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的介绍

2024-05-13

1. 世界是部金融史的介绍

《世界是部金融史》是2011年1月1日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陈雨露,杨栋。

世界是部金融史的介绍

2. 金融业的历史发展

金融业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 6世纪希腊寺庙的货币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公元前5~前3世纪在雅典和罗马先后出现了银钱商和类似银行的商业机构。在欧洲,从货币兑换业和金匠业中发展出现代银行。最早出现的银行是意大利威尼斯的银行(1580)。169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这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确立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迅速发展,并对加速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信用活动为中心的银行垄断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形成金融资本,控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命脉。  中国金融业的起点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现的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周礼》称之为“泉府”。南齐时(479~502)出现了以收取实物作抵押进行放款的机构“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当时由寺院经营,至唐代改由贵族垄断,宋代时出现了民营质库。明朝末期钱庄(北方称银号)曾是金融业的主体,后来又陆续出现了票号、官银钱号等其他金融机构。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现代银行在中国出现较晚。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最早的是英国丽如银行(1845)。随后又相继设立了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是 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开始有较快的发展,银行逐步成为金融业的主体,钱庄、票号等相应退居次要地位,并逐步衰落。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与民族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发展互为推进的。这表明了金融业与工商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  现代金融业 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社会比较单一的形式,逐步发展成多种门类的金融机构体系。在现代金融业中,各类银行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是现代银行最早和最典型的形式,城市银行、存款银行、实业银行、抵押银行、信托银行、储蓄银行等,虽都经营金融业务,但业务性质常有较大差异,而且,金融当局往往对它们的业务范围有所限制。现代商业银行一般都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大商业银行除在本国设有大量分支机构外,往往在国外也设有分支机构,从而成为世界性的跨国银行。现代大商业银行通常是大垄断财团的金融中心。持股公司已成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的重要组织形式。  与商业银行性质有所不同的是专业银行。专业银行一般由国家(政府)出资或监督经营。其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大都侧重于某一个或几个行业,并以重点支持某些行业的发展为经营宗旨。  中央银行的建立是金融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现代金融业中,中央银行处于主导地位。它是货币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调节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一般也是金融活动的管理与监督机关。  除银行外,现代金融业中还包括各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如合作银行、互助银行、信用合作社或信用组合等)、财务公司(或称商人银行)、贴现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咨询公司、专门的储蓄汇兑机构(储金局、邮政储汇局等)、典当业、金银业、金融交易所(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所、外汇调剂市场等)和资信评估公司等等。现代金融业的经营手段已十分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服务已相当普及。 金融学(Finance)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人类已经进入金融时代、金融社会,因此,金融无处不在并已形成一个庞大体系,金融学涉及的范畴、分支和内容非常广,如货币、证券、银行、保险、资本市场、衍生证券、投资理财、各种基金(私募、公募)、国际收支、财政管理、贸易金融、地产金融、外汇管理、风险管理等。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涌现出许多引人注目的新兴边缘学科,如演化金融学(Evolutionary Finance)就是介于生物学和金融学的一门边缘科学,演化证券学则是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 金融世界的介绍

《金融世界》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新华社主管、中经社控股集团主办,面向国内外高端读者公开发行的财经杂志,通过强化新闻性、专业性、建设性和权威性,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金融旗舰杂志。

金融世界的介绍

4. 金融业的历史发展是什么?

金融业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 6世纪希腊寺庙的货币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公元前5~前3世纪在雅典和罗马先后出现了银钱商和类似银行的商业机构。在欧洲,从货币兑换业和金匠业中发展出现代银行。最早出现的银行是意大利威尼斯的银行(1580)。169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这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确立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迅速发展,并对加速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信用活动为中心的银行垄断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形成金融资本,控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命脉。  中国金融业的起点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现的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周礼》称之为“泉府”。南齐时(479~502)出现了以收取实物作抵押进行放款的机构“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当时由寺院经营,至唐代改由贵族垄断,宋代时出现了民营质库。明朝末期钱庄(北方称银号)曾是金融业的主体,后来又陆续出现了票号、官银钱号等其他金融机构。

5. 世界银行的发展历程

1945年12月27日,世界银行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后正式宣告成立。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开始运行,1947年5月9日它批准了第一批贷款,向法国贷款2.5亿美元,转换后的价值这依然是世界银行提供的数额最大的一批贷款。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一开始世界银行的目的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此外它应该辅助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开始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和发电厂等。日本和西欧国家“毕业”(达到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后世界银行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1990年代初开始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国家贷款。1980年,中国恢复世界银行的成员国地位,次年接受了世行的第一笔贷款。当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方对世行准备出具的第一份经济报告颇多担心,难免怀疑世行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企图。但这份报告出来后却给中方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们惊奇地发现,社会主义中国的问题与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上世纪80年代,银行面临的宏观经济和债务问题;在以后的十年,社会和环境问题,假定的中心舞台,和越来越多的公民社会指责银行在一些高­剖面项目不遵守自己的政策。针对银行业务的质量问题,该报告发布后不久wapenhans,改革步骤进行了检查,包括调查小组对银行债权的创作。然而,批评的增加,达到一个峰值在1994在马德里举行的年度会议。此后,该银行集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五个机构已工作单独和合作,提高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客户的报告是与变化,银行的服务水平,看到他们的承诺,交付和质量大致满意。比起以前,银行在全球政策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已经有效地从事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在复杂的突发事件的冲突后工作在波斯尼亚后东亚危机援助中心在美国飓风后的清理,在土耳其地震后的支持和在科索沃和东帝汶。 2010年,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4月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韩国则将从1%提高至1.6%。 自1944年成立以来,世界银行已从一个单一的机构发展成为一个由五个联系紧密的发展机构组成的集团。世行的使命已从通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促进战后重建和发展演变成为通过与其下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和其它成员机构密切协调推进世界各国的减贫事业。世行其它成员机构包括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重建仍然是世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全球化减少贫困仍是世行工作的首要目标。2016年1月11日,世界银行宣布任命杨少林担任世界银行首任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主管世界银行的机构战略、预算、风险管理、廉政、员工职业操守、信息化等业务。

世界银行的发展历程

6. 金融业的历史发展是什么?

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社会比较单一的形式,逐步发展成多种门类的金融机构体系。在现代金融业中,各类银行占有主导地位现代商业银行一般都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中国金融业的起点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以前周代出现的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周礼称之为泉府。南齐时出现了以收取实物作抵押进行放款的机构“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当时由寺院经营,至唐代改由贵族垄断,宋代时出现了民营质库。明朝末期钱庄北方称银号曾是金融业的主体。后来又陆续出现了票号、官银钱号等其他金融机构。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现代银行在中国出现较晚。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最早的是英国丽如银行1845。随后又相继设立了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本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开始有较快的发展,银行逐步成为金融业的主体,钱庄、票号等相应退居次要地位,并逐步衰落。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互为推进的。这表明了金融业与工商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大商业银行除在本国设有大量分支机构外,往往在国外也设有分支机构,从而成为世界性的跨国银行。现代大商业银行通常是大垄断财团的金融中心。持股公司已成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的重要组织形式。与商业银行性质有所不同的是专业银行。专业银行一般由国家(政府)出资或监督经营。其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大都侧重于某一个或几个行业,并以重点支持某些行业的发展为经营宗旨。中央银行的建立是金融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现代金融业中,中央银行处于主导地位。

7. 世界金融格局怎样发展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如果说GDP规模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就是其融入国际经济的基础。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国际金融规模在国际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国际金融实力。
国际金融实力可以用国际投资的资产与负债规模来表现,相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表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主要为银行融资)代表的流量不同,国际投资的资产与负债规模代表的是余额。其中,国际投资的负债由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构成,资产再在此三项上加上国际储备。因此,国际投资的资产与负债规模加上国际贸易的规模,代表了一国参与国际经济的规模,代表了其硬实力。通过对全球国际投资格局的分析,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国际金融实力将与美国和欧盟并驾齐驱。
  全球国际投资格局变化国际投资头寸是指一国进行国际投资往来的资产负债余额,也包括净资产额。对全球主要国家国际投资格局进行分析,其意义在于可结合一国货币的国际属性来看一个国家国际金融实力的变化。
全球的国际投资资产规模2006年末达77万亿美元,2012年末达近120万亿美元,预计2050年末将达近1094万亿美元,21世纪末预计会达到20146万亿美元的规模。全球国际投资负债规模在2006年末达83万亿美元,2012年末达128万亿美元,2050年末预计将达1092万亿美元,21世纪末预计将达近18309万亿美元(见表1)。
其中,由于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美国国际投资资产负债规模在21世纪仍将占重要地位,资产全球占比将从1/5降至21世纪末的14%左右。在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支撑下,随着中国整体经济金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人民币国际化较为成功的前提下,中国国际投资资产负债规模将会持续增长。中国国际投资资产将在2029年前后超过法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四,2039年将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2047年将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二,207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到21世纪末时,中国国际投资资产全球占比将达1/5强,法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全球占比在3%~5.3%(见表1)。
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加上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发达,美元资产仍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2006年到21世纪末时,美国的国际投资负债将基本保持在1/5的水平,并长期居于世界第一。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成功,中国国际投资负债规模将显著增加。中国国际投资负债将在202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五,2047年将超过德国和法国成为全球第三,2054年将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二。21世纪末时全球占比16%,仍然略低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全球占比在2.9%~5.3%(见表1)。
作者在设定国际投资资产与负债增长率时,除了参考年均增长率外,还考虑了资产与负债的历史比值,以及资产和负债与GDP的比值关系。其中,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加上欧元的影响,美国国际投资负债增长率略低于资产增长率。受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储备积累的影响,中国国际投资的负债增长率略高于资产增长率。受安倍经济学和日元国际进展受限的影响,日本国际投资的资产和负债增长率将受限。俄罗斯未来国际投资将受到能源价格的较大影响,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见表2)。
  全球直接投资格局变化直接投资是继进出口贸易后的经济活动,是经济更深层次的融合,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是经济全球化走向深入的产物。从1980年到2012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从7000亿美元上升至22.8万亿美元,全球海外直接投资(ODI)规模从5480亿美元上升至23.6万亿美元,表明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加重。从我们的测算来看,21世纪末时,FDI和ODI规模将分别达到3847万亿美元和近4000万亿美元,比进出口规模略高一些。
一国吸引FDI的规模,表明了政府的开放意愿和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在这一进程中,开放的发达国家FDI存量规模全球占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封闭的日本FDI存量规模全球占比始终不高,逐步开放的中国、俄罗斯和印度FDI存量规模全球占比有所上升。在近年来中国FDI流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FDI存量全球占比已从1980年的0.2%上升至2012年的3.65%。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潜力巨大的内部需求将吸引更多的FDI资金,预计在2030年赶上英国FDI的规模,在2096年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1世纪末,中国FDI存量全球占比可能达近19%,而美国将达17%,俄罗斯将达5%,而法国、德国和英国、印度将在1.5%至3.2%,日本可能只有0.4%。
一国ODI的规模,表明了政府对外部市场的进入意愿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与资本账户开放关联。2012年,美国ODI存量居全球第一,全球占比达22%,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属于全球前列,全球占比分别为7.7%、6.6%、6.3%和4.5%。而中国ODI存量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爆发后才超过了1%,2012年也仅上升至了2.2%的水平。但是,由于中国拥有3.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不断国际化的人民币,对外部资源、市场和技术拥有巨大的需求,在近年来不断加速的对外直接投资趋势下,中国ODI规模全球占比将继续上升。根据我们的测算,在2056年左右,中国ODI存量全球占比将超过法国而成为全球第二,2091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100年,中国ODI存量全球占比将达30%,美国全球占比仍将超过1/5,法国占比接近1/10,日本、德国、印度、英国和俄罗斯占比都不足2.5%。
从ODI与FDI的比值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开放性和内部发展潜力。如果该比值较高,说明相对较为封闭,内部发展潜力也相对有限,如日本和德国。反过来,如果该比值较低,表明其开放度较高,内外部融合较好,或对外投资能力有限,如英国。如果该比值较为均衡,如1%左右,说明其开放度较高、内外部融合较好外,对外投资能力较好,内外部需求较为均衡,如美国、中国和法国等。
  全球银行国际资产负债格局变化一个国家银行的国际头寸既是该国银行国际化水平的代表,也是该国金融实力的重要代表。除了规模之外,银行国际头寸的资产负债比率,以及与其货币、贸易、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投资的协调关系,也极其重要。一般而言,银行的国际资产代表银行融出资金和借贷其国际机构和个人的规模,银行的国际负债代表银行从外部融入资金的能力。并不是资产负债的比率越高越好,两者的适度均衡意味着一国银行国际资金融出和融入的均衡水平。
事实上,全球银行的国际资产负债规模发展非常迅速。全球银行的国际资产规模从1977年的0.7万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近30万亿美元的水平,全球银行的国际负债规模从1977年的0.7万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近26万亿美元的水平,这与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和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趋势直接相关。根据我们的假设,21世纪末,全球银行的国际资产和负债规模将分别上升至4926万亿美元和4231万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利用其殖民地时期获得的传统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拥有重要的地位。1980年,英国银行业的国际资产和负债规模都在27%左右,为全球第一;美国银行的国际资产为13.5%,负债为10.6%,为全球第二;法国银行的国际资产和负债规模居全球第三,日本银行的国际资产居全球第五,负债居于全球第四。2010年,这一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至2012年,日本银行的国际资产超过了美国的占比,上升至全球第二,但负债仍居全球第四。在国际银行业的格局中,2004年,中国的银行业加快了国际化进程。从2004年到2012年,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的国际资产规模从1257亿美元上升至1万亿美元以上,全球占比从不足1%上升至3.6%,负债规模从2271亿美元上升至9426亿美元,全球占比从1.4%上升至3.8%。
不过,根据相应的趋势和假设,美国和日本银行业的国际资产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关系,21世纪末分别占11%左右份额,中国银行业的国际资产将上升至18.5%的份额,德国和英国的国际资产份额将降至5%左右。2073年前后,中国银行业国际资产全球占比将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一。2065年前后,中国银行业国际负债全球占比将达到和超过英国,居全球第二,并保持至21世纪末。
从主要国家银行资产负债比值来看,21世纪很多时间,尤其是在21世纪末,全球基本保持在1.2倍的水平,美国保持在0.9倍的水平,法国在0.7倍左右,而印度将保持在接近0的水平,而中国、德国和英国的资产负债比值较高,整体较为稳定,在0.7%和2.1%之间。唯有日本的资产负债比值可能达5.5倍。
  官方储备资产的格局变化官方储备资产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和IMF的特别提款权等,但主要以外汇储备为主。中国官方储备资产占全球1/3强,外汇储备规模已达3.8万亿美元。但是,并不是外汇储备规模越大,国际金融实力就越强。拥有国际化货币的国家,即使没有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其国际金融实力也不可小觑。其中,尤其以具有世界货币地位的美国为代表,而英国和欧元区国家也具有这一地位,因此它们官方储备资产规模并不大。而日本因为日元国际化水平相对有限,也与其国内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有关,其官方储备规模较大,其中外汇储备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既将推动人民币作为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也将继续保留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币达到均衡汇率水平和经常账户收支的平衡,中国外汇储备增速将适度下降,中国有可能将通过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同步对外投资。具体来看,我们预计中国将长期保持国际官方储备资产在全球1/3的水平,而日本全球占比将逐步下降,21世纪末时将从2010年时的12.4%下降至6.5%。同时,俄罗斯的国际官方储备资产会保持在5.2%左右的水平。其他国家都比较低。
  国际证券投资格局变化事实上,国际投资的资产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证券投资、对外其他投资(主要为银行贷款和海外存款)和储备资产四大类,而国际投资负债包括对内直接投资、对内证券投资和对内其他投资(主要为银行贷款和海外存款)三大类。直接投资格局前面已作过预测了,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对于主要国家并不常常都有准确的数据。其他投资前面已用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来推演。尽管数据来源不一,我们也尝试通过国际投资资产减去直接投资资产、其他投资资产和储备资产获得主要国家的证券投资资产规模,以国际投资负债减去直接投资负债、其他投资负债获得主要国家的证券投资负债规模。
据测算,从2006年到2012年,国际证券投资的资产从31万亿美元上升至56.3万亿美元,负债从47万亿美元上升至80.7万亿美元。2050年,国际证券投资的资产规模将达到544万亿美元,负债规模将达653万亿美元。21世纪末,国际证券投资的资产规模将达到10479万亿美元,负债规模将达10232万亿美元。
从国际证券投资的结构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占比极高。2012年,美国国际证券投资资产占比1/4弱,英国占比16%,德国、法国和日本占比之和超过20%,中国占比近0.4%;美国国际证券投资负债占比近1/4,英国占比近13%,德国、法国和日本占比之和近18%,中国占比2.1%。不过,中国进步很快。按照目前的速度估计,中国的国际证券投资资产将在2030年超过日本居全球第五,2037年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四,2053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2055年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二,2082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1世纪末全球占比略超过1/5,而美国将占比13%,德国占比7%,英国占比4.4%,日本占比1.7%,而法国占比将降至0.3%。不过,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可能低于美元,即使国内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与美国相当,中国国际证券投资负债也将弱于美国,并长期与美国并驾齐驱。中国国际证券投资负债全球占比将在202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五,2047年超过德国和法国成为全球第三,2054年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并在21世纪末都保持全球第二的位置,那时中国全球占比将达17%,美国将保持在24.3%,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将保持在1.9%~5.7%。

世界金融格局怎样发展

8. 金融业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金融业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 6世纪希腊寺庙的货币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公元前5~前3世纪在雅典和罗马先后出现了银钱商和类似银行的商业机构。在欧洲,从货币兑换业和金匠业中发展出现代银行。最早出现的银行是意大利威尼斯的银行(1580)。169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这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确立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迅速发展,并对加速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信用活动为中心的银行垄断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形成金融资本,控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命脉。

中国金融业的起点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年以前周代出现的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周礼》称之为“泉府”。南齐时(479~502)出现了以收取实物作抵押进行放款的机构“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当时由寺院经营,至唐代改由贵族垄断,宋代时出现了民营质库。明朝末期钱庄(北方称银号)曾是金融业的主体,后来又陆续出现了票号、官银钱号等其他金融机构。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现代银行在中国出现较晚。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最早的是英国丽如银行(1845)。随后又相继设立了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是 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开始有较快的发展,银行逐步成为金融业的主体,钱庄、票号等相应退居次要地位,并逐步衰落。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互为推进的。这表明了金融业与工商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

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社会比较单一的形式,逐步发展成多种门类的金融机构体系。在现代金融业中,各类银行占有主导地位。商业银行是现代银行最早和最典型的形式,城市银行、存款银行、实业银行、抵押银行、信托银行、储蓄银行等,虽都经营金融业务,但业务性质常有较大差异,而且,金融当局往往对它们的业务范围有所限制。现代商业银行一般都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大商业银行除在本国设有大量分支机构外,往往在国外也设有分支机构,从而成为世界性的跨国银行。现代大商业银行通常是大垄断财团的金融中心。持股公司已成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的重要组织形式。与商业银行性质有所不同的是专业银行。专业银行一般由国家(政府)出资或监督经营。其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大都侧重于某一个或几个行业,并以重点支持某些行业的发展为经营宗旨。中央银行的建立是金融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现代金融业中,中央银行处于主导地位。它是货币发行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调节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一般也是金融活动的管理与监督机关。除银行外,现代金融业中还包括各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如合作银行、互助银行、信用合作社或信用组合等)、财务公司(或称商人银行)、贴现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咨询公司、专门的储蓄汇兑机构(储金局、邮政储汇局等)、典当业、金银业、金融交易所(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所、外汇调剂市场等)和资信评估公司等等。现代金融业的经营手段已十分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服务已相当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