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标准日本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第一版与第二版知识点的不同之处并指出。

2024-05-14

1. 求《标准日本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第一版与第二版知识点的不同之处并指出。

这个不同之处,还是比较小的。
你可以在上课学习生活当中,或者授课之前针对   第二版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当中配合第一版的笔记与心得进行分析 这其中的不同之处。

求《标准日本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第一版与第二版知识点的不同之处并指出。

2. 《建设工程经济》第二版与第一版的区别是什么? 详细�0�3

1 《建设工程经济》第二版与第一版的区别是什么? 答:根据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的要求,我们对2007 年版《建设工程经济》的内容和结构都进行了调整。在维持2006 年大纲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了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不普遍的知识点,同时也根据实际的需要增加了部分内容。但主要修改是细化了对知识点的表述,增加案例与例题,以方便考生复习。与2006 年版相比,在内容上重要的调整如下: 1、新增“宏观经济政策及项目融资”一节 本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介绍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供给政策和外汇管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机理对于工程管理人员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组织好工程的运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融资是现代工程建设中的一种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融资方式。本节主要介绍了项目融资的特点、结构、参与者和常见的项目融资模式。 2、在“工程经济”部分,对原有的框架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将建设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内容根据相关性合到了一起。扩充了部分条目的内容,在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中增加了一些评价指标的计算题。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盈亏平衡点的盈亏平衡分析方法,项目建议书等。 3、在“会计基础与财务管理”部分,根据2006 年颁布的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删除了原大纲会计控制和财务目标等理论上有争议的内容。对原有条进行了必要的合并。新增了流动资产财产管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组织形式等内容。 4、在“建设工程估价”部分,新增加了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概算、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图预算和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等内容。将这些内容纳入考试的范围体现了建造师考试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与第一版有何区别? 答:1.考试用书的依据依然是考试大纲,由考试大纲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如下: (1)大纲的结构变化 在第一版中,将掌握、熟悉、了解放在“目”上,而第二版则放在“条”上。这使得大纲的顺序结构发生变化,即考试大纲基本上是按照学科顺序编排,指导书的编写也按此组织,比较顺畅。 将掌握、熟悉、了解放在“条”上,也使得某些条、目得以合并,因而相比而言,大纲的“目”减少了。 (2)大纲的内容变化 第二版强调基本理论、方法的应用,而删除了过多的基本概念、理论、意义、特点等,突出实用性。 对第一版中个别比较空洞抽象的条目作了删减。 2.考试用书本身内容的变化如下: (1)内容扩充了,更加详细了,对许多难点、重点进行了补充说明,便于考生理解和掌握。 (2)在第一版中,有些常规的内容没有写,需要考生去查阅其他参考书,许多考生反映,这样不方便复习,在第二版中基本上补全了,以便于考生复习。 (3)各个章节之间、各个科目之间进行了较充分的协调,删除了某些重复、交叉的部分。 (4)对第一版中的某些错误进行了订正。 3 一、新旧版的《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变化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形式上的变化 原版的考试用书不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论述,只是指出有哪些具体的知识点需要掌握。而新版的考试用书则对各个知识点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这种改变有助于帮助考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内容上的变化 1.原考试用书中没有,本考试用书增加的内容: (1)建造师管理制度; (2)法律体系和法的形式; (3)节约能源法; (4)档案法; (5)土地管理法; (6)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7)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 2.原考试用书中存在,而本考试用书进一步细化或调整了知识点的内容: (1)劳动法; (2)保险法; (3)税法; (4)公司法; (5)证据; (6)民事诉讼法; (7)行政责任; (8)刑事责任 4 3.原考试用书中存在,本考试中不存在的内容: (1)建造师的执业要求、建造师的基本条件和执业范围; (2)企业法 (3)反不正当竞争法; (4)工程建设中常见纠纷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5)建设工程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二、本考试用书中所附的案例有什么作用? 答:考试用书中所附的案例主要分为两部分:应用型案例与理论型案例。 (一)应用型案例 本书中应用型案例表现为文字叙述详细,案例情节丰富。这部分案例主要供考生在建造师执业过程中借鉴。 (二)理论型案例 本书中理论型案例表现为文字叙述简短,案例情节简单。这部分案例主要供考生深入理解本书中的相关知识点使用。 本书中的案例作为考试用书的一部分,也属于考试范围。 三、本书中的法规与各专业课中的法规有什么关系? 答: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它们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 本书中有相当的比例属于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对于正确运用各专业课中的应用性质的法律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本书中的法律的适用范围是各工程建设领域,即适用于其他各门专业课。而各专业课中的法律仅仅适用于其本专业。 5 《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 1.本科目第二版与第一版内容有何区别? 答:1)增加、充实了各个章节的内容;2)对大纲中部分“掌握”、“熟悉”、“了解”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3)增加了公路工程安全管理相关内容;4)增加部分计算内容(路基填土最佳含水量及压实度的计算;路面材料的计算或材料配合比计算;桥梁模板、支架、预拱度的计算;钻孔灌注桩首批混凝土灌注数量的计算,网络计划的编制;工程合同的调价及索赔);5)增加了“1B431040 公路建设管理有关规定”;6)删除“1B420000 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一节中部分与现在施工管理不相适应的条目。 2.《××专业管理与实务》与综合科目《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对照学习? 答:《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系统地介绍了公路工程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施工现场项目组织管理的专业特点、常用施工方法以及常用的管理制度;适用行业法律法规、管理、管理制度。综合科目《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相关知识在“1B420000 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与实务”一节中得到了运用。学习中可以将综合科目相关内容与1 B420000 节对照学习,理解其在专业项目管理的运用。 2.如何复习专业技术内容? 答:专业技术内容是专业技术理论的一般介绍,对其理论、概念的准确理解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理论书籍、施工技术规范来掌握。 4.如何复习专业项目管理内容? 答:专业项目管理直接涉及到施工项目的经营管理,由于项目的差异性、不确定性,没有完全相同的项目,因此如何灵活地应用书中理论、方法来恰到好处地组织实施项目管理,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平时多学习一些专业期刊,研读一些相关的专业读物,也有利益掌握该部分内容。 5.如何复习专业法规及相关知识? 6 答:“1B430000 公路工程相关法律法规”一节,包含了公路工程行业相关法规的一些重要内容,必须通过学习书中所包含的法律法规才能系统准确地掌握,可以登录交通部网站下载。 6.本专业案例有什么特点?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难点和重点如何掌握? 答:本书案例特点是案例紧跟知识点之后,因此案例只是局部的,不涉及整个项目管理的案例;对案例的分析,首先应认真阅读案例背景,对案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再用所学理论逐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论述;案例分析的难点:对于设问为计算的,重点是准确、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理论知识,细心计算;对于设问为论述的,重点是如何应用大纲范围的知识,分析背景材料,从中发现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围绕背景材料来论述。

3.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 《鉴赏辞典》(古典文学)系列 第二版与第一版有何不同?

《先秦诗鉴赏辞典》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宋诗鉴赏辞典》
《元曲鉴赏辞典》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下)
《新诗鉴赏辞典》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古文鉴赏辞典(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古文鉴赏辞典(宋金元·明·清)》
《古代小说鉴赏辞典(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
《古代小说鉴赏辞典(明·清)》……

你说的是这些系列吗?其实没遇太大区别,只是更新了一下内容,并且是很少的错误比较明显的地方,使用第一版就完全可以了。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 《鉴赏辞典》(古典文学)系列 第二版与第一版有何不同?

4. 英汉大词典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区别

第一版有两种版本:
1、大字双册版(A-M为一册,N-Z为另一册);
2、小字缩印版。两版内容一样,只是排版方式不同。
你看到的4000多页,指的应该是大字双册版吧。

第二版中,陆谷孙教授结合第一版刊印后读者、专家们的反馈意见,做了修订和更新,更改了附录中不少内容,也增添了近年来一些新的词汇。

5. 英汉双解词典怎么用


英汉双解词典怎么用

6.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你的孩子:   四、点题结课   2003年4月10日,我的《只有一个地球》首次登台亮相。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将与地球的对话转换成与母亲的对话,这个对话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为一般的老师所想不到。我以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所之未发”,那课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文本中的有关地球环保的知识点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课有了活的气韵和美的意境。   3.补充的两个课外资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她们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   4.遗憾的是,这个版本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和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   承——桃花潭水深千尺   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在经过灵魂的涅槃之后,就这样悄然再生了。   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诵读占了它足够的分量,写话也有了它恰当的位置,缺的恐怕就是品词了。   品哪些词?为什么要品这些词?   品词的什么?   怎么引导学生去品好这些词?   品词与感情这条主线怎样融合起来?   品词与知性的拓展怎样结合起来?   品词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层层深入?   思考是痛苦的,否定自我是痛苦的。这样煎熬着达数月之久,直到2003年的9月18日,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破茧而出,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品读1~4自然段   1.用反诘法引导学生品读“很小很小”。(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芸芸众生比)   2.品读“生态灾难”。说说你知道的生态灾难,想象你看到的画面,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读“不加节制”。由这个词你联想到了哪些词?   四、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1.面对生态灾难,作者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2.面对生态灾难,《时代周刊》是怎样呼吁的?(读最后一段)   3.面对生态灾难,我们又该做怎样的呼吁呢?(读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二、品读5~8自然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播放课件)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2003年9月21日,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单就“生态灾难”这一看似貌不惊人的词语,就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正是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着。有所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而教师充满着强烈的抒情色彩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的营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二版对1~8自然段的处理,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烦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则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却只见“竹影扫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等着瞧吧!  转——惊风乱飐芙蓉水 本文转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www.edudown.net )原文链接: http://www.edudown.net/teacher/xinkecheng/200709/16045.html

7. 电脑的由来?

电脑学名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5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1年推出。 




1 定义 
按照当前《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进行运算,或者控制那些可以表示为数字或者逻辑形式的操作的设备。 这个定义的确是真实精确的。然而它和从其他词典中找到的其他对计算机的定义一样,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这些定义没有办法区分历史上的,当代的,以及未来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更有意义的问题可能包含:有哪些不同种类的计算机?或者问,当代计算机有哪些区别与其他时代计算机的特点和能力? 

1.1 辞源 
“计算机”对应的英文computer这个词的含义一直在改变,但是它的含义总是落在了当时计算机能力的后面。“computer”最早用来代表被雇来进行算术计算的人,即计算员;这种用法今天仍然有效。《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认为最早是在1897年, 这个词被用来代表一种机械的计算设备。到1946年的时候,牛津词典加入了几个限定词来区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这些限定词包含 模拟的,数字的,以及 电子的。 然而,从被引用的上下文看,这些限定词在1946年前就在被人使用了。 

2 成指数级增长的计算机的发展 
划分不同种计算机的难度因为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更加复杂化。粗略估计,从1900到现在,计算设备的计算能力(按1000美元能够买到的设备在每秒种内处理运算指令的数量)每一年半到两年就增加一倍。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E.摩尔在1965年首次描述了计算机发展的这种特性(参考摩尔定律)。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制造工程技术维持了这种指数级的能力增长。与这种能力增长携手并进的另一过程是戏剧化的计算机小型化过程。第一代的电子计算机,例如ENIAC(出现于1946年),都是一些重达数吨,占据好几间房间,需要多个操作员来维持它们正常工作的庞然大物。这些大家伙太贵了,以至于只有政府和大型机构才能够买得起。它们也的确太怪异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几台,或者几十台这样的机器就能够满足全世界的需求了。相比之下,现代计算机比第一代前辈多了几个数量级,更加多才多艺,而且便宜,小巧,还随处可见。 

3 计算机的分类 
为了定义什么是计算机,对所有计算设备进行分类是必然的。下面的章节介绍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方法必须一起使用才能准确无误的描述一台特定的计算机。 

3.1 按用途分类 
这是最明显的分类法了。 计算机制造商通常用这种方法来描述他们的产品;用户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与他们交流的机器。例如: 

超级计算机 
迷你超级计算机 
大型计算机 
企业级服务器 
小型机 
PC 服务器 
工作站 
个人计算机或者台式机 
膝上型计算机或者笔记本电脑 
个人数字助理 
可以穿戴的计算机 
嵌入式计算机 
按用途分类很通俗,但是也导致它的不确定性,因为仅仅当前广泛使用的设备被包含进来了。计算机发展的快速性意味着计算机新的用途层出不穷,当前的定义很快就过时。许多不再被人使用的计算机的类型,例如微分分析器,通常不被列入分类条目之中。所以,必须采用其他分类方法来明白无误的定义 计算机 这条术语。 

3.2 按制造技术分类 
机械式 
半电子-半机械式 
电子式 
晶体管 
半导体集成电路 
光学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 

3.3 按设计特点分类 
现代计算机综合了许多基本的设计特点,这些特点是许多贡献者在很多年里逐渐开发出来的。设计特点经常独立于实现技术。现代计算机的综合性能来源于这些特点互相作用的方式。一些重要的设计特性罗列如下: 

3.3.1 数字式 和 模拟式 
设计一种计算机时有一个基本的决定:这种计算机应该是数字式还是模拟式的?数字式计算机处理离散的数字性或者符号性值,而模拟式计算机仍然应用于一些特殊目的的领域:例如机器人和回旋加速器的控制。其他的途径,象脉冲计算和量子计算,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他们或者用于很特殊的目的或者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3.3.2 二进制 和 十进制 
在数字式计算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重大的设计进步是引入了二进制作为内部的数字系统。这种方法避免了那些基于其他数字系统的计算机中必须的复杂的进位机制,例如十进制系统。采用二进制的好处是简化了实现算术功能和逻辑运算的设计。 

3.4 按能力分类 
对不同的计算设备分类的最好办法可能是按他们的内在能力分类,而不是按他们的用途,实现技术,或者设计特性来分类。计算机按能力可以分为三大类:只能计算一种函数的单用途设备,可以计算有限范围内的函数的特殊用途设备,以及我们天天使用的通用设备。过去计算机这个词用来描述所有这些类型的机器,但是现在口语中的用法通常特指通用计算机了。 

3.4.1 通用计算机 
按定义来说,一台通用计算机能用来解决任何问题,只要这个问题可以用程序来表示。然而,程序运行的是有一些实际的限制的:计算机的存储能力,问题的大小,以及运行的速度。在1934年,艾伦·图灵证明了:给定正确的程序,任何通用计算机可以模拟其他任何计算机的行为。他的数学证明是纯粹理论上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通用计算机存在。这个证明的意义是深远的:例如,从理论上说,现在的通用计算机能够模拟任何未来制造的通用计算机的行为,尽管速度很慢。 

通用计算机也称作完备的图灵机,它经常被用来作为定义现代计算机的能力上限。然而,这种定义是有问题的。几种过分单纯化的计算设备已经展现出完备的图灵机特性。但是他们都处于一种幽默化表达的“图灵沥青陷阱”(?)状态,一种什么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和实用性一点都不沾边。现代计算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通用化,而且是实用化的通用工具。 

从1930年中期到1940年后期,许多人在开发现代的,数字式的,电子的,通用计算机。许多试验型的机器被造了出来并且可能是图灵完备化的。这些机器在当时都被宣称为第一台计算机,然而它们都只有有限的处理通用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的设计最终都被抛弃了。 

3.5 按操作类型分类 
计算机也可以按用户操作的方式来分类。有两大类操作方式: 批处理 和 交互式处理 

4 旧条目解释 
计算机是计算的辅助工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计算机包括: 

算盘 
加法机 
计算尺 
计算器 
狭义计算机就是电子计算机,如今称为电脑。 

计算机分为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机(PC)。计算机已经逐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进入了家庭和个人领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日常面貌。 

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史,一个新概念或一件新产品的出世无疑都直接转化为产业变革的源动力,而个人电脑(PC)散发出来的能量,让整个产业瞬间飞越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场声势浩大的PC革命离不开那些伟大科学家的精准指引,阿伦·凯(Alan Kay)就是这么一个关键的领路人。他不但是PC革命的预言家,更是一个技术天才。他所开发的软件Smalltalk(面向对象程序语言)、Dynabook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的前身),提出的Windows GUI(图形用户操作界面)概念为PC软件、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美国国家工程学院(NAE)在华盛顿向凯颁发有工程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2004年“德雷珀奖”时,该学院的主席Wm. A. Wulf说到:“也许大多数人还都不明白,应用于网络的个人电脑为什么能像神话故事一样影响着我们。在对(计算机)技术本身和其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义的过程中,凯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德州大学21世纪计划项目主任Gary Chapman在向凯颁发2003年“图灵奖”时也表示,Smalltalk和Dynabook概念给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带来创新的灵感。他的发明引来了个人电脑的革命,从苹果的Macintosh到微软的Windows都是受益者。 

现年64岁的凯出生在美国,他的父亲是生理学家和医学家,母亲是艺术家和音乐家,外祖母是教授和学者,外祖父是摄影师和作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凯从小就多才多艺,聪慧过人。他三岁时就可以自己阅读,上小学时已读过上百本书籍。由于在学校里经常不服管理,他多次被校方责令停课,甚至在1961年被维吉尼亚的柏萨尼学院开除。不久他参加了军队的志愿服务,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他在一次计算机能力倾向测验中,意外的发现自己有着这方面的天赋,并因此被美国空军招入IBM 1401大型计算机项目工作,从此便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离开美国空军后,凯进入科罗拉多大学就读数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1966年取得双学士学位后,在音乐、医学和哲学等方面都极具天分的凯面临多重选择,最终他还是进入了犹他大学攻读机电工程专业。1967年他与人合作发明了一台名为FLEX的机器。这台被他们称为“个人计算机”的机器配有显示器和控制面板,使用的是一种多窗口图形用户界面,并首次植入了凯开发的面向对象操作系统。虽然这台重量超过一百多公斤的机器基本不具实用功能,更不用说是市场价值,但仍让凯和他的同伴兴奋不已。 

在后来的一次参观麻省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过程中,凯有幸接触到了供儿童使用的LOGO程序语言。受LOGO的启发,他开始构想设计一台适合各年龄儿童使用的“笔记本式计算机”,即KiddieKomp项目。1968年,凯拿到了硕士学位,并在犹他大学的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实验室中从事3D图形系统和ARPA网的开发工作。1969年他凭借一篇名为《面向对象图形系统》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做了两年的教授后,1972年技术前辈泰勒邀请他共同组建施乐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凯成为了该中心的创始人之一。 

在PARC的十年,凯的许多构想都得以实现。他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将Smalltalk程序完成,而在此基础上的第一台便携式计算机Dynabook也在随后完成。虽然Dynabook计算机主要是为儿童教学而设计的,但它所包含的同书本相同的尺寸和重量的概念以及平板式显示器、手写输入、无线网络、本地存储、图形界面等等超前技术直接导致了个人电脑概念在全世界的生根发芽。 

1983年离开PARC后,凯先后加入了Atari、苹果、迪斯尼,并成立了非盈利机构观点(Viewpoints)研究中心,2002年他正式加入惠普继续从事软件的开发工作。惠普公司研发部高级副总裁Dick Lampman表示:“凯的能力、创造力和观察力始终都给业界带来了无法预知的影响。”惠普正寄托于凯能为业界引发另一场技术革命,就像凯自己最经典的一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电脑升级分硬件升级和软件升级.软件升级就是程序换个更新的(多指驱动程序),硬件升级指往电脑里添置新的设备或更换部件,让电脑运行速度更快。 
但一般来说电脑升级可以分为主机升级与其他元件升级(如显示器,鼠标,音箱等),大多数人是指主机升级! 
自己可以升级,但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硬件的常识,与最近电脑配件种类,性能,品牌,以免升级后不能充分发挥出水平,或造成不兼容,严重的影响电脑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甚至是电脑烧毁! 
显示器:如果资金不足的话可以选择CRT(普通显示器),资金允许的话可以买LCD(液晶显示器),但必须注意液晶显示器的几个特点:1. 高亮度 2. 高对比 3. 宽广的可视范围 4. 快速讯号反应时间(8ms以下) 不要有坏点通过TCO O3认证的. 
主机:CPU,主板,内存,显卡,声卡,硬盘、电源、数据线 
但是具体怎么升级,要看你的资金的多少,与原来的配置,如果机子较新的话换部分就可以了,但是较老的话建议全部换完,总而言之要看具体情况,与个人意愿。建议不太懂电脑的话,请专职的电脑人员帮忙升级!

电脑的由来?

8. “天使”一词最先起源于哪个国家?天使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呢?

"天使"最先源自于希腊文angelos=使者

一般人印象中的天使,大多是那些上帝派来赐福给人类的有翼少女或婴儿。事实上,这种意义上的天使只是天使中的一小部分担负起使者职责的一群,它们作为沟通上帝与人类的纽带往来于天界和人间(类似于跑腿的),真正的天使也像人一样有各自的分工,除了赐福之外,还有守护天界的战斗天使,监督凡间状况的十二位巡天天使,以及引领善良人灵魂进入天堂的引导天使等等。换句话说,天使实际上就是天界劳动阶层。 

至于天使最初的由来是在哪里呢?有的人可能会联想到“Angel”这个单词,认为这个词的出处便是天使的发源地。其实不然。“Angel”在英文中虽然也指天使,但它所代表的仅仅只是天使中的低阶层。另外,“Angel”最初并不含有天使的意思,它指的是生活在花心中生有透明翅膀的小精灵。(读过童话《拇指姑娘》的朋友应该有印象)。 

既然西欧文化中天使的形象大多以基督教、天主教为标准,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翻阅《圣经》来寻找天使的最初由来。 

《圣经》中第一次描写天使出场是在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变得聪明起来,使得上帝大为震怒。上帝深恐二人拥有智慧后会去偷吃长生之树的果实,便将二人逐出伊甸园,并派了天使守护长生之树。这里叙述天使们是“高大,生有羽翼,手持闪烁着可以任意旋转的火焰的长剑”。由此可见,首次登场的天使是以男子的形象出现的。 

然而这里只是粗略的描写,第一次较为细致地形容天使的形象是在雅各(Jacob)的梦中,雅各是先驱亚伯拉罕(Abrcaham)的孙子,因为与其兄以扫(Esau)争夺父亲的财产而被追杀投奔舅舅家。在路径沙漠时,他连续几晚上作梦,梦见耶和华的天使从一道长梯上翻着跟头走向他,并与他摔跤、嬉戏。虽然不少人认为这只是雅各为了骗取舅舅的信任而杜撰出来的谎言,但这也的确是《圣经》中第一次对天使的形象作了较深入的定义———尽管翻跟头的天使. 

《圣经》中虽然提到了天使第一次出现是在伊甸园,但是对天使的形成却含糊带过,显得有些来历不明。 

不过在西欧的民间神话中,对于天使的来历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说天使本来就作为上帝的仆人,早在创世之初就侍奉在耶和华身边了。这里又含有一个问题,创世前,上帝是怎么来的,天使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所以,对于上帝和天使的来历一直是西方神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中世纪的一位英国主教厄谢尔则提出了上帝和天使是随宇宙的产生而一同产生的观点。但马上又有人反驳道:那么宇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颇有点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纠缠不清,这里只作为一种参考,并不细加研究。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天使是上帝在六天创世的第五天创造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圣经》中记载这一天上帝创造了游鱼和飞鸟,也就意味着上帝是把天使当作一种动物来创造的,照这种说法来看,身为万物之灵的人显然要比天使高级得多。不过在神话和宗教仪式中,信徒又要对天使作虔诚膜拜。高级要对低级磕头……西方人还是对伦理观念浑淆不清啊。 

第三种说法是,天使就是上帝在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后,为防止二人再度返回,依照亚当的形象用泥土造出来的,并为了天使能更方便地巡查伊甸园,便给他们装上了天鹅的翅膀。这种说法也具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解释了后来为什么塞特曾把一位天使误认为成是自己已故的父亲的原因——因为上帝是照亚当的样子创造天使的嘛。但这种说法违背了上帝六日创造了世界万物的“定理”,所以也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当成有力的证据。 

天使的诞生 

不晓得天堂里是不是也要搞计划生育,反正从《圣经.旧约全书》中第一批天使的诞生到现在,天使的数量一直是保持增长趋势的。于是便有了一个问题:天使是如何诞生的? 

天使的诞生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然诞生,另外一种是度化诞生。 

先说第一种方式。这里的自然诞生并不是指男女天使通过结合进行有性生殖。在神学中,天堂被视为高尚、完美、纯洁的梦幻之国,是绝对禁止天使间性关系的发生的。(可天神们却一个妻子一个妻子的换个不亦乐乎……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因此,新的天使的诞生与生殖无关。 

据说在天界的某处长有一棵神木(这棵树的位置是绝对隐蔽的,只有少数相关的天使才知道其准确地点),神木上孕育着许多青色的果实,新的天使在诞生前就沉睡在果实中。这种果实有着坚硬的外壳,起到类似子宫的作用,并由神木汲取天地精华作为养份传送给果实中的天使们。每隔三百年,就会由一位从天界中挑选出来的歌声最甜美,品德最纯洁的天使作为接生员,用美妙的歌声来催促新生天使破壳而出。然后另一位品德同样纯净的天使就会接住这些刚刚诞生的,呈婴儿状的新生天使,并把它们放到神木旁边的生命之湖中清洗干净. 

刚出生的小天使很像一个长有翅膀的婴儿,这时的它们是没有性别的。等到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它们才被允许自由决定自己的性别或者仍然没有性别(因为“性别”对天使来说没什么实际用处)。修行五百年以上的天使方能被分派工作。 

第二种诞生方式是度化诞生。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一个善良的人死后,天界会派天使来考查他的生前功绩,合格者可以升入天堂。但此时的死者尚不能成为天使,充其量算是天堂的居民罢了。要成为天使,还必须经历三道磨练考验。如果死者生前拥有较大的功绩,则可以得到特许,直接升为天使。 

天使同样受寿命的限制。一个普通的天使的正常寿命是八百年到一千年。有较高修为的天使寿命要更长。至于那些拥有高等法力的大天使,则会被上帝允许吃一个长生之树的果实,拥有永久的生命。 

天使寿命耗尽时,会被送到上帝面前,经由上帝的祝福后才会真正死去。死去的天使会逐渐蒸发,最终化为天界的云层,不留下一点残迹。后来祝福濒死的天使这一工作又转交给几位大天使,可能是因为上帝也会嫌太累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