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缅甸的政治关系

2024-05-13

1. 中国与缅甸的政治关系

新中国没有攻打过缅甸。相反两国之间的关系还较亲密。  新中国与缅甸关系介绍:  政治关系:  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六十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圆满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典范。  建交以来,中国一直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发展与缅甸的传统友好关系,双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  经贸关系  中缅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合作领域从原来单纯的贸易和经援扩展到工程承包、投资和多边合作。双边贸易额逐年递增。对缅主要出口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纺织品、摩托车配件和化工产品等,从缅主要进口原木、锯材、农产品和矿产品等。为扩大从缅甸的进口,中国先后两次宣布单方面向缅甸共计220个对华出口产品提供特惠关税待遇。  其他领域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1960年中国国庆期间,吴努总理率领由文化、艺术、电影代表团组成的400多人友好代表团访华,并在北京举了“缅甸文化周”。  1961年1月缅甸独立节期间,周恩来总理率领由文化、艺术、电影代表团组成的530多人代表团回访缅甸,并在仰光举了“中国电影周”。两国领导人率如此庞大的友好代表团互访,充分体现了中缅两国之间的“胞波”情谊,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建交60多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稳定发展,部长级文化代表团互访不断。

中国与缅甸的政治关系

2. 中缅关系怎样

中缅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一部分,中缅关系类似于中巴(基斯坦)关系。缅甸深处于中国而言的战略要地,是中国进入印度洋最近之路,一旦马六甲海峡或南海有变,缅甸将是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必保和必经之地,否则中国能源危机。而且缅甸和巴基斯坦一样可以用以遏制印度。所以缅甸对于中国十分重要。
过去很长时间,中缅关系十分良好,因为缅甸独立后因为实行的制度非西方国家所赞同,故而与中国交好,取得中国大量支持。而缅甸对中国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也非常乐于与之结交,在政治经济各领域给予缅甸大量援助。并一直有计划地打通云南通缅甸港口的石油管道。
但近年来中缅关系风云突变,几乎逆转。这是因为缅甸国内争取民主的力量越发强大,缅政府面临巨大压力;二是西方国家支持缅甸西化的改革,许诺经济援助。所以缅甸已逐渐倒向西方。这必然会疏远中缅关系,这对于中国而言是重大打击。目前中国政府正采取措施力争维持中缅过去的紧密关系或者不致使关系破裂。缅甸跟巴基斯坦不用,巴基斯坦因为印度的威胁始终存在,即使亲美也要维持中巴关系的良好稳固,这是出自巴基斯坦内心的愿望,所以中国不担心中巴关系;而缅甸虽与邻国泰国关系素不好,但不会受到威胁,不至于非要倚靠中国来制泰,反而更担心中国可能对其领土的觊觎,过去仅是意识形态问题与西方交恶,如果扫平这一障碍,缅甸融入西方更顺理成章。中缅关系面临难局!

3. 中国与缅甸各方面的关系

  中国与缅甸各方面的关系:中国与缅甸是友好关系,双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
  西方国家对缅甸实施的单方面制裁是没有根据、不公平和不道德的,也违反了国际法。
  事实上,美国和欧盟近年来一直以民主问题为由不断加紧对缅甸政府的制裁,缅甸军政府在国际上日益孤立,经济更遭受严重损失。从而迫使军政府更寻求得到中国的支持。
  考虑到中国在解决国际问题上的成就,对于缅甸局势,国际社会同样希望中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中国的态度为何成为各方的焦点呢?中国在缅甸有什么利益?
  从基建项目上说
  自从中国与缅甸在1950年建交以来,北京除了向缅甸提供了大量的无息和低息贷款外,兴建很多基础建设包括十几座水电站。
  中国最大金矿企业之一的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其它公司也计划大规模投资缅甸,开展采矿业务。
  由于缅甸缺乏受过教育的专业人才,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和管理层由中国派出。
  据统计,在过去10年间,至少有26家中国企业在缅甸参与了62项大型项目。
  从能源战略上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中国石油巨头在缅甸都拥有勘探项目。
  大型项目包括:兴建从云南通往缅甸西南的印度洋海岸的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管道。
  这条输油管长达2380公里,将能够协助中国把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燃油直接输送到中国境内,免去了绕道马六甲海峡的麻烦。
  虽然缅甸目前还没有出口天然气到中国,但是对于迫切寻找能源的中国来说,缅甸无疑是一个便捷而且相对可靠的来源。
  从经贸利益上说
  由于军政府长期受到西方的经济制裁,中国成为缅甸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数据显示,今年首七个月中国对缅甸的出口额增加了50%,总值达到9.64亿美元。其中,军火贸易占很大比重。而今年一月到七月,中国从缅甸的总进口量则为1.46亿美元。
  与其它东南亚国家一样,缅甸也居住了大量的华人,他们很多都从事贸易。由于经营有方等因素,华人一般经济条件都不错,属于当地的中产阶级。
  然而,缅甸政局的每次动荡都会严重影响那些从事贸易的华商,对华人造成巨大的财产的损失也难以估计。
  中国因素
  同苏丹、朝鲜一样,缅甸也是在世界受到孤立、但是又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
  从地缘政治、经济贸易等角度考虑,中国和缅甸发展关系都符合各自的国家利益。

  对于中国来说,缅甸与云南接壤,同军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不但有利两国经贸往来,而且也为中国的西南边境提供一定的战略保障。
  可是随着缅甸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中国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联合国上甚至行使罕见的否决权去支持缅甸!但在巨大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中国还是小心翼翼的暗示军政府,要求其保持克制。
  无论中国对缅甸军政府有多大的影响力,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不在外交上做出积极斡旋的姿态的话,欧美等国一定会把缅甸局势的恶化的帐算在中国的头上(正如西方早前大肆批评北京在达尔富尔危机上的不作为一样)。西方总想当然的认为中国肯定能对缅甸施加足够的影响,给中国施压比直接施压缅甸更有效。

中国与缅甸各方面的关系

4. 在清朝中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8世纪中叶,中缅发生冲突止,两国之间维持了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贸易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时运载生丝和其他货物到缅甸的商队,常常需用三四百头公牛,有时使用的马达2000匹之多?
清王朝由于中缅战争而封闭了边境贸易,但民间贸易往来并未完全停止?战争经历3年,边境尚有市肆?两国恢复通商后,中缅两国的贸易关系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我国商人在原有的商道以外,又沿着阿瓦河用大船满载丝线?纸张?茶叶?果品以及各项什货,从云南境内运到缅甸京城,回程则载运棉花?食盐?羽毛和黑漆?黑漆运回我国,经过掺和香料加工以后,便成为驰名的商品,这就是“中国油漆”?19世纪初,中缅陆路贸易又有进一步的扩大?

5. 缅北局势会如何发展?中国会有什么策略上的变化

缅甸北部果敢地区爆发了自2009年来,最严重的地区武装冲   突。当地近10万难民受到战乱影响,越境进入中国云南省的南伞地区寻求庇护。云南当地政府为这些难民提供了相应的物资援助和暂住营地,由于战事不断,且传出果敢地区的政府所在地老街地区有屠     杀平民事件发生。因此出逃躲避战火的难民已经没有回家过年的可能性,甚至当地还在留守的居民开始了新一轮的外逃。根据缅甸华文媒体的报道,老街地区的平民伤亡情况颇为严重,并且直指缅甸军方应对此负责。

 一次事先张扬的偷袭? 
这次果敢冲突可谓是一次事先张扬的军事行动,去年11月,武装冲突的主角彭家声所统帅的果敢同盟军就偷袭了缅甸军方哨所,击毙10多名缅军人员,对外宣称此举为报复缅甸军队突然使用炮火攻击克钦军校事件。随后同为缅北民地武的克钦独立军也在帕敢地区发生与政府军发生冲突,期间还有中国伐木工人卷入。本次冲突的主角彭家声在去年年底接受国内媒体视频采访时,就公开宣称自己要回果敢。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情报分析都不会认为这是虚张声势,最近爆发的果敢战事印证了彭的谈话,他已经计划好并且正在付诸实施。 那么到底彭家声及其部属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真的有能力重新占领果敢老街吗?在政府军大肆增兵下,他们的军事行动是否会无功而返?这恐怕是全世界关注果敢武装冲突的人,都必须问的几个问题。
果敢冲突的历史缘由 
果敢地区的国家归属以1897年为转折点,此前该地为中国滇西南边区,由当地汉 族土司管理并且向满清政权称臣纳贡,1897年该地被满  清割让给英属缅甸殖民省。1948年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认为该地属于缅甸,实际上缅甸政府并未真正对果敢实施有效统治,同时我们必须了解一个问题,殖民地独立后是否原殖民地行省所有领土,均自然归属该行省独立而成的国家所有?1991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悍然入侵科威特,其依据是伊拉克原是土耳其的一个行省,科威特则属于伊拉克原行省内之自治部落区,萨达姆认为吞并科威特是有依据的。然而国际社会不支持这样的调调,海湾战争的进程证明这毫无道理。从历史上来看,果敢和缅甸的关系犹如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关系,如果1948年果敢地区遵循当时主流的民族自觉原则,在殖民地独  立浪潮中争取独   立国家的地位,今天的果敢战事则会被视为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就像海湾战争一样。然而当时果敢土司并未选择独立,1947年果敢汉族土司杨振材代表果敢在彬龙协议上签字,也就是认可缅甸政府拥有果敢地区之主权,根据协议该地区享受充分的民族自治,拥有独立的军队、司法和税收权利。这并非果敢的独家权利,而是缅甸北方克钦、掸邦、佤邦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团体所共同拥有的权利。随后中缅通过外交谈判,完成了领土界定之后,缅甸北部地区已经不存在国际法意义上的领土争议。
由于缅甸政府奉行大缅族主义,随后彬龙协议成为废纸一张。同时由于全球冷战的原因,缅甸北部也有多股外国实力渗透,其中还包括原云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残部。该地区持续了多年的武装冲突,直到1989年缅北局势才开始缓和。现在果敢同盟军的领袖彭 家声在诸多民地武组织中,率先与缅甸政府达成和平协议。作为回报缅甸中央政府将果敢及江 西勐古地区划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别行政区”。从这段历史来看,缅甸政府其实一直未曾对果敢地区有过真正的实际统 治。双方其实处于一种通过武装冲突寻求谈判空间的状态,当然在198   9年协议框架下,当地实现了20年和平。直到2009年8月果敢爆发88事  件,这也是本次武装冲突的直接起因。2009年的果敢事变,实际上是政府军通过多年准备,成功实施的一次对民地武势力的进攻。由于事前准备充分,果敢未曾做出有效反应就一败涂地。根据彭的采访来看,当时他逃离果敢地区的时候,身边只有几个警卫员。 
事实上,除了果敢之外,克钦、德昂、佤邦等民地武组织,当时处于观望态度,并未对政府军进攻果敢做出反应。从198    9年开始的20年和平期,当地武装力量已经失去了战斗意志。政府军正是看准这一点,才突然对果敢下手。2012年,政府军再次出手,对克钦控制的帕敢地区进行攻击。这是为了夺取当地重要的玉石矿产资源,同时也是克钦军主要的经济来源。经过三年时间,克钦军已经对政府军可能的进攻有所准备。政府军在这一轮攻势中,不像2009年进攻果敢那么顺利。此后当地武装冲突不断,且民地武对政府军戒心极强。
 在回顾完这段历史之后,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今天的武装冲突实际上是2009年果敢事  变的续集。

果敢同盟军的诉求
 彭家声及其部属在2009年被击溃之后,五年内完成了反攻准备,并且对发动反攻这并不容易。缅甸政府在果敢地区的施政依旧奉行大缅族主义,例如2010年禁止当地居民在农历新年悬挂春联和放烟花庆祝。当地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岗位,也全部由缅甸政府的缅族官员担任。由于缅甸军队军纪向来不佳,也引起当地居民仇视。2008年10月份,泰缅边界联合会(theThaiBurmaBorderConsortium)发表“缅甸东部迫迁与国际法”报告书,详述缅军的屠杀案、强迫劳动案、欺凌虐待案、强奸轮奸案。
报告书明确指出:“国际法禁止以强奸轮奸或任何形式的性侵犯作为战争手段,否则当战争罪、反人类罪处理”。 
报告书节录联合国遣缅甸前任特使PauloPinheiro的原话:“缅甸军政府不调查、不追究、不惩罚强奸、性侵犯的官兵,致使罪犯逍遥法外,受害的缅甸妇女少女求诉无门,处于无助环境”。 
2014年年底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军交战过程中,也同样爆出政府军士兵性侵犯两名克钦族女教师致死的事件,尽管缅甸政府承诺调查,事发至今1个多月却仍未有任何结果。外界普遍认为,缅军性犯罪行为,并非简单性欲发泄,而是一种有组织的战争犯罪。类似这种种族间的有计划性犯罪行为,在前南内战中也曾多次上演,而被国际法庭最终定性为反人类罪行。 
正是由于缅军在果敢地区的文化清洗和恶劣军纪,导致当地居民大量出逃寻求原领导人彭家声的庇护。在国内媒体的视频采访中,就有彭的追随者的控诉。彭对果敢老街的反攻行为,并非仅仅个人争权的军事行动。除此之外,由于政府军希望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逐个击破缅北武装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其他缅北武装也决心支援彭的部队,形成一个反政府联盟。这在缅共分裂之后,是从未出现过的现象。除了经济和武器装备支援之外,克钦和德昂等民族的武装,也同样承担了截击缅甸政府军增援部队的任务,给果敢同盟军的军事行动创造战机。
在这种情况下,果敢同   盟军以恢复家乡原有秩序和保持文化传统为旗号,确实引起当地居民的共鸣。从最近战斗的情况来看,彭的部队不仅战术运用得当、武器配置合理,士气高涨。彭逃离后果敢地区主席白所成的部队,在遭遇果敢同盟军进攻后,一触即溃且有大量投降或者叛变。显然在民望方面,白远不如彭。
 由此可以看出,果敢同盟军发动对老街的进攻,主要目的就会恢复1989年和平协议前的状态。也就是把2009年因政府军进攻而成立的“果敢地区临时行政管理委员会”,通过军事手段恢复为缅甸联邦掸邦第一特区政府。

这场冲突何时才能平息? 
2月17日缅甸国家电视台报道,缅甸总统吴登盛签署命令,从即日起在果敢地区实施为期90天的紧急状态。如果按照时间推算的话,紧急状态结束正好是三个月后,也就是5月中下旬。有趣的是,缅甸“修宪全民公投”预计也将于今年5月举行。这绝非巧合,而是缅甸北方民地武组织一次有计划的政治攻势。由于缅甸本次修  宪公 投的两个主要议题,第一是昂山素季在子女为外籍的情况下,是否有权成为总统候选人;其次是军方议会代表是否维持原有的25%的席位。果  敢和其他北方民地武组织显然对昂山是否能够参选缺乏兴趣,然而军方议席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缅甸军方无法保持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不爆发军事政    变的前提下,缅甸军方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将会进一步被民选政府削弱。尤其在战场持续失利的情况下,缅甸军方的民望必将进一步被拉低,5月修宪公     投将成为民地武最致命的政治武器。当然吴登盛政府也不希望军方被过分削弱,这将可能导致军事政变,这也就意味着被严厉的经济封锁,这不利于缅甸的发展。对于民地武而言,封锁未必是坏事。此前20年的经济封锁,是缅甸北部较为和平的时期。由于背靠中国,即便缅甸遭到西方封锁,对民地武的影响并不大。由此看来,果敢同盟军目标其实并不是反攻果敢那么简单,现在他们没有能力彻底肃清果   敢境内的政府军。彭家声的执政团队可能是想通过军事手段撬动缅甸国内政治,最终让局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非常聪明的军事政治攻势。

民地武的战略目标能否达成? 
从现在的局势分析,五月修宪公投或许是这次军事冲突暂时的休止符。然而缅甸政府军全力以赴之下,果敢同盟军及其盟友是否能在90天的紧急状态下顶住政府军的进攻呢?笔者认为,或许他们并不需要战斗那么久。缅甸政府军的短板并非武器装备和训练程度不如民地武,而是在北部山岳地区的军事投送能力不足。从历次武装冲突来看,缅甸政府军的重炮的弹药消耗很难维持超过一周。其具有绝对优势的装甲兵,无法在山地战中有效使用。一旦进入轻步兵的战斗,缅甸政府军不占绝对优势。此前政府军之所以和民地武打打谈谈,主要是后勤补给短板造成的。缅甸地区4月将会进入雨季,持续的暴雨会对山地道路造成极为严重的干扰,甚至比游击队偷袭还要麻烦。近年来缅甸北部战事几乎全部发生于11月-3月这段时间,因为雨季政府军无法有效战斗。果敢同盟军及其盟友在三月底前,主力未曾被政府军歼灭,那么就可以毫无悬念的撑到下一个旱季。根据以往的惯例,缅甸政府会尽量在雨季到来前停火,以免雨季持续的作战会摧毁政府军的士气。暴雨中不断遭到游击队袭扰,会对士气造成严重的打击,即便是美军在越南也同样难以忍受这种地狱般的体验。 
果敢同盟军此前的进攻已经打乱了缅甸政府对于公   投的部署,对缅甸军方也有不小的撼动。果敢同盟军偷袭政府军部队时缴获的文件显示,政府军严令必须全力清 剿彭家声余部。现在任何政府军的要员,也不敢再夸下此海口。此后的冲突进程变成了一道单选题,政府是与果敢同盟军谈判还是继续战斗。前者能将果敢局势控制为局部地区的局势避免影响公 投和十月大选,后者则可能影响整个缅甸的政治走向。缅甸官方在仔细权衡后,选择前者的机会大一些。

缅北局势会如何发展?中国会有什么策略上的变化

6. 缅甸对中国有何重要战略意义

你好!

    缅甸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那个地理位置直插印度洋,可以说是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天然出海口,而且缅甸的海岸线非常长。更重要的是,这里美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所以非常有利于中国借缅甸为跳板直接进入印度洋。而一旦在印度洋上有足够控制力,中国对非洲的控制力就会大大加强。而中国未来要长期发展,非洲的资源将非常非常重要,非洲的市场也对中国来说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从战略意义上说,缅甸是中国伸向南亚、非洲的一个翅膀。再加上,印度洋的资源、缅甸的资源,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利用的。因此,万不可小看缅甸对中国的战略作用,对这一点中国人要有充分认识。
    其次,中缅在历史渊源上是很深的,所以称为胞波关系并不算过。但是,胞波关系并不代表就是铁的关系,那只是政治上的说法,越南还曾在中国治下一千多年,现在越猴就是反华先锋。但是,政治家在称呼上这么说,对彼此都有利。
    至于昂山素季所提出的:勿将缅甸变成中美角力场。那也就是一听,听其言观其行。昂山从小在英国长大,长时间在西方生活,是典型的被西方培养起来的政客。她要真的当政,她一定是替西方服务的,这一点不认清将来中国要吃大亏。但缅甸的内政是缅甸的事情,中国要做的是不能让缅甸当局为了向西方讨好而损害中国利益,去年停掉中国建坝就非常值得引起警惕。而所谓“勿将缅甸变成中美角力场”事实上更像是此地无银。因为,客观上是美国一直想插手缅甸事务从而破坏中国在缅甸的利益,如今被美英培养起来的昂山又重新复出,缅甸事实上正在成为中美角力场。而昂山的这个意思更像是,缅甸应该紧贴美国,这样就不会成为中美之间角力场。如果是这样逻辑,那简直又太天真,因为缅甸怎可能脱开中国?
    不过,对于缅甸政治的多元化,个人认为中国要做的最重要的不是去盲目支持一方或另一方,而是要充分保障中国在缅甸的利益,稳定缅甸局势,同时继续深入到缅甸经济当中去,譬如石油管道、港口等该准备开辟的还是得开辟。该用强的时候用强,该用利诱的时候利诱,但无论任何办法,缅甸这个地方不能丢,更不能让美国和西方插入太深。但不管是谁当政,我相信当政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国家乱,因为国家乱了当政者就可能面临下台。所以,缅甸不同政派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但制造混乱的多是反对派以便乱中取利。但由于缅甸有高度自治的几个邦,所以缅甸当局倒是可能制造邦间矛盾甚至发动清剿,这是过去经常发生的。中国要做的是,必须让该存在的邦继续存在,何况那里大量的华人。而那些胆敢触犯中国利益者,该借机收拾就要收拾,不能姑妄任之。

7. 缅甸对中国有何重要战略意义?

缅甸对于中国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
一方面是缅甸是中国的重要邻国。缅甸对中国的态度是亲是疏,将直接决定美国的“制华包围圈”否能在南亚地区合拢,以及中国能否有效的实施“反遏制”战略。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是一个能源进口大国,而源头主要是在中东地区。如果中国能将这条重要的能源进口的路线通过缅甸,不仅将大大减少输送的距离和成本,其安全性也将有所提高。这对于缓解中国目前能源短缺的现状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中国发展与缅甸的关系,也有利于西部地区(尤其是大西南地区)的开发,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缅甸是怎样一个国家?
缅甸过去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宣布独立,但依然长期遭受西方的制裁。中国在此期间给予了缅甸大力的支持和援助。目前,中缅关系发展良好。但基于围堵中国的目的,美国近来也逐渐改善了对缅的态度,由极力打压为积极拉拢。这对缅甸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缅甸对中国有何重要战略意义?

8. 缅北民族与中国历史

在中国史书中关于缅甸最早的记载,我们叫它骠国,这是在魏晋时期,记载有骠国进贡,所以唐代宫廷音乐中有一部是骠国乐。但是在缅甸自己的编年史里,在此之前它还有很多王朝,问题是这些历史都是后来追记的,那么,这段历史到底怎么回事就不是很清楚。实际上早期的缅甸王朝,它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集中在中部地区,对北部山区的影响相对有限。
  缅北地区涉及中缅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东汉时期设立了永昌郡。永昌郡的设立对中国、缅甸和印度的交通及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很大,它是西南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地。
  永昌郡具体在哪儿?学界尚有争论。谭其骧先生主持的历史地图集把它定在保山金鸡村,是根据传说所定。方国瑜先生把它定在施甸,我觉得在位置上可能还是有点偏。近年考古普查说现在保山城汉营有蜀汉前后的遗址,这个遗址规模不大,发掘程度不高,但我认为可能就是永昌郡。
  在东汉时期,历史记载说在永昌做官可以“富及十世”,因为当地产玛瑙,还有各种各样的民族;根据上报的人口数字,永昌郡是全国第二大郡。
  永昌郡人口为什么这么多?前人的研究都认为,是因为此地与其他地方的统计口径不同,南中(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几个郡中最繁华的地方是滇池周围,即当时的益州郡,而益州郡统计的人口数量不足永昌郡人口数量的10%,益州郡统计的可能是汉族人口,永昌郡的人口数字则包括了投附民族的人口。按照方国瑜先生的看法,现在缅北的很多地方是永昌郡管辖的,不过,这一说法现在还不是定论。
  东方早报:中缅之间,在缅北地区更为确实的冲突关系发生在何时?
  杨煜达:比较确定的,对这一带进行管理的是南诏和大理。
  8世纪中叶南诏建立,8世纪后期它突破了吐蕃对它的束缚,到和唐王朝结成同盟关系之后,也就是在国王异牟寻的时代,南诏有一个大扩张。《蛮书》有南诏远征骠国的记载,说它向南打到了海边。我认为这个时候南诏至少对这一带有相对间接的控制,骠国,对南诏维持着某种朝贡关系。甚至不光是缅甸这一块,包括泰国中南部一些小的王朝实际上也对南诏大理维持着某种朝贡关系。
  到了南宋时,忽必烈为征服南宋,迂回而行先打垮大理,在这里设置了云南行省。之后蒙元帝国和缅甸王朝发生了冲突,导致中原王朝对缅甸的第一次大规模征服,这次征服使缅族建立的第一个王朝——蒲甘王朝被摧毁,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之后,元朝在缅北地区,包括中缅边境地区就建立若干个掸族和傣族的土司政权。
  其后,明王朝完整地继承了元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明初在这些地方设立了九个宣慰司,包括了泰国北部到缅甸中部、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是麓川政权的兴起,麓川的核心地区就在现在的瑞丽,这个政权的兴起导致了明王朝对它的三次大规模征伐,战争大多发生在现在的中缅边境地区。
  关于这次战争的原因,中国的史书讲是因为麓川向内地扩张,缅甸史书则同时记录了麓川政权向缅甸一侧掸族土司地区的扩张。大规模的征伐肢解了麓川政权,其政治后果就是缅北和云南边境地区的傣族形成了若干个互不隶属,相互之间有联系又有争斗的土司政权,这就导致在这样一个过渡地带一种分割的状况,成为若干个大的政治势力之间的一种过渡区域。
  麓川政权实力很强大,明王朝将它肢解,分割成若干土司之后,它还几次入侵缅甸的腹心地区。到16世纪中期,缅甸兴起一支势力,产生了两位非常伟大的君主莽瑞体和莽应龙,他们统一了缅甸中部,建立了缅甸的东吁王朝。
  莽瑞体和莽应龙是两位君主在中文里的名字,相应地,他们这支势力在中国被称为东吁宣慰司。这里就涉及一个政治制度史的问题,明朝设立这些宣慰司起什么作用?明朝对于这些宣慰司的管理和内地的土司相比有无异同?
  东吁王朝建立之后第一步要征服的是南部孟族的残余势力,就是南部沿海地区;在这之后就要处理北部的掸族土司。
  我有一个比喻,缅甸的中部就是它的黄河流域,缅甸南部就是它的长江流域,统一了这两个地区转过来就一定要打“蒙古高原”——掸邦就是蒙古高原。因为一旦掸邦强大,从掸邦居高临下冲入缅甸腹心地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从缅甸王朝的角度来讲,掸邦高原是势在必争的。
  明朝和缅甸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持续了半个世纪,一直在战争,但大部分时候中国军队并没有出境,而是当地的土司在和缅甸打仗,只是当战争打到了今天的德宏州、保山市一带,明王朝才发动了一个大规模的反击,将它们打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在争夺的过程中,缅北就基本形成一个稳定的局面,也形成了中缅之间大体稳定的国境线——比现在的国境线靠外一点,但不是太多。
  边境稳定下来之后形成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包括木邦、八莫、孟养这些土司,它们承认自己是明王朝的宣慰司,但实际控制它们的是缅甸;在中国境内的一些土司对缅甸有某种臣属关系,但实际控制它们的是中国。就是说,中缅边境既有泾渭分明的一面,也有政治模糊的一面,这就是我书中介绍的“花马礼”形成的背景,也是明末清初中缅边疆北部地区的历史背景。
  清朝“稀里糊涂”卷入了缅甸内战
  当时清朝把骚扰西双版纳一带的人叫做“莽匪”,把骚扰孟定一带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缅甸王朝;至于“莽匪”是哪一部分人,与木疏夷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没有搞清楚,清廷从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缅甸王朝。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这时战争已经打了几年了。
  东方早报:清初,中缅关系在这一地区是怎样的情形?
  杨煜达:清初吴三桂追击永历皇帝,率兵进入缅甸,缅甸把永历皇帝交出来之后,两个国家就没有正常的政治往来,但是经济交流非常频繁,远远超过以前。
  我们知道西南丝绸之路开通得很早,但是这条路上物流量实际上是不大的,因为交通条件十分困难,只有价值特别高的珠宝、丝绸等类商品才得以在这条道上流通。到了清初,这种贸易完全变化了,有大量云南内地汉人到木邦等掸邦高原地区种棉花,又有客商将棉花带回云南。因为云南本地不产棉花,棉花就变成中缅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产品,贸易量非常大。而内地大量的丝制品、铜铁金属和各种日用百货也大量进入缅甸,可以说,双方的经济往来直接影响到了滇缅双方人民的日常生活。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雍正时期有记载说,缅甸王朝误听谣言以为清王朝要收回木邦,于是就闭关不让云南内地人过去种棉花,然后云南的棉花价格飞涨,老百姓就缺少衣料可买。可见,双方的交流已经远远超过过去以奢侈品为主的贸易。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从明代开始,大批内地人来到这个地方开矿,主要是银矿,当时比较著名的大矿有茂隆银厂、波竜银厂,后来英国人也在波竜银厂大规模开采,这里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含银铅锌矿。
  我曾经对这里的银产量做过估计,欧洲专门做冶金史的专家讨论认为这个估计偏保守,依据他们的判断这里的银产量更大。这样的白银产量对中国的白银流通影响很大。所以,缅北地区的经济对西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都是有影响的。
  东方早报:那么,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边疆态势是如何被打破的?
  杨煜达:十八世纪中期,按照缅甸的说法,东吁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很腐败,任用非人,导致了缅甸的内乱。缅甸内乱首先就表达为民族战争,表达为孟族对它的反抗,并且也是孟族人最后攻占了缅甸的都城阿瓦。
  在阿瓦被攻占之前,缅甸国王派了一个使团,由在茂隆银厂开矿的矿主吴尚贤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进贡,表示臣服,但是这个使团还没有回到缅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时清王朝态度很有意思,虽然说缅甸王朝已经前来投奔,但是清王朝采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缅甸的一个王子和王妃逃到边境——就是现在的瑞丽,要入境避难,北京表示不同意,这些人从此就没有下落了。
  后来大规模战争的发生,缅甸军队几次进入内地。起初双方发生冲突的原因是缅甸一方要求中国归还入境的难民,这要求不过分,但前提条件是这些难民愿意回去,难民中有些人是反缅的,他就不愿回去。
  东方早报:清廷为什么选择完全中立的态度?
  杨煜达:缅甸内战是从乾隆初年开始,缅甸使团入京朝贡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缅甸王子要求避难的时间是乾隆二十年前后。
  当时清朝整个战略的中心是对付准噶尔,一方面是无暇顾及,第二个方面就是它对整个西南的战略态势是防御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压力减小,它也不愿意在这个地方轻易开启战端。尽管后来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处理这个问题,但是战争前期,它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而且,战争前期是缅甸王朝和不服从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这里面的情况很复杂,缅甸会在土司政权中扶植亲近自己的势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间也会打仗;这些土司又会联合起来和缅甸王朝打仗,这就形成反复的战乱。乾隆二十七年以前,这些战乱基本没有波及中国边境,所以中国对这一地区也没有做出直接的反应。
  另外,这与地方官员、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关系。当时云南的官员,包括总督爱必达、吴达善、刘藻这些人都不喜好边功,他们开边患的积极性不高。我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参加缅甸内战的桂家宫里雁,一个是积极防边的矿民集团的首领,总督吴达善把这两个人都处斩了,可以看出他不愿意惹事的心态。
  东方早报:既然如此,中国最终是如何参与到这场战争中的?
  杨煜达:中国是稀里糊涂被卷进战争的。
  关于这场战争有两份重要档案,一个是《莽匪节略》,一个是《木匪节略》。当时清朝把骚扰西双版纳一带的人叫做“莽匪”,把骚扰孟定一带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缅甸王朝(注:缅甸贡榜王朝起家的地方叫木疏村,故称为“木疏夷”);至于“莽匪”是哪一部分人,与木疏夷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没有搞清楚,清廷从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缅甸王朝。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这时战争已经打了几年了。
  花马礼矛盾和土司归属是战争直接原因
  冲突结束以后,清方虽然规定缅甸十年一贡,但是,双方使节来往频繁,特别是以云南地方督抚名义和缅甸的交涉也比较多,这样双方的经济联系也就更加密切了。同时,清王朝和缅甸建立的宗主-藩属的关系,在19世纪后期对中英之间的边界谈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东方早报:中缅之间进行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杨煜达:从当地关系来看,要分两个层次来讲。
  一是王朝之间的关系。王朝之间实际上有清楚的势力范围,但是当时有一个矛盾就是“花马礼”(花,即花银,马,即马匹,也就是每年给缅甸送一定数量的以银和马匹为代表的礼物)的问题。
  前述中缅之间有泾渭分明的一面,也有政治模糊的一面,一个表现就是中国的几个边境土司因为常受缅甸的侵扰,而不得不向缅甸缴纳贡税,即“花马礼”。
  对土司来说,这是花钱买平安。对此,清政府是知道的,但并不干涉。在清政府看来,虽然我不能禁止这些土司向缅甸缴纳“花马礼”,但是我对土司的重大事务有决定权,你缅甸不能干涉。
  然而,缅甸却有不同的认识。缅甸的国家领土观念发育较清朝落后,它还是传统朝贡、属邦观念,把向其进贡“花马礼”的土司看作是它的属邦,认为对其有一定的权力。
  清代前期进贡“花马礼”的土司主要有两个:孟连、车里(今西双版纳)。问题是“花马礼”是缅甸东吁王朝强盛时期向北征服的产物,在东吁王朝覆灭后,这些土司已经停止进贡“花马礼”。
  缅甸新王朝要恢复“花马礼”,有的土司愿意给,有的土司不愿意给。其中孟连土司给了,但车里土司没有给,于是导致了缅甸对车里的入侵,当然缅甸入侵车里也还涉及别的原因。
  但是后来缅甸要求征兵孟连,攻打车里,孟连拒绝,于是也起来反抗。从孟连的角度来说,可以花钱交“花马礼”,但是帮缅甸出兵打车里,就是形同叛逆,所以他理所当然拒绝,那么,就被缅军蹂躏。另外两个被缅军侵扰的土司是耿马和孟定,但这两个土司实际在清前期并不存在“花马礼”,因此当然拒绝了。
  冲突一开始,云南总督吴达善不愿调绿营兵,仅调取文山的沙练和边境的厂练(银厂中的矿民自卫武装)去防堵;而当刘藻接任总督的时候,沙练、厂练已经不能抵御缅军,这才调绿营兵防御,战争于是全面升级。
  东方早报:王朝之外的另一个层次是土司?
  杨煜达:对,还有一个是土司层面。中缅之间一部分土司归缅甸,一部分土司归中国,但是土司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交织的,因为它们都是同等地位相互交往的,没有这么清楚的王朝认同,这些土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游圈。这个交游圈可以以欧洲中世纪的贵族来理解,比如中世纪的德国,德国由很多诸侯邦国组成,它们之间互相联姻、打仗。
  西南傣族-掸族土司之间也是这样。土司可以娶很多夫人,但是只有掌印夫人有地位,这是傣族政治制度中很特别的一点。掌印夫人的权威特别高,子以母贵,只有掌印夫人生的儿子,才有优先的继承权。掌印夫人一定要找门第高贵的,为了显示门第高贵就会陪嫁很多东西,包括土地。所以,缅北的一些土地会在土司之间倒来倒去,也搞不清楚土地的具体流转,果敢地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至于王朝对土司的管理,乾隆年间这场战争结束之前,王朝主要管土司的继承(保证土司的合法性以防止土司内部的动乱)、土司对王朝应尽的义务,包括进贡和出兵等等。至于基层事务,王朝并不直接管。土司之间的往来,王朝也不完全知道,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内地的两个土司把土地作为嫁妆陪嫁来陪嫁去没有关系,但边境土司之间的这种交往就有问题了。也就是说,至少在清代前期,王朝对边境上的这些土司的控制是不够的。
  东方早报:经过这场战争之后,中缅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杨煜达:战争结束,在乾隆中期以后,王朝越来越强调对土司下层土目的控制,把这些土目也变成土司,由王朝直接任命。这一方面可以分割土司的权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土司下层控制得更为具体,以前大的土司有一个府的面积,小的也有一个县的面积,后来就是要将其控制到一个乡的级别,通过这样逐步分割土司的权力,加强王朝对边疆的控制。
  就中缅关系来说,经过20余年的冲突,清王朝和缅甸重新建立了宗主藩属关系。当然,这种友好关系是在按中国大一统观念建立的宗主藩属关系下实现的,即使在缅甸看来,它并不认为是清王朝藩属,但是中缅之间和平友好的关系一直维持下来,直到英军占领缅甸,对其进行殖民统治。
  经过这场冲突,实际上双方建立了正常的对话机制。冲突结束以后,清方虽然规定缅甸十年一贡,但是,双方使节来往频繁,特别是以云南地方督抚名义和缅甸的交涉也比较多。这样双方的经济联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同时,清王朝和缅甸建立的这种宗主-藩属的关系,在19世纪后期对中英之间的边界谈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