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特点

2024-05-13

1. 蟋蟀的特点

蟋蟀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
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约 4649 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
蟋蟀的分布地域极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

扩展资料:
蟋蟀文化:
2010年山东宁津县被选为中华蟋蟀第一县。因特有的地理条件和特有的环境小气候,宁津的柴胡店镇原尤集乡、孟集乡、保店镇、宁津镇原小店乡、杜集镇原常洼乡等地所产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乡陈庄一带所产的“斗蟀”最优。
中国斗蟋风俗约自12世纪中期以后,江浙一带开始流行。研究蟋蟀的古谱、斗虫技艺此前以南方为主。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方虫家渐渐发现了山东蟋蟀的优势,而且本地虫源越来越匮乏,于是纷纷北上收虫。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几次全国大型的比赛中,宁津蟋蟀数次夺冠,渐渐名声大振。
每年收虫季,众多买家从上海、江浙甚至广东赶来宁津。宁津本地农民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加入抓蟋蟀售卖的行列。渐渐地,一些“虫贩子”也开始做起中介的生意,从农民手中收购蟋蟀再卖给玩家以此盈利;与此同时,蟋蟀罐等相关产业也在当地蓬勃发展。
玩家收到好虫后,便带回当地斗场上与其他蟋蟀一决胜负。当前玩虫风气,当属上海较重,各地胜出的蟋蟀往往都被带往上海参加级别更高、影响力更大的比赛。在斗场上,宁津蟋蟀的名气越来越大,近些年屡屡卖出万元高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蟋蟀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万元一虫的蟋蟀江湖!宁津一只好蟋蟀顶30亩地年收成

蟋蟀的特点

2. 蟋蟀的特点是什么?

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3. 蟋蟀的特点是什么?

蟋蟀的特点:
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的特点是什么?

4. 蟋蟀有什么特点?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少数类群为长盾形,较大,宽于额突。复眼较大,一般为头长的1/4~1/2;单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线状排列;中单眼位于头背侧、颜面或额突顶端 [1] 。黄褐色至黑褐色。
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各足跗节3对,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常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5. 蟋蟀特点

蟋蟀的特点: 
 黄褐色至黑褐色。 头圆,胸宽,触角细长。 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

蟋蟀特点

6. 蟋蟀有什么特点?

  1.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在农业上,人们把蟋蟀作为害虫类。
  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会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否则它们是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如果碰到一起也会毫不犹豫的咬斗起来。因此就有斗蟋蟀的民间活动。
  3.蟋蟀间的繁殖交配,不是通过彼此“恋爱”完成的。而是雄蟋蟀之间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胜利者才可以拥有配偶。在蟋蟀的世界中,也是“一夫多妻”的制度。但是由于优胜劣汰的繁殖方法,因此蟋蟀繁殖出来的子孙多半都是非常健康的。
  4.蟋蟀的鸣叫对于人类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响亮的鸣叫声只有雄性蟋蟀才能发出,雌性蟋蟀没有发声的能力。雄性蟋蟀通过震动自己的翅膀来发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以此来代表它要表达的意思。
  5.每年9月底,雌蟋蟀把产卵管插入地下,把卵产在地下,大约离地面0.5cm深。第二年的5、6月间,卵开始孵化。孵化后的1龄幼虫,几天后就蜕皮成2龄幼虫。蟋蟀每蜕皮一次,就成长一些。一般在8月下旬,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羽化后23天,就可以开始鸣叫。
  蟋蟀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我国古代时期,就有饲养蟋蟀,斗蟋蟀的社会活动。还出现了各种精致美观的蟋蟀罐,这种蛐蛐罐是专门饲养蟋蟀用的器皿。材质越好,制作月精美的蛐蛐罐,就越彰显主人的地位和气势。蟋蟀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一直到现在。

7. 蟋蟀有什么特点?

1、蝈蝈儿发声的时候,两只翅膀就又开又合,翅膀一振动就发出了悦耳动听的声音,像一个歌唱家。
2、当四周像睡着一样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唱起歌来。
3、当四周很静的时候,蟋蟀就旁若无人地唱起歌来。

4、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扯开嗓子鸣叫。
5、当孤单与寂寞降临时,蟋蟀便唱起了伤感的歌谣。
6、蟋蟀在平台上唱着舒缓的歌。
7、蟋蟀在欢快的鸣叫!
8、蟋蟀在洞前轻快的唱歌。

蟋蟀有什么特点?

8. 蟋蟀的特点是什么啊?

1、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2、各足跗节3对,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擅长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3、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4、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与蝗虫、螽斯的分别
蟋蟀与蝗虫、螽斯皆为直翅目昆虫,蝈蝈是指螽斯,蛐蛐是指蟋蟀,但体态仍有不同之处:
1、蝗虫的触角最短,螽斯的触角又比蟋蟀更长。螽斯的触角长度甚至比身体更长。
2、蟋蟀和螽斯是依靠翅膀的摩擦发声。但蟋蟀右翅叠在左翅上,螽斯左翅往往叠在右翅上面。蝗虫则以其后腿摩擦翅膀发出声音。
3、蝗虫和螽斯生活于草地、草丛间,有绿色和褐色二种,蟋蟀生活于地面石砾间,颜色趋于暗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