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创业风口,可盈利的机会在哪?

2024-05-14

1. 人工智能成创业风口,可盈利的机会在哪?

去年流行的还是马斯克、霍金、哈撒比斯等人背书的“人工智能恐怖论”,但到了2016年,人工智能却摇身一变成为创业的新风口。尽管人工智能的概念并不新鲜,甚至每隔几年就会流行一波,但这一次创业者们似乎要真刀真枪的实干起来。

作为计算机科学界的“圣杯”,人工智能在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里被预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代表,并由此引发了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和资本的跑马圈地。这看起来很美好,但摆在所有创业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是,除了理想和情怀,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挣钱?
人工智能的苦行期和红利期
要理解今天创业者为人工智能疯狂的原因,以及资本为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青睐,似乎有必要简单了解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和VR一样,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同样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势好与式微。总结来看,或可以将人工智能的历史分为苦行期和红利期。
人工智能的第一个红利期出现在60年代,当时的科学家们自信而又疯狂,“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成为当时科学界的主流声音。
人工智能的第二个红利期出现在90年代,典型的标志就是IBM 的“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影响绝不亚于 AlphaGo 的围棋大战。
而在两个红利期的间隙和今天再次成为焦点之前,人工智能所经历的是一个又一个苦行期。比如在70年代因为人工智能的预言无法兑现,研究经费中断而进入低谷期。同样的事情还出现在80年代末和20世纪初。
不过,在人工智能的研究者走出苦行期之后,往往带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成果,诸如控制论与早期的神经网络、新逻辑学和模态逻辑、Prolog语言和专家系统、Nouvelle AI与嵌入式推理等等。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逻辑的不断试错,对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下或是人工智能的又一个红利期。一方面,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人工的核心算法日渐成熟,并开始大范围的商业化应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研究走出了实验室,科技公司开始成为人工智能的主要推动者。
不难发现,“商业化”是人工智能当前的特征标签之一,不管是行业巨头还是创业者都承担了两个角色,即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离象牙塔越来越远,也日渐成为更加实用的科学技术。与之同时,各路资本也开始追逐人工智能,仅国内就有创新工场、云启资本、IDG等创投机构积极表态。可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来讲,人工智能的创业红利期来了吗?
人工智能创业的两个评判标准:道与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看好人工智能的创业风口,也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同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原因并不难理解,大多数创业者并未能接触到一些核心算法,就拿图像识别来说,巨头们可以把识别准确率做到99%以上,但很多创业公司还停留在80%左右的水平。
借助商业化积累资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发,还是仅仅将人工智能作为噱头来蹭风口?或可以从道和术两方面来看。
道指的是战略,衡量着一个创业者的大局观。其中的一个核心准则是,纵然披上了人工智能的外衣能否真正的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性的盈利并推动一个产业的进步。比如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或运营成本、提供附加价值等等。
术意味着战术,考证的是创业项目的方法论。人工智能可以深耕的领域有很多,却又并非所有的领域都适用人工智能。好比说能否拿到足够多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能否抓住显性刚需,进而实现规模量级的用户积累。
事实上,人工智能为急于涌进的创业者埋下了很多坑,比较常见的有两点,一是把人工智能作为炫技的需要,而丝毫不考虑用户体验的流氓做法,诸如人脸识别登陆、虹膜识别支付等等;二是对人工智能寄予不符合现状的要求,在微软的小冰、苹果的Siri等一炮而红后,一些创业公司纷纷推出聊天机器人,并炒作成所谓的“情感伴侣”。可结果呢?满是鸡肋,诟病连连。
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基于两点创业,要么找到一个尚未达到爆发点的核心技术,类似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要么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借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善一些行业弊病。然而在这些半虚半实的建议之外,创业者应该思考下面四个问题:人工智能是否适用于开放式的场景?人工智能是否要完全替代人?如何低成本的获取大数据?怎么设计算法的容错方案?
未能解决上述四个问题的失败案例并不少见,在恶劣天气就歇菜的无人驾驶、不成熟的智能机器人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决定了创业项目的前景,以及最现实的能否挣到钱。
这些领域或是最可能盈利的人工智能创业
调查结果显示,盈利良好或前景乐观的AI创业项目有着三个共同点,即应用于封闭可控的场景、辅助人类完成重复性的具体工作、以及可实现的切入点。或许只有满足这些条件,创业者才真正迎来了赚钱的红利期,幸运的是这些领域并不稀缺。
以客服销售领域为例,电商时代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就是客服,即便是一个月流水只有五六十万的淘宝店,往往需要配备5人以上的客服团队。事实上,客服场景中有大量的重复性和标准下问题,比如产品价格、支持退货吗、是否发货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消耗太多的人力,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目前阿里、京东等已经将人工智能引入客服系统,也出现了网易七鱼、Udesk等第三方智能客服云服务,前景比较乐观,尤其是在很多具有数据门槛的垂直行业。
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投资理财、银行保险、医疗教育等领域。比如说,顶尖的财经分析师已然成为一种稀有资源,很多理财工具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最佳的组合资产配置,为用户提供最大的收益方案。再比如医疗水平本就属于难量化的东西,AI或可以结合诊断数据和病历大数据来帮助医生进行辅助性诊断。
总而言之,VR也好,O2O也罢,资本在追捧一段时间之后,不无进入了所谓的“资本寒冬”。而人工智能并不缺少“画饼”的想象空间,但理性的创业者并不希望难以落地的项目来冲击投资者的信心。换句话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就好像90年代的互联网创业者难以想象今天互联网行业所流行的产品形态,想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分一杯羹,前提是找到一个能够赚钱的领域活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向循环,从而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往下发展。
结语
人工智能终究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行业,创业者很难在理想和情怀的鼓舞下一蹴而就,最理想的恰恰是滚雪球般的不断成长。风口总会过去,概念总会失效,盈利才是推动创新和产业进步最现实的做法。
文/Alter,微信公众号:spnews 本文仅供“劲霸·创富汇”《汇·观察》专栏刊出,除作者自己渠道发布外,任何形式的转载需获得“劲霸·创富汇”(ID:jinbacfh)的官方授权。

人工智能成创业风口,可盈利的机会在哪?

2. 人工智能应该如何盈利?

第一原则——可控原则。可控原则是指,我们所发明出的人工智能产品,无论是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或是超人工智能,都必须是可控制,必须能够完能全被人类所控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把它制造出来,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人类的其它任何发明也都应该遵循这一则,比如,飞机、汽车、电灯、原子弹等各种产品都是可控的,如果汽车开出后无法控制,不能停止下来,那将是非常危险的,这样的产品不能投入使用的。
为了避免人工智能的危害,可控原则是一个必须尊守的原则,目前的计算机软、硬件都是可控的,控制它们的方法可以是按下终止按钮或切掉电源等,将来的人工智能也要有类似的方法加以控制,以便随时发起、调整或终止其运行。
第二个原则——分工原则,又叫分而治之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对于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这三者一定要分开使用,避免三者合为一体。弱人工智能是指智能水平低于人脑的人工智能,如现在的机器人、无人机以及各种智能硬件等,强人工智能是指智能水平和人类相当的人工智能,也就是和人类一样聪明的人工智能,这种人工智能目前还没有出现,我估计将来也不会出现,因为人工智能事实上只会出现两个状态,要么不如人脑,要么远超人脑,因为计算机和人脑相比,人脑的特点是全面而复杂,计算机则是单纯而卓越,人脑既有认知,又有情感和欲望、动机等心理要素,非常复杂,而计算机呢?无论它的软件还是硬件都属于非生命物质。
因此,它永远也不会具备情感和欲望、动机这些生命物质特有的要素,因此,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永远也不会全面超越人脑,但由于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和运行算速度远快于人脑,所以,它在某些智力活动和思维方面可以远超人脑,表现得非常卓越,比如,在数字计算和记忆方面(搜索引擎),今天的计算机都已达到了人脑的数亿倍。
另外,在简单逻辑判断方面,计算机也已远远超过了人脑,因为它的逻辑判断速度远快于人脑,可见,计算机有这样一个特点:在智力能力方面,人类教会它们哪一方面的能力,它们就能在哪项能力方面远超人脑,将来如果我们能教会

3. 以后有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我们普通人怎么创业啊?

想要创业,您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考虑合适的创业项目。比如您是想从事餐饮行业、服装行业、互联网行业、教育行业还是其他行业;是以加盟的形式创业,还是独立经营;是经营网店还是实体店铺。同时还要考虑您选择的创业项目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否能够盈利。
2、考虑自身是否具备资质。比如,如果您想从事餐饮行业,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必备知识。
3、考虑创业资金问题。任何创业都离不开创业资金,您是否已经准备好充足的资金。另外,任何创业都有失败的可能,您是否已经做好可能亏损的准备。
如果您正在创业,周转资金不足,那么可以尝试申请借款。现在有很多助力小微企业资金周转的信贷平台,记得一定要选择正规平台,比如度小满金融,额度高利率低,据了解度小满金融的信贷用户中,有七成是小微企业主,大品牌更安心。对于小微企业家庭,2021年5月21日,度小满金融推出以“家和万业兴”为主题的助力小微活动,提供10万份“日息万一+百万保险”礼包。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具体活动详情请以度小满金融APP页面显示为准。
此回答由康波财经提供,康波财经专注于财经热点事件解读、财经知识科普,奉守专业、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财经内容,用生动多样的方式传递财经价值。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以后有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我们普通人怎么创业啊?

4. 人工智能行业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众所周知,2016年曾经被业内认为是VR(虚拟现实)的爆发年,但时值年末,种种数据显示,VR市场非但没有爆发,反而不如预期,原因何在?未来VR还有前景吗?
不知业内是否还记得,在Facebook和HTC发布自己VR头盔时,业内曾经将VR爆发的瓶颈归于与VR头盔配套的硬件(主要是PC)不符合VR的要求,但最终的事实却证明在硬件层面并非如此。 
根据调研机构 Canalys 的最新统计数据,无论是索尼的 PS VR,还是更贵的 HTC Vive 和 Oculus Rift,今年 VR 头戴的总出货量将在 200 万左右。其中主流的PlayStation VR 出货量为80 万;HTC Vive 为50 万左右;Oculus Rift 最多40 万。 
那么与之相对应或者说满足上述VR头盔的硬件出货量是多少呢?PlayStation 4 官方公布的销量已经达到了 5000 万,而支持VR Ready的PC数量是1500万(仅指使用了英伟达GeForce显卡的PC),并未计算采用AMD显卡的PC,也就是说支持VR头盔的PC数量最保守的估计也至少在1500万以上。
按照这个比例,满足VR硬件需求的PC用户中,仅有6%购买了VR头盔,而据游戏分发平台Steam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大约10%的Steam用户,其电脑配置达到了VR的要求。也就是存在着大约1500万的用户电脑的跑得动VR内容,但这其中购买VR头盔的,却只有3%。至于索尼的PSVR,其购买率也仅为4%。 
同样在针对智能手机的移动VR市场,谷歌希望利用DayDream来实现Android版VR头盔的标准化,但是这款设备的出货量只有25万台左右,只有它之前预期的一半。
三星虽然为Gear VR做了大量的宣传推广,但是该设备今年的销量也不会超过230万台,而这些与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相比,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由此来看,这背后VR硬件设备的技术局限(体积、重量、性能的平衡,刷新率等)恐怕才是主要原因。 

在此,也许业内认为硬件本身是阻碍VR爆发的主要原因,其实事实还远不止于此。根据VR科技媒体Upload和美国博钦律师事务所(Perkins Coie)近日联合展开的调查让人感到有些意外。
在大多数受访者看来,硬件的高售价或者VR市场的“小众属性”不是阻碍VR在消费者市场普及的主要担忧。
相反,他们把“缺乏有吸引力的内容,用户体验问题以及成本”列为了未来几年VR普及的主要障碍。而Steam VR——最早上线的VR应用分发平台的分析显示,VR,VR only游戏的平均装机量和平均游戏时间大幅落后,特别是平均游戏时间,基本都是别的类型的游戏的1/5—1/7左右,这似乎也佐证了VR内容不仅匮乏而且不具备吸引力(缺乏对于用户的黏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内容匮乏或者对用户缺乏黏性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下VR的开发者(包括游戏)挣不到钱。对此,Eerie Bear Games的乔•拉达克(Joe Radak)最近撰文警告称:如果现在去开发VR游戏,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拉达克的警告值得警惕。他是益智游戏《Light Repair Team#4》的开发者,这款游戏是HTC Vive上的推荐游戏之一,而且在绝大多数游戏玩家在Steam上都给出了积极的正面评价,每次下载他可获得8美元收入。然而到目前为止,拉达克已经在这个项目上亏损了3.6万美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排他协议将开发者限制在一个平台上,只能为这个平台开发游戏,进而增加了开发者的成本,还有一点不容忽略的就是市场和用户对于VR的认知度依然很低,据Parks Associates的最新研究显示,63%的美国人对VR不熟甚至一无所知,只有约6%的男性和2.5%的女性对购买VR头盔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最好的VR游戏也可能挣不到钱。
既然挣不到钱,又谈何让开发者开发高质量的VR游戏或者应用,这里VR在应用上显然陷入了产业的恶性循环。 如果说上述是VR产业在硬件和软件(应用)主观上阻碍自身发展的话,从客观角度看,AR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也冲淡了VR的风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暑期上线的Pokemon Go,该应用目前已经超过了5亿次的下载量,所有玩家的总行走里程已经超过了28亿英里。
根据分析公司BI Intelligence报道,AR和VR的市场总值将在2020年达到162亿美元。该公司相信AR将会比VR有更多收入。 究其原因,首先在交互性及趣味性上,AR能够满足用户的体验感,让用户在现实世界中能够真实的感受到虚拟世界中的模拟事务,这样,既增强了用户使用的趣味性,又保证了使用者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性;
其次是在社交方面,AR不会把使用者与真实世界隔开,即虽然虚拟现实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可以让人们在处于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只能带给用户一个虚幻的世界,让用户独处在同一空间,而AR注重的是在于与周围人员的互动,包含对对方眼神、神情。你可以在看到现实环境的同时,同时和好友视频通话、处理文档、演示内容、进行游戏体验。 对此,有分析认为,VR提供了一种“倒退”式的消费,不可长时间持续,人们会对其感觉到无聊并厌烦;AR提供了一种“靠前”的消费模式—积极与参与,人们可以和周围的朋友一起交流分享购买体验,其空间是开放的。 
综上所述,2016年VR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的主要原因在于VR自身(硬件和软件等)并未形成良性循环,而并非之前业内预计的相关硬件(例如PC)没有准备好,加之AR的冲击,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VR真的具有相当的市场空间吗?

作者:孙永杰来源:虎嗅网(ID: huxiu_com)

5. 人工智能都有哪些盈利方式?

人工智能大热之后,关于商业模式和盈利问题被开始被大家关注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阶段,因为前面是吹捧,如果现在解决不了盈利,后面就是各种找茬捅破泡沫。
人工智能确实是个极度烧钱的东西,导致只有具有大资本的公司才能玩得起,但是不得不说这些大公司必须投,没办法人工智能就是未来的趋势,投资人工智能就相当于在投资公司自己的未来。
简单来说,现在的的AI行业有三种模型:
1.人工智能创业公司(AI Specialized Startups)
这一类创业公司主打的是专精(Specialization),即在某个小领域有了突破或者有核心技术。智能和其他创业方向不同,创业技术门槛是非常高的,这也保证了创业公司有机会在特定领域分一杯羹。
2.人工智能平台(AI Platforms)
科技巨头一般布局都在基础平台服务上,比如说以前的云计算平台,专精(specialization)不再是核心诉求。现在越来越多的巨头也把资源投入到了AI领域,比如微软就有成熟的AI平台。
科技巨头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布局基础设施上。从成熟度上来说微软>=亚马逊>=谷歌,但其实使用起来的感受基本相似。从商业模型的角度来说,这几家巨头的人工智能平台主要都是靠API来赚钱,你调用的API次数越多,收费当然越高。而且在调用这些API的同时,我们往往还需要其他服务,比如服务器、虚拟机、数据库等,这一条龙的服务和收入就是这些科技巨头在AI方面的收入模型。
3.人工智能咨询与定制服务(AI Consulting and Customized Service)
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企业/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现阶段,人工智能方案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还是“奢侈品”,甚至有些超前。但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以及概念得到普及,价格和门槛也会下降,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也可以负担并愿意进行人工智能升级。
而作为人工智能的龙头,科大讯飞现在可谓是风口上的猪!
科大讯飞是国内较为领先的语音技术研发及解决方案公司,目前主要掌握着中文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测评三项技术。
简单来讲:语音合成技术是指通过机器自动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语音的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是指通过机器自动将语音信号转化为文本及相关信息的技术。语音评测技术是指通过机器自动对语音进行发音水平评价、检错,并给出纠正指导的技术。但在语义理解等层面还没有明显突破。下图为科大讯飞语音产业价值链解析示意图:
科大讯飞目前收入主要来自三块业务:
语音支撑软件、行业应用产品/系统、以及信息工程和运维服务。
1、语音支撑软件收入语音支撑软件收入采用授权许可的方式向各应用开发厂商提供的语音核心技术产品。主要分为电信级语音平台和嵌入式语音软件。电信级语音平台面向电信、银行、电力、政府等需要大规模并发服务和高稳定服务的行业应用领域,典型开发商有华为、中兴、贝尔-阿尔卡特等;嵌入式语音软件面向手机、导航终端、学习机、MP3/MP4/PMP等数码终端产品,典型开发商有联想、海尔、日立等,并逐步进入玩具、家电、互联网电视等新兴应用领域。同时,公司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智能交互平台“讯飞语音云”以及该平台的第一个示范性应用“语音输入法”,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各种终端应用使用语音服务提供支持(新培育业务,估计收入还很小,当然,想象空间也浓缩在此!)。除输入法和口讯外,讯飞语音技术对外开放的接口包括控件接口和底层API形式的接口,合作伙伴包括:新浪微博、搜狐微博、凯立德、高德地图、高德导航、导航犬、Mapbar地图、语音360、Airi中文语音助理、Ciriis中文语音助理、91熊猫看出、挖财??
2、行业应用产品/系统收入行业应用产品/系统是指以应用系统或应用产品的形式为行业应用提供以语音解决方案。主要包括语音电信增值业务收入和其他行业应用产品/系统收入。语音电信增值业务是指由公司提供软、硬件设备,电信运营商提供通信网络和客户资源的合作业务,双方按协议约定比例对取得的语音通话话费收入进行分成,如:面向电信增值业务领域的彩铃/炫铃语音搜索系统。还包括面向普通话等级考试应用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口语评测系统;以及面向大型企业/政府,融合智能语音和语言技术,具有协作、通讯、互联等关键支撑服务的应用系统;“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实现山西、内蒙古等地规模采购并在北京、江苏等十多个省市成功试点。这部分业务2010年营收21,647万元,同比增速最快,为91.7%,占总营收49.6%,毛利率76.1%。

人工智能都有哪些盈利方式?

6. 怎样投资人工智能生意

人工智能这几年在资本市场是比较火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基建:物联网、信息的传输等并不成熟(目前只是应用层或者简单的应用场景),所以想通过短期投入快速的获得收益相对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如果投资于一级市场:资金量相对太少了,风险也比较大,而且渠道也不太好找(当然可以通过私募基金的形式进入);
二级市场的话如果想风险小点 ,可以买一些以人工智能为投资方向的基金;
如果可以承受波动,直接购买相关上市公司股票也可以;
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做实业了,但是资金量相对较少,运营时还是要偏轻资产运营 (具体产业场景就看您自己的资源与当地的情况了)。

7.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创业机会有哪些影响

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算法的辅助与协调)让创业更加容易,生产力提高,做事更容易,3D打印机等出现跟意味着材料学等基础科学将会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的倾斜,假如往后看二十年,手工店与工艺坊、工作室、再拓展到智能化工厂,可能会出现以设计师为主导的,以用户受众为中心的品牌创业,人们的创新理念在得到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更容易获得成就;
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创业更加难,资源的整合往往容易出现垄断,资源整合虽然更加容易调控,但是随着而来的是个体或者团体对于资源整合把控带来的垄断风险,创业创新的人们与之更容易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作者与平台等、创作可以看做创业,而平台则决定了创业的受众等)如果没有制度以及政策的帮助,那么未来的人工智能将会进一步改变社会形态,从而大规模大范围影响创业人士。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创业机会有哪些影响

8. 人工智能,小公司还有创业机会吗

今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第60个年头,几乎一时之间,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谈论和布局该领域。那么AI真的到了商业化的拐点了吗?这次浪潮是不是与以往两次一样,热过之后很快就归于平静?小公司的创业者又该如何赶上这一波大浪潮?

今年是「人工智能」诞生的60周年,同时也是它的第三次浪潮。这次浪潮和以往的前两次都不一样,这次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以前,相当于你想到对面去,但是面前有一堵墙;现在这堵墙被凿开了,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有以下三点的观察思考:
第一点:人工智能虽然还处于技术创新期,但到人工智能的普及期,我认为也就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
现在相当于移动时代的2005年,虽然第一部3G手机2007年才出现,但2005年我们已经很清楚2G是要到3G的。虽然人工智能还没有找到突破口,不知道会怎么商业化,但是大方向是有的。所以,现在只要你在这个领域冲到第一名,就会持续得到投资。
第二点:人工智能的基础已经充实,它是一个逻辑上的发展,这个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云计算,把信息基础云化,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人工智能响应速度更快。
2)、大数据,计算的过程中累积了数据,数据的极大丰富,使得基于大数据做出行为分析及短期预判成为可能,各个行业的信息化也为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判断决策,对大数据的判断从而产生了更好的决策,决策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的进展。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计算机技术在做决定,坐车是滴滴在帮你调度;去餐馆是大众点评用算法把离你最近、人气最高的餐馆选出来等等,所以你的生活已经和人工智能相关了。
第三点:人工智能之所以取得重大的突破,除了前两个阶段的铺垫外,深度学习的发展也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