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和国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4-04-27

1.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和国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苏联解体之后,尽管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国力的四分之三,但俄罗斯的经济和国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基本上都是不好的变化。当时的俄罗斯经济停滞之余,陷入衰退,国民的生活水平严重倒退,国力迅速下降,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当时的俄罗斯真的非常凄惨,最艰难的几年,国际社会称俄罗斯为“国际乞丐”。

苏联解体,叶利钦上台,他选择的路线是全盘西化,做法是采用“休克疗法”,希望以短期的剧痛,使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切底告别过去,迅速进入资本主义。叶利钦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彻底的让俄罗斯当时的经济陷入“死地”,“后生”却没有到来。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是非常恶劣的,俄罗斯人民,绝大部分都陷入困境,朝不保夕。

苏联解体,俄罗斯接手的其实是苏联的烂摊子,国力本来就差。当时的俄罗斯的GDP,仅仅是美国的零头。那个时候的俄罗斯想吃饱饭都非常困难。俄罗斯的工业体系更是七零八落,失去了生产能力。例如俄罗斯的造船业和航空业,大部分基地在乌克兰,刚解体的那几年,俄罗斯完全没有制造大型军舰的能力,也没有制造飞机的能力,这些都极大的限制了俄罗斯的国力。

直到今天,普京大帝都在收拾叶利钦当时搞出来的烂摊子。普京为此已经奋斗了20年,离婚后连老婆都没有时间去找。相对而言,普京还是不错的,现在的俄罗斯已经比叶利钦时代好了很多,在国际上,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某些区域还敢跟美国对着干。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和国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过程。

自俄罗斯诞生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其社会历史的发展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忽而偏向东方,忽而偏向西方,像“钟摆”一样,在东方化与西方化之间摇摆式地前进。一

俄国发展为什么像“钟摆”一样曲折前进?这主要受到了俄罗斯文化和民族个性的制约。

历史上,俄罗斯文化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撞。正如俄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别尔嘉耶夫精辟地指出的:“俄罗斯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俄罗斯民族和文化的发展既晚于西欧国家,也晚于东方国家。因此,古罗斯还未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受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双重冲击,种下了文化双重性发展的种子。公元982年,俄罗斯初有文字,文化还在孕育之中。是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将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定为国教,为俄罗斯文化注入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基因。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开创了俄国欧化的道路。其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了“开明专制”,亚历山大一世对农奴制进行了有限自由主义的改革。同期,在俄国启蒙运动逐步开展的大背景下,贵族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贵族资产阶级十二月革命党人和平民知识分子奔走呼号乃至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地进行了反对封建农奴制的斗争,西方文化逐步溶入了俄罗斯技术、行政管理、科学、教育、思想、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社会的发展。但19世纪中期以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封建农奴制的束缚,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西方文化的运行还仅限于社会的上层。

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另一种土壤,是长期实行东方式政治制度积淀的东方文化。俄罗斯疆土广袤,气候寒冷恶劣,客观上需要强大、集权的国家进行治理。其次,遵循着宗法原则的农民村社制,也为东方式的集权、专制制度提供了经济基础。公元13世纪,蒙古鞑靼金帐汗征服了处于内战和分裂状态的罗斯国,运用君主绝对权威的专制制度统治罗斯,使罗斯大公们获得关于专制统治的示范,并在今后国家发展中模仿、发展为中央集权制。罗斯国的中央集权制,已经类似于东方的政治制度,为沙皇农奴制奠定了政治基础,在沙皇农奴制对俄国社会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中,“集权”、“专制”积淀成为俄罗斯文化的发达的“根系”。别尔嘉耶夫精辟地指出,“俄罗斯式的思想体系始终是集权主义的”。

俄罗斯文化的另一特性,是缺乏理性精神。在俄罗斯,直至19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实行以封建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沙皇专制制度。简单重复的封建农业生产方式,封闭的村社农民生活,文化的低下,以及宗法村社制与沙皇专制对农民的绝对统治,使理性的探索精神淡薄,因循守旧代代相袭。二

那么,俄罗斯文化是怎样影响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呢?

在俄罗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观念、意识、思想滋养了俄罗斯的民族个性。首先,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在俄罗斯民族精神中外化为东、西方两种价值观寓于一体,相互冲撞的矛盾性。其次,俄罗斯民族缺乏理性精神,则使其思维“好走极端”,“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

俄罗斯民族个性的另一特性,是富于扩张性。罗斯发祥于欧亚平原,自卫迫使罗斯人赶走侵略者,并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坚定地保卫自己。同时,由于古罗斯民族居住的地方是无边无际的平原,缺乏山川阻隔与关隘屏障保护,犹如没有围墙的家园,时常为不安全感所缠绕。因而,通过扩张寻找安全的疆界,构成俄对外扩张的原始动因。此外,俄罗斯作为内陆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陆路交通落后不便的严重制约。打通出海口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对外扩张的经济动因。最后,源于15世纪以来自诩莫斯科是第三罗马—基督教中心的“救世思想”,及与此相联系的“大俄罗斯主义”,一直是俄国沙皇进行领土扩张和向往在世界上发挥特殊作用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俄罗斯民族的“救世使命”意识和大国、大民族意识以及相对于西方落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其经济、政治发展受到了三对矛盾的困扰。

马克思指出,俄国统治者具有“从不改变、从不忽视的目的———俄国的世界霸权”。俄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第一对矛盾是,由于其封建农奴制生产方式落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目标时常受到国家实力不足的羁绊。17世纪末,彼得大帝两次远征克里米亚均告失败,使俄国统治者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矛盾。特别是随着扩张的深入,俄国与正在通过对外扩张寻找原料和商品市场的资本主义列强直接发生冲突。当封建农奴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面较量时,便把这种矛盾推向了极端。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产生了第二对矛盾:为增强国力向西方文化敞开大门,总是受到东方式政治制度的掣肘。俄国学者指出,自彼得以后,俄国历史上的改革和上层的反改革总是相伴随。

俄罗斯受到双重文化因素制约的特点,使俄罗斯在发展中产生了第三对矛盾:关闭西方化大门,自我封闭于西方文明之外,就会拉大与不断前进的西方的差距,并受到后者更为严峻的挑战,迫使俄国再次打开西方化之门。沙皇政府为保存贵族地主的权力和特权,不得不通过管理、司法、教育等方面的资产阶级改革,以使俄国的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总之,上述三对矛盾,不啻制约着俄国历史发展的内部逻辑。俄罗斯民族好走极端的个性,使得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民众往往选择与现行社会制度截然相反的社会制度:20世纪初民众选择社会主义,世纪末又放弃社会主义,激进地走向资本主义,把俄罗斯钟摆性的发展推向了极端。俄罗斯发展的钟摆性,体现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个性面对外部文明的诱惑、挑战、挤压作出的反应,体现了俄罗斯对自己发展道路艰难、曲折的探索。

3. 苏联解体为什么对俄罗斯经济影响那么大?

计划经济变成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过程,很多经验需要积累!老毛子想一夜变成资本主义,不得不使用休克疗法。其实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把这个体系完全的粉碎,用一套新的体系来代替。必然会使经济衰退!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资本有原始积累阶段,有自由竞争阶段,有垄断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为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俄罗斯地大物博 人烟稀少 不适合产品集约化生产,产品的成本国家承担,而市场经济需要考虑成本。资本家不做赔本买卖。从1991到2011这20年俄罗斯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完成的强国计划,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场经济的体系。前苏联时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是计划经济达到的顶峰。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位于华约之首。但是也无法和今日相比。工程机械的出口也仅限于在华约成员国这内,所以你说的经济倒退了差不多20年是无稽之谈

苏联解体为什么对俄罗斯经济影响那么大?

4.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什么?

发展过程如下:
一、政治现实:民主制度基本形成
1、苏联解体引发政治混乱;
2、三权分立制度逐步稳固;
3、俄罗斯总统选举趋议。
二、经济发展:混乱中缓慢求序和发展
1、"休克"疗法完成资本初期积累;
2、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验;
3、政治利益优先于经济发展;
4、经济发展前景。
三、社会状况:问题多多分步解决;
四、中俄关系:政治超前于经济
1、永久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经济贸易关系发展明显滞后;
3、经贸联系现状与问题:俄中两国的经贸联系仍然处于较混乱的状态(法律法规不健全,中国大公司对俄罗斯市场不重视、不了解、缺乏具体信息,贸易纠纷得不到很好解决,没有切实可行的贸易结算机制等);
4、中俄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利益问题。
五、苏联
1、苏联(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语缩写:CCCP),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现名白罗斯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原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
2、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疆域横跨东欧、中亚、北亚的大部分;陆上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3、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了与美国并称的世界超级大国,世界进入到两极格局,苏联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之后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在1946年3月正式拉开序幕。
4、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自俄罗斯诞生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其社会历史的发展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忽而偏向东方,忽而偏向西方,像“钟摆”一样,在东方化与西方化之间摇摆式地前进。一 俄国发展为什么像“钟摆”一样曲折前进?这主要受到了俄罗斯文化和民族个性的制约。 历史上,俄罗斯文化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撞。正如俄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别尔嘉耶夫精辟地指出的:“俄罗斯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俄罗斯民族和文化的发展既晚于西欧国家,也晚于东方国家。因此,古罗斯还未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受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双重冲击,种下了文化双重性发展的种子。公元982年,俄罗斯初有文字,文化还在孕育之中。是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将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定为国教,为俄罗斯文化注入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基因。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开创了俄国欧化的道路。其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了“开明专制”,亚历山大一世对农奴制进行了有限自由主义的改革。同期,在俄国启蒙运动逐步开展的大背景下,贵族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贵族资产阶级十二月革命党人和平民知识分子奔走呼号乃至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地进行了反对封建农奴制的斗争,西方文化逐步溶入了俄罗斯技术、行政管理、科学、教育、思想、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社会的发展。但19世纪中期以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封建农奴制的束缚,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西方文化的运行还仅限于社会的上层。 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另一种土壤,是长期实行东方式政治制度积淀的东方文化。俄罗斯疆土广袤,气候寒冷恶劣,客观上需要强大、集权的国家进行治理。其次,遵循着宗法原则的农民村社制,也为东方式的集权、专制制度提供了经济基础。公元13世纪,蒙古鞑靼金帐汗征服了处于内战和分裂状态的罗斯国,运用君主绝对权威的专制制度统治罗斯,使罗斯大公们获得关于专制统治的示范,并在今后国家发展中模仿、发展为中央集权制。罗斯国的中央集权制,已经类似于东方的政治制度,为沙皇农奴制奠定了政治基础,在沙皇农奴制对俄国社会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中,“集权”、“专制”积淀成为俄罗斯文化的发达的“根系”。别尔嘉耶夫精辟地指出,“俄罗斯式的思想体系始终是集权主义的”。 俄罗斯文化的另一特性,是缺乏理性精神。在俄罗斯,直至19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实行以封建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沙皇专制制度。简单重复的封建农业生产方式,封闭的村社农民生活,文化的低下,以及宗法村社制与沙皇专制对农民的绝对统治,使理性的探索精神淡薄,因循守旧代代相袭。二 那么,俄罗斯文化是怎样影响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呢? 在俄罗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观念、意识、思想滋养了俄罗斯的民族个性。首先,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在俄罗斯民族精神中外化为东、西方两种价值观寓于一体,相互冲撞的矛盾性。其次,俄罗斯民族缺乏理性精神,则使其思维“好走极端”,“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 俄罗斯民族个性的另一特性,是富于扩张性。罗斯发祥于欧亚平原,自卫迫使罗斯人赶走侵略者,并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坚定地保卫自己。同时,由于古罗斯民族居住的地方是无边无际的平原,缺乏山川阻隔与关隘屏障保护,犹如没有围墙的家园,时常为不安全感所缠绕。因而,通过扩张寻找安全的疆界,构成俄对外扩张的原始动因。此外,俄罗斯作为内陆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陆路交通落后不便的严重制约。打通出海口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对外扩张的经济动因。最后,源于15世纪以来自诩莫斯科是第三罗马—基督教中心的“救世思想”,及与此相联系的“大俄罗斯主义”,一直是俄国沙皇进行领土扩张和向往在世界上发挥特殊作用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俄罗斯民族的“救世使命”意识和大国、大民族意识以及相对于西方落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其经济、政治发展受到了三对矛盾的困扰。 马克思指出,俄国统治者具有“从不改变、从不忽视的目的———俄国的世界霸权”。俄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第一对矛盾是,由于其封建农奴制生产方式落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目标时常受到国家实力不足的羁绊。17世纪末,彼得大帝两次远征克里米亚均告失败,使俄国统治者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矛盾。特别是随着扩张的深入,俄国与正在通过对外扩张寻找原料和商品市场的资本主义列强直接发生冲突。当封建农奴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面较量时,便把这种矛盾推向了极端。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产生了第二对矛盾:为增强国力向西方文化敞开大门,总是受到东方式政治制度的掣肘。俄国学者指出,自彼得以后,俄国历史上的改革和上层的反改革总是相伴随。 俄罗斯受到双重文化因素制约的特点,使俄罗斯在发展中产生了第三对矛盾:关闭西方化大门,自我封闭于西方文明之外,就会拉大与不断前进的西方的差距,并受到后者更为严峻的挑战,迫使俄国再次打开西方化之门。沙皇政府为保存贵族地主的权力和特权,不得不通过管理、司法、教育等方面的资产阶级改革,以使俄国的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总之,上述三对矛盾,不啻制约着俄国历史发展的内部逻辑。俄罗斯民族好走极端的个性,使得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民众往往选择与现行社会制度截然相反的社会制度:20世纪初民众选择社会主义,世纪末又放弃社会主义,激进地走向资本主义,把俄罗斯钟摆性的发展推向了极端。俄罗斯发展的钟摆性,体现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个性面对外部文明的诱惑、挑战、挤压作出的反应,体现了俄罗斯对自己发展道路艰难、曲折的探索。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6.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发展历程

自俄罗斯诞生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其社会历史的发展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忽而偏向东方,忽而偏向西方,像“钟摆”一样,在东方化与西方化之间摇摆式地前进。一

     俄国发展为什么像“钟摆”一样曲折前进?这主要受到了俄罗斯文化和民族个性的制约。

     历史上,俄罗斯文化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撞。正如俄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别尔嘉耶夫精辟地指出的:“俄罗斯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俄罗斯民族和文化的发展既晚于西欧国家,也晚于东方国家。因此,古罗斯还未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受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双重冲击,种下了文化双重性发展的种子。公元982年,俄罗斯初有文字,文化还在孕育之中。是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将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定为国教,为俄罗斯文化注入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基因。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开创了俄国欧化的道路。其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了“开明专制”,亚历山大一世对农奴制进行了有限自由主义的改革。同期,在俄国启蒙运动逐步开展的大背景下,贵族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贵族资产阶级十二月革命党人和平民知识分子奔走呼号乃至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地进行了反对封建农奴制的斗争,西方文化逐步溶入了俄罗斯技术、行政管理、科学、教育、思想、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社会的发展。但19世纪中期以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封建农奴制的束缚,因此西方文化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西方文化的运行还仅限于社会的上层。

     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另一种土壤,是长期实行东方式政治制度积淀的东方文化。俄罗斯疆土广袤,气候寒冷恶劣,客观上需要强大、集权的国家进行治理。其次,遵循着宗法原则的农民村社制,也为东方式的集权、专制制度提供了经济基础。公元13世纪,蒙古鞑靼金帐汗征服了处于内战和分裂状态的罗斯国,运用君主绝对权威的专制制度统治罗斯,使罗斯大公们获得关于专制统治的示范,并在今后国家发展中模仿、发展为中央集权制。罗斯国的中央集权制,已经类似于东方的政治制度,为沙皇农奴制奠定了政治基础,在沙皇农奴制对俄国社会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中,“集权”、“专制”积淀成为俄罗斯文化的发达的“根系”。别尔嘉耶夫精辟地指出,“俄罗斯式的思想体系始终是集权主义的”。

     俄罗斯文化的另一特性,是缺乏理性精神。在俄罗斯,直至19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实行以封建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沙皇专制制度。简单重复的封建农业生产方式,封闭的村社农民生活,文化的低下,以及宗法村社制与沙皇专制对农民的绝对统治,使理性的探索精神淡薄,因循守旧代代相袭。二

     那么,俄罗斯文化是怎样影响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呢?

     在俄罗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观念、意识、思想滋养了俄罗斯的民族个性。首先,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在俄罗斯民族精神中外化为东、西方两种价值观寓于一体,相互冲撞的矛盾性。其次,俄罗斯民族缺乏理性精神,则使其思维“好走极端”,“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

     俄罗斯民族个性的另一特性,是富于扩张性。罗斯发祥于欧亚平原,自卫迫使罗斯人赶走侵略者,并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坚定地保卫自己。同时,由于古罗斯民族居住的地方是无边无际的平原,缺乏山川阻隔与关隘屏障保护,犹如没有围墙的家园,时常为不安全感所缠绕。因而,通过扩张寻找安全的疆界,构成俄对外扩张的原始动因。此外,俄罗斯作为内陆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陆路交通落后不便的严重制约。打通出海口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对外扩张的经济动因。最后,源于15世纪以来自诩莫斯科是第三罗马—基督教中心的“救世思想”,及与此相联系的“大俄罗斯主义”,一直是俄国沙皇进行领土扩张和向往在世界上发挥特殊作用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俄罗斯民族的“救世使命”意识和大国、大民族意识以及相对于西方落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其经济、政治发展受到了三对矛盾的困扰。

     马克思指出,俄国统治者具有“从不改变、从不忽视的目的———俄国的世界霸权”。俄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第一对矛盾是,由于其封建农奴制生产方式落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目标时常受到国家实力不足的羁绊。17世纪末,彼得大帝两次远征克里米亚均告失败,使俄国统治者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矛盾。特别是随着扩张的深入,俄国与正在通过对外扩张寻找原料和商品市场的资本主义列强直接发生冲突。当封建农奴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面较量时,便把这种矛盾推向了极端。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产生了第二对矛盾:为增强国力向西方文化敞开大门,总是受到东方式政治制度的掣肘。俄国学者指出,自彼得以后,俄国历史上的改革和上层的反改革总是相伴随。

     俄罗斯受到双重文化因素制约的特点,使俄罗斯在发展中产生了第三对矛盾:关闭西方化大门,自我封闭于西方文明之外,就会拉大与不断前进的西方的差距,并受到后者更为严峻的挑战,迫使俄国再次打开西方化之门。沙皇政府为保存贵族地主的权力和特权,不得不通过管理、司法、教育等方面的资产阶级改革,以使俄国的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总之,上述三对矛盾,不啻制约着俄国历史发展的内部逻辑。俄罗斯民族好走极端的个性,使得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民众往往选择与现行社会制度截然相反的社会制度:20世纪初民众选择社会主义,世纪末又放弃社会主义,激进地走向资本主义,把俄罗斯钟摆性的发展推向了极端。俄罗斯发展的钟摆性,体现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个性面对外部文明的诱惑、挑战、挤压作出的反应,体现了俄罗斯对自己发展道路艰难、曲折的探索。

7.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货币政策是怎样的。

  2010年7月5日 登载西班牙《起义报》埃得蒙多·法亚纳斯·埃斯库埃尔的文章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这篇文章很值得一读,特转介如下:

  苏联解体、俄国成立即将满十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又很难控制的过程,意味着巨大的分裂。一个庞大的帝国陨落了,俄罗斯则在混乱中崛起。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混乱。俄罗斯试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捣毁一切具有社会主义和计划色彩的事物,并最终投入了所谓新自由主义的怀抱。这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胜利。  
  为建设新自由主义模式,俄罗斯提出对原苏联国有企业实行完全私有化。这个私有化过程是对国家财富前所未有、厚颜无耻的大抢劫,黑帮犯罪分子以极低的成本对各个产业、对全球最盈利的石油、天然气和钢铁企业实行了经济控制。 
  经过一番私人抢劫,俄罗斯国家拥有不到10%的资产,导致对生产系统的刺激变得更加困难。由此也为俄罗斯千万富翁的产生创造了可能,而大部分俄罗斯民众则陷入了比苏联时期恶劣许多的生活水平中。俄罗斯是世界上富翁人数最多 的国家之一,1991年俄罗斯10%的最富有者与10%的最贫穷者之间的收入比是4:1,而到2010年,为一对比差距扩大为41:1。  
  俄罗斯已成为全球第十大强国。但其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到1万亿欧元,排在西班牙之后。俄罗斯食品供应上丧失了独立性,50%的食品依赖进口,很多耕地已经不再种植庄稼。相比1991年,2009年俄罗斯人消费的热量减少三分之一,消费的牛奶减半。  
  资本主义制度国家要正常运行,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是必需且至关重要的,而俄罗斯这方面却有欠缺。俄罗斯也 没有保护和鼓励企业家投资的相关法律。2006年实际平均工资、人均收入、养老金、学生奖学金等等都比1991年下降了不少。  .

  因为公共卫生条件不断恶化,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缺乏,从1991年开始,俄罗斯开始面对严重的人口危机。1993年俄罗斯的人口为1.489亿,而2009年俄罗斯的人口只有1.419亿。俄罗斯人口机构的调研预计,2008至2025年人口还将减少1100万。  
  俄罗斯人口老化也非常严重。目前超过17%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但更严重的是,有1250万俄罗斯人没有劳动力,还有600万人吸毒,大街上的流浪儿童超过400万,儿童入学率只有25%。
  俄罗斯科学院妇科中心的报告显示,俄罗斯人口的死亡率比出生率高1.5倍,生育率也明显不足,平均每个妇女只生育1.49个孩子,低于世界1.6个孩子的生育水平。70%的俄罗斯儿童出生时患有疾病,18%的育龄妇女没有生育能力。  
  俄罗斯的社保系统遭到严重破坏。2009年俄罗斯用于社保方面的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5%,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 的投入为国内生产总值的8%到10%。 
  俄罗斯人的身高也减了 1.5厘米 ,参军的青年15%的人营养不良。社会真实失业率在25%上下。  
  这些数据无不显示俄罗斯社会生活水平的下降。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从社会主义模式向资本主义模式转变给俄罗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带来了严重后果。  
  危机中总是有人输有人赢。少数俄罗斯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利益,因为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聚敛了大量财富,还有无数人的利益则遭到损害。”
  这篇出自西方报纸的文章,作者试图对苏联解体后近二十年的历史做出了总括。它赞扬苏联解体,俄罗斯最终投入新自由主义怀抱“是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但也直率地承认:“从社会主义模式向资本主义模式转变给俄罗斯经济、政治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在私有化的过程中,黑帮犯罪分子对国有财富进行“前所未有、厚颜无耻的大抢劫”,造就了一个个俄罗斯的千万富翁;俄罗斯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1991年俄罗斯10%的最富有者与10%的最贫穷者之间的收入比是4:1,而到2010年,为一对比差距扩大为41:1” ;“而大部分俄罗斯民众则陷入了比苏联时期恶劣许多的生活水平中”,等等。  
  苏联如此,东欧国家亦复如此。
  我们不是常讲,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长期的全面的实践标准判明了什么呢?难道不是雄辩地判明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真理?难道不是不容分辩判明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还存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的预见性和真理性?   
  在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中,那些逆历史规律而动的人,也可以得逞于一时,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天堂”,但终究只落得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叛徒的可耻下场!   
  历史是一面镜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货币政策是怎样的。

8. 前苏联解体后除俄罗斯外哪些国家比较发达?为什么会比较发达?解体后的苏联为什么经济这样落后?

大致概括如下3点:1 前苏联丧失了部分国土 而这些国土恰恰是属于欧洲部分 其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如果现在俄罗斯能够利用的话 将从旅游业 房地产 农业 矿业 等各方面土地可以利用的各种经济价值中获得利益 但解体了 自然就不能加以利用了 这也是最重要的1点
2 前苏联因为解体而与其原同盟国之间外交关系紧张 本国商品出口被限制 而且其国际地位也因此大大降低 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3 由于前苏联因解体导致的民族问题 政治矛盾和车臣恐怖的威胁 俄罗斯不得不投入大量军力 物力进行反击 这样导致军费 国民救济费等等社会问题也显现了出来
 始建于1785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由它和波罗的海舰队以及远东鄂霍茨克舰队一起构成的统一的,强大的沙皇俄国海军,在当时名列世界海军第三.
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先后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卫国战争期间,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保卫战,逐渐发展成为前苏联四大舰队之一。
冷战期间,黑海舰队的战略任务是控制土耳其海峡,出地中海应对美国海军第6舰队;破坏欧洲的石油航线以及美国至亚洲的海上交通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从南翼包围欧洲;支援印度洋分舰队.
前苏联解体时,黑海舰队共有大小舰只833艘,其中大型水面舰只45艘、潜艇28艘,另有飞机150余架、舰载直升机85架及大量岸防和空防设备,总兵力约8万人。

黑海舰队是前苏联海军中唯一不怕冰冻围困的全天候舰队,主要基地和舰队司令部设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南部,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克里米亚半岛1783年归并俄国,1954年前苏联最高苏维埃将半岛划归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黑海舰队成为俄罗斯和乌克兰争夺的首要目标。

由于地位不明,黑海舰队仍悬挂前苏联海军军旗。1992年8月,俄乌两国在雅尔塔达成协议,将黑海舰队变成俄乌联合舰队,由两国共同指挥。1995年6 月,两国正式决定将舰队一分为二。因舰队多数舰只年久失修,乌克兰只接收18.3%的舰只,其余部分折价售给俄罗斯。舰只分割取得进展,但双方在塞瓦斯托波尔基地租用问题上分歧严重。俄方要求长期租赁并单独使用该基地,重新组建俄罗斯黑海舰队,但遭乌方拒绝。
俄罗斯目前正在黑海沿岸的新罗西斯克市修建海军基地.

这支舰队的行动范围是黑海和地中海,它在黑海和亚速海有数个基地,其主基地是乌克兰港口城市塞凡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使用这个港口作为其军事基地在过去十数年中导致多次两国之间的外交冲突。按条约俄罗斯将于2017年撤出塞瓦斯托波尔。每年俄罗斯向乌克兰交纳一亿美元作为其基地的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