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村乡的历史沿革

2024-05-14

1. 范村乡的历史沿革

1958年设范村八一公社,1984年改范村乡。位于。1997年,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3.3万,辖范村、谢湾、郭庄、边桥、张田、香坊、瓦屋里、刘寨、米店、赤仓、袁付庄、范村杨岗、范村杨楼、许墩、南村、百亩岗、周里岗、闫梦庄、传里砦、韶封、齐岗、大关头22个行政村。

范村乡的历史沿革

2. 范村乡的介绍

开封市祥符区范村乡位于开封市祥符区城区西南10公里,九朝古都开封南12公里处,辖23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3.6万人,120平方公里,耕地10万余亩.紧靠郑汴公路、开杞公路,开竖铁路,开通公路纵贯全境.纵横交织的乡村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3. 范家村的村庄历史

该村名为范家村,实际上90%以上居民都姓华(huá,中华),华氏一门二门三门有记载的族谱有:锦,登,家,邦,国,正,天,顺。华氏四门有记载的族谱有:日,明,丙,承。据村中老人讲,范家村的由来是罗么村的兄弟两个挑担来此,从此创建了范家村。解放前,范家村为地主村,南有一村名为南佃,原为范家的佃农居住。解放后,到底地主阶级后,范家村成为普通村庄,南佃也改名为南甸。

范家村的村庄历史

4. 范里镇的历史

据清乾隆.光绪版《重修卢氏县志》记载;战国时越大夫范蠡辅越灭吴,功成后隐退,泛舟游历名山大川时,曾在此居住,尚有范蠡湖遗址,因名“范蠡”,建国后人们为了简便,渐写成“范里”。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范里乡撤乡设镇。范里镇辖范里、新庄、涧底、留村、骨垛沟、骨垛、杨家岔、苗村、车寨、南苏、涧东、大原、庙子、前窑、大峪、阳平、南沟、柳泉、三门、干沟窑、王窑、秋树岭、三门岭、白王沟、碾子沟、马跑泉、小岭壕、何窑、后岭、阳坡根、东道沟、刘家岭、王湾、里铺、冯家岭、南庄、庙坪、西庄、楼房、孟窑、清涧、柏坡、察家骨、东岭、窑上、关道46个村民委员会,367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与设镇前的乡相同,未调整变更。

5. 范庄镇的历史沿革

范庄镇以其驻地而得名。1984年复置乡,1988年改镇。

范庄镇的历史沿革

6. 范村镇的介绍

范村镇位于太谷县城东25公里处,地处榆次、榆社、太谷三县的交界处,属丘陵山区,总辖面积303.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281亩,全镇管辖39个行政村,总人口16666人,是明清以来闻名遐迩的商业重镇。

7. 范家村的村史简介

该村位于广饶城南16公里,据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范姓由山西省洪桐县迁此立村,取名范家庄,徐、王、李、郝、魏、邓、高七姓相继迁入。现有村民316户,1078口人,耕地面积1422亩,党员33名。隶属沿革明清两代乐安县乐义乡,1911年乐义乡乐四保,1914年广饶县孝庄,1929年二区,1939年10月益寿临广二区,1940年4月广饶县二区,1941年6月三区,1942年2月益寿临广四边县三区,8月广二区,1945年9月广饶县二区,1948年12月二区刘集乡,1949年10月刘集区刘集乡,1951年9月二区刘集乡,1955年10月刘集区刘集乡,1958年大王乡,9月东风四社,10月大王公社,1984年7月大王镇。1938年王萍介绍李文龙入党,1946年12月李志学(西李人)介绍王元兴,徐清山,魏连三入党,1947年2月成立党小组,王元兴任组长,1949年6月成立党支部,王元兴任书记。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抗日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入伍青年45名。其中有11人为国捐躯。1940年8月,由王萍、宋立言、张立群等在我村召开模范乡群众大会,各村农救会,妇救会、民兵连、姐妹团、儿童团参加,纪念七七事变抗日大会新贴抗日标语,大唱抗日歌曲,歌颂党的抗日政策,群众情绪高昂,因走漏消息,刚散会不见于凌晨被张景岳部100余人包围,杀死村长徐好义和村民徐保国,高文俊,郝志强,李辛氏,徐龙海,邓相文,聂志仁等。5名干部突围时牺牲,这就是范家“八六”惨案。建国后党组织非常重视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生产机制,带领群众走组织起来的道路,广大村民朝气蓬勃,积极劳动,农业方面连年丰收,为国家做出了优异贡献。1952年7月,社长徐有贤代表我村出席了华东局召开的劳模授奖大会被华东局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棉生产迅速增长,同时积极发展副业,先后建立了砖厂、运输队、养殖等项目,收入迅速提高。1994年工农业总收入1210万元,人均纯收入1800元,96%的农户住上了标准新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有汽车两辆,大小拖拉机24台,摩托车40辆,93%的农户有了电视机,高档电器、家具进入农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加强,村委意识到社会逐步走向老龄化,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密切关系国家和家庭的安定团结和发展,也是关系着弘扬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关键。为此,2000年,村两委不惜投入投资8万余元为老人修了康乐苑(老年人活动中心),新建房5间,购置了多种娱乐器械,并规定每年的7月2日为老人节,儿女回家给老人过节报答老人的养育之恩,这一创举受到商界人士的支持和拥护,县委副书记李培义亲自题词并到场祝贺,受到了市县镇各级政府的好评和表彰,并在全市推广。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该村党支部按照“民富、村美、风正”的要求,真抓实干,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该村先后获得镇级“先进党支部”,“精神文明先进村”,“先进民兵连”,“植树造林先进单位”,“花园式村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考核一等奖”,“信用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范家村的村史简介

8. 范庄村的历史演变

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二年(369年)亓姓由北梨沟村迁此建村。原名藩庄,民国初年演变为范庄。村有王、李、纪、刘、苏、许、宿、孙、徐、杨、温、张、崔13姓。诸姓之间和睦相处,世代相传至今。  据《莱芜县志》记载,范庄村清末属圣井保。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范庄村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范庄属莱芜县圣井区云凤乡。1955年属圣井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范庄村属圣井乡。同年10月改为人民公社,1959年并入牛泉公社。1984年改为牛泉办事处。1985年10月牛泉办事处分为牛泉镇和圣井乡,范庄村属圣井乡。2001年圣井乡又并入牛泉镇。  范庄村境内生物资源尤为丰富,除人工养殖和栽培的动、植物外,野生动物有狼、兔、狐、獾等;鸟类有老鹰、山鸡、猫头鹰、喜鹊、斑鸠等20多种;药用植物有何首乌、丹参、沙参、黄芪、荠菜、茅草等200多种。  先前范庄村水利资源匮乏,村里村外只有几口水井。一遇到干旱人畜用水十分困难。为解决人畜用水,村民自发地打了“四井”,修建了8个蓄水池,铺设数百米地下管道,范庄人在牛泉镇率先喝上了自来水。有了便利的水利条件,村民改变了过去只种花生、地瓜的习惯,家家种经济价值高的生姜、大葱、中药材。种植结构的调整,使村民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初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范庄村村民在战争年代,为祖国解放做出了较大贡献。1942年日伪军在村里安据点,挖战壕。当时伪军头目“王老虎”穷凶极恶,村民对他恨之入骨。1943年冬八路军五支队的蔺小五等人在民兵和村民配合下在范庄集上机智地杀掉了“王老虎”,拔掉了据点。民兵队长亓占海带领民兵多次打退汉奸亓象德的进犯,保卫了一村安全。范庄村是支前模范村,战争年代青、壮年推着小车运送粮食和弹药,抬着担架送伤员,解放战争的几次大战役中都有他们的足迹。1946年“大动参”时,村里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参战,其中9位优秀儿女牺牲在疆场,范庄村民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眸过去范庄村英雄人物辈出,展望未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未来的范庄将会变得更美好,更富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