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橡胶厂的介绍

2024-05-16

1. 大中华橡胶厂的介绍

大中华橡胶厂由旅日侨商余芝卿出资8万银元,和薛福基、吴哲生于民国15年(1926年)共同筹建。

大中华橡胶厂的介绍

2. 大中华橡胶厂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

民国23年10月制造出我国第一条汽车轮胎。次年开始批量生产,投放市场,成为中国轮胎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年进口一批试验仪器,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家设立物理研究室,后又建立化学研究室。曾兴建生产帘子布、氧化锌、碳酸钙和立德粉等3家原料厂,成为具有托拉斯雏形的橡胶企业。50~60年代,采用较新型的快速密炼机、压片机,首家引进联邦德国滚压包边成型机。18台老式成型机改进为后压滚包边半自动成型机。1953年2月,首先试掺了苯合成橡胶,次年在国内推广,缓解了天然胶供应不足的矛盾。1955年先后研制出拖拉机轮胎和无内胎轮胎,并开发出14.00-20以下规格的载重轮胎系列。1957年双钱牌汽车轮胎在国内率先出口到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区。1958年,在国内首先试制出斜交钢丝帘线轮胎、棉帘线子午胎、人造丝帘线轮胎,并推行轮胎高温短时间硫化的重大工艺改革,降低了能源消耗,轮胎产量比上年提高1.5倍。1962年在国内首家研制出尼龙帘线轮胎,实现了斜交轮胎骨架材料由棉帘线、人造丝帘线和尼龙帘线三个阶段的更新。1964年,首次试制出国产全钢丝子午线轮胎,接着专门建立中心试验室。1973年起,开始引进双模定型硫化机,先后添置48台进口和国产双模定型硫化机,建成3条双模定型硫化机和1条年产5万条全钢丝子午胎的工业生产线。1984年在行业中首家引进美国F-270密炼机,1986年从意大利引进一次法成型机、六角形钢丝圈成型机和钢丝帘布自动裁断拼接机等设备。1967年第一家试制成了基胶内胎,1979年又率先实现内胎生产全部丁基化,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要,分别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80年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1980年建立轮胎研究所,加强开发载重子午胎的技术力量。1983年该厂载重子午胎被列入国家“六五”、“七五”计划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历年共开发12个新规格。其中全钢丝子午胎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在产品8.25R20上的应用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3年起,对尼龙轮胎优质轻量化项目协作攻关,1990年被国家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起,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检测设备,94%的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检测均采用国际先进标准。1981年获得美国DOT注册登记,在同行业中首家取得进入美国市场的资格。1984年第一家获得化工局《采用国际标准验收合格证书》后,已有30个规格和3个产品系列获市级证书。1986年获国家经委授予的“六五”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全优奖。1988年6月,该厂与美国孟山都公司合作,建立美国孟山都测试仪器维修站。1989年研制开发出11R22.5无内胎全钢丝子午胎,经美国北美国际企业公司测试使用,外观和内在质量均可与美国或日本、德国的优级轮胎媲美。此外,企业还将微机运用于生产控制和产品设计。1990的轮胎产量比1957年提高12倍,出口量提高66倍。1984年起,投资4.1亿元人民币,从美、日、德、法、英、意等国引进一流生产设备,在闵行建造国内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载重全钢丝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一闵行分厂。1990年3月,一期工程国内最大炼胶中心建成投产,使炼胶能力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二期工程30万套钢丝子午线轮胎项目被列为上海市十大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