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2024-04-27

1. 影响学生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我觉得因素有很多,存在着很多原因。
作为一个学生消费,那么肯定是自己比较喜欢的,而且是觉得比较适合自己的一些东西才会去购买。
作为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是比较追求时尚,前卫个性,就像我平时买衣服的时候追求的是那种比较漂亮的服装,穿在身上能够展现优美的气质,而且价格也不是很贵,这样才适合我们学生去消费。
所以说在某些方面影响学生消费的一些东西就是这些东西的一些的时尚理念是否是特别完美的。

影响学生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2. 大学生消费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一)依赖性消费

大学生没有完全独立的经济来源,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依靠家庭或亲友资助,只有一小部分同学靠自己劳动所得、奖学金或贷款,目前,大学生消费基本上仍属于依赖性消费。而且,这也正是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的特殊之处。

(二)消费缺乏计划性

很多大学生要么消费无计划,要么时有时无,不能很好地坚持,要么就只有大笔消费才有计划,大学生中消费有计划的不到三分之一。针对大学生的无计划消费,一些学者提出了冲动消费的概念。冲动消费不是必须的消费,大多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刺激引起的消费行为。现在有一部分学生进行消费时,随意购买,凭感觉,没有计划性,也不管自己能不能真正用得上。部分大学生还比较容易受广告、促销的影响,遇到商场打折,觉得东西便宜就买,或者轻信广告,什么广告做得好就买什么,引起不必要的消费行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情绪性消费,即消费行为受心情的影响,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心情苦闷时,就疯狂地购物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当然,在心情大好时也会出现大量购物的情况。结果,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三)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消费结构多样化,除正常吃饭费用外,还涉及个人发展消费、人际交往及娱乐消费、通讯上网消费和其他生活费用等。由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消费过程中冲动大于理性,使得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是购买生活用品与学习资料,在生活费用方面用于饮食的费用是最重要的。但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是除通讯、上网费用在大学生中是最重要的,甚至个人发展消费还排在服装鞋帽、化妆品消费的后面。大学生往往咬紧牙关,压缩开支,把省下的费用,用于购买衣服或化妆品、人际交往、恋爱、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而且随着手机的普及,很多大学生的手机花费成了日常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生依赖于手机进行通讯、上网,学生除跟家里联系外主要用以与同学朋友联系以及社团或工作上的联系,手机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每月高额的通信、上网费用只能从其他开支中挤取或者向父母索取。由于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没有盈余,近二分之一的学生偶尔有借钱度日的经历,有极个别学生经常借钱度日。

(四)理财意识淡薄

前面提到的消费无计划性,其实也是大学生缺乏理财意识的表现。有些大学生不具备理财意识,所以才会冲动消费,才会受心情、同学、朋友、家长、亲戚的影响买下对自己没有太多用处的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每个月生活费所剩无几,甚至花光光,甚至有借钱度日的时候。缺乏理财意识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不会管理自己的钱财,很大一部分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有盈余,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选择马上花光。另外,一半以上的学生一直没有记账的习惯,学生一直保持记账的习惯且从未间断过的学生人数不到十分之一。

(五)独生子女存在高消费现象

独生子女在高消费水平中所占比例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疼爱或者是溺爱,往往给独生子女高出非独生子女很多的生活费,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是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就让他买什么,完全不考虑价格或者家庭的经济能力,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现象的发生。

3. 关于中学生消费问题的调查

危机四伏

——中学生消费问题初探

现代经济空前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内容、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作为有7300万多的中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又何从何去?

带着这个问题,我调查小组在我校高一年段作了个简单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中学生每月家里给的生活费从150~600元不等,平均约为300元;50%多的同学将零花钱花在吃喝玩乐上;11%的同学有用这部分零花钱来购买学习参考书;8%的同学经常在夜自修后请客吃饭;2%的同学有手机(包括泉灵通);经常在校外快餐店进餐的占64%;10%的同学有去过网吧、录相厅、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等中学生非适宜场所;4%的同学曾有过吸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他们自己都不承认现在仍有,但据我们平时观察以及老师反映,该群体中起码有3成仍有这类行为)。

我们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学生的消费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首先,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高消费问题。我们不否认改革开放给中国,尤其是给象泉州这样的开放城市的每一个家庭带来了较高的收入,较高的生活水平。但我们国家仍有约3000万的处在温饱水平线下的贫困人口,1999年我国人均月消费为260元,农民则更低(160元)。而我们的中学生群体平均月消费居然达300元,更有甚者居然拥有离我们未成年人,甚至相当部分成年人都很遥远的手机。毕竟我们是经济上尚不能独立的群体,这种消费方式不仅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会滋长校园的奢侈风、攀比风;最为重要的是对我们身心健康不利——对家庭经济较好的同学来说,物质欲望的充分满足往往抵消了精神上的追求,“玩物丧志”、不思进取、意志消沉,难以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对家庭经济不好的同学来说,面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面对下岗待业的父母,面对经济负担沉重的父母,“穷孩子”怎能伸得出手?伸出了又能拿到多少钱?于是“寒酸”、“不潇洒”使这类孩子觉得自己 “低人一等”,脸上无光,心理失衡,乃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我们觉得这些得“归功于”那些“好心”的父母们,他们对孩子的投入和关注往往超过自身,“再苦不能苦孩子”、“要富先富孩子”是不少家长的共同心声。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只要你念好书,花多少钱我都愿意!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则似乎理所当然了!

其次,中学生的消费呈现片面态势,即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调查结果表明:一半同学将钱花在了吃喝玩乐上,只有1/10的同学考虑去买参考书、名著等。问及时,他们理直气壮地答:“民以食为天!”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千万别忘了给我们的脑袋“充电”。尤其我们还是成长中的青少年,还是在校的同学,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就是充实自己的知识。

上网,似乎是种“充电”的先进方式,是种潮流。于是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这样的“先进文化代表”。青阳的网吧,泉州的网吧……即使让他们倒着数十个手指加十个脚指也数不够,还得十位不够向百位借呢?一到周末个个生龙活虎、昼夜颠倒,可周一就像一条条虫,软绵绵地瘫在桌上。可他们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干些什么呢?如果你到网吧里走走,就会发现“代表”们在全身心的投入聊天室、游戏……竟不知黑幕下一时过瘾的代价不仅是几十块钱,更是耽误学习这笔财富和伤害父母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

再次,中学生中存在非健康、非文明的消费习惯。“吸烟有害健康”这是谁都知道的,可总有那么一些同学在用这种潇洒的方式“kill”自己的生命;有损社会风尚的赌博,是犯罪的导火索,还有“舞颜遛色”的歌舞厅、“万马奔腾”的游戏厅等都是犯罪易发地,所以有明文规定——中学生不准出入三室一厅,可总有那么一些同学在悄悄地把自己推向罪恶的深渊;校外餐饮大多没有经过卫生检验,尤其是一些地摊小吃、零食更是糟糕,许多学校也有明令禁止,可总有那么一些同学敢拿青春赌明天……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怎么消费是我个人的事……”确实我们应该尊重个人消费的自主权,但中学生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一部分,当然也是与社会密切相关。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同学个人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的需要,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首先,应树立适度消费观。适度,就是适合我国的国情,适合个人家庭经济条件,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常需求。我们还是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我们这代以至几代人艰苦创业。若我们现在养成大手大脚地花钱的习惯,又怎么能承担祖国付予我们的重任呢?而我们中学生还是“无产阶级”,花钱要考虑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顾家庭生活条件而追求超前消费是不应该的。父母辛辛苦苦工作、劳动来供我们上学已经是很不容易,我们又怎么能以一些不必要的消费要求来加重他们的负担呢?适合自身消费之度,这就是说,一些身体发育、学习生活所必须的该买的就得买。但在享乐方面不过分追求,不应赶时髦地去穿、去吃、去玩,互相攀比。不要人家说“现在流行这个!”你就要求家里给钱买,就象手机什么的。这样花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则是很不合情理的。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多听听家长、老师或其它同学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意义,防止盲目消费。

其次,要注意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协调发展。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应多投向发展资料的层次。例如,订购有益的书刊,象《泉州晚报》、《美文》、《读者》、文学名著、学习参考书,参加电脑培训,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另外在允许的情况下来一点享受资料的消费,比如可以日积月累,凑足了钱去旅游观光名胜古迹,增加课外知识,了解他乡风俗人情,体验大千世界,领略祖国壮丽河山的气魄,陶冶身心。

再次,中学生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内容。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是否培养了良好的生活方式,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中学生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去,防止在校园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诱惑下误入歧途,对非正确的消费观要时时保持警戒,“清贫之志不敢忘”、“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样才是一个正派而有风采的青少年。

总之,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热衷于吃喝玩乐,在生活上挥霍浪费的人,是不会有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的。行动起来吧!青少年朋友们,不要再迷茫了,让我们举手拨开迷雾,把握好关键时刻人生的航向!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为了明天更加美好,为了前程更加辉煌,让我们首先学会如何正确消费!

关于中学生消费问题的调查

4. 中学生消费问题咋看

中学生消费心理 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在上小学时已开始有独立消费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每月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用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并且对家庭消费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一、直接购买行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中学生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的占66%,50—100元的占22%,100元以上的占12%。高中生的零用钱显然高于初中生:初中生每月零用钱低于50元的有79%,50-100元的占16%,100元以上不足5%;而高中生每月零用钱50元以下的占45%,50—100元的有32%,100元以上占23%。考虑到中学生的绝对人数,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不容低估。  中学生个人零用钱的多少除受家庭收入制约外,与其本人的消费观念也有显著关联性。在被问及“你对一个学生经常购买商品做何评价”时,有31%的学生认为是“正常消费”,有24%的学生认为“无可非议”,有36%的认为“不够节俭”,还有9%的认为是“奢侈浪费”。  中学生的消费活动相对集中,其经常性独立消费主要有:购买饮食品(58%,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下同),文具(55%),书籍(51%),报刊杂志(38%),音乐磁带、影视光盘(25%),娱乐(21%),体育用品(15%)等。  二、间接购买行为分析  所谓间接购买行为是指中学生需一定程度上借助家长完成的购买活动。单价较高的商品,如衣物、自行车、随身听等,一般需家长出面完成购买过程,但在这种消费行为中,中学生所起的作用往往也是主导性的。  自行车是城市中学生主要交通工具,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8%的人拥有自己的自行车。有64%的学生的自行车由家长购买(或指定),这又分三种情况:10%的人完全没有提出意见的机会;42%的人可与家长共同协商;另有12%的人“指定品牌”让家长购买。还有34%的学生在家长的参与下,自己完成最终购买。  57%的被调查者的衣物由家长完成购买:没有任何挑选权利的学生占6%;与家长共同协商的有39%;“指定品牌”让家长购买的占12%。还有41%的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实施购买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知,6O%左右的中学生在购买单价较高的、与已有关的商品时起主导作用,他们在家庭中有较高的消费地位和较强的独立性。关于另一个问题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当被问及“购买某种商品的原因”是“自己喜爱”、“受同学影响”还是“受父母影响”时,有85%的人回答是由于“自己喜爱”,只有不到5%的人认为是“受父母影响”。可见,父母做为中学生消费“守门人”的作用被削弱了,有关广告应以中学生本人为主要诉求对象,并以此选择媒体、确立诉求点。  中学生的这种独立性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一,独生子女的地位决定其消费愿望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其二,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屈”;其三,现代家庭观念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愿,鼓励子女发展自立能力。  调查表明,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独立性,而在这方面初中生与高中生差别不大;父母职业和家庭经济收入与中学生消费活动中的独立性关系密切,一般而言,工人家庭的子女在家中的消费地位相对较低。  三、购买动机分析  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求实购买动机最为普遍,37%的被调查者有较强的求实动机,这些中学生购物时注重商品的质量和效用,理性倾向明显。比较而言,初中生求实动机略强于高中生,而女生则弱于男生。  求名购买动机强烈的学生约占24%,这些学生更渴望通过消费行为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个性,更注重所购商品的社会声誉和象征意义。比较而言,高中生求名动机增强,这应该是自我意识发展和独立愿望增强所致;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求名动机,在初中、高中都如此。  求美购买动机占主导地位的被调查者有22%。相比而言,看重商品“美观别致”属性的女生远多于男生。高中、初中的男生都只占16%,没有因年龄产生的差异;而在女生中,有25%的初中生有较强的求美动机,略高于同年龄段的男生,高中女生这个比例则达到38%。这表明女性的购买活动中情感性因素随年龄而增长,把商品对人体的美化、对环境的装饰、对精神生活的陶冶等作用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追求商品美感带来的心理享受。  另有20%左右的学生求廉购买动机强烈。这种购买动机与学生的家庭收入是呈正相关。男生和女生具有求廉动机的比例总体来说相差无几,但有趣的是,初中阶段具有求廉动机的男生比女生多,而到高中阶段却正好相反,女生中求廉动机强烈的人数远多于男生。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增长,女生更能体会家长的艰辛,而男生则比较不愿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有些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中学生消费群的求新动机不强烈。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不到9%的人有较强的求新动机。初中生追求“新潮时兴”的人数明显比高中生多。这可能与学业压力和生活环境有关。  四、名牌意识  调查表明,在实际购买行为中,热衷于追求名牌的中学生并不很多。在被问及“购物时是否挑选名牌”时,有23%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这个比例不算低,但这个数据并不表明另外77%的学生拒绝名牌。  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名牌的中学生远高于23%的比例。对名牌“十分关注”的学生有15%,“一般关注”的有47%,“不太关注”的占24%,“不关注”的占13%。  中学生对日常消费品的识别度很高。被问及“能否识别服装名牌”时,8%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45%的人选择“基本可以”,33%的人选择“能识别最著名品牌”,而选择“不能识别”的人只有15%。被问及“能否识别饮食品名牌”时,13%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53%选择“基本可以”,而“不能识别”的人有13%。这表明50%以上的学生对名牌很敏感,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通过有限的信息接收渠道,形成了较强的品牌识别能力。  众多中学生的名牌意识没有转化为购买行为,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方面。  首先是受购买力制约。调查显示,有63%的学生认为自己“买不起名牌”。调查中发现一些特例,如某学生父母双双下岗,竟还逼使父母为自己购买名牌皮装。但一般而言,中学生的名牌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一旦这一消费群体成长起来,有了独立的消费能力,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求名动机会普遍而强烈。  其次是消费观念影响。中学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隔离,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封闭,而正统教育又不鼓励名牌消费倾向,使部分学生对名牌消费产生消极态度。就服装而言,中学生的名牌识别力很强(如前所述),但被问及“穿着名牌服装的心理感受”时,有41%的被调查者的心理反应是积极的:24%的人认为“(名牌)能保持和改善自我形象”,17%的人认为“能带来心理满足”;另有59%的学生反应消极:41%的人认为“(穿着名牌)没什么意思”,18%的人认为“是追求浮华的表现”。有趣的是,女生持消极态度的人明显高于男生,而高中生明显比初中生持更积极的态度。  青少年炫耀性消费现象的出现及流行将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而且消费的示范作用和心理作用使得这种消费方式决不会只是暂时的现象。恰恰相反,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消费方式,会沿着由高收入家庭向其它家庭、由城市向农村、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炫耀性消费会对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消费文化不利于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会进一步造成民族文化的衰落,同时炫耀性消费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等。

5. 中学生消费问题

1在公共场合,有什么对中学生适应的保护或制约性的法律法规?
2同时为响应环保,有什么环保节约的消费方法?
3现在很多不法商家都在商品说明上放出迷惑我们的烟雾,我们应如何从商品说明上,正确读取其资料?
4中学生在公共场合消费时,有哪些是应该向商家索要收据和发票的情况?
5讲价有什么技巧?
6请问介绍下哪些是便宜品质好的消费地点?(这个问题比较私人,问班主任就可以,有其他人在就酌情问吧)
7如何分析和总结自己上一阶段的消费情况?
8在超出中学生的普遍消费标准但在自身的消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时,这种消费是否值得在校园内提倡?
9我们在纯消费者这个阶段,如何养成自食其力的意识和勤俭节约的习惯?
10是否可以将我们平时囤积的零用投资一样自己喜欢的爱好?

以上是问题,需要提问的时候最好加上敬语和修饰使其通顺~~~~

中学生消费问题

6. 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楼主是不是想写论文哦。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青岛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97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92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中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7. 造成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原因有哪些

1、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
2、有些大学生为追求前卫新潮,互相攀比。他们“购买”有些物品,只是为了保持与周围同学的所谓一致性,并非实际需要。有些同学甘愿节衣缩食,牺牲必要开支,不惜向同学借钱甚至盗窃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很普遍,谈恋爱中的高消费和盲目消费也加大了开支。

扩展资料:
家庭中盲目消费的社会影响:
1、家庭消费向孩子“一边倒”,这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倾斜”又多数表现在不断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上,当然还包括“教育投资”的不断升级。
2、家庭消费一旦滑入“倾斜”的误区,就不是给孩子带来福音,而是直接带来了消极影响,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让孩子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更不利于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盲目消费

造成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原因有哪些

8. 大学生在校消费较高的原因是

1 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环境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校园里的在校大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特征非常明显:追求独特、追求新潮、追求情调。广大在校大学生所消费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属性,还重视对商品消费过程中所带来的精神感受和心理满足,尤其是对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商品或服务消费充满着期待与好奇,而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引发超前消费的冲动。
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物质丰富,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前的物质短缺生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缺少物质匮乏的体验,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消费的要求较高,对满足自身需求的欲望较强。
又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数字化支付手段更方便了人民的支付。而作为学习能力最强的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比较敏感,也更容易追赶时髦,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为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打开了便利之门,在客观环境上为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在校大学生不是孤立地生活在校园环境中,他们通过互联网能接触到大量的新闻、商业等信息,尤其是商品促销信息,在物欲横流的影响与刺激下,诱发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强烈欲望,于是在满足物质欲望的虚荣心理驱使下,加剧了在校大学生的超前消费欲望,在校大学生消费欲望的主观环境在客观条件下得到了激发并能轻松地通过互联网金融方式予以实现,从而导致了更为广泛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发生。
2 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在校大学生消费已超出了满足基本伙食的需求,其他食品和形象消费等所占比重明显提升,成为在校大学生当前消费支出的三大项,也说明当前在校大学生消费已发展为以“吃”为主的符号消费、形象消费及情感消费等综合型消费。并且,超前消费的比例和规模均有明显的提升,分析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攀比心理作祟。大学生消费群体容易产生跟风消费、攀比消费,以使用高端消费品并炫耀为荣,而在校大学生消费资源保障程度因家庭而异,因人而异,在该攀比心理作祟下,促使一部分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跟风高消费,特别容易诱发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短期消费,获得消费快感,满足在同学及朋友面前的虚荣性需要。这是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最重要的主观因素。
二是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消费客观环境。在校大学生很容易申请到互联网贷款,但他们并没有考虑清楚互联网金融贷款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信贷机构不了解,对还款方式不了解,对套路贷缺乏防范意识。有更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通过支付宝花呗、借呗、分期支付等方式超前消费,类似这些超前消费申请门槛很低,监管难度较大,甚至有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恶意发放校园贷欺诈在校大学生。
三是具有诱惑力的互联网消费宣传。互联网环境下的消费宣传非常丰富,在校大学生又是网络主力军之一,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的消费信息非常多,特别是在诸如情人节、双十一、六一八等电商平台重点打造的消费时期,促销手段及力度等极大的诱导了在校大学生加剧了超前消费的冲动。
四是不良消费观念影响。部分在校大学生受原生态家庭成长环境或消费观念的影响,对他们的消费观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甚至有些是长期的。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而言,在超前消费之后将不得不面对如何按期还款的现实问题,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超前消费,经常导致部分大学生到了月末就没有生活费的囧境,或者有些学生通过APP或向朋友借贷,当这种习惯形成后所积累的利滚利容易导致学生在经济上爆雷,严重的甚至引发到生命的威胁。
五是自身价值观不够端正。部分成长于新时代的在校大学生,受社会对物质追求与膜拜的不良影响,其价值观也容易产生偏差,对社会的责任感比较缺乏。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物质方面容易得到满足,而在精神方面却不一定丰富,对物质的占有欲望强烈,对富有正能量的精神追求不一定热心。价值观的偏差,容易导致超前消费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