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2024-05-13

1.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阿图尔·叔本华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84,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一):哲学、道法、佛学、瑜伽殊路同归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是和巴贝里的《刺猬的优雅》同时在亚马逊上买的。先看的肯定是哲学教授写的《刺猬的优雅》,因为内心不太喜欢叔本华,但,看完再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马上断定,巴贝里肯定是叔本华的迷妹!哈哈! 
   书中勒妮的人设——具有聪明才智的,百战不败的女神却把自己伪装成又蠢又笨的看门人。勒妮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完美地展现了叔本华对“孤独”这一哲学思辨在现实中的实例!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时,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纯属多余,甚至是一种烦恼! 
   
   叔本华对独处的释义“当一个人独处时,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这让我想到了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那种生命与宇宙的对话,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是一种圆满的孤独!还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种豪迈的孤独状态!用粗暴流行的网络语言说就是:老子就是这么牛掰,你们这群傻X才配不上老子呢! 
   对叔本华有印象是多年前看李银河的《我的生命哲学》,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他那个有名的钟摆理论: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两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真让人绝望)但,这本书开篇就说了,“人生的智慧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渡过一生这样的一门艺术”如此说来,岂不矛盾? 
   细读之后,理解了叔本华,他的本意并不是说“生命是痛苦”而是要“知道痛苦”。 所谓的“幸福生活”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而只要拥有丰富的精神思想,就能够让我们免于痛苦。
   大家对叔本华的误会也让我想起老子的那句话“不笑,不足以为道”曾经对叔本华的理论不屑、嘲讽,持完全否定态度的人,就是老子眼中,听说“道”就笑的,“完全没有悟性”的人。
   书后面写叔本华的生平轶事的文章中,显示他一直有阅读古印度《吠陀》的习惯,他说《吠陀》一页纸的著作超过康德以后整卷的哲学著作。叔本华强调的独立人格和佛学中的“心性”颇有几分相似。同理,叔本华的“生活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必须忍受它,克服它”与佛学中的“众生皆苦”如出一撤。 
   现在,微博上心灵鸡汤泛滥,浮浅的乐观主义盛行,大家都在炫耀自己穿得奢侈,吃得霸气,玩得闹腾,似乎这样的一时的快乐就会给自己带来幸福。殊不知,快乐需要的是依赖外部的条件,只是一个条件反射的即时情绪。而真正的幸福完全来自内心,是需要洞悉人世百态,深度思考后的一种选择。犹如某人说的“幸福,光有钱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活在某种文明之中” 
   我的瑜伽老师,她在为我们上课时,经常会说:“瑜伽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修行,和自己愉快相处,把自己雕刻成更好的自己,不跟别人比,只需要做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不辜负这一生就OK!”她的话和叔本华也是不谋而合,叔本华说:“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对于外在世界别无所求,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每天每时都成为自由的自己” 
   看,不管是哲学、道法、佛学、甚至瑜伽都有异曲同工的想通之处。 
   书的最后一面封皮介绍译者——韦启昌,职业居然是医生哦!好意外。看,哲学教授巴贝里写小说,医生翻译哲学著作,哲学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智慧嘛!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认真生活,独立思考有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这哲学家!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二):启迪发现自我发掘自我的哲学经典入门
   一本启迪我们踏上发现自我,发掘自我的人生智慧之书。逻辑清晰、语言轻松诙谐、字字珠玑、充满哲理,不忍释卷。关于人的三个方面“人是什么”、“人有什么”、“别人怎么评价你”,叔本华认为“人生幸福的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其他第二,第三个因素都不重要”, “别人无法给予,也无法夺走,即使孤身一人时依然陪伴着你的,是你的本性—-“你自己”是最本质的,比任何外在财富或者是别人怎么看你更重要”, “幸福主要依赖思想平和与内心满足”, “拥有伟大的心灵或伟大的头脑,而不仅仅是名声,才是值得的,才是通往幸福的关键”。对迷恋财富、权势、荣誉、地位、声望,在意他人看法等等世俗之见进行一一驳斥,不禁大呼过瘾,解惑。聆听200多年前哲学大师的观点,依然能帮助我们拨开缠绕的迷雾,找寻人生幸福的本质。期待下一部阅读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三):部分段落节选
   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是人们的性格之中最低下、最不高贵,也就是那些平庸、琐碎、卑俗的部分。 要养成跟人交往时保持着孤单感。一方面学习怎么跟友伴在一起时依然故我,并不立刻说出你的想法;另一方面,对别人所说的话,不必太推敲字义,在道义上或智力上,不要对别人期望过高,并加强对他人意见的淡漠感,就最能练习人人赞美的容忍精神。 一方面,社群好像一把火——聪明人在适当的距离取暖,不像傻瓜一样过于靠近火,一旦被烧伤,就跑开独自发抖,大叫大嚷火会烧伤人。 每一天是一个小生命:每一次醒来和起身是小模样的出生,每一个早晨是短暂的青春,每一次休息和睡觉是小模样的死亡。 看见他人的东西,往往让我们想到:啊,但愿那东西是我的!我们总觉得我们缺乏什么。我们不但不应该有那种感觉,更好的做法是经常把自己置身于相反的境地:啊,但愿那东西不是我的!我的意思是,我们有时应该把我们的所有物,看作是可能会丢失的。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为其他福分而不惜牺牲健康,是最最愚蠢的事。任何事物都应该搁放在健康之后。获得上天和命运所赋予智慧的人,将会热切而小心地维持开放内在的快乐泉源。要做到这些,独立和闲暇是需要的。要获得独立和闲暇,他会自愿节制欲望,珍藏他的资源。因为他不像别人,他的快乐不只限于外在的世界,这就使他更加克制和谨慎。不受打扰的闲暇,并不是大家都能拥有的,它跟人的天命是根本相抵触的。它是贫困,需要奋斗,并非才智驰骋的天之骄子。一般人对不受打扰的闲暇,不多久就会感到烦闷,要是没有设想的或必然的目标,例如各种游戏、消遣和嗜好,把闲暇占据,闲暇立即变成负累。人的快乐幸福在于自由运用个人的最大才智。上天所赋予人的那些能力,原本的目的是让他跟大自然的困难搏斗,但如果无须作这样的搏斗,未能使用的能力或精力倒变成人的负担。智力高超的人有能力对纯粹是“知识”、跟“意志”无关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不但如此,这类兴趣对他也是必须的。这可以让他生活于没有痛苦、十足是神仙安居的境界中。他所需要的外界的激励,大多源于自然的现象,对人生事物的思考,以及古今中外人的事功,这一切只有这类优异分子才能充分欣赏、理解和同情。我奉劝大家对于所赚来或是继承的钱财,应该小心保存。人在一生开始之际,若有一笔钱能让自己独立,也就是无须工作而能生活舒适(即使是足够个人而非全家),其益处是无法估计的。贫困像瘟疫一样,紧紧地依附于人们的生活中,钱财能使人免于这一慢性病的侵害,它使我们从自然命运的强迫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判断一个人在社会上是否有用,并非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取决于他人的看法。于是人们就千方百计地要让他人对自己有好感,把“他人的好感”看作价值重大。自负的人多话,自豪的人缄默。但是自负的人应该明白,他所希望的得到他人的好感,比较容易而且一定能得到的方法是坚持不说话;靠说话就难得多了,尽管有满腹经纶可以卖弄。毫无疑问,“谦虚”成为美德之后,让愚人占尽便宜,因为大家都希望各人把自己说成是蠢人。这真是平头的平等,让全世界看起来都是愚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2.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1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常有。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不如意常有。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2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3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4     近来阅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多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欲望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3. 《人生智慧》读后感

    智慧人生读后感 范文一     《人生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体的功能性书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领悟的诗词,用具有代表性的钢笔书法形式体现出来,选择的诗词文笔流畅、箴言、赠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时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书美观大方、自然简洁、平正流畅,适合临摹学习,在学习人生智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书写能力。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理想不是空谈,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迁就事实,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终究会消磨了当初的壮志,向生活低头妥协”。
     让我感慨良多,许多人,表面看来,都是在无成绩的状况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无所事事地等待。当过了若干时间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绩,等待的人还在等待。如果你看准了一件事,应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胆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该不该开始,那是犹豫。胆小者需要勇气,犹豫者需要知识与担当。人们在最安逸的时候,往往就正是开始不快乐的时候。忙里偷闲,你会快乐;如果你知道自己永远无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该做什么事,你就会觉得生活黯然无光。勇于接受考验的人可以随时得到工作的机会,也可以随时接受新的知识,锻炼新的技能,增加应付环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鲜明活跃而充实,不会有时间去抱怨人生乏味。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犹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时机成熟却是坚定。
     当你能做时,该勇往直前地去做:当你不能做时,你必须以静待动地等一等。盲目的乱闯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机会。我们要追求更高更远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现在,没有未来。好高骛远的人永远两手空空。能有显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还是做一个诚诚实实的人。
     脚踏实地的工作,用诚意和爱心去待人,无愧于心地过此一生,也就是显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辉。我们不可能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只有尽量喜欢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厌烦减除之后,工作也会显得较为轻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劳和努力,忍耐和等待,当这一段险阻克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对自己建立起进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对人生积极的信念。
      智慧人生读后感范文 二     对幸福观的讨论是永无止境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它对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态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叔本华认为幸福只能寻求于自身,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难以填平的欲望之壑会阻碍人感受幸福。对财产和荣誉之类的需要是没有止境的,要满足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有许多人即使知道这一点,依然不能够摆脱对这些外物的追逐。受困于此真是个悲剧,可真正付诸行动却需要巨大的勇气,毕竟外界的压力是十分强大的,有很多痛苦不得不面对。
     叔本华说:“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我不知道痛苦的本质是不是肯定的,但至少幸福快乐地生活的确不容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存的压力已经让人痛苦不堪,减少痛苦已是奢望,还奢求什么幸福快乐。但我觉得生活的痛苦是应付不完的,人总该趁着还有享受能力的时候抽点时间体验一下生活的乐趣。叔本华也认为受困于痛苦甚至为此去做未雨绸缪的努力是愚蠢的。他引用了贺拉斯的话:“为何耗损你的灵魂!它远远应付不了你定下的永恒的计划。”即使是那些“富二代”,他们也一定有自己的痛苦。生活在几乎什么都不缺的'环境里,空虚和无聊想必会找上门来吧。
     我想,对任何人来说,只有关注起自己灵魂的需要,幸福才会莅临。叔本华说:“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闲暇独处的时候是最能体现人的灵魂丰富程度的。“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对于灵魂丰富的人,闲暇是人生的精华。“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备某些价值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就一个无用的家伙,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他的自身变成了他的包袱。”
     所以,经常充实自己的灵魂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如果喜欢看书就多去图书馆,如果喜欢旅游就多出去走走看看,有空能做自己的喜欢做的事就好好享受,趁着还有能力享受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后悔。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因为读书学习都只是在灌输,只有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才能化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也许生活是很痛苦,但绝不能让这妨碍我们经常关注与净化自己的灵魂,否则幸福就是遥不可及的。

《人生智慧》读后感

4.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的这本《人生的智慧》是值得反复去读的一本书,特别是第六章的建议和格言部分。
  
 他将决定人命运的根本差异分为三类:  
  
 1.人的自身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
  
 3.人对他人显示出的形象
  
 文中说到:“很多人羡慕别人总能在生活中遇到有趣的事,而实际上他们羡慕的应该是后者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能力。”每个人的个性是各不相同的,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人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方法更乐观。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健康的身体和灵魂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而对于身外之物,每个人的重视程度也是各不相同。比如有的人为了财富穷其一生,有的人却淡泊一生。
  
 文中告诉我们,不要过重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要做到荣辱不惊。不因为赞誉而沾沾自喜,不因为诋毁而闷闷不乐,平常心对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好。
  
 “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只是避免痛苦。”同时,理性的人不会过于期待自己的身外之物。
  
 要学会把未来和当下做个平衡,不要对当下已发生的事情过于欣喜或懊悔,也不要过分地为将来打算。
  
 人要学会独处和享受孤独,并每天都要进行自我反省。
  
 “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就像一场即将结束的假面舞会,每个人都把面具摘了下来。”不管现在处于人生什么阶段,尽情过好当下吧。

5.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体的功能性书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领悟的诗词,用具有代表性的钢笔书法形式体现出来,选择的诗词文笔流畅、箴言、赠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时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书美观大方、自然简洁、平正流畅,适合临摹学习,在学习人生智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书写能力。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理想不是空谈,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迁就事实,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终究会消磨了当初的壮志,向生活低头妥协”。
     让我感慨良多,许多人,表面看来,都是在无成绩的状况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无所事事地等待。当过了若干时间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绩,等待的人还在等待。如果你看准了一件事,应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胆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该不该开始,那是犹豫。胆小者需要勇气,犹豫者需要知识与担当。人们在最安逸的时候,往往就正是开始不快乐的时候。忙里偷闲,你会快乐;如果你知道自己永远无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该做什么事,你就会觉得生活黯然无光。勇于接受考验的人可以随时得到工作的机会,也可以随时接受新的知识,锻炼新的技能,增加应付环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鲜明活跃而充实,不会有时间去抱怨人生乏味。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犹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时机成熟却是坚定。
     当你能做时,该勇往直前地去做:当你不能做时,你必须以静待动地等一等。盲目的乱闯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机会。我们要追求更高更远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现在,没有未来。好高骛远的人永远两手空空。能有显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还是做一个诚诚实实的人。
     脚踏实地的工作,用诚意和爱心去待人,无愧于心地过此一生,也就是显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辉。我们不可能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只有尽量喜欢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厌烦减除之后,工作也会显得较为轻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劳和努力,忍耐和等待,当这一段险阻克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对自己建立起进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对人生积极的信念。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告诉我们生活中用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将这一概念运用在工作中,同样会产生释疑解惑、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效果。
     在基层工作多年,我有一种感悟。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一个成长跳板,你的工作热情不会超过3年,因为多数人很难在3年内成功跳槽;如果把工作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你的工作积极性不超过5年,因为你的收入始终无法跑赢你的支出;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个人升迁、平步青云的平台,你的拼搏精神很难持续10年,因为多数人受制度的束缚,要么遇到了职业的“天花板”,要么在“独木桥”上被挤了下去。如果你的初心基于此,结果往往是走不远、即使走得远,也走的非常累。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工作当作一种兴趣和乐趣,就像喜欢唱歌、运动、逛街等爱好一样,要我工作变为我要工作,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在辛苦劳作中感受快乐;因为我爱好,所以在无数付出后不图回报;因为我愿意,所以我对成功失败无怨无悔;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唯有保持这样的初心,方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始终敬畏工作、珍惜工作、喜欢工作、享受工作。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通过对人性内心关注和探索,深入浅出的诠释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正确引导着我们如何去做一名人生的智者。
     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我们每天面对工作的繁琐,发现有时会干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总感觉沉不下心,担心完不成任务。我们每天面对生活的不易,总喜欢与他人的名誉、地位和名声作比较,来衡量自己到底成功与否。
     这些杂念难免会使我们产生压力,并总是活在他人的言论之中不能自拔,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究其原因都是失去了自我内心的本真。
     我们不应再他人的眼光中飘摇不定,唯有活在当下,专注于现有的一点一滴,才是取得愉悦的真正秘诀。我们要学会自我减压,在紧张的工作中能够自我缓解疲劳;在追求完美和极致中懂得理性让步;在失落的情绪中能够及时摆正心态。试着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去不断消除万般忧愁,真正感知生活的乐趣。
     做一个知性随和的人。一个知性随和的人,必定拥有较高的个人修养,他的生活是轻松有趣的,但也是谦虚谨慎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学习,保持好奇心,对人生哲学有所积累,有所感悟;他需要我们拥有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用宽厚感恩之心去发现世间美好有趣的一面;他需要我们每天“慎独自省”,时刻检讨自己的善与恶、对与错,才能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做起来实属不易,有道是:“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精神富足的人,在困境中也不失其乐;一个冥顽不灵的人,即使坐拥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为人处世,应不限于眼前,不困于未来,不过分计较得失,从容不迫,方能走的更远。
     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我们都知道“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当下有的人因为怕担责变得不担当,不作为,出现了“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工作因循守旧。
     这种过度的从众行为十分容易导致我们变得盲从和怯懦,如果希望工作有起色、有成绩,就必须具备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创新思维能力,敢于敲响好奇之门,把积极能干的形象展现给他人。
     正如文中所说: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我们要花一生的时间去琢磨人生,管理人生的智慧,让你与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生活中的美好正在等待着被你发现。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     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读后感·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
     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相比纠结于各种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导致不快乐,能够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然而,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不可避免的想要争取名声或名誉。叔本华认为,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名誉是可朽的,但名声是不朽的。名誉尾随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而不会超越此界线。但名声却与此相反,它走在别人对我们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誉也带到了名声抵达之处。每个人都能获得名誉,但只有少数人能获得名声。因为名声的获得只能通过做出行动业绩或创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动业绩需要一颗伟大的心,而创作巨著需要拥有非凡的头脑。行动业绩会通过记忆传达给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来的样子留传下来。作品的形成不依赖机会,它们只靠创作者本人。只要作品还存在,它就以原来的样子而存在。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历经数世之后才被人欣赏、开始流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时间能带给我们为数不多的真正具备能力的评判员。当然,书中也提到,现实中不排除虚假的、名不副实的名声。
     关于独处、思想和孤独,书中写道,一个人逃避、忍受或喜欢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成比例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受到自己的丰富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的,是他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通过与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得最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意义上,叔本华把平庸之辈比喻为俄罗斯兽角乐器,而把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比作钢琴。每只兽角乐器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而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更适合独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为主音存在。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就能享受到在这一贫乏的世上所能寻觅得到的最快活的状态。
     书中露骨的写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人性的弱点。如,书中引用歌德的话,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们给别人荣誉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因而叔本华总结为,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誉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并且,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裁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如此观点看似悲观,但经受过生活、人性考验的人或许会有共鸣。所以,对此部分的理解见仁见智吧。
     对于现在和将来,叔本华认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离相隔远了,物体在人的视觉里就缩小了,但却在头脑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书不长,但字字玑珠。不知不觉又到深夜,更多体会,还是拿书慢慢领悟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6.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如何尽量幸福的度过一生。
  
 一,决定人命运的在于人的自身,财富,以及名声。
  
 人的自身,主要是对待事物的看法或者想法,以及对待事情会采取不同的措施。还需要 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灵,这是最重要的。 
  
 2,关于财富:财富是很重要的,它能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和愿望,人应该拥有财富,但不应该痴迷财富,要善于利用财富给自己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关于名声:你在意便重要,便可以影响你,你不在意就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人是群居动物,还是需要名声的。注重名声是因为名声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处,因此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看法损害自己或者让自己痛苦,这样就舍本逐末了。
  
 二:人生的两大痛苦:无聊与痛苦
  
 无聊是因为物质太丰富,而又没有精彩的内心世界。痛苦是因为物质太匮乏。所以为了避免无聊与痛苦,努力赚钱,努力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你一个人独处还能感觉特别幸福时,就说明你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了。
  
 三:人生的本质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所以追求幸福应该要规避痛苦。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求很幸福,我们应该把对快乐,财产,地位,荣誉等等的期望调至一个节制,适宜的尺度;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抱有巨大的期待。我们不要热烈地追求尘世的一切,也不要强烈抱怨我们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功败垂成。
  
 四: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认识自己-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愿;明白自己应该从事哪种职业,需要扮演哪种角色,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活在当下-不要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沉湎于对往事的回想。将来与过去与我们的设想都不一样,只有现在是唯一确定和真实的。
  
 由于操劳将来和懊悔过去,我们破坏了现在美好的时光,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学会孤独,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
  
 珍惜拥有之物,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受到它的价值。
  
 五:对待他人
  
 面具伪装:在弄清楚一个人之前,不要与他过分亲密并结下愚蠢的友谊。显示自己的聪慧是在间接地指责别人的无能与愚蠢。
  
 保持礼貌
  
 沉默是金-不要去驳斥别人的看法,因为冒犯和得罪别人是很容易的,不要将自己的秘密透露给别人,我们要把个人私事视为秘密,并且不要告诉相熟的朋友,因为随着时间和形式的变化,他们对我们的那些无可挑剔的事情的了解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任何你的敌人不能知道的事情,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 
  
 不要在言语和表情上流露出愤怒和憎恨,这不仅徒劳无益,而且不智和危险。 我们越能成功地避免由话语和表情上表示愤怒,就越能成功地通过行动把它表现出来。 
  
 六:命运和世事的发展
  
 运气
  
 变化-只有变化是永恒的
  
 勇气-勇气是仅次于智慧的素质。 就算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只要它的结局还存在一个可以得到更好结局的可能,就不要犹豫害怕,应该努力抗争。 
  
 畏惧是因为陌生,有时候并没有依据,有时候畏惧本身就成为了畏惧的理由。
  
 七:人生的各个阶段
  
 年纪越大,就会感受到生活的毫无意义。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 
  
  人生格言 
  
  不爱也不恨,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 
  
  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期待。 
  
  只有在失去了某物之后,我们才会知道它的价值。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愉快情绪又取决于身体的健康状况。 
  
  以上来自知乎。

7.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1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2     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
     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这个理念,是不是也能从目前林林总总的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关于世界的看法
     大学时候某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简单,世界便待你简单“,叔本华说“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事物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知,这和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应该说情绪ABC理论从这个观点中吸取了养分。
     4、关于变化、关于梦、关于别人的看法、关于社交
     “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内在冲动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我们睡梦的指引,这些梦带着预示的内容”虽然弗洛伊德说自己没有受到过叔本华的影响,真是这样吗?梦的解析,意识和性在叔本华的书中都是有论述的,而且就像这段对梦的描述一样,都相当之精辟。
     “我们可以把那些琐碎的、每时每刻烦扰我们的小小不幸视为存心给我们做练习和锻炼之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这种观点是不是比“心灵鸡汤”更为实用?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晒幸福,分得快“的哲学原理。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所以独处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今中国“无大师”估计就是不够孤独,嵇康、阮籍、陶渊明这些真正的隐士,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
     总之,在现代心灵鸡汤类书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内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的“时髦论点”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在本书中都可见端倪,且更为简练、精辟,不愧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3     近来阅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多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欲望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4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作的妥协。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斯人已逝。人类还将生生不息。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范文5     有人把叔本华归入悲观主义哲学家的范畴,但他的悲观多来自于对世界更理性的审视,他用他的痛苦经历去凝结智慧。
     他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巨商去贸易和赚钱,并没有延续家族的商业辉煌,然而让其父亲也没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遗产比经商所能创造力和影响程度更为巨大,绵延了几个世纪,成为了现代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一生未婚,无子无女。就像他自己所说”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的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种种滋味“。
     多时候,在人群中,我们都不确信自己拥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会试图为自己添加各种标签,但当我们远离人群,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确信自我的存在,能够真正通过自我思考获取成长。这或许就是选择孤独的收获,或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在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无聊,无聊的人归因于肤浅,而智者体验更多的痛苦,。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对于肤浅之人来说他们是对立着的两回事,中庸之人觉得两者关系式辩证的,而睿智之人认为他们是一码事。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8. 《人生的智慧》感悟心得

西方哲学史的第一篇,叔本华晚年的著作《人生的智慧》。其实严格来说这本书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更多的是作者到达晚年之后把生活的经验及感悟再加上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统一和提炼。便有了这本充满人生智慧的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述这本书的话: 此书解释了“幸福”与“痛苦”之间的关系,也提出了“智慧”获得人生幸福的方法。 其实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如何尽可能的让自己生活的舒服与幸福些。总之,这可能是一本刷新我们三观的著作之一。接下来是我整理的一些摘要与心得,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去亲自翻阅这本书,相信大家会感悟颇多。
  
 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他们是:
  
  (1)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外貌、气质、品格及精神智利等。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所有意义上的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展示的样子:如名誉、名声、地位等。 
  
 首先每一个人到底活在怎样的世界, 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我们的主体部分就是我们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变的,因此在人一生中,尽管外在不断变化, 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我们能够得到多少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性格所决定了。 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界限尤其决定性的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那么能否领略这些精神思想的乐趣首先取决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思想能力。
  
 由此看出,我们的幸福是多么的取决于我们的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所以我们要提升我们的精神能力,提升可以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为我们的精神力赋能。
  
 除了精神力外,健康也是我们人的自身需要注意的,一个健康的乞丐可能远比一个染病的君王要幸福。出自完全健康和良好体魄的宁静与愉快的脾性。是任何地位、财富都不能代替的。
  
 那些过分丰裕的财富,对我们的幸福帮助不大,所以很多有钱人感觉不到快乐,因为这些人没有真正的思想修养,没有见识,也因此没有对事物的某些客观兴趣。所以,人的自身对人的幸福而言比人所拥有的财富重要的多。
  
 
  
  
 一个人本身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他自身所具备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一个人的自身个性无论何时何地都伴随着他,他所体验的一切都染上他个性的色彩。无论经历何种事情,他首先感受到的只是他自己。
  
 因此,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我们自身的好处,诸如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一句话: 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灵。 
  
 只要我们保持健康,一切也就成了快乐的源泉。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大的愚蠢就是牺牲健康,无论是为了金钱,晋级,还是为了学问,名声,为了肉欲和片刻的换娱而牺牲健康,就更是愚不可及。我们更应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这种人无时无刻不在向外面寻求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能够让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可靠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因为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所以,卓越的精神思想会导致一个人不喜与他人交往。 
  
 一个人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贫乏的思想和总体的平庸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与此相应,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人一生的果实和收获,因此这闲暇让人能够自由的享受自己的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除此闲暇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
  
  常人考虑的只是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 
  
 但是,常人在获取生活快乐方面却寄于身外之物,寄望于财产、地位、妻儿、社交等;他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就寄托在这些上面。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失去这些东西,或者对这些东西的幻想破灭,他的幸福就烟消云散了。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成为和做最好的自己。一个人越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在自己的身上越能够找到乐趣的源泉,他也就越幸福。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幸福源泉。 
  
 
  
  
 要是太过看重别人的看法,那就是太抬举他们了,据此,正确的评估自己本身的价值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脾益。每一个人首要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中; 因此,我们现实的和个人的情况,对于我们幸福的重要性百倍于别人对我们的随心所欲的看法。 
  
 但是我们看到,人们毕生不息奋斗、经历千难万险所争取的几乎一切,最终目的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但是把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看的太过重要是人们普遍犯下的错误。这些愚蠢的做法人们称之为“虚荣”,说明这种努力和追求所具有的虚幻和空洞的本质。从上面的论述可以轻易看出,这种虚荣为了手段而忘记了目的,与贪婪同属于一类性质。
  
 我们无论做上面或者什么都不做,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是来自这方面的忧虑。 因为这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以及所有的那些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根源。 一旦不再担忧和指望别人的看法,那奢侈、排场十之八九就马上销声匿迹。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担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等其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与上述那些可怜的罪人所作所为同样荒唐。我们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同一根源。
  
 很明显,既然我们的幸福主要依赖我们平和与满足的心情,要增进我们的幸福,再没有比限制和减弱人的这种本能欲望更好的办法了。我们要把这种欲望限制在一个理智的、可以说得过去的程度,而这或许只是现在的程度五十分之一而已。
  
  名声总是逃离追逐它的人,却会尾随对它毫不在意的人, 因为追逐名声的人只会投合自己同时代人的口味,不在意名声的人却抗拒这种口味。从幸福学的角度看,名声只是喂养我们的骄傲和虚荣心的异常稀罕、昂贵的食物,除此之外,它就什么都不是了。但大多数人都有过度的骄傲和虚荣,虽然他们会把它掩藏起来。不管怎么说,或许那一类理应获取名声的人,其骄傲和虚荣才是最强烈的。
  
 无可争辩的事实却是:名声只是一种次要之物,它只不过是人的优点和价值的映像、表征、回音,并且能够获取赞叹之物比赞叹更有价值。 所以,让人们得到幸福的并不是名声,而是借以获得名声的东西;让人得到幸福的是产生这些优点和贡献的思想与能力, 不管两者的性质属于道德方面或智力方面。
  
 真理在于: 所有的快乐,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 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只会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总体舒适的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
  
 上述的情况,我们都可以看到意欲的满足总是某种否定的作用,因此不会直接被我们感觉到,顶多只以反省、回顾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意识。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确实肯定的,因此,这种状况会明确表示出来。 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释放。所以每一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时间。 这条规则教导我们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的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
  
 所谓“幸福生活”应该被理解为“比较少不幸的生活”, 生活并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忍受和克服。 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缺少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如果达到这种既没有痛苦又没有无聊的状态,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因为其他一切都是虚而不实的。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两者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 这样,现在与将来才不至于互相干扰。许多人太过活在现在,这些是无忧无虑、漫不经心的人;也有的人更多地活在将来,他们是谨小慎微、忧心忡忡的人。
  
 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而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
  
 因此, 我们应该愉快地迎接现在此刻,从而有意识的享受每一可忍受的、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的短暂时光, 也就是说,不要由于过去,我们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郁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身以至破坏现在。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赶走了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的糟蹋它。
  
 “我从不寄托希望在任何事情”其实就是说:只有当人挣脱了所有各种可能得期望和要求,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而精神的安宁却是幸福的构成基础。今天只有一次,永远都不会再来,但我们误以为今天又将在明天重现。其实,明天已是另外的一天,它也只来一次。我们忘记了每一天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因此也是无可替代的一个组成部分。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 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有助于我们幸福的最有用的素质, 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因为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无法有确切把握地依靠别人;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因为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连接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生活在社会人群中必然要求人们互相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是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他才是自由的。 
  
 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他就越孤独,更确切的说,这是根上如此,也是不可避免的。 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想法,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成最完美的和谐, 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 因此,真正的内心喜悦和完美的心平气和,这是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 
  
  率先进行自我约束,以避免以后的外在约束是相当明智的。 给我们的愿望设定接线,克制我们的欲望,压住我们的愤怒,永远牢记;许许多多值得羡慕,值得追求的东西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许多祸患必然降临在我们的头上。也就是说,“放弃和忍受”就是我们的准则。
  
  我们要对我们的想象进行控制, 并不要让想象力介入思考,因为想象力无法对事情作出判断,只会带来清晰的图像,毫无益处的扰乱我们的情绪,并经常是徒增痛苦。因此,夜晚并不适宜思考严肃的,尤其令人不悦的事情。早上则是思考这类事情的恰当时候。早上适合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和创造,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体力上的。
  
 我所建议的要控制住想象,还包括不要让其他把自己曾经遭受过的不公、羞辱、轻视、损失等重新弄出栩栩如生的图像,因为这会重新刺激起我们已经沉睡了的愤怒、怨恨及其他憎恶情绪。对待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们更应抱持一种尽量平实,求是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容易接受他们。
  
  要在这世界上生活顺当,具备相当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是做好的: 预见能力保护我们免受伤害和损失,宽恕则免除了吵架和争斗。因为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无法改变自己的道德性格、认识能力、等等。这就是“生活,也让别人生活”这句格言的含义。
  
 我们无法看到超出我们自身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在其他人身上只能看到与这个人的自身同样多的东西,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这是因为没有思想的人是无法看见别人有思想的。因为他们的意欲远远的压倒了认识力,他们那微弱的智力完全服务于意欲,甚至片刻也摆脱不了意欲的控制。
  
 因此,适合我们与之深交的人非常稀有,我们应该尤其小心注意不要与低级、下流之辈太过亲近。假设一个人认为我需要他更甚于他需要我,他就会马上觉得我好像从他哪里偷走了某样东西,就想获取补偿,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与人交往时的优势全在于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对方,并且让他们看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应该不时地让每个人感觉到我们是可以没有他们的,这样做会增进友谊。
  
 一个人可以忘记所有的一切,但却不会忘记他的自我,他的本性。 这是因为性格是绝对无法改变的, 因为人的所有行为都出自一条内在的原则;由于此原则,一个人在同样的处境下永远做出同样的事情,而不可能是别的。我们不可以期待一个人在形势改变了以后会像以往那样做出同样的事情。因此,假设我们想了解一个人在我们设想中的处境如何作为,我们千万不要以这个人做出的许诺和保证作为凭据。这是因为就算假设这个人是出自真心许下诺言和保证,但他现在讨论的事情却是他并不了解的。
  
 精心打扮,假装和自夸具有某种素质,其实就是承认自己并不具备这种素质。不管一个人冒充拥有勇气、学问或者是思想,还是吹牛、有钱或是地位,我们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个人正是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就不会想到去显摆和装模作样,而是对我们的这份拥有心满意足
  
 同样,在这个世界上流行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谊,只是做得尽量逼真和自然的显示尊重和友谊的表面功夫。不过,我认为一条诚实的狗摇尾巴示好,比人们那些表面功夫有百倍之多的价值。真实不虚的友谊有这样的一个前提: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的和完全不带利害关系的感同身受。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当然主要是建筑在各式各样隐藏的自私动机之上。没有什么比告诉别人我们恰逢某一巨大不幸,或者向别人毫无保留的透漏出自己的某些个人弱点,更能确切的使别人得到好心情了,多么典型的例子!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职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
  
 我们必须注意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并且牢记在记忆里,目的就是据此确定这个人的价值(起码是他对于我的价值),并相应制定出对这个人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要 永远深信这一点:人的性格是不会改变的。 一旦忘掉了一个人的某一劣性,就跟扔掉了我们行库挣得的金钱一样。这样,我们才不会与人过分亲密和与人结下愚蠢的友谊
  
  “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说也不信”则包含了另一半。 
  
 人生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其构成始终都是同一样的要素。人生归根到底还是同一样的人生。生活仍然就像糖果一样;尽管糖果的形状千奇百怪、颜色五彩缤纷,但都是由同一样的糖果浆做成。
  
 一位古老的作家相当确切、中肯的说过,在这世上存在三种力:精力、力量、时运。 我相信时运至为重要。 这是因为我们的一生可比之于一条船的航程。时运-顺运或者逆运-扮演着风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它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也可以把我们抛老远的距离。
  
  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时间的作用以及事物的不断变化,所以,面对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想象到相反的一面。 也就是说,在幸福的时候要想象到落魄、从信任和忠诚看到背叛和悔恨等等;反之亦然。这就是真正的处世智慧的永久源泉, 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反复无常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理由,只有转换变化才是永恒的。 一个精明的人其实就是不会被永恒不变的表面所欺骗的人,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即将往哪个方向变化。
  
  认识到事情是不可避免和必然发生这一真理以后,心灵会感受到抚慰和安静。 谁要是深切、完全地明白这一真理,就会首先愿意作出自己分内的努力,然后也甘心承受自己必须忍受的痛苦。 对于我们的幸福而言,勇气是仅次于聪明的非常关键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