以上内容参考:华夏经纬-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策划|一国两制,开启香港良政善治新局面

7. 香港回归前后有什么变化?

回归祖国后的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一方面,香港继续作为内地联系国际市场的桥梁和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窗口,为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香港以内地广阔的腹地为依托,从内地的快速发展中获取了更多发展机遇和不竭发展动力。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来,与内地有关省市先后建立了粤港、沪港、京港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两地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2003年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更标志着两地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仅以两地贸易额为例,从1997年的1.1万亿港元增加到去年的2.3万亿港元,短短10年间翻了一番。香港同胞与内地人民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内地能够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发展。  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正面临着实现更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毫不动摇地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巩固和发展香港政通人和、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是中央政府和祖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香港同胞的共同利益。现在,求发展、求稳定、求和谐已越来越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在爱国爱港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发挥各阶层之智慧,凝聚全社会之力量,一定能够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明天!

香港回归前后有什么变化?

8. 香港回归的历程?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明确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83年7月25日,外交部副部长姚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为首的英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中英香港问题第二阶段会谈举行第二次会议。
  198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字。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660票赞成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回归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经过投票选举,董建华当选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由港人来选择最高行政首长,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位主政的中国公民。
  1997年7月1日,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东方明珠”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