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笔记第02篇-B细胞与抗体与T细胞

2024-05-13

1. 免疫学笔记第02篇-B细胞与抗体与T细胞

这是《How the immune system works 6th》(中文名是《免疫学概览》)读书笔记的第2篇,主要内容是抗体多样性的分子机制简述与抗体的功能。
  
 关于B细胞为什么能够产生1亿个不同的抗体这个迷团在1977年之前都没搞清楚,但是之后被日本免疫学家利川根进(Susumu Tonegawa)解决了,利川根进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不过后来他又去研究神经了,这是后话。下面讲一下利川根进的思路。
  
 利川根认为,人体中所有细胞的DNA都是相同的。当一个卵子开始受精后,受精卵开始分裂,细胞内的DNA就一代一代传下去。除非复制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错误,那么所有的细胞都与最初的那个受精卵中的DNA相同。然后利川根进假设,虽然复制的过程通常来说没有错误,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些意外(注意:免疫学中的意外出现了)。他认为,我们体内的所有B细胞最开始的时候,DNA都是一样的,但是,随着B细胞的成熟,参与合成抗体的那些DNA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就有可能生成1亿种不同的抗体。
  
 现在已经有了假设了,利川根进接着就对假设进行验证(这个也是做研究的思路,先提出一种假设,然后我们用一些实验去验证假设)。
  
 利川根进比较了成熟B细胞和非成熟B细胞中轻链的DNA序列,他发现这两类细胞中的轻链DNA序列不同,并且这种不同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呈现的,后来利川根进以及其他研究者发现了其中的分子机制。
  
 每个B细胞的染色体含有编码抗体重链的四类DNA模块(基因片段 gene segments )的多个拷贝,这4个DNA模块分别为V,D,J和C。每个模块中的拷贝数不同,例如,在人体细胞中,有40个不同的V片段,25个不同的D片段,6个不同的J片段等等。B细胞在合成重链的时候,会选择每类片段中的一个,将它们拼接起来,组装为合成抗体的重链,这一过程如下所示:
                                          
 轻链的合成过程与重链类似,也是挑选一些基因片段,将这些片段拼接起来合成轻链。这些不同的排列组合大概会产生1000万个不同的抗体,不过这才是理论值的十分之一,显然还不够。因此机体为了产生更大的多样性,在将这些片段拼接的过程中,还在连接处还会添加或删除一些碱基,这就是连接多样性( junctional diversity ),这一过程就使得抗体的多样性数目增加到了1亿个。通过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手段以及连接多样性,我们人体就利用了少量的遗传信息生成了极为庞杂的抗体多样性。
  
 这里只是做一个简要介绍介绍一下抗体多样性的思路,在本书的后面部分中会更加详细地介绍这种多样性的具体机制。
  
 我们的人体一共约有30亿个B细胞,但是只有1亿个不同类型的B细胞。从这个数字来看,大概也就是平均30个B细胞能够产生针对一个特定抗原的抗体。但是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针对某一个特定抗原生成相应抗体的B细胞太少了,如果我们机体遇到病原体大量入侵,这些细胞数目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B细胞。这个时候,机体的免疫系统还有着一种手段,即 克隆选择 ( clonal selection )。
  
 当B细胞完成重链与轻链的重排后,它就会在细胞表面表达BCR( B cell receptors ),每个B细胞表面约有10万个BCR分子,对于同一个B细胞来说,这个B细胞上面的所有BCR识别同一个抗原。B细胞表面的BCR会像“诱饵”一样会吸引一些能与其Fab区结合的抗原,这种抗体叫 同源抗原 ( cognate antigen )。不过多数B细胞并不会遇到它的同源抗原,例如我们多数人这辈子可能就不会感染SARS病毒或AIDS病毒,那么这些B细胞生成的抗原也就无法与这些病原体结合。
  
 不过有些B细胞会遇到自己相应的抗原,此时B细胞就与这些同源抗原结合,这一事件会诱导B细胞的 增殖 ( proliferation ),增殖是指,B细胞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再由两个分裂为四个。B细胞的增殖周期是12小时,这一持续的增殖时间会持续一周,在最后,一个B细胞会分裂为2万个相同的细胞,这些细胞的BCR都相同,它们识别相同的抗原,此时B细胞的数量已经足够多了,就能充分地投入战斗。这些B细胞就会努力地生产抗体,但是生产的这些抗体与B细胞表面的BCR有一点区别,区别就在于生产的抗体不锚定在B细胞表面,而是进入血液。一个B细胞在火力全开的情况下,每秒能发射出2000个抗体分子。经过战斗后(约持续一周时间),这些B细胞很多就会死去。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是免疫系统一个精妙的策略。
  
 第一,免疫系统利用模块设计的策略,通过少量的基因生成大量不同的抗体来对抗病原体。
  
 第二,B细胞会按需进行增殖,这样就避免了我们机体中充斥着大量相同的B细胞,而这些大量的B细胞有可能多数都没用。相反,我们仅利用少量的细胞,当遇到相应病原体时再通过克隆增殖,生成大量相同的B细胞,进而合成大量的抗体。
  
 第三,当B细胞通过克隆增殖后,B细胞就会作为抗体工厂来发挥作用。
  
 第四,当病原体清除后,多数B细胞就会死亡。
  
 在了解抗体之前,我们要明确一个思路,即抗体虽然在对抗病原体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抗体却并不直接杀死任何病原体,抗体的功能就在病原体上做一个标记,标明这个病原体要被杀死,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 调理 作用( opsonize ), opsonize  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德语,意思是准备吃掉,我们这里用了这个词表示抗体会结合到病原体,例如细菌或病毒表面,准备让其它免疫细胞吃掉它们。例如当抗体的Fab区与病原体结合后,抗体的Fc区就会与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抗体使用这种策略连接起了病原体与吞噬细胞,如下所示:
                                          
 不过着实际情况可能还要复杂一些,当吞噬细胞(例如巨噬细胞)结合了抗体了Fc端后,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就会增强。不过巨噬细胞自身表面还有其它的一些受体(例如TLR4),这些受体也能直接与病原体结合,而抗体的这种间接诱导巨噬与病原体的结合只是增强了巨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的种类。
  
 抗体还有其它方面的使用,例如当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时,病毒会通过宿主表面的一些受体进入细胞内,病毒随后就会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机器大量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组装成新病毒,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然后会杀死宿主细胞,释放出大量病毒,进而感染其它细胞。而有些抗体就能结合这些病毒,阻止它们结合到宿主细胞的表面,具备这种特性的抗体称为 中和抗体 (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
  
 抗体虽然在抵抗病毒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也有局限,例如,当病毒已经进入了细胞内部,抗体就没辙了,此时就需要另外一类细胞了,即 杀伤性T细胞 ( killer T cell ),它是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另外一个成员。一个成年人类体内约有3000亿个T细胞,T细胞与B细胞比较类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从外观来看,T细胞与B细胞区别不大,在显微镜下人们很难区分它们两个。
  
 第二,T细胞表面有类似BCR的 T细胞受体 ( T cell receptors,TCRs ),TCR也是经分子重排生成的,这与BCR的生成原理一样。
  
 第三,T细胞也是经过克隆选择进行增殖的,这一过程持续约1周,过程比较慢,但特异性高。
  
 T细胞与B细胞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B细胞在骨髓中生成的,(注:B细胞的B是指bursa of Fabricius,即法氏囊,法氏囊是禽类的免疫器官,是生成B细胞的场所,不过后来发现哺乳动物的B细胞成熟于骨髓,骨髓英文是bone marrow,这两个器官的第一个字母都是B,也就都叫B细胞了),T细胞则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胸腺英语是Thymus)。
  
 第二,B细胞生成的的抗体能识别非常多的有机分子,而T细胞仅仅专注于识别蛋白抗原。
  
 第三,B细胞可以分泌抗体形式的BCR,而T细胞的TCR而固定在其表面,并不会分泌到血液中去。
  
 第四,B细胞可以依赖自己去识别一些抗原,而T细胞只能识别被其它细胞呈递而来的抗原(这个后面会讲)。
  
 T细胞主要有三种类型,如下所示:
  
 第一,是 杀伤性T细胞 ( killer T cell ,不过更多的时候叫 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即 cytotoxic lymphocytes ,  CTLs ),CTL主要就是针对那些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也就是说解决的是在细胞内部的病毒问题。CTL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后,会诱导后者的自杀。
  
 第二,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 Th),这类细胞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指挥其它免疫细胞很发挥作用,例如它们会释放IL-2和IFN-γ,如下所示:
                                          
 第三,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Treg细胞的作用则是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分反应,从而避免对自身造成杀伤。
  
 下一篇笔记会简要介绍T细胞和抗原呈递。

免疫学笔记第02篇-B细胞与抗体与T细胞

2. 参与固有免疫的抗原递呈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此类细胞能辅助和调节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并对抗原产生应答,又称辅助细胞(accessory cell),简称A细胞

1 抗原递呈作用 将病原体等大颗粒摄入胞内,经处理后把抗原表达于细胞表面,激发免疫应答。
2 吞噬作用 主要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树突状细胞,在细胞内将依靠酶杀灭病原体。
3 免疫调节 (1)正向调节 IL-1,IL-6,IL-8,IL-12,TNF-α等介导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并产生免疫效应分子,从而增强机体免疫。 (2)负向调节 分泌的前列腺素,氧自由基等物质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或者直接杀伤免疫细胞,从而抑制机体免疫
4 介导炎症反应 吞噬细胞在杀灭病原体时可能发生溶酶体的泄漏,损伤机体;另外各种炎症介质(IL1、IL-8、TNF-α等)增强了局部的炎症反应。
5 杀伤肿瘤细胞 (1)吞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直接杀伤肿瘤细胞,(2)介导ADCC效应,(3)递呈肿瘤抗原。

3. 如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过程Ⅲ代表呈递抗原,对的错的?为什么?呈递抗原又是什么?

标准答案在此:
1是吞噬细胞等表层细胞
2是T淋巴细胞,负责获取外来侵略性物质的信息(例如病毒或细菌)并将信息传递给B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同时分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产生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等)负责联合B淋巴细胞攻击抗原以保证效果。
3是B淋巴细胞,负责增值分化成效应B细胞就是图中的5,效应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最大程度的与抗原作斗争,但不一定能打赢,书上说的是消灭抗原,
4是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的)

如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过程Ⅲ代表呈递抗原,对的错的?为什么?呈递抗原又是什么?

4. 2021-10-06第10章:抗原的处理和呈递

本章讨论抗原经过处理,进而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并将抗原呈递给αβ T细胞受体的过程。如上图所示,外源性抗原与内源性抗原的在细胞内的运输途径是不同的,本章中将重点描述MHC I类分子或II类分子介导的这些途径具有什么样的不同特性。
  
 正如前面讨论的那样,人体已经形成了非常有效的屏障阻止外来抗原(如细菌或病毒)进入而引发疾病。如果外来异物或抗原(如毒素)进入体内,固有免疫系统的防御屏障(如吞噬细胞)可能会在B或T细胞遇到抗原之前将其摧毁,并引发适应性免疫反应。很少有外来抗原能在固有免疫的宿主防御系统中完好无损地存活。如果有,仅需要极少数的B或T细胞抗原受体参与就能启动保护性适应性免疫反应。
  
 B细胞抗原受体可与入侵的微生物直接相互作用,但αβ TCRs只能识别“处理过的”抗原肽。此外,αβ TCR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只有在外来抗原附着在其他细胞的表面时才能完成。(抗原提呈细胞APCs或靶细胞;Fig 10.1)
                                          
 APC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各种树突状细胞(第2、12和20章)。树突状细胞是APCs中的作用卓越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BOX 10.1;见第12章和第20章)。这些APCs在吞噬、处理和呈递细胞外抗原方面非常有效,通常与共刺激分子一起完成免疫激活过程。抗原肽在APCs中与MHC II类分子结合后呈递给T细胞(第8章)。
   靶细胞是细胞内感染了病原体的任意有核细胞,恶性细胞也可能成为靶细胞。来自细胞内病原体或肿瘤的抗原(内源性抗原)被加工成多肽,然后与MHC I类分子结合后呈递给T细胞。
  
 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是MHC限制性的。T淋巴细胞的主要亚群,辅助性T细胞(CD4+)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具有不同的MHC限制性。CD4+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是MHC II类分子限制性的,CD8+T细胞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是MHC I类分子限制性的(第7、8和15章)。抗原转变成合适长度的多肽并与自身MHC分子结合的过程就称为抗原处理。
  
 细胞胞质中产生的抗原肽,例如在胞质中复制的病毒和细菌,与I类MHC分子结合,呈递给CD8+T细胞(第7章)。内体中产生的抗原肽是由细胞外抗原(如毒素)的内吞摄取产生的,或由内体捕获的微生物(如巨噬细胞吞噬某些细菌)后产生的,可与II类MHC分子结合,进而呈递给CD4+T细胞。这意味着CD8+T细胞可以监测细胞内环境,而CD4+T细胞可以监测细胞外环境。
  
 抗原所经过的细胞内处理途径是决定抗原通过I类还是II类MHC分子呈递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由抗原本身的任何特殊性质决定的。
  
 胞外或外源性抗原可能是胞外蛋白,如蛋白质疫苗,也可能是病原体被摄取到内吞体后消化产生的蛋白。这些抗原被加工后最终与MHC II类分子结合呈递给CD4+T淋巴细胞(Fig 10.2A)。首先,它们必须由APC内化。可溶性抗原被完整地内吞。病原体通过特殊的吞噬过程内化(第21章),通过这一过程它们进入内体途径。有些生物已经进化到可以在内体中生存,如结核分枝杆菌。这些生物位于细胞内,但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细胞外的,因为它们不存在于胞浆中。
  
 随后,含有抗原的内体会酸化并与溶酶体融合(见Fig 10.2),然后被细胞蛋白酶降解为不同大小的多肽,最终降解为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肽段(9到30+个氨基酸残基)可以与MHC II类分子结合。
  
 APC还在内质网中合成新MHC II类分子。这些分子通过高尔基体,最终成为囊泡的一部分,囊泡从高尔基体脱离,并可与含有自胞外或囊泡来源的抗原肽的内体泡融合。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途径中,MHC II类分子的空结合位点受到恒定链分子的“保护”,使其不能与其他多肽(如自身多肽)结合。在内体的酸性环境中,这种保护通过蛋白水解作用被消除,而内体中任何合适的肽都可与II类分子结合位点结合。含有被“占据”(结合了抗原)的MHC II类分子的内体随后被送入外泌体途径,并与细胞膜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外来抗原可以被呈递给对应的TCR,并诱导相应的T细胞进行增殖(见Fig 10.2A)。
                                          
 细胞内或内源性抗原,如病毒蛋白,由“靶细胞”处理,最终在MHC I类分子上呈递给CD8+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见Fig 10.2B)。在这种情况下,外源性抗原多肽是在细胞质中产生的。如在病毒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合成和组装的病毒蛋白,可能通过细胞中的蛋白降解通路进行分解。在Fig 10.2B中,病毒蛋白正在胞浆中合成。细胞降解机制如蛋白酶体途径,可能对病毒蛋白分子进行切割,直到形成8到11个残基的多肽;这种长度的多肽能够与MHC I类分子结合。许多肽段进一步降解,使它们变得没有免疫原性。然而,一些进入了内质网的合适长度的多肽就可以与MHC I类分子结合。
  
 细胞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蛋白酶体,这些蛋白酶体不断地循环降解利用细胞蛋白。负责降解病原体蛋白的蛋白酶体成分的编码基因位于MHC大型多功能蛋白酶(LMP)基因中(见Fig 8.1)。在感染过程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被释放,可增加LMP的转录,因此,在感染期间,病原体的蛋白质分解是增加的。
  
 多肽由抗原递呈相关转运蛋白(TAP)的双链分子携带进入内质网,它允许多肽穿过内质网的双层膜结构,并结合在内质网合成的新生MHC I类分子的多肽结合槽中。这些小抗原肽的结合对于MHC I类分子最后阶段的组装至关重要。在没有肽的情况下,I类分子不能正确折叠,无法转运到细胞表面。MHC I类分子在高尔基体中完成生物合成,并通过胞外途径移动到胞膜。在高尔基体与胞膜融合后,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可与带有能结合这种MHC-抗原复合体的受体的T淋巴细胞(CD8+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如Fig 10.2所示,抗原与MHC I类或II类分子结合的可能性完全由其通过细胞转运的途径决定,并非由抗原的某些特殊性质决定。这种抗原处理方式也解释了为什么多糖、脂类和核酸不能被αβ T细胞识别;因为它们没有经过加工处理使其可以结合到MHC分子的结合槽中。
  
 细胞胞浆来源和内体来源的抗原,分别与MHC I类或II类分子相结合,导致不同T细胞亚群的激活(Fig 10.3和TABLE 10.1)。通过MHC II类分子提呈的细胞外抗原可激活CD4+T细胞。CD4+T细胞是辅助性的,例如,CD4+T细胞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或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来提供帮助(见Fig  10.3A)。在某些情况下,CD4+T细胞为携带抗原的细胞提供帮助。在某些情况下,MHC I类分子/胞内抗原复合物可激活CD8+T细胞,形成可抑制感染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如果不成功,CD8+T细胞将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或细胞裂解来杀死靶细胞。
                                                                                                                          
 如果病原体可以避免抗原肽被MHC分子识别,他们就能够避免被适应性免疫系统检测到。因此,许多病原体能够干扰抗原处理的过程。例如,结核分枝杆菌已经获得了抑制吞噬小体-溶酶体融合的能力。这抑制了它们接触溶酶体蛋白酶,减少了分枝杆菌多肽与MHC分子结合呈递到细胞表面的可能性。在病毒中,已发现有几种病毒可通过干扰与MHC I类分子的结合来干扰抗原处理过程。例如,单纯疱疹病毒(HSV)可与TAP结合,从而抑制多肽进入内质网,导致可与MHC I类分子结合的HSV多肽变少。某些腺病毒株表达一种抑制I类MHC分子转录的蛋白,从而减少了向CD8+淋巴细胞呈递腺病毒多肽的MHC I类分子数量。
  
 已经发现的一些病原体逃避宿主防御系统检测的方式反映了宿主和微生物之间的动态交互,因为两者都试图生存或繁衍。同样,医学研究也正利用对抗原呈递过程的了解,为病原体介导的疾病开发更好的疗法(BOX 10.2)。
  
 树突状细胞(DC)构成了一个对免疫应答,特别是T细胞介导免疫至关重要的细胞系统。DC可比其他类型细胞更有效地呈递抗原给T细胞。经典DC(cDCs)和浆细胞样DC(pDCs)是DC的两种亚型。为了成为好的抗原提呈者,DC经历了以下适应性的调整:
  
 1.DC具有广泛的不断形成和收缩的“树突”(见Fig2.5)。这增加了对细胞外抗原进行摄取以及与T细胞接触的表面积。
  
 2.DC具有运动性,它们从骨髓迁移到周围组织,在那里获取细胞外抗原。DC利用Toll样受体检测感染。发现感染时,DC会从外周器官迁移到淋巴器官,特别是器官的T细胞区域,比如淋巴结。
  
 3.DC表达非常高水平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类,这有助于它们向CD4+T细胞呈递抗原。
  
 4.DC可分泌细胞因子,如cDCs分泌白介素12(IL-12)激活T细胞的T-helper 1亚群(TH1)。pDC分泌干扰素-α,具有抗病毒作用。
  
 DC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重要性促使了相关临床研究的发展,以探索它们在肿瘤抗原疫苗中的应用。例如,荷载了肿瘤抗原的DC在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黑色素瘤患者。
  
 内质网膜上发现的肽转运蛋白TAP由两个基因TAP-1和TAP-2进行编码,它们位于MHC II类区域。转运蛋白是两种蛋白质TAP-1和TAP-2的异源二聚体。一些罕见的突变可改变TAP的功能,阻止多肽有效地进入内质网腔。在没有多肽抗原的情况下,MHC I类分子是不稳定的,只有一小部分可通过胞外途径运输到细胞表面,从而导致MHC I类分子的表达减少,也干扰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形成。
  
 在携带TAP-1或TAP-2突变的人类中,可以观察到慢性上呼吸道感染。这些患者的体液免疫是完整的,细胞免疫的某些方面也是正常的,如患者的CD4+T细胞可以对抗原做出反应。然而,缺乏I类MHC分子的表达导致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难以对某些呼吸道病毒产生适当的免疫反应。
  
 大多数疫苗存在这样的局限性,除非疫苗中包含活的有机体,否则抗原被注射到细胞外空间,这意味着不会出现MHC I类分子的抗原提呈,CD8+T细胞也不会激活。DNA疫苗是标准疫苗技术的替代品,由互补DNA (cDNA)序列组成,编码可以激活保护性免疫反应的蛋白抗原(如病毒蛋白或肿瘤抗原)。“基因枪”被用来将DNA注射到皮下组织的细胞中,cDNA被转录和翻译,蛋白质分子最终被分解成抗原肽。一些肽进入内质网,并与MHC I类分子结合。在转运到细胞表面后,T细胞可在APC表面检测到它们。目前DNA疫苗疗法正在进行评估,以寻找针对HIV的新疗法。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对某些抗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免疫反应。此外,由于编码cDNA的蛋白质在胞浆中合成,这可提供一种将抗原引入细胞内进行处理的途径,从而引发I类MHC分子的呈递,激发CTL反应。标准的疫苗方法,如肌肉注射蛋白质疫苗,将导致蛋白质被引入内吞/II类途径,最终呈递给CD4+T细胞,并有可能刺激产生抗体反应。
  
 此外,可以产生其他免疫系统增强剂如细胞因子的cDNAs构建起来也相对容易,将产生这些细胞因子的cDNAs与可产生抗原蛋白的cDNAs的联合起来使用可能是一种不错的疗法,在未来有可能广泛推广应用。DNA疫苗正在进入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其他肿瘤相关的DNA疫苗无疑也将紧随其后。

5.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全过程 文字表达的,不要图示的 具体一点 从抗原出现到抗原消失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下面说说细胞免疫过程
  在细胞免疫中蛋白类抗原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处理成多肽,它与MHC结合并移至APC表面,产生活化TCR信号;而抗原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有关受体结合就产生第二膜信号,协同刺激信号.在双信号刺激下,T淋巴细胞才能被激活就是Bretcher-Cohn双信号模式.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迅速增殖、分化,其中一部分在中途停下不再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另一些细胞则成为致敏的淋巴细胞,其中Tc有杀伤力,使外源细胞破裂而死亡.TH细胞分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使Tc、 Mφ以及各种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集中于外来细胞周围,将外来细胞彻底消灭.
  在这一反应即将结束时,Ts开始发挥作用,抑制其他淋巴细胞的作用,终止免疫反应.
  记忆细胞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留待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它将更迅速、更强烈地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有少数记忆细胞再次分裂为记忆细胞,持久地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全过程 文字表达的,不要图示的 具体一点 从抗原出现到抗原消失

6. .以TD抗原为例,CD8﹢Tc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CD8+Tc细胞对TD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基本过程:
(1)TD抗原的提呈:诱导CD8+Tc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TD抗原主要是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二者为广义的APC,也是靶细胞)内产生,这些病毒TD抗原或肿瘤TD抗原产生后被细胞内蛋白酶体LMP降解成为小分子抗原肽,经TAP转运至内质网,并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在APC的表面,供CD8+Tc的TCR识别。
(2)CD8+Tc细胞的活化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为Th细胞非依赖性,如病毒感染的DC,由于其高表达共刺激分子,可直接刺激CD8+T细胞合成IL-2,促使CD8+T细胞自身增殖并分化为细胞毒T细胞(Tc细胞),无需Th细胞辅助;
另一种方式为Th细胞依赖性,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同种异体MHC抗原从宿主细胞表面脱落,以可溶性抗原形式被APC摄取,并在胞内分别与MHC-I类或MHC-II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CD4+T和CD8+T细胞识别同一APC所提呈的特异性抗原,此时,CD4+T被激活后可产生并分泌IL-2,辅助CD8+T活化、增殖和分化,或者,活化的CD4+T细胞表达CD40L,可促进APC细胞表达B7等共刺激分子,促进CD8+T完全活化,使之产生IL-2,引起自身增殖分化。
(3)CD8+Tc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是细胞毒作用。其基本过程:首先是效-靶细胞结合,效应细胞(CD8+Tc)在与靶细胞接触面形成免疫突触,进而导致效应细胞内细胞骨架系统、高尔基复合体及胞浆颗粒等极化,均向效-靶接触面重新排列和分布,然后,进行致死性攻击。
CD8+Tc杀伤靶细胞的机制是一方面活化的CTL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靶细胞坏死或凋亡另一方面活化的CTL细胞高表达FasL,通过Fas-Fasl途径引起靶细胞凋亡。

7. 种抗原往往具有多个抗原决定簇.一个效应B细胞可以

1、一般抗原都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后,都可作为抗原,使机体制造出相应抗体.2、一般来说,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抗原决定簇,一种抗原决定簇产生一种抗体,因此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故选:A.

种抗原往往具有多个抗原决定簇.一个效应B细胞可以

8. 有关免疫调节的一道选择题!!!

A:丁是浆细胞啊!不是抗体!2才是抗体!当再次受到刺激时应该迅速形成2,而不是丁。 B:太绝对了,生物选择题太绝对的往往先排除,但不绝对。比如有的细菌它不能突破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就不能与第二道防线扯上关系。C: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抗体的产生只与核糖体有关,而题目并没有问你它的作用途径啊!所以C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