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单和指派哪个收入多

2024-05-16

1. 抢单和指派哪个收入多

送外卖抢单和指派对比还是抢单收入多,指派的局限性太强而抢单更考验个人能力。
外卖
外卖,是指销售供顾客带离店铺的食品(一般指自己店铺现做的),通常以打包出现,也是最早出现的外卖形式,虽然古老,却延续。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的普及,外卖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外卖以用户的即时洞察为核心,以大数据为驱动,围绕着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打通线上和线下消费场景,线上实现交易闭环,线下通过即时配送完成交易履约,从而为更多用户提供从需求发起到商品验收的一站式服务。


外卖是个很广泛的词汇。大家一般的理解就是快餐的外送服务,说的就是中餐像一荤一素的那种,还有就是西式的。像麦当劳和肯德基那种。这个就是大家普遍理解外卖的含义。其实从广义来说一切卖家通过提供出外服务和商品的都可以说是外卖。
像送水的、送花的、送气的、送商品的、上门修理东西的,其实这些都是属于外卖的。客人告之需打包外带的,需在菜单上注明打包,点单进厨房后,告之厨房此单为打包,并及时将相应的打包工具配备至厨房出餐口。

抢单和指派哪个收入多

2. 滴滴司机软件中的指派模式和抢单模式有什么区别

应对出行细分领域而生的专车市场,是如今“互联网+ ”下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资本火热,进而也催生了众品牌云集。不过,用户在下单过程中会发现,在目前市场上的专车软件中,划分有两个完全迥异的派别:“抢单党”和“派单党”。一个是司机自主决定来不来接你,一个是司机被决定只能来接你,既然同为专车软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企业又是根据什么来决定他们采用哪种形式的呢?
抢单模式目前运用最早也最广泛的自然就是滴快了,至于相同的派单模式,其实内部差异也有众多干货可说,为了显示不同之处,我们就以外来者uber和国内专车界“前辈”AA租车为例。
你情我愿结合国情看重人情
滴快之所以选择抢单,和之前他们直接从出租车市场直接过渡而来不无关系。打车难自古是顽固之疾,司机向来都不缺单,需求大于供给,供给方自然占有主动优势,这就是抢单机制最早产生的根据。然而从出租车衍生到专车市场,滴快并没有调整订单策略。你可以理解为,滴快对于自己的专车持有量很有把握,否则在市场动态自动平衡下,供给方的主动地位必然受到削弱,这样的抢单方式也毫无存在的必要。
不过,滴滴打车罗文在今年首届世界O2O博览会上透露的一番话,或可以说明滴快专车依然延续抢单背后的思虑,“中国的司机在意目的地,因为他非常艰难,他家住在哪个地方,他可能住在大兴住在延庆,他要往那个地方走。为什么我们不指派一个司机,你很近,我们希望构造经济生态,你情我愿,中国人在信用卡设密码,这是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和欧美人的区别,这是我们的产品设计。”
罗文的意思很清楚,“你情我愿”是当下滴快商业模式架构的前提,司机们也不容易,派单会让他疲累和劳累,强调人文情怀,首先就得保证司机选单的自主性。特别在回家的时候,顺便挑一个顺路的单搭上“顺风车”,多美的幸事呐。所以,滴快的切的是出租车打车场景的一杯羹,出发点也主要是从司机端入手的。当然在这之前,滴快的后台系统会完成第一次筛选过程,结合供方的车辆条件和位置地图进行订单评估和内部调节,生成“准订单”发送给符合条件的司机们。
经济杠杆调控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
Uber由于是外来者,我们可以把它刚开始不了解国情理解为一方面,但最重要的一面在于,基于西方理论,他们认为凡事可以从技术上解决之事,不必先冠以道德的争论,于是Uber一向也很理性。他们习惯调用经济杠杆来撬动司机的积极性,补贴、高峰期奖励、冲单奖励都是刺激司机神经,让他们为之卖命“接客”还能笑开花的厉害之处。保证了司机数量和热情就是保证了车辆数量,派单自然而然就可以产生。
在抢单机制中,司机来根据乘客的位置决定是否决定要接单,乘客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车型。这样,司机和乘客就都做出了自己的“最优选择”。而在Uber的派单过程中,最优选择并不带上“人情味儿”,后台算法会从全局做出选择,派选“最优”司机前去接客。旅程结束后,不仅乘客可以给司机评分,司机也可以给用户评分,所有的数据都将记录在案,从而为下一次派单提供依据。
派单最明显的好处,在于能够大大提高接单率,保证用户第一时间用上车。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曾强调,“用户需要一辆车,而不是周围有多少辆车,Uber的界面显示离你最近的车,到你这儿需要几分钟。”很明显,这种逻辑跳出了传统的出租车思维,所有的设计都是基于从用户端下手的,而且让用户最“快”乘上车是Uber派单率先考虑的。
讨好用户即讨好司机通过技术+运营高效动起来
和Uber一样,AA租车采用的也是派单制。不过,AA租车采取派单制,和它本身的B2C模式有着很大联系。AA租车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撮合平台,挂靠私家车和私家车主,它的车辆和司机均隶属于AA租车全权管理,这也就决定了其本身不可能在车辆数量上和以上两者PK。那么派单模式就是有效调控车辆布局,保证车辆有限条件下接单率依然高效的最佳方式。
为此,AA租车设计了“无目的地”策略,用户在下单时并不用填写所要去往的位置,后台系统会根据用户以往用车记录和当时所在地情况综合比较分析,最终派选也许并不是最近,但是最“匹配”的司机前往。这个“匹配”包括众多纬度,比如司机对于乘客所在地的熟悉程度、是否需要掉头及当时的路况拥挤程度、乘客之前对这个车型的喜爱程度及司机的评分等等。
之所以这样实施,第一,显然出于用户简单操作的考虑;第二企业模式保证了他们可以完全如此操作,AA租车副总李晓丹认为,“人都有惰性,用技术去驱动是一方面,要实现高效管理,运营能力也非常重要。自由也是相对的。”用户不需要费心思考就能得到满意的车辆,而司机也不需要人为去规划自己的每一个订单,因为后台系统会规划出最适当的排期,最大程度上降低车辆的空驶率、提高单车收益。
三个专车品牌,透过抢单和派单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商业逻辑。如今在专车市场未成型的当下,很难判断到底哪一种模式最优,当然,我们也不希望市场被某种单一的模式所统领。百花齐放,让每一种有思想的商业逻辑都有绽放之地,这也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所该有的模样。

3. 抢单还是派单

无论是抢单还是派单,所考虑的因素都十分的繁杂,不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找到最佳匹配形成闭环交易。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匹配机制? 
  
  
   
  
 在笔者闲时翻看国外项目的时候,发现了一家名为CellSavers的公司,推出随叫随到的手机修理服务。当你手机坏掉时,打开CellSavers的App,它会帮你配对相对能力与有空的技术人员,约一小时一内,技术人员就会按你家门铃,马上帮你修理手机。这种On-Demand的商业模式,都是透过匹配机制,缩小用户寻找解决问题帮手的时间,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能够帮忙解决问题的人。这样的模式在国内很常见,更令人在意的是CellSavers的匹配机制。
  
 匹配机制分为两种:派单和抢单。派单,即和以前服务提供者的接单相同,由内勤分配任务;抢单,则由服务提供者自己操作选择任务。最典型的派单和抢单之分的案例是滴滴和Uber,前者是抢单,后者是派单。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匹配机制?
  
 不过无论是派单还是抢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只有用户的体验好了,其对平台的粘性才会增强。
  
  派单还是抢单取决于供需关系,是拥有多少服务资源 
  
 我曾看到一篇文章,称滴快之所以选择抢单,和之前他们直接从出租车市场直接过渡而来不无关系。打车难自古是顽固之疾,司机向来都不缺单,需求大于供给,供给方自然占有主动优势,这就是抢单机制最早产生的根据。
  
 归纳一下即,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供给方占有主动优势,适合用抢单;当供给大于需求时,需求方占有主动优势,适合用派单。
  
 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又比较片面。这样的说法是建立在市场对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上,但忽视了两点:互联网领域以消费者为主导,平台在供需双方之间起到的作用。
  
 考虑这两点后,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派单,实质反映出服务资源的不足;抢单,反映出服务资源的过剩。派单和抢单,反映供给和需求的不同话语权。
  
 当我们的服务资源充裕或过剩时,服务提供者会争相用更好的服务去赢得用户,采用抢单模式比较好。但是如果平台的服务资源较少,无法满足用户的订单及时性,服务提供者的话语权就更强,服务提供者之间自由竞争、用户自由选择的机制就发挥不出来,用户的满意度一定会下降,此时派单模式才可能保障用户对服务及时性的需求痛点。
  
  派单还是抢单,技术能力是关键 
  
 抢单还是派单,这一争论在外卖O2O领域同样出现过。 在外卖O2O发展的最初阶段,部分外卖平台采用抢单模式,因为抢单所需要的门槛更低,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对配送体验要求越来越高,众多外卖平台意识到了抢单模式存在的问题,开始纷纷转向派单模式。
  
 派单模式相比抢单模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外卖配送是多点对多点的服务,一名送餐员到多家餐馆取餐同时又为不同用户送餐,涉及到优先去哪个商家取餐、如何选择配送路线、订单如何分配、优先为哪个用户送餐等等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在抢单模式下直接抛给了送餐员,而派单模式则需要平台来解决。毫无疑问,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庞大的数据积累,以及对于高端技术的应用。

抢单还是派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