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体系怎么越来越国际化了

2024-05-16

1. 金融监管体系怎么越来越国际化了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
  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千差万别。英国的大卫T.卢埃林教授在1997年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监管,后者包括银行证券统一监管、保险单独监管(7个);银行保险统一监管、证券单独监管(13个)以及证券保险统一监管、银行单独监管(3个)3种形式,并且受金融混业经营的影响,指定专业监管机构即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在数目上呈现出减少趋势,各国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正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
  (二)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法制的趋同化是指各国在监管模式及具体制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日趋接近。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及法制传统的差异,金融监管法制形成了一定的地区风格,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是英国模式,以非制度化著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即属此类。二是美国模式,以规范化闻名于世,监管严厉,日本、欧洲大陆国家多属此类。历史上,英国对金融业的监管主要采取行业自律形式,英格兰银行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形成了非正式监管的风格,不以严格的法律、规章为依据,而往往借助道义劝说、君子协定等来达到目的;而美国是一个以法制化著称的国家,金融监管制度被视为规范管理的典范,监管法规众多,为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即英国不断走向法治化,注重法律建设;而美国则向英国模式靠拢,不断放松管制的同时增强监管的灵活性。
  随着不断加深的金融国际化,使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跨越了国界的局限,在这种背景下,客观上需要将各国独特的监管法规和惯例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之中,金融监管法制逐渐走向国际化。双边协定、区域范围内监管法制一体化,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一系列协议、原则、标准等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和运用,都将给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变革带来冲击。
  (三)金融监管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
  从监管内容看,世界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过去监管当局一直将监管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认为只要制定好市场游戏规则,并确保市场参与者遵照执行,就能实现监管目标。但随着银行业的创新和变革,合规性监管的缺点不断暴露,这种方法市场敏感度较低,不能及时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有鉴于此,国际银行监管组织及一些国家的监管当局相继推出一系列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规则,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等,实现了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第二,从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监管向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重转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网上银行交易等创新业务,它们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且更易扩散,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也更加直接和猛烈。因此,只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只有“双管齐下”,并重监管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整体风险。
  (四)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世界金融监管的实践表明,外部金融监管的力量无论如何强大,监管的程度无论如何细致而周密,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往往事倍而功半,金融监管效果大打折扣。在国外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很强,他们把这作为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体制工作中。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仅仅对银行最高权利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近年来,由于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以及住友商社等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发生都与内控机制上的缺陷或执行上的不力有直接关系,国际金融集团和金融机构在震惊之余,纷纷开始重新检讨和审视自己的内控状况,以免重蹈他人覆辙,许多国家的监管当局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监管组织也开始对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
  金融机构同业自律机制作为增强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各国普遍重视。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比利时、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等国的银行家学会和某些专业信贷机构的行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监督作用。尽管金融业公会组织在各国监管体系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但各国都比较重视其在金融监管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五)金融监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及不断深化,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也不断加强,各种风险在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便在所难免,如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的危机就蔓延到了许多国家,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受到了强烈的震动。金融国际化要求实现金融监管本身的国际化,如果各国在监管措施上松紧不一,不仅会削弱各国监管措施的效应,而且还会导致国际资金大规模的投机性转移,影响国际金融的稳定。因此,西方各国致力于国际银行联合监管,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定义与资本率标准。各种国际性监管组织也纷纷成立,并保持着合作与交流。国际化的另一体现是,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趋于统一和规范。

金融监管体系怎么越来越国际化了

2. 国际上金融监管体制模式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三种类型:统一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模式以及双峰监管模式。采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国家主要就有我国和法国;而同样是在分业经营的同时采取统一监管的有韩国;美国采用的则是综合经营分业监管;著名的金融帝国—英国采用的是统一监管的体制,采用同等模式的还有诸如日本、新加坡等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各种监管体制的融合趋势日益增强。
  统一监管模式指由一个机构统一负责至少对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主要金融领域的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统一监管主要是为了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而产生,也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其利在于利于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系数进行把握和控制,有利于规模效益,同时能够降低监管时不统一所产生的摩擦成本,减少了监管真空和重叠,对于在混业经营日益明显的当今,能够对整个金融集团进行风险评估,并作出有效的监管。不足之处则在于如果没有对监管目标进行清晰的界定,其监管效果反而会比分业监管更加低下,不能达到与其的一致性和监管效率;与此同时,集权统一的监管机制容易造成官僚主义,并进而产生道德风险。
  分业监管模式指在机构监管的基础上,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领域分别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对领域内金融活动进行全面监管。其利在于有明确的监管分工,能够避免单一金融领域的风险而产生连锁的金融危机;各监管机构能够集中部门经历对领域内的市场活动进行监控,专业性强。但是,随着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其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监管交叉重叠;金融法律不统一,冲突严重,影响权威;监管效率由于协调机制的不完善而日益低下;监管的分散容易产生“真空”地带,金融高危性增加;主要是在混业经营趋势的当今,难以对金融集团的集体风险进行把握。我国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代表国家。有些国家在回归综合经营后,依然实行分业监管。
  双峰监管模式,指在功能监管的基础上,根据金融监管的两大主要职能,即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进行监管,由此而产生两类监管机构,分别进行负责,这种监管模式的典型国家为澳大利亚。此种监管模式的利处在于能够较好的分别对金融机构的两个阶段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能够保证在各自的监管领域内的监管目标一致,同时也避免了不同机构的存在同领域监管但是因为部门因素、体系因素而产生的监管交叉、真空。降低了监管机构之间的摩擦成本与协调难度;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制衡机制,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但是同样也存在其天生不足的弊端,就是容易在两块监管领域之间产生“灰色区域”,没有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尊重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特色而进行监控。

3. 金融市场国际化会对一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因市场规模扩大而造成监管失控的风险 
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如果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
2、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的风险 
从国际经验看,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比较低的新兴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的主体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扩展资料:
国内市场国际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
1、中国目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市场规模也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金融的国际化水平、监管水平、业务产品均还跟不上,这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经济需求不符;
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中产阶级增加、财富增加、人口老龄化等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符,因此要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国内市场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2、在中国高杠杆率、高储蓄率的背景下,在中国人均收入上升、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结构性转型过程中,金融业需要寻找如何服务经济转型和未来经济结构的新路径。金融业对外开放新举措,正是金融业实现自身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金融市场国际化会对一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 国际上金融监管体制模式主要有哪些及优缺点?

主要有三种类型:统一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模式以及双峰监管模式。采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国家主要就有我国和法国;而同样是在分业经营的同时采取统一监管的有韩国;美国采用的则是综合经营分业监管;著名的金融帝国—英国采用的是统一监管的体制,采用同等模式的还有诸如日本、新加坡等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各种监管体制的融合趋势日益增强。
  统一监管模式指由一个机构统一负责至少对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主要金融领域的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统一监管主要是为了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而产生,也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其利在于利于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系数进行把握和控制,有利于规模效益,同时能够降低监管时不统一所产生的摩擦成本,减少了监管真空和重叠,对于在混业经营日益明显的当今,能够对整个金融集团进行风险评估,并作出有效的监管。不足之处则在于如果没有对监管目标进行清晰的界定,其监管效果反而会比分业监管更加低下,不能达到与其的一致性和监管效率;与此同时,集权统一的监管机制容易造成官僚主义,并进而产生道德风险。
  分业监管模式指在机构监管的基础上,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领域分别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对领域内金融活动进行全面监管。其利在于有明确的监管分工,能够避免单一金融领域的风险而产生连锁的金融危机;各监管机构能够集中部门经历对领域内的市场活动进行监控,专业性强。但是,随着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其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监管交叉重叠;金融法律不统一,冲突严重,影响权威;监管效率由于协调机制的不完善而日益低下;监管的分散容易产生“真空”地带,金融高危性增加;主要是在混业经营趋势的当今,难以对金融集团的集体风险进行把握。我国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代表国家。有些国家在回归综合经营后,依然实行分业监管。
  双峰监管模式,指在功能监管的基础上,根据金融监管的两大主要职能,即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进行监管,由此而产生两类监管机构,分别进行负责,这种监管模式的典型国家为澳大利亚。此种监管模式的利处在于能够较好的分别对金融机构的两个阶段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能够保证在各自的监管领域内的监管目标一致,同时也避免了不同机构的存在同领域监管但是因为部门因素、体系因素而产生的监管交叉、真空。降低了监管机构之间的摩擦成本与协调难度;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制衡机制,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但是同样也存在其天生不足的弊端,就是容易在两块监管领域之间产生“灰色区域”,没有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尊重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特色而进行监控。

5. 论金融国际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你这问题有点大啊 是写论文么  写这个 首先你要明确金融国际化 是什么东西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超越本国国界,脱离本国政府金融管制,在全球范围展开经营、寻求融合、求得发展的过程。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然后 就是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了,我认为这里的不同国家分为3大类 即发达国家 中等发达国家 贫困国家·· 当然这个总得来说对越发达的越有利,但是它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你分析的时候从不同国家的状况入手, 怎么入手?你得弄清楚以下问题金融国际化的动因  1.金融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 
  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改变了金融落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美、英、日、德和法国为主的工业化国家相继实施金融自由化措施,放松金融管制、取消利率上限、引入创新金融工具、放宽市场准人和营业限制。 
  自由化政策突破和改变了各国金融抑制或金融管制的各种传统制度,形成了与金融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新规则。 
  2.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消除了各国市场之间和国际市场之间金融信息传递的时空障碍,提供了高速度、低成本处理大规模金融交易的技术手段。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的资金流动和交易清算瞬间即可完成。没有信息革命带来的现代技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国际化的形成是绝无可能的。 
  3.金融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金融国际化需要新的制度、新的技术,更需要新的载体。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各国金融机构为了规避政府管制,拓展海外市场,掀起了金融创新浪潮。 
  新的金融市场、新的金融机构和新的金融工具,比如离岸金融市场、跨国银行、金融产品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不断涌现,成为金融国际化的有效载体。 
  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金融创新的过程,金融创新不断为金融国际化的推进和扩展开辟道路。 [编辑本段]金融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金融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 
  金融市场国际化有两层含义: 
  ·伴随着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松和国内金融市场向国际投资者的开放,本国的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待遇; 
  ·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即在岸市场相比,离岸市场直接面向境外投资者的国际金融交易,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经济几乎无关。 
  二、金融交易国际化 
  金融交易国际化是指交易范围、交易对象、交易活动、交易规范、交易技术的国际化。 
  伴随着外汇管制和其他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国际金融市场上非中介化趋势日益显现。 
  所谓非中介化是指银行不再充当借贷双方的中介机构。经银行中介的国际借贷渐遭冷落,国际证券市场开始繁荣,并成为国际融资的主要形式和渠道。 
  证券化筹资工具中除了传统的欧洲债券外,还包括各类融资票据、公司股票的异地上市、存托凭证以及金融衍生品等等。 
  证券化融资的国际交易量及其增长,反映了金融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势头。 三、金融机构国际化 
  金融机构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 
  1.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机构日益增多,国际化范围扩大 
  这不仅是指跨国银行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增加,而且更表现为与证券化趋势相一致的各类直接融资代理机构的扩张。 
  2.金融机构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国际化程度提高 
  最近10多年中,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以全球化战略为指导,不断提高国外资产的控制额,同时更多地采用同业跨国收购或跨部门兼并的方式直接拓展海外金融市场份额,形成了诸如日本野村证券那样的“全球金融超级市场”、美国美林公司那样的“巨型零售经纪人商店”,以及所罗门公司那样的“全球证券贸易商行”。 
  四、金融监管国际化 
  金融市场和交易的国际化,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摆脱各国政府的监管,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和经营风险日益加剧。 
  为使银行提高资产效率和规避经营风险,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与12个发达国家协商后公布了“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已成为当代全球银行业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 
  国际金融监管还在地区层面上展开,如欧盟的银行顾问委员会和监管当局联络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证券领域,国际证券委员会不仅致力于保障银行业与非银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更关注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风险管理。 [编辑本段]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国际化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当今各国普遍开放的全球政策背景下,金融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1980年,全球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交易的总存量为5万亿美元,1992年,这一存量升至35万亿美元。 
  除了绝对规模外,全球金融交易量相对于国际贸易和世界产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 
  1980~1992年间,全球外汇、债券和股票三个市场交易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11%和10%;同期,全球出口和经合组织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分别为4%与3%。 
  二、各国的国际金融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国际金融依存度是指金融资产的跨国持有的程度。 
  它包括国内金融资产被外国居民持有和国内居民持有外国金融资产两个方面。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基本实现了金融市场开放,允许金融资产的跨国经营。 
  尽管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与金融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但金融跨国化经营带来的积极效应,使它们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提高了国际金融依存度。 
  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金融国际化中的作用增强 
  在金融国际化的各个方面,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和欧盟中的发达国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全球资本市场85%的融资流动仍集中在发达国家。 
  然而,自亚太地区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以来,金融国际化集中于发达国家的传统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新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不断通过改革金融体制,投身金融国际化的潮流。尤其是新加坡和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使金融国际化获得了全球范围的发展依托。 
  四、金融衍生市场日益成为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阵地 
  金融衍生市场是一种以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为基础派生出来的金融市场,它利用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效应,以利率、汇率、股价的趋势为对象设计出大量的金融商品进行交易。 
  这一市场自1983年形成以来发展神速,交易工具已达1200多种,全球交易额1995年已达20万亿美元。 
  五、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全球发展融资》报告,外国直接投资加上在国外工作的本国工人汇款(汇回国内的部分工资),已超过外国私人贷款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资金来源。 
  这一变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资本和人员的跨国流动)加快密切相关,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市场正不断吸引着国际游资和金融机构涉足其间 [编辑本段]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金融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区性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构成了全球性的金融网络,使各国的经济和金融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外汇市场提供了货币交易的国际机制,而这种货币交易是跨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 
  日益证券化的国际资本市场使发达国家的资本供给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机会得以联接,形成了资本有效配置的国际机制。 
  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制度、政策和货币的障碍越来越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金融交易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金融交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正越来越显示出金融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枢纽作用。 
  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跨国公司的生产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为深刻的形式,金融国际化既是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又是生产跨国化、一体化的基础。 
  因此,金融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金融交易国际化作为金融国际化的核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三、金融服务自由化丰富了贸易自由化的覆盖范围 
  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由贸易自由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方面的内容交融组合而成。 
  代表贸易自由化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不仅包含贸易自由化的内容,而且还涵盖了金融服务业自由化的内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服务贸易总协定已经达成,建立一个消除金融服务领域国家障碍的新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 
  可以预见,在国际金融中建立一个类似于国际贸易的自由体系,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下一个目标。 
  四、金融机构全球化支撑了生产一体化的持续发展 
  跨国银行和其他跨国金融机构是金融全球化的微观基础。 
  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不仅仍然是国际贸易持续扩张的金融基础,而且更是跨国公司全球化运行的坚强后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兼并收购与金融机构的全球化筹融资安排能力、国际范围的信用支撑能力直接相关,而这一轮以强强联手为特征的大规模跨国并购浪潮明显带有构筑一体化生产网络的动机。 
  五、金融衍生产品加大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金融衍生产品自70年代初问世以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金融衍生产品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提供的远期价格信息,对国际投资、生产、贸易和金融,均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避险工具,有利于稳定投资者的预期,从而有利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 
  同时,作为转移风险工具的金融衍生晶也可能被用作投机工具,从而危及国际金融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 转移支付 

  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转移支付是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是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

  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1)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2)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例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做是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个人认为不错了

论金融国际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6. 当前金融监管的国际形势如何?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这一判断应成为我们正确看待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我们面临的国际机遇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目前,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仍未消除并有所增强,但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壮大,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这必将继续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世界各类经济组织、经济区域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其结果必将进一步推动商品。技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转移。这就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并获取比较利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3、科技革命迅猛发展。20世纪后期兴起的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毫无疑问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作为“构成 21世纪的最强大力量之一”的信息技术,已跨越其产业边界,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渗透,并通过商业化不断开拓新的世界市场,引发巨大的新的市场需求。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浪潮,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4、美国称霸全球的“雄心”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美国的胃口太大,结果正应验了《红楼梦》中“大有大的难处”一说。一个小小的伊拉克便让其难题丛生。美国到处插手但却是按住了葫芦起了瓢,手忙脚乱,难见成效。美国现在的处境,极像毛主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说的那样:它每侵占一个地方,就为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了一根绳索。 5、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前几年,学界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经济现状与前景总体上很好;但现在认为美国经济潜伏严重危机的人在增多。2001年前后美国股市泡沫的破灭,以及近3年里美元对欧元贬值 35%,都是美国经济潜伏严重危机的反映和释放。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同时集中体现经济的政治互动性极强,所以美国经济在短期内变数很大。任何事物都逃不脱他的规律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美国政治上、军事上的霸权主义,是以其金融霸权主义为基础的。目前,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总额的72%。但美国共有7万多亿美元的内外债;其债权、债务相抵后,国际净债务达2万多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一国货币下跌需要三个最基本条件,这就是大量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和投资者的信心下降。1980年前,美国对外贸易通常呈现顺差,而2004年对外贸易赤字己攀升到6000多亿美元。2004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为660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已超过4200多亿美元。这三大赤字都创下历史新高,在近期内决不可能大幅下降。可以说,现在美元较大幅度跌落的基本条件都已具备,是否大幅度跌落,只欠持有美元者信心进一步大幅下降了。



望采纳,谢谢!

7. 国际上金融监管体制模式主要有哪些及优缺点?

主要有三种类型:统一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模式以及双峰监管模式。采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国家主要就有我国和法国;而同样是在分业经营的同时采取统一监管的有韩国;美国采用的则是综合经营分业监管;著名的金融帝国—英国采用的是统一监管的体制,采用同等模式的还有诸如日本、新加坡等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各种监管体制的融合趋势日益增强。\x0d\x0a  统一监管模式指由一个机构统一负责至少对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主要金融领域的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统一监管主要是为了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而产生,也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其利在于利于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系数进行把握和控制,有利于规模效益,同时能够降低监管时不统一所产生的摩擦成本,减少了监管真空和重叠,对于在混业经营日益明显的当今,能够对整个金融集团进行风险评估,并作出有效的监管。不足之处则在于如果没有对监管目标进行清晰的界定,其监管效果反而会比分业监管更加低下,不能达到与其的一致性和监管效率;与此同时,集权统一的监管机制容易造成官僚主义,并进而产生道德风险。\x0d\x0a  分业监管模式指在机构监管的基础上,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领域分别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对领域内金融活动进行全面监管。其利在于有明确的监管分工,能够避免单一金融领域的风险而产生连锁的金融危机;各监管机构能够集中部门经历对领域内的市场活动进行监控,专业性强。但是,随着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其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监管交叉重叠;金融法律不统一,冲突严重,影响权威;监管效率由于协调机制的不完善而日益低下;监管的分散容易产生“真空”地带,金融高危性增加;主要是在混业经营趋势的当今,难以对金融集团的集体风险进行把握。我国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代表国家。有些国家在回归综合经营后,依然实行分业监管。\x0d\x0a  双峰监管模式,指在功能监管的基础上,根据金融监管的两大主要职能,即审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进行监管,由此而产生两类监管机构,分别进行负责,这种监管模式的典型国家为澳大利亚。此种监管模式的利处在于能够较好的分别对金融机构的两个阶段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能够保证在各自的监管领域内的监管目标一致,同时也避免了不同机构的存在同领域监管但是因为部门因素、体系因素而产生的监管交叉、真空。降低了监管机构之间的摩擦成本与协调难度;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制衡机制,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但是同样也存在其天生不足的弊端,就是容易在两块监管领域之间产生“灰色区域”,没有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尊重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特色而进行监控。

国际上金融监管体制模式主要有哪些及优缺点?

8. 监管部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了吗?

在中国资本市场深度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中国证券期货监管部门积极参与该领域各项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现在,中国证监会是国际证监会组织理事会常任理事,同时担任亚太地区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和“看穿式”监管的实践与经验赢得国际组织和境外监管机构的关注。
2017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吴清理事长成功当选世界交易所联合会主席,显示了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已与59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了64份双边备忘录。到2017年6月,共收到来自境外监管机构的协查请求700余份,涉及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对境外监管机构发出协查请求81份,跨境监管执法合作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