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思路和 研究框架 如何填写啊?两个各侧重什么?

2024-04-27

1. 研究思路和 研究框架 如何填写啊?两个各侧重什么?

研究思路:课题总体框架包含主要内容,主要内容需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
研究框架:主要内容需研究申报的细节,而课题总体框架只需研究目标。
主要内容需研究原则方法和手段、评价、实施步骤和措施等等这些方面,而课题总体框架需研究依据和假设和研究对象和方法。
前一部分写第一个课题的活动内容,后一部分写第二个课题的活动内容,两个课题的活动内容记录互相不要穿插,并且必须标清写明每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时间、主题和所属课题等信息。


扩展资料:
中国学者潘忠党认为,框架的分析,“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研究领域”。 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戈夫曼的思想。坦克德(Tankard ,1991)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 1994)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框架理论

研究思路和 研究框架 如何填写啊?两个各侧重什么?

2. 研究内容和框架有什么区别

一、性质不同
1、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与研究目标对应的具体可操作的一个个研究点,是指实现目标所要进行的具体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主要内容需研究申报的细节,而课题总体框架只需研究目标。
二、研究情况不同
1、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通过做许多事情达到研究目标。
2、研究框架:需研究依据和假设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特点不同
1、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研究的主要事项。
2、研究框架:框架分析实际带有建构主义之取向,为从句法、脚本、主题、修辞结构等方面检视新闻话语提供了实证性的、可操作的维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框架分析
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思路
首先,在对矿产资源补偿和收益分配相关理论归纳、总结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对资源输出地进行资源环境补偿的原因,探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中各权利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资源开发中在产权安排、利益实现渠道、外部环境成本补偿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
再次,以新疆作为典型代表,分析新疆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中资源补偿不足和利益受损的表现及后果,并从产权制度、税费制度、资源价格制度、资源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现行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的缺陷,通过对中央、地方及企业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分析,指出现行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存在的不足。
最后,根据能源输出地资源开发中的利益损失及补偿的内在机理,构建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矿产资源补偿机制,提出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资源补偿的方法、手段、途径与方式。并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国家应采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进行资源价值补偿,如何协调中央、地方、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关系,如何对相关的法律与法规作出调整等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重点:厘清中央和地方在能源矿产资源管理上的事权和财权,协调资源开发中国家、地方、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和矿产资源补偿制度,促进资源输出地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难点:构建以区域公平为基础的资源补偿机制和利益共享的资源开发新机制,推动新疆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矿产资源耗竭补偿方式,促进资源输出地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建立,实现新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讨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价值损失的补偿方式与补偿途径,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
1.4.3 研究框架结构

图1.1 技术路线图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4. 研究方法构思

7. 1. 1 基本思路
地质动力区划方法一般是通过对区域构造块断的划分,进而确定各块断的相互动力作用性质及构造应力存在的状态,对斜坡体进行区域或局部的定性定量稳定分析评价。该方法主要侧重于断裂构造的区域分析,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来研究斜坡的稳定状况,研究角度是相对孤立的,在区域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其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事实上,斜坡灾害的形成与演化是受地球内外动力作用驱动的结果,断裂活动引起的斜坡内部应力场变化只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能反映斜坡灾害孕育和发生的所有动力作用的全部内涵。因此,作者在前述地质动力区划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地考虑了影响斜坡灾害发生的各种动力地质作用,以及内外动力作用强度区域差异性,提出了表征内外动力空间强度分布的地质动力区划模型。
地球动力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其中的内、外动力要素相互互动并一致作用于斜坡岩土体,从而产生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地质动力作用的强度不同,斜坡灾害的频度和规模则有明显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可以认为,在内、外动力系统活跃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育,相应的该地区的斜坡灾害危险性程度高。因此,采用地质动力区划来表征内外动力作用的空间强度分布,并用来预测区域斜坡灾害危险性状况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参考或借助于某个地区的室内资料、野外信息和遥感解译成果,了解区域历史斜坡灾害的发生频度、规模和破坏性的特点,并通过分析那些对斜坡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有较大关联度的内、外动力作用因子,建立一套地质动力区划的动力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相关数学模型及 GIS 的数据挖掘和空间分析技术,得到研究区的地质动力区划图,最后结合静态环境条件来预测区域未来可能发生潜在斜坡灾害的程度。整个研究工作是在 GIS 平台上实现的,所需的空间信息都直接从空间数据图层上获取。当研究范围内地质动力因子不断发生变更时,可将各个动力因子的时间系列数据代入分析模型进行评价,动态地实现区域地质动力区划及其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 谭儒蛟等,2005) 。评价过程如图 7. 1. 1 所示。

图 7. 1. 1 基于 FCJ-GIS 动力区划的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程序

7. 1. 2 研究方法
地质动力因子时空分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从而决定了地质动力区划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评判问题。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模型、系统模型、模糊数学模型、信息量模型、专家系统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图像识别系统等,但都处于一个探索性的研究阶段。地质动力区划涉及许多动力因子,有关评价因子的取值、分级界限及评价结果多是一些模糊信息,而从模糊数学思想中引出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 FCJ) ,能从量上把握、处理综合评判体系中存在的复杂性和模糊不确定性的问题。FCJ 方法具有定量化、权重分配客观、指标综合科学、计算简单的优点,并充分利用了模糊数学 “大处着墨”、 “属性渐变”的优点,已被成功地应用在交通、水利、农业和矿山 ( 刘衡秋等,2002) 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思想是基于评价过程的非线性特点而提出的,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运算法则,对非线性的评价论域进行量化综合,从而得到可比的量化评价结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