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八卦的阴和阳是什么意思

2024-05-15

1. 太极中八卦的阴和阳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无极认为应该这样解释: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2、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3、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太极中八卦的阴和阳是什么意思

2. 太极与阴阳有什么关系?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中”是什么?“中”就是你要守住“道”,而“中”就是太极。  太极是什么?太极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太极与阴阳有什么关系?一阳一阴就叫“仁”,就叫“中”,就叫“太极”。

3. 太极与阴阳

太极与阴阳
  
  
        徐怀清//《妙真太极录》
  
         我们在对中华悠久文明的、从伏羲皇始画八卦为开端的、八千多年一脉传承的太极文化的发展研究中,不难发现的是,现代人的用以阴阳文化篡改、干扰、冒充和取代太极文化,是阻挡现代太极文化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文化的顽疾和病根。因而,我们十分有必要、也必须对其太极文化与阴阳文化的区别进行澄清。
  
           在现代太极学中,对太极的定义是:时空的本体、世界的本源、生命的原动力。--------这是对先圣的太极文化传承的现代语言的表达。在这里,时空的太极本体是独一不二的、唯一不二的、真一不二的;太极的本质也是纯一不二的,太极的本能也是守恒不二的,太极的本性也是合一不二的。太极的实际存在的形式是整体的、体统的、体系的、系统的。也就是说,太极是时空的独立体、万物的共同体、万化的统一体。由此可见,太极的体统是与阴阳没有丝毫的一顶点关系的。
  
          只是在太极运化的体统、体系、系统中,太极的功能是一分为二的,太极的实质是见一含三的,太极的化育是三生万物的,太极的归藏是万化归一的。太极的共同体是一而万、也万而一的。而在太极事物的实有、实际、实体的万事、万物、万象、万性中,是存在有阴阳的二象、或二性的。但这里的阴阳的二象、或二性,相对于太极事物的万事、万物、万象、万性,真的是微不足道的。阴阳二性又何以能与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太极母体、太极祖宗而并驾齐驱、相提并论、同曰而语呢。
  
       关于阴阳的实际的存在,这是三岁孩娃都知道的事情。比如:白天是阳光的、夜晚是阴暗的,站在太阳下是阳明的、躲在树荫下是阴凉的,等等,这都是阴阳的事实存在和感受。其实,真正的阴与阳应该是太阳光产生的,同样也可以是雷电光产生的、是燃烧的火光产生的、是大街上的灯光产生的,是萤火虫屁股的亮光产生的,是古坟墓的鬼火产生的,是两块石头碰撞的火花产生的,等等、等等。这种阴与阳的两种普通存在的现象,事实上在太极事物的万千现象中是很不起眼的,更与太极的"总天地万物为一",是不在一个层面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话题和内容。
  
         但由于古人对阴阳的神秘和幼稚的认识、或晦涩的胡拉八扯、装神弄鬼、牵强附会、故弄玄虚,使的阴阳文化到处泛滥,这是历史的局限性的产物。现代人大不必再借以太极生阴阳的名义,用以阴阳来冒充太极、取代太极,或拿着阴阳这根鸡毛当令箭、或以其为遮羞布,到处蒙人、唬人、诓人、骗人,这纯属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
  
         以现代人的知识、常识、认识,对于阴阳文化、阴阳原理、阴阳学说、阴阳思维,阴阳哲学,本应该是低能的游戏、不攻自破的。可是一些人总还是抱着古人的阴阳不放,泥古不化、鹦鹉学舌,还美其名曰:阴阳大法、国学精粹。其不知:正是阴阳文化是中国社会的祸乱顽疾、最大的病根。

太极与阴阳

4. 太极阴阳之理是什么?要详细的

三、以柔克刚
  习武者都有一股阳刚之气,练太极拳就是要用“以柔克刚”,达到刚柔相济,阴阳平衡之目的。《太极拳谱》“百炼成钢,何坚不摧,先极柔软,后极坚刚,外操柔软.内含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之为本,用久自然贯通。运动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亦柔亦刚,刚柔适中,方见阴阳平衡。柔为阴,刚为阳,只有刚柔并济,才适阴阳学说之理,故学练太极拳者,先要摧毁自身的坚硬刚性。而后用柔性指挥动作。各派太极拳法都保持了“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刚柔互容风格。其实,”纯柔无刚或纯刚无柔”的武术功夫是是没有的。何况是太极拳。有柔无刚不能克敌,有刚无柔难以制胜。用于健身运动的太极拳更应“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来凋节人体的生理平衡。
四、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也是“阴阳互根”的一种。上为阳下为阴,这里说的“上下相随”,是指四肢上下协调,手随步发,脚跟手行。《太极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脚与手关系如此,但腰是中心,起主宰作用。每一式动作的完成,其头、躯干、四肢必须随腰动而动。在形体上提倡“上下相随”是求阴阳协调,阴阳调和,上下配合,达到“一动百动,无有不动”的境界,太极拳的走架行动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做到“用意不用力”,这也是根据阴阳学说搞定。因为心在内属阴.力在外属阳,“心力齐发”、“阴阳互动”,完成上一个动作,意念到下一个动作,即所谓“一动百动,尤有不动”。一动接一动“绵绵不断”,从始至终根据阴阳规律完成全套动作。
  五、行云流水
行云虽是大自然中的“过客”,但万里晴空如果没有乌云,阳盛阴衰,久晴不雨,就会造成旱灾,有乌云漫游,阴阳调和而后雨泽降,兆丰年。用行云借阴补阳,此亦拳理中的阴阳之道:流水,从山涧起程而来,又从小溪里潺潺流去,来是阳刚之气,去是补肾阴精。这一来一去,一阳一阴,汇合组成宽阔和谐的江河,水在其中静养成一具特有本性,无上美德。它滋润万物而又不与众生争利,一生处在低位没有一声怨言,我们居住若能如水一样顺乎自然,自能随遇而安;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自会恬静忘我;待人如水一样无私,可以润泽万物,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自能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浩身净化,定能很好理政治国;工作如水一样随物成形,自能发挥才干;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自会顺应朝流,天天向上,水有如此美德,难怪道教祖师老子写《道德经》第八章首句就是“上善若水”。王宗岳写《太极拳经》把柔和连绵不断动作,比似“行云流水”、意识到水是经过阴阳学家点评的好物种:用“行云流水”手法打太极拳,自能得到云、水的灵气,滋润心田,播下长寿的种子。
  六、培养本元
练太极拳的根本目的是强身键体。陈鑫的《太极拳论分类语录》最后提到“培养本元”。是因“心为一身之主,”肾为生命之源”。培其根源的主要手段是运动,运动最佳项日是太极拳。因为太极拳理中含阴阳养生之道。“任说于言万语,莫若清心寡欲,与其本原,以养元气,身体强壮,拳术自然胜人一筹”,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练太极拳的规矩是什么?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拳经”、“拳谱”、“拳师”。俗话说“无师不度”。空耍拳势,原无定格。何遵循成规又不可死守成规《拳论》“拳打万遍,神理自现”。要想从太极拳理中得到养生之道,就得老老实实遵循阴阳学说,熟读太极拳经,长久坚持锻炼。诗云:“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5. 太极怎么分阴阳

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练太极分不清虚实,那就不符和太极本身要 一.一.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练太极分不清虚实,那就不符和太极本身要求.
    二.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即要作到上需下实
     三.太极图是圆的.而太极拳动作多呈弧形.也是圆的.先学者可先走方后走弧.
     四.古人为天地初分时期为.也叫人们所以叫太极拳.意为的拳表示非常珍视这种拳的意思,
         太极拳习者.可健身.治病防病.而切男女老少都适宜练.其动作优美.功夫可步步深入.珍视.研究.无穷进. 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练太极分不清虚实,那就不符和太极本身要求.
    二.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即要作到上需下实
     三.太极图是圆的.而太极拳动作多呈弧形.也是圆的.先学者可先走方后走弧.
     四.古人为天地初分时期为.也叫人们所以叫太极拳.意为的拳表示非常珍视这种拳的意思,
         太极拳习者.可健身.治病防病.而切男女老少都适宜练.其动作优美.功夫可步步深入.珍视.研究.无穷进.

太极怎么分阴阳

6. 太极怎么分阴阳

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练太极分不清虚实,那就不符和太极本身要 一.一.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练太极分不清虚实,那就不符和太极本身要求.
二.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即要作到上需下实
三.太极图是圆的.而太极拳动作多呈弧形.也是圆的.先学者可先走方后走弧.
四.古人为天地初分时期为.也叫人们所以叫太极拳.意为的拳表示非常珍视这种拳的意思,
太极拳习者.可健身.治病防病.而切男女老少都适宜练.其动作优美.功夫可步步深入.珍视.研究.无穷进. 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练太极分不清虚实,那就不符和太极本身要求.
二.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即要作到上需下实
三.太极图是圆的.而太极拳动作多呈弧形.也是圆的.先学者可先走方后走弧.
四.古人为天地初分时期为.也叫人们所以叫太极拳.意为的拳表示非常珍视这种拳的意思,太极拳习者.可健身.治病防病.而切男女老少都适宜练.其动作优美.功夫可步步深入.珍视.研究.无穷进.

7. 太极是什么

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范畴。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
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庄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

扩展资料:
太极最早出自《庄子》。《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
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与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 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周敦颐他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那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给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是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太极最早出自《庄子》

太极是什么

8. 什么是太极!

太极,是儒家经典《周易》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 分,太极一词见于《易传·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①对于此段文辞,历来有两 种解释。一种解为筮法,筮占者执蓍草于将分未分之时,即称太极;一种解为易理,视 太极为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两仪指的是天地,四象和八卦指的是四季和八种自然现象。 易理的解释后来有很多发展。汉代以谶纬解《易》,以卦气讲说阴阳灾异。《河图·括 地象》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 为地。”②意为天地未分前的太极是混沌一气,气分清浊,升降为天地。《汉书·律历 志》中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③将太极和元气并列起来。为了解释“元气”之前 的世界,《易纬·乾凿度》称:“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 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 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又称:“有形始于弗形,有法始于 弗法。”④魏晋时期,韩康伯称:“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 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⑤他将太极又等同于“无”。宋明时 期,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 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 变化无穷焉。”⑥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 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 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 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⑦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 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⑧“太极非是别为一物, 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⑨同时,朱 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 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CD朱熹的“太极”、 “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 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 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有人认为《易传》是道家思想的作品。但是《道德经》中并无“太极”的概念,在 第二十八章中,有“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句,尽管一般认为上述文字系 后人所加,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中皆有相同的字 句。无极,相当于道。不过在后来的道学著作中很少使用“无极”的概念。《南华真经 ·大宗师》篇,有“太极”一词:“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 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CE有人认为此 “太极”指宇宙的本体。但太极和六极对举,六极指东西南北和上下,即可度量空间, 而“太极”应解作六极之外的空间,故称“先而不为高”。因此可以认为,《南华真经》 的“太极”并非是抽象的“道”的意思。《天下》篇有“太一”一词:“古之道术有在 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 空虚不毁万物为实”。CF太一,可作“道”解,因此,后世有人认为“太一”即“太极”。 《吕氏春秋·仲夏纪》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CG《淮南子·览冥训》称:“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 其数,手征忽恍,不能览其光。然以掌握之中,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阴 阳同气相动也”,汉高诱注:“太极,天地始形之时也,上犹初也。”CH显以《周易》 的《系辞上》为据。但是,清代俞樾认为高诱注有误,“太极”是“天之上”的意思, 指称六极之外的空间。《冲虚至德真经·天瑞篇》,在解释宇宙之发生时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CI其后关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明文字与《易纬·乾凿度》全同。可知《易纬》 的宇宙发生论已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所容纳。 太平道的《太平经》有受到五行、八卦学说的明显影响,但将天地起源归结于“一”。 在《太平经》中,有近二十处使用“无极”一词,如“无极之天”,“无极之地”、 “无极之国”、“无极之境”、“无极之世”、“无极之术”、“无极之殿”、“无极 之道”,等等。“无极”之义大致指极深、极广、极远、极长、极为有效等意思,并未 同《易传》的“太极”概念相联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在解释“复归于无极” 时,称“唯有自守,绝心闭念者,大无极也”。CJ“无极”相当于“道”,“大无极” 即大道的意思。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二次提及《易》,还曾提及《河图》 《洛书》和“八卦”,但是并无“太极”的说法。 南北朝的道教文献中,特别是南方道教上清派的文献中,突然有大量“太极”字样 出现。齐梁道士陶弘景在《真诰·甄命授》中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 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意为道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即由太极 生天地。因此,这一太极观直接源于汉儒。在《真诰》中,太极又有天上仙界的意思, 同卷称青鸟公“服金汋,而升太极”,“尸解之仙,不得御华盖,乘飞龙,登太极,游 九宫也”。CK在《协昌期》中,太极又是神灵的名称:“大方诸宫,青君常治处也。其 上人,皆天真高仙、太极公卿、诸司命所在也。”《稽神枢》称“张激子当为太极仙侯”, “受行《玉珮金铛经》,自然致太极真人”,太极真人就是“太上之弟子也,年七岁而 知长生之要”。另外“太极”又是道术的名称,《甄命授》称“服金丹为大夫,服众芝 为御史,若得太极隐芝服之,便为左右仙公及真人矣”。《协昌期》称“此太极上法, 常能行之,则魂魄和柔,尸秽散绝,长生神仙,通气彻视”。CL根据历代高道的传记, 上清派道士有不少是精研过《易》学的,因此,在上清派的《太上玉珮金铛太极金书上 经》《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 诀》,等经典中,也有不少论及“太极”的。 唐末五代时,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以“太极”解释“道”,将易理和 《道德经》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在阐发“无名,天地之始”句时,杜光庭疏引《系辞》, 注称: “义曰:太极者,形质已具也。形质既具,遂分两仪,人生其中,乃为三才也。” CM金元以后,理学家们的“太极”观,对于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元明清 高道的论著中,多以太极与道互为诠释。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中和集》的《无一歌》 云:“道本虚无生太极,太极变而先有一。一分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从此出。无一斯 为天地根,玄教一为众妙门。易自一中分造化,人心一上运经纶。”又有《抱一歌》云: “无极极而为太极,太极布妙始于一。一分为二生阴阳,万类三才从此出。本来真一至 虚灵,亘古亘今无变易。”ND意思是“太极”由虚无的“道”派生出来,将“道”放在 “无极”的意义上,由“无极”产生的“太极”,“太极”就相当于“道生一”之“一”, 故称“太极布妙始于一”。李道纯又在“问答语录”中,以“太极”解释天地、阴阳、 人身、金丹等,称:“天地即乾坤也,乾坤即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以太极言之,则曰天地。以易言之,则曰乾坤。以道言之,则曰阴阳。若以人身言之, 天地形体也,乾坤性情也,阴阳神气也。以法象言之,天龙地虎也,乾马坤牛也,阳乌 阴兔也。以金丹言之,天鼎地炉也,乾金坤土地,阴汞阳铅也。散而言之,种种异名。 合而言之,一阴一阳也。”NE而一阴一阳,就是太极。以“太极”代替“一”或者在相 同意义上理解“太极”和“一”。 唐代以后,道教的内养术逐渐成为各种长生方术中的主流。内养理论也上承《周易 参同契》,而多采用易理。五代北宋时期,道士陈抟“明《易》深造玄妙之理,视人之 祸福,物之休咎,其应有如蓍龟”。NF据传他有《先天图》传种放,以《太极图》传穆 修,穆修传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据清代经学家考证,陈抟所传《太极图》本 名《无极图》,陈抟曾刻石华山,今已佚。《无极图》是方士之术。因此,陈抟的太极 已用于内丹修炼理论。《道藏辑要·玉诠》卷五收有陈抟降坛所述言论五段,降坛事属 无稽,所述可录以备考:“陈真人曰: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 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故名太极,即吾身未生以 前之面目。二仪者,人身呼吸之气也。鸿濛者,人身无想之会也。日月者,人身知觉之 始也。山川者,人身运动之体也。故四者之用,运之则分为四象,静之则总归太极。” NG他将“太极”视作未生之面目,修炼的目标就是返归太极。北宋张伯端在《玉清金笥 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中,将人身和天地相比类,认为:“以吾身之天地言之,自太 极既分,两仪判矣,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立而天地人之道备矣。天以动为体, 地以静为体,天地之气往来不息,而日月行乎其中,盖父母构形育我之后,始生脉络也。 自形完之后生缕络。”NH意即太极是天地创造的发端,也是人身的初始。天地有太极, 人身之中也有太极。 宋代还有一些道士将“太极”实指人身中的某一部位。曾慥编纂的《道枢·太极篇》, 其题注称:“身有横津,太极之根;葆其中黄,形可常存。”认为“人受中气以生,与 天地同于一禀者也”,“人之有黄庭,即天地之有太极,老氏之谷神”。NI曾慥称为 “太极之根”的“横津”,在“脐之下三寸”,也就是一般所称“下丹田”。因此,人 身之横津、黄庭就是人的太极。俞琰在《易外别传》中则主张邵雍“心为太极”的说法, 认为“人之一生即先天图也,心居人身之中,犹太极在先天图中”,“在易为太极,在 人为心,人之心为太极,则可以语道也”。NJ但是,南宋末年的雷思齐不以太极实指体 内某处,而将太极仅仅称作“特阴阳变化之宗会焉尔”,他从筮法的“太极”意义出发, 认为“易有太极。极,中也,一也,中自一也。是生两仪。仪,匹也,二也。匹而二也”, 因此“易由太极以标其一,所以为成象之谓”。NK意思是从筮法和象数的角度出发, “太极”和“中”、“一”是一致的。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的内修理论,以折衷南北两 派,开创“中派”理论著称。他在《玄门宗旨》中将太极等同于金丹,称“释曰圆觉, 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因此,三教所说“体 同名异”。三者“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 丹之圆,愈炼愈明”。“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谓三才。三才之道,一身备矣。太极者, 元神也。两仪者,身心也。以丹言之,太极者,丹之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也”。NL 意思是内丹修练就是通过静定、凝炼,返于“太极”。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周易阐真》 将易理和道教内修完整结合在一起,认为金丹之道就是造化之道,内丹修炼就要法天法 地。在《象言破疑》中,刘一明称“无极”为“太空虚无”,是人的“未生身面目”时; 称“始极”为“浑然一气”,是人的“婴儿面目”时;称“太极”为“阴阳混合”, 是人的“孩儿面目”时。在《周易阐真》中,又称:“古人强图之以○,强名之曰道, 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曰虚无、无极者,自未 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 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这个物事,即是金丹, 在《河图》《洛书》即中五之中一点,在《先天》《后天》即阴阳相交之中一窍。”NM 清末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也认为:“大道非它,不过一太极而已。 天地之间,化化生生,极奇尽变,不可测度。岂后天尸气为之哉,殆先天一元之气 而已。”又称“天地间至神至妙,至精至粹而变化无方、隐显莫测者,莫如太虚元气, 即无极也。此气浑浑沦沦,实无物象。又曰:虚生太极是。然古今来,神圣贤豪,及一 切飞潜动植、胎卵湿化之灵而异者,无不各得此元气而来,然第曰太极,犹是虚无之端, 不可以神变化。迨至气机一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而太极之功始著。夫太极,理也; 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矣。理气合一,而圣贤仙佛之丹成矣。”同时, 在谈到修炼之要时,称“道即太极也,心犹阴阳也,精神魂魄意犹五行也”,道“落于 人身,成血肉之躯”,“修道岂有他哉,不过教人去其本无之污,以还固有之良己耳。 初下手时,先要认自家太极,太极即本来人也”。本来人的意思就是先天之人,先天之 人有先天之气,即元气,“盖此气为太极之气,先乎天地而有者也。 未有天地,先有此气。有此气,然后有天地,故曰先天。人得气于天地,实得此先 乎天地之气也,有此气则生,无此气是死,是气也即人之命也。人欲固命,不可不固此 气。”OD先天之气于人为命,于天为太极。因此,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 金元以后,道教吸收易理不仅适应了官方哲学的要求,也将易理同道教教义和内修 理论相结合,并且在法衣、法器中广泛采用了太极阴阳的图案,于是太极阴阳图,在民 间就成了“道”和道教的标志。并且由于道教多有祈禳镇邪的仪式,因此,在民间遂多 以太极阴阳图挂于门框积厅堂之中,作为驱邪之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