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之人为何不用惧怕祸患鬼神? 印光大师

2024-05-14

1. 念佛之人为何不用惧怕祸患鬼神? 印光大师

正念修行之人,遇到违缘当以平等心接纳,旧业将消除。心念正邪不侵入。

念佛之人为何不用惧怕祸患鬼神? 印光大师

2. 迷信佛教很久了 最近感觉有点走火入魔了 天天就想着什么神啊鬼啊的 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问:念佛之人为何不用惧怕祸患鬼神?

印光法师答:
     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甚么东西。汝若常怕,则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祈见光字,痛洗先心。当思我兄一夫一妻,有何可虑。即使宿业现前,怕之岂能消灭。惟其不怕,故正念存而举措得当,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则以邪招邪,宿怨咸至。遇事无主,举措全失。可不哀哉。今为汝计,宜放开怀抱,一切事可以计虑,不可以担忧。只怕躬行有玷,不怕祸患鬼神。(三编卷三复同影居士书)

3. 怎么缓解自己到一个新环境,面对新事物而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昨天我早班手在那里不停的抖,我自己感觉的

首先你要明确任何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有些不适,首先你要自信,多看别人怎么做,勤奋学习是第一,其次那些平时帮组你的师傅你要学会感谢,慢慢积累人脉并学习,都要有个过程,等你熟练了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努力吧!

怎么缓解自己到一个新环境,面对新事物而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昨天我早班手在那里不停的抖,我自己感觉的

4. 印光大师开示佛七:打七该怎么打

打七是佛门的一种修行用功方法,有佛七、禅七、楞严七等多种。打七首先要会用功、有功可用。只有有功可用,才能在限定的七天内,用自己的法门,勇猛精进,克期取证,不然只会徒耗时日。

5.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好,还是念观音好

印光大师----至于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较?

昨接来书,不胜慨叹。既知其病,又知其药,不肯即服,又复问药,岂非无事生事?
至于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较?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
若念弥陀求生西方,又念药师求生东方,则不可。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闲议论均用不著。古人云:“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实修持之龟鉴也。观音乃过去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
念观音、地藏、弥陀等功德之校量,乃令人发决定念佛心,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已。若死执其语,不会其意,则成佛怨矣。
现在大家通在患难中,当为一切人说解除患难之法,唯有改过迁善,敦笃伦常,至诚恳切,称念观音名号,为唯一无二之妙法。无论水火刀兵等危险,及怨业病,医不能疗者,倘肯依上所说,决定会逢凶化吉,在危而安,及怨业消灭,不药而愈矣。目今时局,危险万分。战事若发,全国无一安乐处所。即兵不到之处,土匪之祸比兵更烈。当令一切老幼男女同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除此之外,别无良法。小灾当可逢凶化吉。即大家同归于尽,念佛之人,当承佛力,或生西方,或生善道。切不可谓既不能免死,则念佛便为无益。不知人之受生为人,皆由前世所作罪福因缘,而为生富贵贫贱之张本。念佛之人,有信愿,当可往生。即无信愿,亦不至堕落恶道。何可不念,以自误误人乎哉?
凡事必须善虑,不可任意而为。即如布施一举,颇为善事。而不知惭愧者,反成障碍,固当以拒而不纳为事。纵有来者,但小小相与,彼自不来矣。亦不必动气发粗,但以不理为最上之策。

节选自印光大师:“复念佛居士书(即正编文钞之永嘉某居士)”

真念佛人专一念佛,成佛尚有余裕,修行固以专一为贵也。真念佛人兼念观音,亦可为念佛之助。何以故?佛度众生,尚须观音相辅而行,况吾人上求下化,兼念观音,岂有不可之理乎?汝所问者,皆是见理不明,故成担板之见。只见一边,不知尚有那一边也。
现今之世道乃患难难世道,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宜于念佛外,兼念观音。果能至诚恳切,自可蒙恩覆被。

节选自印光大师:“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好,还是念观音好

6. 印光大师开示得三昧可以往生吗

印光大师开示: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 

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

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之《复徐志一居士书》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三昧,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修习净业。值寺主延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于关傍。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于关壁开一小窦。不离当处,常参讲筵。从兹念佛,愈觉亲切。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醍醐沃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一日,有客诣关而问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于生信发愿修行,非不真切。而业深障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只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师其为我言之。予曰,三昧境相,唯证方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证,焉能宣说。客固请不已。予曰,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又问,人于日用,普应诸缘。何能触目菩提,头头是道乎。
    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何妨该罗万象。须知万象如幻,生灭唯是一心。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心境一如,有何挂碍。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以故器界毛尘,云台宝网。咸宣性海,悉演真乘。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则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绝百非,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
    上来所说,如盲摸象。虽未离象,恐非全象。笔以记之,以质诸亲见之者。


印光大师开示是否只有得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才能往生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
                                                                           (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