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构建内控体系?

2024-05-13

1. 怎么构建内控体系?

答:一般的内控体系的构筑逻辑是 1、 内部环境----构筑一个适合于内控的环境,从治理,战略,组织设计,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来使得公司在一个高的平台和起点上运行 2、 风险评估----找出各种类似问题,对每个问题可能出现的形式,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剖析. 3、 控制措施----针对问题进行控制措施的设置,包括支撑控制措施的组织保障,理念培训技术手段 4、 信息与沟通----从不断进行信息沟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内控运行和评价来消除问题和知晓体系的现状 5、 监督检察----对内控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不断的监督检查,以及不断促进内控体系的优化 第一层次:基于管控体系,构筑母公司层面内控体系(主要是母公司战略定位和母公司自身运作,以及母公司出资人职能履行三个部分) 第二层次:子公司管控内控体系(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治理,以及子公司战略与运作等子公司的十四个管控子体系) 第三层次:母公司对子公司内控体系的管理,监督与优化体系 在构筑各个层次内控体系时,华彩会使用五步法的内控体系基本逻辑做为方法论,但按照这五个步骤来做,就既不具备操作性,又过于为内控而内控,根本没有照顾到集团运作的独有问题,而且没能从各个职能部门和功能的立场上来做内控体系,导致各个部门的参与深度和对内控思想的理解程度不够.  华彩认为内控体系的建立必须强化母公司控制力,驱除子公司内部人控制和信息不对称,母公司必须通过内控体系的建立为母公司的董事,监事,以及其他派出管理者打造一个监督制度监督子公司运作的平台. 华彩内控体系是基于集团管控的,考虑到集团总部自身的内控并不是重点,而是各子公司的内控体系才是重点,但子公司有任期考核和经济指标做为硬约束,不会主动的去建设内控体系.因为内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效率,所以不是子公司高层的战略性意图.顶多是母公司意志的反应.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内控应该是在母公司干预和引导下,母子公司一起进行的一个管理系统的再造工程.而且母公司始终行使外部监督检察推进者这一角色.

怎么构建内控体系?

2. 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企业内控体系

内控体系建立原则

  企业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既要《计》、《公司》、《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律规作依据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便于企业效增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保护单位财产保护家、集体职工三者利益增强企业效益具体讲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建立要符合原则:

  1.合性原则指企业必须家律规准绳家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行财务内控制度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体系基础量违违规企业则依办事更重要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本身脱离家规章制度任意枉给家给企业造损失给社带良影响

  2.整体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涉及企业财务计工作各面控制既要符合企业期规划要注重企业短期目标要与企业其内控制度相互协调我工作通存着局限性或近视症往往事论事仅财务单面发考虑问题结顾失彼与其内控制度执行相互矛盾或受广干部职工理解造制度名存实亡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应握全局注重企业整体实施效

  3.针性原则指内控制度建立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针企业财务计工作薄弱环节针企业容易现错误细节制定企业切实效内控制度各环节细节加效控制提高企业财务计水平目前我企业没套根据企业实际制定财务计制度与规范造计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

  4.贯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连续性致性能朝令夕致随变否则贯彻执行我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高度重视点要力求制度尽能连续保证计工作严肃性

  5.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情况及财务计专业发展及社发展状况及补充企业财务内控制度适应性两面面外部适应性另面企业内部适应外部适应性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适应家宏观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企业竞争手机制适应内部适应性指要适应企业本身战略规划、发展规模企业现状企业要握两面制定适适用财务内控制度并企业财务计水平向更高、更向发展

  6.经济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立要考虑本效益原则说运用程经济角度看必须合理项制度制定控制企业某些环节、关键点并终落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增加效益若违背观点变偿失

  7.适用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便于各部门、各职工实际运用说企业财务控制度操作性要强要切实行制定财务内控制度关键点企业内控制度适应性概括内容规范、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灵调整

  8.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考虑宏观政策企业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向制定具发展性或未着眼点规章制度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企业项重要制度能促进企业财务计水平提高我要具战略高度引向更完备发展向

  内控体系目标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企业经营目标服务我制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必须达五目标:1保证业务按照适授权进行2保证所交易事项确金额恰计期间及记录于适账户使财务计报告编制符合关财务计制度计准则要求3保证资产记录接触、处理均经适授权4保证账面资产实存资产定期核相符5保证财务计监督及性准确性

  内控体系控制要点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达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要达经营控制必须使财务内控制度每环节进行控制控制各要点实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要实现要点:

  1.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监督关系;2.职责工权利割相互制约;3.交易授权建立恰审批手续;4.设计并使用适凭证记录;5.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授权;6.资产记录保管制度;7.独立稽核例行复核与自查;8.制订执行恰计程序;9.工作轮换;10.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内部审计等

  内控体系框架

  家关律规指导解决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建立前提按照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原则、目标、要点要求企业应建立起本单位完备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我认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应包括七面基本财务计控制制度:

  1.靠凭证制度;2.完整簿记制度;3.严格核制度;4.合理计政策计程序;5.科预算制度;6.定期资产盘点制度;7.适适用监督考核制

  具体讲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框架五面:

  ()原则性财务、计制度

  1.计核算制度:

  (1)计核算体制;(2)主要计政策;(3)计科目名称编号;(4)计科目使用说明;(5)计报表种类及其格式;(6)计报表编制说明(附注)

  2.财务管理制度: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2)货币资金管理;(3)往结算管理;(4)存货管理;(5)短期、期投资管理;(6)固定资产管理;(7)建工程管理;(8)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9)其资产管理;(10)销售收入管理;(11)本费用管理;(12)盈利及配管理;(13)财务计报告与财务评价管理

  (二)综合性管理制度

  1.账务处理程序制度(计核算基本流程关计事项处理必需手续及具体操作规范作规定);2.财务预算管理制度;3.计稽核制度;4.内部牵制制度(根据需要计核算需强调内部牵制、制约程序作集规定);5.财产清查制度;6.财务析制度;7.计档案管理办;8.计电算化管理办;9.()公司等所属单位财务计管理办

  (三)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

  1.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2.重资本性支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3.重费用支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4.财务重事项报告制度

  (四)财务机构与员管理制度

  1.财务管理级负责制;2.计核算组织形式;3.计员岗位责任制;4.内部计员管理办(含计工作岗位轮换管理办、计员委派管理办等);5.违反财经纪律及企业财规章制度事项处罚规定

  (五)本费用管理制度

  1.费用报销管理办;2.本核算办;3.本计划管理办;4.本控制管理办;5.本析管理办;6.本费用考核管理办

3. 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企业内控体系

      严格按照流程1+6结构建立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流程是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企业内控体系的好方法。
      现代企业流程定义:企业组织为实现决策/业务的某一特定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控制的步骤、活动与方法集合。特定目的、 步骤、组织、活动、控制记录、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构成流程的1+6个基本要素 。
      按照这个流程1+6结构,建立企业流程制度,编写1+6流程图,这是企业管理制度化、制度图表化的过程,企业内控关系跃然纸上。如下图:
    
 

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企业内控体系

4. 如何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控建设实务 
 
    企业内控建设应当以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以财务报告可靠、资产安全与经营合规为三个保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设实务将围绕内控组织的设置与内控建设的五要素展开。
(1)内部控制组织
     组织是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通常的内控组织包括董事会与经营层两个层面,强调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是董事会的责任,并且下设审计(风险)管理专门委员会加强管理。此外,内控组织的设置特别强调经理层是企业内控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与责任人,各经营管理部门按照职能归口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其中,是否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是企业界关注的焦点,通常的设置方式包括三种:
    方式一:单独设置内控部门。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内控建设的初期推动效率,缺点是内控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割裂,未能很好地体现内部控制责任与经营管理责任的融合。此方式在金融类企业普遍应用,对于实体经济体,通常不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
    方式二: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负责内控工作。优点是待体系初建完成且运行平稳后,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的监督部门,可以立足于公司整体牵头协调各部门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并且持续完善内控体系的建设。缺点是国内企业内审部门往往人才匮乏,在内控建设的初期独立当此重任可能力不从心。
    方式三:在内部控制建设集中期设立内部控制建设办公室,该办公室从各主要部门抽调人员专职从事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待体系正式运行时,办公室解散,人员归位到各经营管理部门,且牵头职能也归位至内审部门。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各部门力量完成内部控制的体系化建设,待体系平稳运行后,相关人员回到经营管理部门的骨干岗位上,有利于促进各经营部门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解,有利于内控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实践表明,对于管理基础弱的实体经济企业,采取方式三的内控推行效果较佳。
    当然,组织的设置没有一定之规,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特点设置内部控组织,明确相关的管理责任。
(2)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载体,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时,首先要诊断与完善内部环境。一方面,内部环境的完善可以为控制活动的设计与运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内部环境的诊断可以加强控制活动与内部环境的匹配性,有利于控制活动的顺畅运行。
    通常,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其中,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三个方面必须先行完善,后续的控制活动设计与运行才会顺畅。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企业文化三个方面,可以伴随控制活动的运行同步完善。
(3)动态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表现,是后续内控措施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应当针对评估的重要风险强化内部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风险。对于次要风险,企业应当简化控制活动与流程设计,承担相关的风险,体现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的内控建设理念。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与风险评估两个阶段。在风险辨识阶段,企业应当围绕内部控制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辨别企业风险并进行分类,形成企业的风险管理库。通常,企业的风险可以划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与法律风险五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在风险评估阶段,企业应当运用二维风险评估坐标图,从破坏性与发生频率两个维度评估风险,并将风险点界定为重大风险、中风险与低风险。企业应当依据行业特点与目标设置等确定风险评估的标准,评估标准应当注意定量与定性标准相结合。
    在实务中我们强调,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或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或是同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风险评估结果各不相同。为此,企业应当至少每年评估一次风险,及时发现新环境、新业务带来的新风险,动态地调整风险评估结果,进而动态地调整控制活动规范,让原本静止的内控制度动起来,始终踏上企业发展的节奏。
(4)控制活动的设计
    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实施的核心要素,企业在规范控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形成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手册(下简称内控手册)。
    企业在设计控制活动时,应当树立与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首先界定企业的控制活动循环,然后将内部控制措施嵌入控制活动中,完善经营管理活动的制度流程设计,形成企业的内控手册。内控手册分模块设计,每一模块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管理目标。围绕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在设计内控手册时,首先应当明确控制活动的管理目标。例如采购付款循环,其管理目标应当包括保障物资供应、提高采购效率、降低资金占用、控制采购成本、保证核算准确等。
    第二,管理机构及职责。该部分将控制活动涉及的组织及职责清晰界定,以确保后续流程运行的顺畅性。
    第三,授权审批矩阵。该部分应当明确控制活动涉及的所有权限在董事会、经理层与各职能部门间的划分,并且明确各级审批责任。
    第四,控制活动要求。该部分一般以制度文本的形式书写,明确控制活动各控制环节的内控要求,作为相关经营管理流程设计的基础。
    第五,比照上述几部分,各经营管理部门应当重新梳理与完善业务流程,针对关键风险点强化控制措施,确保组织职责、授权审批、内控要求落实到经营流程中,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内控手册的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与企业现有的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切忌脱离原有制度流程设计孤立的内控手册,以避免实务中业务部门仍参照原有流程、内控手册则束之高搁的现象。
(5)信息与沟通贯穿始终
    信息与沟通是指在内控建设中,保证在恰当的时机让恰当的岗位获取适当的信息。信息与沟通的设计应当贯穿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的始终,例如风险评估报告的报告程序,控制活动中的控制文档设计,都体现了信息与沟通要素的建立与健全。
(6)内部监督手段。
    内部监督置于五要素之末,是内控管理闭环的体现。为此,内部监督也可以视为五要素之首,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要素持续完善的基础。内部监督手段包括风险预警、内部评价与绩效考核,三者缺一不可。
    风险预警是较新的管理工具,通过预警指标的报告与跟踪,可以突破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运用现代企业高效的信息集合手段,帮助管理层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提炼关键信息,捕捉企业易于忽略或是下级管理者企图隐瞒的临界数据,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包括选择指标项、设定临界值、跟踪分析报告与修正临界数据四项工作。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与管理重点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并且逐步积累临界值。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基本规范的要求,也是管理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评价手段完善的关键是建立评价标准与评价流程,明确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规范评价报告。
    此外,绩效考核强调将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有效性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 以促进内控体系的实施。

5. 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各种方法、政策、程序和控制措施等的总称。由于内部控制具有防护功能、调节功能、反馈功能、参谋助手功能。也就是说,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起到维护企业财务安全、降低成本、避免资产损失,当好管理者的助手和参谋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还相当脆弱,主要体现为:客观环境的局限性、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企业内部缺乏制衡机制、对管理系统缺乏控制力等等。这一缺憾导致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各种违法违纪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显得尤为必要。(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建立内部控制要注意把握制度的关键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有明确的标准

  衡量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其标准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财产的安全及资源的有效使用。内部控制应有保证财产安全和充分利用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的规定,以免因有意、无意的错误而造成损失浪费。

  2.会计及记录、财务及其他信息的可信性与可靠性。内部控制首先要有可信的各种记录,有了各种可信记录,才能及时地提供可靠的管理情报,为企业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领导提供计划、资金投放等可靠的决策依据。

  3.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意外风险。预防和发现差错及违纪行为。外部审计能够查明已经发生的差错及违纪行为,但不能预防其发生。对差错和违纪行为的预防和发生,则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

  4.保证授予的任务圆满完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就在于各级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满意地感到它所部署的任务已得到恰当履行,没有发生失职行为。

  5.保证法定责任的履行。法定责任是通过立法赋予的,内部控制应能帮助管理人员不断适应这种责任,并对不负责任的行为加以追究。

  (二)内部控制制度要以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各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单位的经营管理发生无效率和不法行为。判断一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好坏,首先应根据其防止舞弊发生的效率来衡量,其次再考虑其对已发生的不法事件的揭露和处理情况。预防控制是一种事前和事中控制,进行预防控制首先应规定业务活动的规划和程序,并在单位内部设置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业务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尽量避免经济运行中的错误、舞弊或浪费现象。如在工作中明确职责分工、进行适当授权、建立处理程序等等。在实行预防控制时,还应注意预测差错发生的概率的高低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根据具体差错的特性采取有效措施,特别要注意多重措施和综合措施的采用。当然,任何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能完全保证事先制定的规则、程序、制度等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为此,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还必须采取内部稽核、内部审计等方式,加大对事后不法或无效率行为的查处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堵塞漏洞,充分发挥制度的控制效能。

  (三)内部控制制度要选准关键控制点

  内部控制通常要建立一个能涵盖其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管理人员来说注意或者抓业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浪费精力且没有必要的。内部控制的效率性就在于管理者能够抓住那些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对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至关重要的关键控制点上。事实上,抓关键控制点,也就抓住了全局。内部控制的重点应放在避免和减少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的事件的发生上。因此,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要注意在众多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中选择出关键的反映工作本质和需要的目标,并加以控制。选择关键控制点的能力是管理工作的一种艺术,有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能力。在选择时一般要注意考虑这几个环节:一是选择关键的成本费用项目;二是选择关键的业务活动或关键的业务环节;三是选择重要的要素或资源等等。

  (四)内部控制制度要体现牵制特征

  内部相互牵制是以事务分管为核心的自检系统,通过职责分工和业务程序的适当安排,使各项业务活动能自动地被其他业务人员查证核对。内部牵制主要包括体制牵制、簿记牵制、实物牵制等。在内部控制的设计过程中,通常要做到在横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要经过彼此独立的两个或多个部门或人员,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能够接受另一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也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便使上下级互相监督。

  (五)内部控制制度要有补救措施

  现代企业是由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整体。通常由于受时空、环境以及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时往往难以按照预期的目标发挥功效。内部控制必须保证在发生了一些未能预测的事件情况下,如环境突变、计划变更、计划失败等,控制工作仍然有效,不受剧烈影响。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除了能够预防意外事件或不良后果的产生,并具备及时发现和揭示出已经产生的差错、舞弊和其他不规范行为的能力外,还应确保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必须有替代方案,具备自我完善的机制。

  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有清晰的思路

  我国目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是管理者认识不清,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的现象较为普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薄弱,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检查不力,考核、奖惩力度不够,会计监督不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等等,针对这一现状,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有清晰的思路:

  第一,要加大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的认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三,以《会计法》为基本依据和准绳,强化会计控制制度的构建;

  第四,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奖惩制度;

  第五,强化内部监控,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充分了解单位内外部环境

  单位总是处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对单位形成一定的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人口、技术、行业背景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尽管外部机会和威胁是在单位的控制范围之外,但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对此作出了解,这样制定出的控制制度才能有效规避外部风险,实现单位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同时由于各单位的经营目标与具体任务、经营目标、经营规模、人员结构、技术装备、经营方式、制度结构各不相同,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也必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时既要考虑到国家的要求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又要根据单位内部的经营特点和内部环境的实际情况,决不能生搬硬套、盲目采用,要因地制宜,针对自身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来制定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详细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并善于分析内部控制的弱点和强点

  为了制定出更加有效、合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好内部审计,以便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检查和评价,例如可以通过查阅以前有关的资料及制度文件、审核有关业务处理程序和实地观察问询等方式来了解本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组织结构设置、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政策等);了解本单位对业务和报表有重大影响的计划、方针、法律法规和条例的遵循情况;了解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相关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合理性;了解单位内部财产物资自查保护的各种方法、手段和措施的有效性、健全性;了解单位内部各类业务活动及其处理程序的可行性及效率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价,找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弱点和强点,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依据。当然健全的制度还要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执行,为了使制度能更有效的执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二是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三是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6. 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部, 分为控制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等三个方面。
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 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 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 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1)管理者的重视。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深化, 管理者支 配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较以前都有显著增加, 在设立内部控制时, 管理 者的认识和态度非常重要。只有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执行财经法纪的 自觉性, 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内控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才能保证单位内部 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 
(2)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和企业章程,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明确股东会、 董事 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决策、 执行、 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形成科学有 会、 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企业要从所有者立场出发, 把企业最高管 理者行使权利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 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 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 完善和有效运行.

7. 怎样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部, 分为控制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等三个方面。
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 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 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 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1)管理者的重视。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深化, 管理者支 配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较以前都有显著增加, 在设立内部控制时, 管理 者的认识和态度非常重要。只有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执行财经法纪的 自觉性, 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内控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才能保证单位内部 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 
(2)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和企业章程,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明确股东会、 董事 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决策、 执行、 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形成科学有 会、 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企业要从所有者立场出发, 把企业最高管 理者行使权利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 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 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 完善和有效运行.

怎样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8. 怎样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建设:
一、战略制定
作为内控管理的第一站,内控战略规划的重要地位在于其对以后实施内控系统建设的所有方面的影响。合理的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的内控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确保企业的治理水平迅速达到所有者和管理层的预期目标。
二、机构设置
内控机构设置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机构名称、层级、汇报对象、专业人员的具体名称、工作岗位设置、工作内容确定、人员选拔和素质要求、工作的具体原则等。以下将主要讨论组织机构的设置、内控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岗位确定。
三、系统培训
任何企业在推行某个新的管理方法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有效地转变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各种传统工作方法和思路。由于采用现代企业内控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现有的权力结构,这就意味着会遇到巨大的阻力。
为此,企业内控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所有相关利益者进行系统的内控培训,在系统运行之前,把阻力减到最小。培训的内容主要有:编制培训资料、确定培训计划以及实施培训。
四、作业实施
严格地说,自从企业策划内控战略开始,就可以看作是进入了内控作业的实施阶段,这里指的是具体实施内控作业阶段。内控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
1、制定企业内控管理程序,或者运营管理程序
2、评估检查企业的授权管理系统
3、潜在利益冲突调查
4、编制年度内控审计指导,实施内控审计
5、组织风险评估
6、内控问题调查(ICRQ)
7、舞弊案件调查
8、评价考核内控工作
9、参加公司董事会会议,对下属企业总经理、财务总监在执行内控政策和遵循授权管理方面的情况提出奖惩建议 
10、组织保险业务
11、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12、内控工作报告
五、检查评估
根据内控五要素的解释,检查和评估是内控框架体系的一部分。这里的检查评估除了日常对企业各个业务操作的检查评估外,也包括对正在实施的内控系统的检查评估。内控部和外部审计师(也包括将来社会上成立的独立的内控体系评估机构)将构成检查评估的主体。

扩展资料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对象是财务总监及其他相关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经理、主管和其他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经理和管理人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内控体系建设--五个环节和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