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的概述

2024-04-27

1. 中德合作的概述

1911至1941年间,中华民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对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两国结成联盟,亲密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备迅速实现现代化,这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之前尤甚。中华民国的创立虽然使中国从衰败清王朝重新站起来,但国家一直在军阀割据与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1928年,中国国民党完成北伐虽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不过于同时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的鹰派势力却在该国政坛抬头。有鉴于此,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方面则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这种关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间,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1月30日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而结束,只持续了不到4年时间;而且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着深远的影响。同样,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中德合作的概述

2. 中德合作要去德国吗

中德合作办学应该是在国内学习三年,去德国学习一年【摘要】
中德合作要去德国吗【提问】
中德合作办学应该是在国内学习三年,去德国学习一年【回答】
浙江万里的中德合作需要出国吗【提问】
学费是多少可以查吗【提问】
浙江万里中外合作大学的学费每年8万~20万。【回答】
会展经济与管理(中德2+2双学位班)、广告学(中德2+2双学位班)、视觉传达设计(中德2+2双学位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2+2双学位班):35000元/学年



2、住宿费:2800元/学年


说明:通常来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比较贵,少则2-3万元/年,通常都是5-6万元/年,10-20万元/年也有,但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比普通专业录取分数低10-20分,甚至有些学校低20-30分,那些本身有出国意向、家庭条件不错但分数不够目标院校普通专业的同学可以考虑报考。【回答】
浙江万里学院与德国汉堡设计与传播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广告学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2+2 中德双学位项目(英语授课),学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在浙江万里学院学习,第三学年、第四学年在德国合作大学学习,毕业可同时获得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学历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德国汉堡设计与传播应用科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作者:中德碗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0809898/answer/13710758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回答】

3. 中德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有利因素有那些?

两国之间没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争端,地缘政治上也不存在直接的利害冲突。特别是中国重视同欧盟发展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而德国在欧盟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中德关系的发展可以带动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合作有利于德国同亚洲国家发展关系。经济上互补性强。
@德国与中国发展合作各自的优势有哪些?
德国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科技水平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在职业培训和管理经验方面有独到的优势,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容量极大,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余地很大,发展合作的前景广阔。

中德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有利因素有那些?

4. 中德合作的早期

最早的中德贸易线是从亚洲东部的陆路经俄国亚洲北部地区西伯利亚辗转到达德国,为了避免俄国政府沉重的通行税,德国早在清王朝(1644~1911)就尝试通过海路开拓东方贸易路线。1752年8月,埃姆登的王家普鲁士亚洲贸易公司(KPAC)商船“普鲁士国王”号在德国船长格来史克的指挥下抵达广州,成为中德贸易史上第一艘到达中国的德国商船。1861年,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天津条约让诸如普鲁士等众多欧洲国家和中国建立了正常的贸易关系。

5. 中德两国企业合作的互补性

中德企业合作的思考
◎ 文/南存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已经从一个普通消费品的市场大国,逐步成为高档消费品的市场大国。

“坐奔驰,开宝马”,曾是中国社会上一句流行语,形象表述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高档汽车的最初认识,也直观地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德国制造的高档工业品和消费品的高度认可。

多年来,德国企业及机构向中国输出的工业、交通大型设备和民用环保、家居制品以及金融、零售等各领域的产品与服务均取得很好的业绩。为数众多的德国企业扎根中国当地,凭借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占据诸多行业的产业链高端,获得巨大的市场份额和丰厚的利润回报。 

根据德国工商总会(上海办事处)研究发布的《德国工商总会2007年调查》报告,截至2007年11月,德国企业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在华投资项目有5,800多个,设立独资及合资企业2,500多家,实际在华投资金额累计约160.4亿美元。德国中国商会近期对在华德资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得益于中国良好的政策环境与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大部分德国企业的在华投资获得成功,实现了经营目标,新投资项目达到盈亏平衡的时间仅需2至4年;90%以上的德资企业计划在短期或中期扩大在华经营规模,40%以上的德资企业计划在中国开设新的子公司。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企业通过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及再创新,使中国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由众多中小企业参与的、各具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基本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为全球市场提供的是质优价廉的产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各国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中小企业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较大贡献。

据统计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6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和50%以上的税收总额;德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德国70%的就业岗位、80%的职业培训,创造了45%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在中国,65%的专利、75%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中小企业既是中德两国经济的主体与基础,也是两国经济合作的主要参与者。

中德两国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强。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品市场之一。在过去10年间(1997-2007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6%。根据中国统计局在2006年所作的预测,在未来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7%以上,至2020年国内GDP总量将超过6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4万元,折算美元超过5,500美元/人,实现(或超额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未来十五年内,资本积累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其贡献率将超过40%; 

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市场将保持对工业品的强劲需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继续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企业的历史性机遇。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更是为各国企业包括来自德国的中小企业继续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机会。在此历史条件下,中德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就中德两国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国际贸易

近年来,中德两国贸易的发展势头良好。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间贸易额占中国与欧盟27个成员国贸易额的三分之一。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2007年1-11月份双边贸易额达到772.86亿欧元,同比2006年增长15%。双方出口商品结构大体保持稳定,两国贸易合作的法律框架逐步完善,合作的机制比较健全。

贸易合作已经成为中德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推动因素。在中国重化工业、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新能源、水处理和环保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德国中小企业生产的机械设备、电力电子、精密仪表、自动化装置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而中国中小企业在付出巨大资源与人力代价基础上生产的各种高性价比的工业品与消费品,将继续成为德国民众高福利生活的重要基础。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企业出口德国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期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00-2007年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如办公设备、电脑设备及元件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10.4%增加到2007年的18.6%,电视机、收音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比例由12.6%增至16.5%;而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商品,如家具、玩具和装饰品的进口比重从11.1%下降至9.7%,纺织服装类则由11.5%降至9.7%。中国出口德国商品的结构性变化,与我国领导人在2005年访德期间提出了有关深化两国经贸合作的建议内容是一致的。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承载力较为薄弱的国家。中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及环境等方面的约束条件,决定了中国只有改变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在技术进步基础上构建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政府为调整产业结构所作的努力。

我们要在继续保持双边贸易的同时,稳步提升双边贸易的深度,扩大双边贸易的宽度,提高交易频率和交易额,增加技术与服务在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二、产业衔接

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更是制造业强国。如果说“德国制造”推进了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那么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制造”对德国的进一步贡献则是,随着进入德国市场的中国产品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将直接推动德国企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转型,进而有利于德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中德两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具体表现在,德国中小企业产品的优势为领先技术、专业设计、高品质、工艺精湛及可靠耐用,在专业应用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中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则以适用性、通用性及高性价比取胜,主要定位于大批量的经济型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国中小型制造企业不同的产业优势是可以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两国中小企业之间要加强产业内的分工与协作,围绕各自的比较优势,建立互补共赢的产业合作模式。如在德国企业占有传统优势的专业设备领域,可通过OEM及ODM方式更多地采用中国企业生产的非核心部件,使在保持产品性能与质量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德国企业相对逊色的标准化产品领域,则可通过技术转让、授权生产、组建合资企业等方式与中国厂商合作生产,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填补市场空缺。我们相信,如果德国的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生产工艺及质量管理体系,结合中国良好的产业基础及优质廉价的人力资源,可以形成全球性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

中国的中小企业要积极开拓视野,创新国际业务方式,改变以往原料从国外进口、生产加工在国内、产品销往国外的“孤岛化工厂”模式,积极走出去设立研发机构与生产基地,主动实现与国外企业尤其是与德国中小企业的产业衔接,共谋互利发展。

三、双向投资

中国近代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曾在较大程度上借鉴了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工业化经验,这使得中德两国经济在产业结构、经营理念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互通性,由此为两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在资本层面合作提供了很大空间。

当前,德国企业的对华投资热情持续高涨。根据德国工商总会在对8,000家德国工业企业调查基础上所作的《2008年德国对外投资报告》,中国是德国企业在欧盟以外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约有32%的企业将中国作为首选投资地;对于海外雇员超过1,000人的德国大型企业,中国是超过欧盟的首选投资目的地;41%的海外雇员在200-999人的德国中小企业则计划于今年对华投资。

总体而言,德国企业对华投资优化了其产业的区域布局,中国也成为诸多德国企业最具盈利性、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此外,德国工商总会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在中国等国外有投资的德国企业,其国内经营业绩和雇员增长幅度都明显都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由此表明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国内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强了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比而言,中国企业投资德国尚有很大的潜力。随着中国企业竞争能力的逐步提高,中国资本应走出国门开展对外投资,在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的合作与分工。由于中德两国经济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使德国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最有价值的目的国之一。中国厂商可以通过新建独资企业或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建立在德国的业务实体,充分利用当地在科研、技术、工业设计、产业标准、质量认证、职业培训及技术员工等方面的优势,建立面向全欧洲、中东、非洲乃至全球市场的经营主体。

然而,企业之间的合作离不开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支持和推动。当前我们最大的愿望,一是希望中德两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国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交流,为两国企业间的联系和业务往来提供更为有效的中介服务;二是希望德方放宽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为中国产品进入德国市场提供便利,为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营造更为良好的环境条件。

我们相信,只要有积极的态度,宽阔的胸怀。中德两国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前景一定会更加辉煌,中德两国中小企业一定会为共同促进两国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德两国企业合作的互补性

6. 中德合作的终结

伪南京政府首脑汪精卫于1941年会见德国外交官1938年1月至9月,中德关系随着德国采取一系列弃华联日的政策之后,已经跌入低谷。9月12日,德国与满洲国签订了《德满贸易协定》,将在华经济重心从国民政府控制区转到了满洲。德国在远东由亲华政策转向亲日政策的调整,严重损害了德国的商业利益。德国从与日本和满洲国的贸易往来中获得的利益远低于德中贸易。两国人民在长期贸易往来中所结下的深厚友谊更是不可磨灭。德国人民为汉口的红十字会慷慨解囊,在这里,德国侨民的捐款比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中国政府自己都多。在华军事顾问们也希望能继续完成他们在中国的使命。实际上,虽然纳粹党在中国的机构声明日本是中国抵御共产主义的最后防线,但是德国和日本的友谊并未能给德国带来多少好处。日本希望垄断中国北部地区和满洲的资源,因此外国人在这些地区只能经营非常有限的生意。而德国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获得这个地区的资源。虽然德日政府从1938年中就开始为解决这些经济利益问题而展开对话,但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1936年签订的德日反共产主义协约实际上变成了一纸空文,并且阻断了德日通过对话解决经济问题的可能。中德之间的联系一直持续到1941年。但是1940年由于德国未能实施“海狮计划”让希特勒的计划偏离了轨道。[26] 1940年底,德国与日本和意大利签订了三国轴心协议。1941年7月,希特勒宣布承认汪精卫的南京傀儡政权,自此,德国与重庆政府继续对话的最后可能性也不存在了。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及对美国宣战,1941年12月9日,中国亦正式加入盟国阵营,并且对德宣战,从而为中德两国长久的合作关系划上终结。

7. 中德合资企业有哪些?

问题一:中德企业有哪些  长沙有个BOSCH 
  苏州中德汽车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中德合资的汽车有限公司 
  北京中德汽车有限公司 
  杭州中德合资铭仕管业 /杭州中德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中德合资巴德夫(杭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中德合资杭州西美亚斯电气有限公司/杭州埃杜尔威特泵业技术有限公司/ 中德合资杭州三星工艺玻璃有限公/(中德合资)宝德龙电磁阀有限公司 /浙江环科艾库乐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天铁实业有限公司(中德合资) 
  中德合资台州明远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台州变色龙热流(中德合资) 
  浙江台州多米婴儿用品有限公司;道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福维克家电有限公司台州分公司(中德合资) 
  台州绍兴托美(中德合资)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埃孚光伏公司 中德合资 
  
   问题二:请问中德合资企业都有哪些  长沙有个BOSCH,还是世界500强。 
  
   问题三:中德合资车有哪些品牌  上海大众,上海大众斯柯达,一汽大众,一汽奥迪,华晨宝马,北汽奔驰等,具体你可以去车市中国网carixy查询。 
  
   问题四:西安有哪些德资企业或中德合资的?  西安PFW,科宝测控,凯龙航空 
  
   问题五:中德合资企业有哪些  BOSCH,世界500强。 
  
   问题六:中德合资车有哪些品牌  一汽-大众奥迪的Q3 Q5 
  上海大众的途观 
  斯柯达的野帝 
  华晨宝马的X1 
  北京奔驰的GLK级 也就这些了 
  
   问题七:请介绍一下目前汽车产业领域有哪些中德合资企业及德资企业?  一汽大众 上海大众 一汽奥迪 华晨宝马 北京戴克`` 
  
   问题八:中德合资车suⅤ有哪些品牌  奔驰、宝马、奥迪、大众都有国产的SUV,除了保时捷没有 
  
   问题九:中德合资钢琴品牌有哪些  中德合资钢琴是中国无良商家杜撰出来的,德国钢琴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钢琴是世界垫底的,人家为什么要合作?基本上说中德合资的琴 都是杂牌。博纳斯是金斯伯格产的 换了个名字而已,和德国毛关系都没有,弗尔里希是海伦产的,包括门德尔松,舒曼,斯坦伯格等等,业内都是出了名的假德国琴。 
  
   问题十:中德合资十万以内有什么车  捷达,桑塔纳

中德合资企业有哪些?

8. 二战为什么中德有合作

错了,兄弟,中德合作到1937年就停下来了
按照历史学界的算法,二战时1939年爆发的

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德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让中华民国与德国结成了一个联盟。亲密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备迅速实现现代化,尤其是在第二次日中战争之前。从清王朝遗迹上站起来的中华民国,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军阀割据,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着。国民党通过北伐,在1928年从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此时,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日益昭现。鉴于此,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则需要稳定供应的原料供应。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期,这种关系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33年纳粹当政开始到37年中日战争爆发结束只持续了不到四年时间

1933年,因大萧条的影响,中德贸易比30年和32年略有下降。[7]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由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而陷于困顿,但是德国工业,进出口商和国防军都想从发展中获得利益。直到奉天事变前,中国工业化的进展并不顺利。奉天事变让满洲里变成了日本的傀儡国,并直接导致中国的工业政策重心朝向以抵抗日本侵略为目的的军事和军备工业发展。它刺激中国经济走上一条以国防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巩固了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加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1933年,纳粹党掌权使中德政策走向变得清晰。在此之前,德国的对华政策是充满矛盾的,魏玛政权的外交大臣极力鼓吹政府应在东亚地区保持中立,并反对国防军工业体系直接和中国政府进行合作。那些进出口商因为担心中央政府会在他们的生意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自然也是鼎力反对。但纳粹政权推行的是战时经济政策,动员全社会扩大生产并对诸如钨、锑等重要的军需材料以及各种原材料进行战略储备。而这些原材料中国都可以大量供应。因此,从这个时代开始,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成为了德国对华政策的推动力。 1933年5月间,汉斯•冯•希克特将军到达上海并担任资深顾问为经济和军事发展提供建议。同年6月,他在给蒋介石的《给元帅的备忘录》(Denkschrift für Marschall, memo for marshal)中描绘了他对中国工业化和军事化规划的大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