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的历史典故介绍!

2024-05-16

1.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的历史典故介绍!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人尽可夫”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人尽可夫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意思是形容生活不检点的女人。不过人尽可夫最早的含义并非如此,它的本意是丈夫的人选有很多,但父亲只有一位,大家如果看过“人尽可夫”的典故,便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了。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当时郑厉公想要除掉雍姬的父亲祭足,所以雍姬只能在父亲和丈夫之间选择一位,最后雍姬站在了祭足这边,将郑厉公给反杀。后人评价雍姬,有把她当做孝女的,也有认为她是不义之人的,究竟该如何评价雍姬的行为呢?
  在我国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卑微,她们被迫按照“三从四德”来生活,一生都没有自己主宰的权力。当时的女子,未出嫁时要听从父亲的话,成婚后要听从丈夫的话。所以当父亲和夫君同时面对困难的时候,选择救谁就成为了历史难题。当父亲和丈夫只能活一个人之时,一女子做出了选择,结果挨骂千年,还因此诞生了一个成语。
  这位女子就是生于战国时期的雍姬, 她的丈夫名叫雍纠。雍纠的家中很是显赫,他的表哥公子突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厉公。首先从郑厉公来了解这个故事,郑厉公本来就是皇子,当初他的父皇传位之时并没有选择他,而是让他的哥哥继承了皇位,这就是郑厉公非常不满。于是不久后,他就发起政变,成功篡位当上了皇帝。
  由此可见,郑厉公的皇位来历并不正,所以朝堂上还有不少人对他很有意见,不愿意让他来当皇帝,其中就有大臣祭足,也就是我们要将的女主角雍姬的父亲。雍姬的父亲在前朝非常有权势,所以皇帝就打算背地里偷偷将其除掉,随后就叫来了自己的表弟雍纠来一起商量办法。
   
  当两人将一切事情都商量好以后,雍纠就回到了家中。但是,当他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妻子后就觉得有些不自然,毕竟他要除掉的是自己的老丈人。而雍姬也感受到了丈夫的异样,在她的再三追问之下,她的丈夫说出了实情。这个时候雍姬就觉得十分为难,自己的丈夫居然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她该怎么办。如果不告诉父亲,父亲就会被杀。如果和父亲说了,那么丈夫肯定也活不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她没办法做出决定,于是就回娘家去问母亲该怎么办。她的母亲听后回答她:“人尽夫也,可你只有一个丈夫,你说应该怎样抉择呢?”她瞬间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所以就向自己的父亲说出了皇帝和丈夫之间的计划。她的父亲知道一切后先发制人,她的丈夫也因为计谋失败被杀 。
  后来从这件事中就诞生了一个成语“人尽可夫”。意思是任何人都可以当这个女子的丈夫,但女子的父亲只有一个,可见亲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比夫妻关系更为牢固。不过到了现在,这个词也多用于贬义,是指女子个人生活混乱。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位女子的选择都遭到了很多人的谩骂,一些人认为她是一个孝女,而还有人认为她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实在不是一个好人。其实,无论是谁,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都没办法做出两全的选择,这个问题也没有真正的标准答案,你觉得呢?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的历史典故介绍!

2.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人尽可夫”背后有什么故事?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雍姬,“人尽可夫”虽然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它的背后确实一个孝顺的故事,它讲的是主人公雍姬为了救自己父亲而牺牲自己丈夫的故事。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爱情和孝道也是一样的道理,对雍姬而言,想要父亲活命就得牺牲自己的丈夫,想要有爱情就会变成一个不守孝道的人。“人尽可夫”的字面意思指的是作为妻子,丈夫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作为女儿,父亲就只有一位,也就是说在古人的思想中,孝道是排在情爱的前面的。中国封建制度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以孝道为先,所以雍姬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受当时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
历史上的雍姬是郑国人,他的父亲祭足是郑国时期的朝中大臣,在朝中拥有很大的权力。当时郑国的君主郑厉公都对他忌惮三分。在古代女子的婚姻大事都是父母做主,雍姬也不例外,在她父亲祭足的安排下,雍姬嫁给了当时郑厉公的表弟雍纠。朝廷重臣之女和皇亲国戚的组合在古代社会是非常常见的,不过雍姬和雍纠这两人虽然没有感情基础,但婚后两人也一直很恩爱,相敬如宾。
祭足虽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郑厉公的表弟,但他一直对郑厉公十分不满,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好。祭足在朝廷上经常与郑厉公作对,郑厉公早就想除掉祭足,但考虑到祭足在朝中的影响力和权势,迟迟没有找到机会下手。祭足之所以不满郑厉公,是因为他的君主之位是通过政变篡权的手段得来的,而且当时反对郑厉公的人不止他一个,所以祭足才这么猖狂。但是郑厉公作为郑国的君主,岂能容忍自己的臣子如此轻视自己,于是就与雍姬的丈夫雍纠密谋,准备谋害祭足。
雍纠和妻子的感情深厚,他一开始是站在郑厉公这边的,可是后来回到家中看见自己的妻子,心中又不免产生愧疚,就将这个计划告诉了妻子雍姬。雍姬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于是询问自己的母亲,母亲便用一句话来回答她,那就是“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雍姬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于是将丈夫与郑厉公的计划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后人对雍姬这个人也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她忘恩负义,有的人觉得她是个非常孝顺的人,可是雍姬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无可奈何。

3. “人尽可夫”说的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故事?

在中国历史几千年文化变化的过程中,由于借用,表意等现象的存在,很多成语词语的使用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很多都已经不是刚开始出现时候的意思了,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就像是你说了一句话,通过10个人传播之后,再回到你耳朵里面的时候,也就不完全是你本来的意思了。

人尽可夫
1.人尽可夫古今含义区别:人尽可夫古词的意思:
一个女子选择丈夫可以有很多个选择,但是父亲只有一个,所以丈夫又怎么能够和唯一的父亲相比呢?意思是女儿应该应该更加亲近父亲,而不是丈夫。
人尽可夫现代的意思:
如果说,人尽可夫在古代算是一个中性词的话,那么现在则完全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其意思大概是是每个男人都可以像丈夫一样跟这个女人上床,形容女子私生活不检点,或者作为一个形容性工作者的鄙视之词。

郑厉公(来源影视作品)
2.人尽可夫的出处:人尽可夫是一个古词,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
3.人尽可夫出现历史场景:春秋时期,郑国国相祭仲专权,在位的郑厉公对此很担心,害怕有一天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郑厉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决定铲除他。
但是祭仲的府上戒备森严,很难下手,于是找到了蔡仲的女婿雍纠,赐给他大量财宝,让他想办法筛掉自己的岳父。
财迷心窍的雍纠居然答应了郑厉公的要求,于是雍纠就开始策划谋杀祭仲,最后决定把祭仲从府里骗出来,说要在外面宴请他,到时候再动手。

郑厉公
但是这件事情却被妻子雍姬知道了,一边是父亲,一遍是丈夫,雍姬也不知道该这么办,于是就去问他的母亲:“父亲和丈夫应该哪一个更亲近啊”?
他母亲说:“任何一个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子的丈夫,没有了一个可以找一个,但是父亲却只有一个,没有了就没有了,这两者怎么能够相比呢”?
于是雍姬就赶紧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祭仲说:“雍纠不在他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我怀疑这件事是要对您不利。”
祭仲知道之后,勃然大怒,抢先动手杀掉了雍纠,郑厉公知道事情败露之后,害怕祭仲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只身逃往了国外,一直流浪了十几年之后才回国。

“人尽可夫”说的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故事?

4. “人尽可夫”究竟讲的是什么?主人公是谁呢?

看到“人尽可夫”,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形容女人生活不检点,是个人都能当成丈夫,这句话如果用来评论一个女人那是相当尖酸刻薄。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成语第一次出现时并不是表达这个意思,它来源于一个典故,一个两千年前版本的“母亲和妻子掉水里救哪个”的故事。


(雍姬和她妈)
一、人尽可夫的典故
根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卿大夫祭仲因为权势太大,引起了郑厉公的忌惮和害怕,于是郑厉公想暗中除掉他。因为郑厉公的母亲与祭仲的女婿雍纠都是出自宋国的雍氏,两人关系密切,于是雍纠成了执行暗杀的最佳人选。
雍纠接到主公的命令后,积极策划谋杀岳父。但是他的计划却被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雍姬知道了。一边是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一边是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亲生父亲,雍姬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
类似于今天的“母亲和妻子掉水里”这个问题的设定,两个人只能活一个人,只不过现在是选择父亲活还是丈夫活。告诉父亲,大权在握的祭仲一定会率先发难除掉自己的女婿;不告诉父亲,毫无防备的祭仲很可能要被雍纠所害。
迟迟无法做出选择的雍姬,选择请教自己的母亲,“父亲和丈夫相比,哪一个人更重要呢?”
母亲回答,“人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丈夫,但是父亲只有一个,这怎么能比?“人可夫也”也被后人引用为“人尽可夫”。
想通了的雍姬,于是将雍纠的计划告诉了祭仲。祭仲随即发兵杀死了雍纠。得知计划败露的郑厉公仓皇出逃,并且大骂雍纠这种机密的事情居然会和妇人商量,简直死有余辜。


《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最早出处,本义是为了说明丈夫远远比不上父亲。但是,后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含义已经大大改变。
二、含义大变的引用
现在能找到“人尽可夫”作为形容女人生活不检点的最早作品是唐朝时期的《续弦怪录》。
昔延州有妇女,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
明朝的姚舜牧在《重订诗经疑问》中,直白地将人尽可夫解释为淫荡的意思。
所谓 人尽夫 者,其人也淫妇哉。狡童褰裳之妇,真良心丧尽者。
如果说上面这两本书并不出名,那么《聊斋志异》绝对是一部广为流传的文学巨著。但是蒲松龄也在《画皮》这一经典章节用了“人尽可夫”的“错误”用法,从而将其推广开来。
乞人笑曰:“佳人爱我乎?”陈告之故。又大笑曰:“人尽夫也,活之何为?”陈固哀之。乃曰:“异哉!人死而乞活于我。我阎摩耶?”怒以杖击陈。陈忍痛受之


(画皮海报)
三、背后折射的男尊女卑
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性除了武则天时期,一般都被要求贞洁。尤其是经过程朱理学的洗礼,针对女性的摧残进一步加深,比如为了防止女性出远门诞生的“裹足”恶习。
男人花心可以经常出入烟花之地,并吟诗作对。这种行为用风流倜傥来形容,差一点的可以用好色之徒。
女人如果出轨,评价的词语就要刻薄许多,比如水性杨花、残花败柳,而“人尽可夫”也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逐渐变了意味。有些人甚至专门用来形容青楼女子。 

5. “人尽可夫”讲的是哪位?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故事?

说起人尽可夫这个词,我们的脑海中,第一时间会闪现出许多知名女性的名字,比如潘金莲,李师师,柳如是,这些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贞洁方面存在瑕疵。
好像在我们印象中,人尽可夫就是形容女性水性杨花的专有名词,其实,人尽可夫这个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并没有这方面的意思,之所以被扭曲,这和一个政治阴谋有关。

春秋初期,地处河南的郑国,是第一个崛起的超级强国,靠着郑庄公寤生的文治武功,郑国强势崛起,只是这个郑庄公没有解决好继承人的问题。
他在几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所以导致最后在他死后,郑国陷入了内乱,他的小儿子突,赶走了大哥当上了国君。为了稳定人心,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家,他依然使用前两任君主极为器重的大臣祭足。
这个大臣可以说是整个郑国的智囊,郑庄公在位期间多次为郑庄公,出谋划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这么一个明白人和聪明人把持国政,照道理,国君应该高枕无忧。

可是偏偏咱们这位突先生,心里并不这么想,毕竟自己的国君之位是篡来的,而这位老兄,偏偏还是前任君主的死党,用着既不顺手,也不放心,于是他开始物色人选,准备除掉祭足。
他找到了一个叫雍纠的人,和她一起商量,除掉祭足。可是百密一疏,他很明显忘记了这位中大夫的另一个身份,这哥们儿就是祭足的女婿。当然,对于一个官迷心窍的人来说,老爸都可以出卖,别说岳父了,雍纠拍胸脯答应郑厉公,保证完成任务。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人竟然会说梦话,可能是他的心理素质实在太差,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于是就把要杀害老丈人这件事,在睡梦间说了出来,这可吓坏了他的枕边人。

在得知了事情所有真相之后,他的妻子立即去找雍纠的老岳母,拐着弯问母亲,老爸和老公谁在情感上更亲一点?
这种事情去问自己的老妈,这等于是一道送分题,其实我觉得雍纠的妻子,在他的内心里,早已做出了选择,老公已经被判了死刑,只是想借母亲之口,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而已。
他的老母亲笑嘻嘻的说傻孩子,父亲只有一个,是给予你生命的人没得选,没得换。而老公只是陪伴你人生一段旅程的人,只要不是近亲,你可以嫁给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用古人的话说,就是那句著名的人尽可夫。
所以说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下,这句话没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个意思。得到了母亲的肯定之后,雍纠的老婆就变成了祭足的女儿,向老爸告密,于是乎她的老公就华丽丽地为国君捐躯了。

而突国君得到消息撒丫子逃跑,并在国外对国内发生的政变事件展开了谴责,并且发动嘴炮技能,对人尽可夫这个词进行肆意歪曲,污蔑祭祖的女儿,让他成为了放荡不守妇道的典型。
要我说这位国君大人真是个渣男,自己没本事,还要污蔑他人坏人名声,实在是太不是东西了。

“人尽可夫”讲的是哪位?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故事?

6. “人尽可夫”讲的是谁?里面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人尽可夫”表意是指“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在现在多指没有贞操的女子,多用于羞辱她人。该成语源自《左传·桓公十五年》,与守身如玉是一对反义词。

但是这个成语最初的意思并非是侮辱之意,也不是一个负心女子辜负痴情丈夫的戏码。据《左传》,祭仲专权,郑伯担心他权势大了之后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想要让自己的女婿雍纠将之暗中处理了,雍纠的妻子是祭仲的女儿,她听到这则消息后,惶恐不已,在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父亲中必须做一个选择,因为高速父亲也就意味着背叛了丈夫,而不告诉父亲那么自己就是不孝,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亲被暗中处置。于是犹豫的雍纠之妻就去问自己的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一个更重要呢?”她的母亲回到道:“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就是“每一个其他的男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丈夫,而你的父亲只有一个,这还有什么可以比较的呢?”言外之意就是父亲更重要一些。最后,雍姬终于将事情告知了自己的父亲,祭仲知晓后便处置了雍纠。

张爱玲作为近代的女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非常看重男女平等的观念,这些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在她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因此张爱玲对此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任何人,在这阶段中的未婚者,我都人尽可夫。”她这一论断在当时可谓极为大胆,也体现了她积极主张破除封建观念。

此外,这个成语背后还有一个争论涉及到男女朋友中的“求生欲测试”。“我和你妈一起掉进水里,应当先救谁?”女朋友如果问这个问题,在法律层面上根本就不算问题,因为对于母亲,作为儿子的人是有法律义务的,而作为男朋友的人对于女朋友只有道德义务,因此,男朋友下次遇到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说,希望你成为我的妻子,这样我才对你有法律和道德上的双重救助义务。

7. “人尽可夫”说的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故事

人尽可夫这个词现在已变成一个贬义词,是用来形容生活作风很不检点的女人。但在之前这个词并不是贬义词,它只是描述了一种客观现象。

人尽可夫这个词说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妃子雍姬,她原本是郑国郑厉公的妃子,但因自己的父亲和丈夫势不两立,互为仇人,而且必须要死一个,最后她站在了父亲一队,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雍姬的丈夫郑厉公并不是名正言顺的郑国国公,郑国上一任国公在去世前把国公之位传给了郑厉公的哥哥。但郑厉公是很有野心之人,他不甘心居于臣下,于是起了谋反之心。

在经过一番密谋后,郑厉公顺利的除掉了自己的哥哥登上了皇位。很多郑国旧臣认为郑厉公的皇位并不是名正言顺,于是想讨伐之。
在讨伐的众多大臣中,就有雍姬的父亲雍足。但消息不胫而走,讨伐消息被郑厉公知道了,于是他就想先下手为强,把雍姬的父亲给除掉。
密谋之后郑厉公回到皇宫,见到雍姬后显得非常不自然,毕竟自己要杀的是雍姬的父亲。雍姬也察觉出事情不对,于是就紧紧追问郑厉公。郑厉公见瞒不住了,就合盘说出事情原委。
雍姬一听就呆了,一边是自己的丈夫,一边是自己的父亲,现在自己的丈夫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她不知道要怎么办,于是陷入了痛苦的纠结中。

后来她就去找了自己的母亲,并跟母亲说明了事情原委,母亲对雍姬说:“人尽皆可夫,而父只有一个,该怎么办你应该知道。”
雍姬听后马上明白了,于是就告诉父亲郑厉公要杀他,雍足听完后马上先发制人杀死了郑厉公。所以人尽可夫原本的意思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丈夫,但父亲只有一位的意思。

“人尽可夫”说的是谁?“人尽可夫”有什么故事

8.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是谁?其中又有什么历史故事?

“人尽可夫”来源于郑国的雍姬舍夫救父的故事,在丈夫和父亲性命选择之中,因母亲一句“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而选择了救父,后人有人称她为孝女,也人有认为她不义。

故事背景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雍姬的父亲叫做祭足,在那个时代的郑国位极人臣,朝堂有着有非常大的权势。当时掌权的人是郑厉公,他是因为不满他哥哥而发起政变篡位而为帝王的,帝位来得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为此,祭足是时常与他对着干,让他非常的不满意,有心除去祭足,就找来他的表弟雍纠商量如何对付祭足,设下计划。雍纠是谁呢?他不仅是郑厉公的表弟,更是雍姬的丈夫,祭足的女婿,他是站在郑厉公这边的,可一回到家看到妻子雍姬觉得心有愧疚,一不小心就泄露信息给雍姬知道了。

父与夫孰亲?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当父与夫只能救一个人的时候,雍姬是左右为难啊,于是回到家中,问自己的母亲:“父与夫孰亲?”当时她的母亲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思索之后就回复她“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雍姬听了之后,考虑再三,终是向自己的父亲祭足说出了雍纠的计划,祭足当即就采取了手段拿下雍纠,以此对郑厉公敲打一番。

人尽可夫其实当时雍姬的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丈夫可以从万千人之中选择,但是生身父亲却只有一个,两者之间孰亲孰疏是不能比较的。但是在历史的不断推进,这个词终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行为不端,私生活不检点的女性。

后人的人对于雍姬当时的选择有很多种评价,有的人称她孝顺,为救父亲而舍弃丈夫,也有人评她是不义之人,她的丈夫对她不错,她却不顾他的性命出卖他,不知你可知道在那个年代,女性岂有两全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