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的斯诺是谁?

2024-05-13

1. 红军长征中的斯诺是谁?

红星照耀中国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 命 根 据 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 边 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 国 共 产 党 和中国工农红 军以及许多红 军 领 袖、红 军 将 领的情况。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概括(281个字)

作者斯诺带着对红色中国的疑问,坐着火车,向革命  圣  地  延安进发,在旅途中作者问过很多人,有火车上的路人、有东北军士兵,也有西北军的杨虎城将军,从他们口中,得出了的红军各自不同的印象!


作者在火车上,作者问过1个年轻人和1个老人谈论红军。年轻人比较中立,老人比较激进,认为红军杀越多地主恶霸对中国越好!

作者随后见了杨虎城将军,文章也介绍杨虎城一些事,例如妻子和杨将军的出身等等。

作者第三个见的是邵力子,其因为加入红军的原因,不愿提及红军的事情。
最后见的人只有一个姓——王(真名董健吾,当时保密中),从王口中,作者得到张学良的生平近况等。顺便游玩了西安!

红军长征中的斯诺是谁?

2. 斯诺长征走哪些地方?

斯诺西行路线:西安→泾阳→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延安。
长征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重大事件:西安事变、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横渡金沙江等等。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3. 斯诺是如何评价红军长征的?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是实际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斯诺是如何评价红军长征的?

4. 斯诺是如何报道红军长征的?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纪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扩展资料:
《红星》被毛泽东称赞为“外国人报道中国人民革命的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近八十年来它在中国艰难曲折跌宕起伏的出版历程中,也带有不少神秘色彩,充满传奇。
1938年2月在中共地下党支持下,由胡愈之出面主持,经林淡秋、梅益等12人集体动手、分别承译,仅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将《红星》全书译完,并改名为《西行漫记》,以实际并无社址和门牌的“复社”名义,在沦陷后的上海“孤岛”秘密出版了。
为避免查禁便于流传而更名的中译本《西行漫记》,全书共12章56小节,其中第5章《长征》和第4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可说是全书的骨骼与灵魂。同时书中还配有斯诺在陕北所摄的数十帧珍贵照片,又另附两张描绘精致的长征路线图和西北边区图。
因此该书虽秘密印行却不胫而走,大受欢迎,短短十个月即印行4版,发行5万册,轰动了国内及国外华侨聚集地。许多读者冒着极大风险争相传阅乃至辗转传抄,一些进步青年则怀揣该书奔往红星升起的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抭战的时代洪流中。
为扩大影响和携带方便,《红星》 还曾以节译本和抽印本——将第4、第5两章更名为《毛泽东自传》与《二万五千里长征》单独出版,大量翻印发行。《红星》的巨大影响,使日本驻上海宪兵队惊恐万分,他们严加查禁,并千方百计搜寻“复社”成员的下落,逮捕拷打进步文化人士,虽绞尽脑汁,仍一无所获,直至1945年战败投降,也始终没能搞清“复社”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国统区,当局也对此书和斯诺的不少著作,严加查禁,不准发行。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上海又出版了据美国兰登版译出含第13章的两种新译本:即史家康等六人所译《长征二万五千里》和亦愚翻译的《西行漫记》,新增第13章6小节文字,着重介绍红军的游击战术。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和路线斗争,《西行漫记》仅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据“复社”版印行一次,当时它虽因斯诺访华得以再版问世,但限“内部发行”,印数有限。及至“文革”爆发,它也惨遭禁锢。尤为荒唐可笑的是在闻名全国的图书馆里,《西行漫记》竟与蒋介石的著作、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等并排列为“严加控制”的书籍,深深封存起来。
1979年12月北京同时出版两种新的重要译本:一是由人民出版社所出、经吴黎平整理定稿具有文献性的版本《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另一重要全新译本系三联书店版、出自资深翻译名家董乐山之手的《西行漫记》。
全书据1937年伦敦版忠实译出,增补了“复社”版因故未译的涉及共产国际李德的《那个外国智囊》(见第11章第5节),使全书还原为12章57小节,恢复了在英美各国风行一时的英文本初版的历史原貌。同时对英文版中一些史实错误以及人名、地名、书刊名称的拼写错误也作了一些必要校正。因此它可称之为《红星》在中国流传数十年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全译本,初版30万册,很快售罄,两年左右即发行165万册。
参考资料:人民网-《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传播

5. 斯诺去往苏区的途中经历了什么

斯诺去往苏区的途中经历了
通过红色的大门
斯诺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最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款待了他,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姓姚的青年。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被俘获了几个人。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斯诺去往苏区的途中经历了什么

6. 斯诺在前线看到的真正的红军是怎样的红军?

看到真正的红军爱护老百姓,官员和是普通的士兵是一样的待遇。
1927年黄安县(今红安) 农民政府大门两旁写对联出现的“红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红军”一词称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扩展资料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革命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7.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是怎样评价长征的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是实际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是怎样评价长征的

8. 斯诺采访了红军之后,对他们的认知有哪些变化?

以“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开头,开门见山地指出“我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并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斯诺从11个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而且这11个方面问题都涉及红军。斯诺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只身踏进红区进行实地探寻采访的。进入苏区近四个月的时间里,斯诺采访的既有中共的最高领袖,也有军中的骁勇名将,还有普通的士兵和淳朴的百姓。在与许多人深入接触、交谈的过程中,斯诺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正如他自己总结所说:“我在红区广泛地旅行,非常自由地向许多农民询问情况。我分别同几十位共产党员谈了话,有的历时几小时,有的历时几天,他们大多数是二十来岁或三十来岁,有几位是四十来岁,有两三位是五十来岁。他们是红军指挥员和战斗员,是党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斯诺用忠实的镜头语言,全方位记录了陕北边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向世人展示了全新的中国形象。【摘要】
斯诺采访了红军之后,对他们的认知有哪些变化?【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诺斯采访了一些普通百姓后对红色中国有了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在“红色中国”的日日夜夜,斯诺大开眼界,彻底改变了他在“国统区”对中国的认知,消除了心中的疑惑。他诚恳地写道:“我错了。【回答】
斯诺踏上探寻“红色中国”的旅程,历时四个月,他采访了众多刚参加过长征的在苏区工作、生活、战斗的人,搜集到大量关于长征关于红军的可信资料。【回答】
分类别归纳斯诺采访所得信息【提问】
分类别归纳斯诺采访所得信息【提问】
以“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开头,开门见山地指出“我在中国的七年中间,并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斯诺从11个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而且这11个方面问题都涉及红军。斯诺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只身踏进红区进行实地探寻采访的。进入苏区近四个月的时间里,斯诺采访的既有中共的最高领袖,也有军中的骁勇名将,还有普通的士兵和淳朴的百姓。在与许多人深入接触、交谈的过程中,斯诺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正如他自己总结所说:“我在红区广泛地旅行,非常自由地向许多农民询问情况。我分别同几十位共产党员谈了话,有的历时几小时,有的历时几天,他们大多数是二十来岁或三十来岁,有几位是四十来岁,有两三位是五十来岁。他们是红军指挥员和战斗员,是党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斯诺用忠实的镜头语言,全方位记录了陕北边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向世人展示了全新的中国形象。【回答】
斯诺先后采访了周恩来、毛泽东、洛甫、林彪、徐特立、彭德怀、徐海东等红军领导人,其中与毛泽东多次长谈,着重进行报道,点面结合、有详有略,让读者既能领略红色中国领导人的精神风采与卓越才能,又能感受到他们每个人身上鲜明生动的个性特质。【回答】
原著选段1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40页原著选段2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57页原著选段3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是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像他的六十老翁的同辈谢觉哉(你可以常常看到这一对白发土匪在携手同行,好像中学生一样)一样,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191页在作者眼中,这三位领导人身材消瘦和富于学识,都充满着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自信,展现了共产党人坚韧无畏的精神风貌,同时,周恩来、毛泽东、徐特立三位人物都各具特色,展现了独一无二的个人魅力。【回答】
谢谢老师【提问】
谢觉哉对于重点人物的报道,斯诺更多基于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人生经历、思想改变以及革命历程,追踪其成长轨迹,分析其心理性格,深入其精神境界,探寻其思想根源,从猎奇转为深入的思考。阅读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对毛泽东的采访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投身革命的经过国民革命时期的主要经历苏维埃建立时期的主要经历红军成长时期的主要经历这些信息极具价值,详述了毛泽东从一个农家之子到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转变过程,真实还原“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童年时期的家庭氛围形成的同情弱者和反抗强者的性格,求学时期萌发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理想,从军及深造时期的思想转变,投身革命以及建立苏维埃政权时期的不懈斗争,彰显了共产党人寻求救国之路的坚定信念与献身精神,使作者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这种源于个体亲身经历而产生的感召力量,胜过任何词藻的渲染与刻意的抒情。作者除了通过直接访谈进行“正面刻画”之外,还通过他人转述进行“侧面叙写”,以此向读者呈现更多的红军将领形象。下面三段文字是一位红军指挥员在路途中向作者讲述的贺龙二三事。你可以比较一下,与直接记述亲眼所见的不同。原著选段1“即使在那个时候,贺龙的部下也不是土匪,”有一天,我们坐在一条清凉的溪流旁边几棵树下休息时,李对我说。“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湖南人都传说他年轻时的许多英勇故事。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他去赴宴。他把儿子贺龙带去。做爸爸的吹嘘自己儿子如何勇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他们说贺龙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46页原著选段2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青少版49页原著选段3有一次贺龙逮到了一个名【回答】
探究 -1.斯诺称徐海东为“红色窑工”,请根据斯诺的采访,试着给其他红军将领也拟一个贴切的称号,以便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2.斯诺笔下的领袖人物,与你想象中的或者在书籍插图、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样子,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个更加真实?- 点拨 -在按照预设的采访清单对红军将领进行走访的同时,作者还凭借新闻工作者高度的敏感,在途中随时将边区军民置于“镜头”之中,花大量篇幅书写那些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工人、农民。比如李长林、“老狗”、老表、农村少年、绰号山西娃娃的逃跑学徒、十九岁的“铁老虎”、六十四岁的白胡子老李等,从这些看似平凡的普通人身上,作者同样捕捉到了积极乐观、昂扬向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回答】
胡金魁,一个长大了的“红小鬼”报道中,写大人物时,作者和读者的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既定的猜想,或意料之中,或想象之外,在叙写时往往就会强调与猜想一致或不一致的部分,并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写小人物时,由于没有已有的信息,更需要借助细节的描写来塑造栩栩如生且真实可信的形象。阅读中,不仅要关注采访的谈话内容,还要留意作者通过察言观色,捕捉到的服饰、神情、语气、语调等细微处的描写,这样才能获得清晰而完整的形象。【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