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心要开示四则

2024-05-15

1. 印光大师心要开示四则

 修行应具坚定心
  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不以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佛,决定求生西方为宗旨。若念佛人不愿求生西方,即为违背佛教。譬如王子寄居他国,不信自是王子,但愿终日乞食,不至饿死,便为志得意满。其知见之下劣,能不令人怜悯乎。王高氏娴熟经典,而作「不敢妄想生西」之说,其心志之卑劣,亦何至于此极。其平日所亲之师,亦系盲修瞎炼之辈。使其师知净土法门,何得常作此想。祈为彼说,若不求生西方,决定不许皈依。肯求生西方,则可许皈依。今为彼取法名为宗信。谓深信佛言,不敢违背。自己修持净业,又须教诸儿女媳孙辈,同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念佛及念观世音,以期现生业消福长,临终往生西方。如此自行,并化及家庭及与亲朋。则其往生,定可如愿。佛开净土法门,教人求生西方。汝是什么人,敢不以佛言为是,而各任己志乎。
  发心为修持之本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亦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入耳。
  心不至诚,修什么法都不灵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
  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做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战?
  修心要务
  至于念佛一事,最紧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画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它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做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拚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心要开示四则

2. 印光大师开示的介绍

印光大师(1861~1940)是清末民初著名高僧,少习儒学,喜研程、朱,尝辟佛、老。后因病困扰,偶读佛书,顿释诸疑,始知佛法之高深,悔悟辟佛之无知,乃弃理学家知见,皈依佛门潜心研修。

3. 佛教当中印光法师最为经典的开示是什么?有没有知道的师兄给说一下!

是不是这样的一段话呢?
  无论是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从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将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以我这样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当中印光法师最为经典的开示是什么?有没有知道的师兄给说一下!

4. 印光大师有何名言?

  三界无非旅邸,六道均是穷人。
  人格若失,即是偷生。
  净业若成,禅宗自得。
  念极情忘,心空佛现。
  本自佛心,老实念佛。
  为善益力,道念日增。
  人心若转,天灾自息。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来去任业,镇定由己。
  正己化人,师严道尊。
  外尽人伦,内消情虑。
  俱足清操,成就僧相。
  人以善感,天以福应。
  尽伦学儒,尽性学佛。
  伦常有亏,三业多愆。
  施为福本,天道好还。
  道在人弘,倡必有和。
  无功不立,有善皆纳。
  无义之财,害甚毒蛇。
  专持佛号,预待临终。
  天定者胜人,人定者胜天。
  亲近有德之人,远离荒唐之辈。
  身为人子,义当从亲,俗为人徒,犹当从师。
  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
  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
  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
  舍凡夫之执心,顺菩萨之宏愿。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乃修证之极致。
  近墨者焦,近火者化。久则俱化,势所难免。
  以戒执身,不行非礼。以定摄心,不起妄念。以慧断惑,明见本性。
  人为我虑,甚深且挚,我为人虑,亦深且挚也。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厌之之心愈切,则修之之心愈力;修之之心愈力,则证之之益愈大。
  因果报应,乃人事与天理或顺或逆之影响也。
  持五戒而护持三宝,宏净土而普劝往生,为契理契机之第一要义。
  详审吾言,深体吾心,虽未见面,当为见心。
  贪瞋痴之烦惑,乃一切众生之大怨家。
  念佛法门,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无不包。
  暗室虽无人见,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叛若天渊。
  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获。
  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欲了大事,舍净土法,不得实益。
  执持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抱着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
  娑婆,生死险道也。极乐,常住家乡也。
  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
  一法既立,百弊潜生。不谨于始,决难令终。
  因果,乃儒、佛二教入道之前导,亦儒、佛二教证道之纲宗。
  修行应量力而行,不可勉强硬撑,以致身心受病,遂难亲获法益。
  明镜当台,妍丑自分;洪炉验金,真伪立判。
  但责己德之不诚,勿问天报之祸福。能如是者,五福自然临门,六极决定避舍。
  世人每每于所作功德作矜夸气。于所作罪过作宽恕气。
  纵寿百年,弹指即过。一息尚存,当求出路。毋使临终,悔之无及。
  禅宗举扬,皆归向上一著。悟者便能神会,迷人尽随语转。
  担荷圣贤居家为政、在野尽忠之道;遵守佛祖者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法。
  必须躬行无玷,方可感化同人。自己妻女能信受奉行,别人自能相观而善。
  欲学佛祖,先须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
  知因果,则作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则自私自利之心渐渐消灭也。
  读佛经,持佛名,以佛之言之德,熏己之业识心,成如来之智慧藏也。
  谦卑自牧,勿以聪明骄人,愈学问广博愈觉不足,则后来成就难可测量。
  从前种种犹如昨日死,从后种种犹如今日生。
  屋中之尘,由日光显;心中之妄,由念佛显。若常念佛,心自清静。
  常阅戒淫、因果报应之书,远离狂荡匪鄙之友,则内志正而外诱绝。
  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龙纵泡之水中,也不免丧身之祸。
  世间之险,险之小者。若不生西方,则将来轮回之险,当有甚于此时之险百千万也。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三业四仪(四仪即行住坐卧),常持颜渊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
  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知因果,则作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则自私自利之心渐渐消灭也。
  人各有志,拂人之意以敬人,何若已之。
  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
  人各有所好,好空名者不必注重实际的利益。
  积阴德以转天心,持佛名以益自他。
  随缘度日,得过且过;预先发愁,有损无益。
  因果,乃儒、佛二教入道之前导,亦儒、佛二教证道之纲宗。
  莫念食肉,食了须还。还的时候,真个可怜。
  修行,以对治烦恼习气为本。
  省己,以不肯放纵自欺为功。
  劝亲修净尽儒道,祈众往生畅佛怀。
  改过如去毒疮,立志如守白玉。
  涉世宜含厚,立身宜严肃。毫厘一差,天渊悬隔。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人之心度己之心。
  以圣贤己立立人之心,行佛菩萨自利利他之事。
  日以争吵、嫉妒、交相谤黩为事。则心地日暗,福寿日促。
  因果,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显天、人、修罗、鬼、畜、地狱六道。
  家庭教育,为治安之本。因果报应,为制心之法。
  万德洪名常忆念,百般幻病自消除。
  洪愿发时,生蒙度脱。尊经演处,罪自消亡。
  大事因缘,端归实相。一乘源本,在报亲恩。
  文字是附身之用,德行是为人之本。
  菩萨能满人愿,人亦要能慰菩萨心。
  露滴沧溟,便是汪洋大海。尘投华岳,顿成岌岌高山。
  生以诚感,佛以悲应。感应道交,如相现镜。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
  冥显咸加,恩愈父母。
  圣凡普利,德迈穹苍。
  以凡情而测圣智,即醍醐而成砒霜。
  心者,一身之主,万法之宗。顺之则速成菩提,逆之则永沈生死。
  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停滞。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

5. 印光大师开示,有多少个字?

带标点210
光大师语录: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已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矜自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开示,有多少个字?

6. 印光大师:开悟之后究竟是什么样子(文白对照)

开悟之后究竟是什么样子译文来信所说的念佛三昧,说起来容易,要想得到实在是难上加难,只管收摄心念恳切念佛,久而久之也许能够证得。即使不能证得,有真信心、恳切愿收摄心念念佛的功德,也必定可以承蒙阿弥陀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不乱,如果按照蕅益大师的分析,尚且不是现在的修行人能够证得的,何况理一心不乱呢?因为断尽见思二惑,才叫做事一心不乱,破除无明烦恼证得诸法之真实体性才能得理一心不乱。如果是内秘菩萨的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或者凡夫之相的菩萨,那么理一心或事一心,固然不难做到。如果确实是具足烦恼惑业的凡夫,事一心尚且不可多得,况且理一心呢?应当详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这封很长的信,就明白了。至于觉悟无生理体之后,必须还要保护维持,消除存残余留的习气,这个到时候自然知道,何必预先问人,就像各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自己心里清楚。否则纵然喝水的人说得十分明白,而未喝的人,究竟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居士把悟无生忍看得未免太容易了,私下恐怕自己或者悟得而不知道保护护持,以致使习气又会复发,而导致得到后又失去,所以才有这样的问题。要知道,真正证得无生忍,实在是非比寻常,是破除无明证得法性的人,最低也是圆教菩萨,也就是别教初地菩萨,谈何容易。
请居士依照印光《文钞》开示而实行,等到了解净土法门的所以然,以及信愿行的意志,都能不被一切其他宗善知识的其他法门所动摇,此后如果有多余的能力,不妨加以专研各大乘经论,来开启智慧,以此作为宏扬净土法门的依据。能够这样去做,虽然是凡夫,也同样可以随着有缘人的根机弘法利生,行菩萨道。暂且不要好高骛远,恐怕或者对于事和理不能明了,便难免会招感魔事。永嘉某居士长信,就是专门治这个病的,他的病和你的病,名目虽然不同,性质其实是一样的,印光固然不想多说,请在给他的信中细心领会。
要知道,悟后的人和没悟的人,修行的方式虽然是一样,但是心识意念则大有差别。未悟无生的人,境界还未到而想要迎候,境界出现在面前而想要攀附、控制,境界已经过去便会回忆、惦念。(攀附、控制的意思,包括喜好和厌恶,不要以为喜爱就是攀附、控制,憎恶就不是攀附和控制。)而已经悟无生的人,境界虽然有生灭,他的心却毫无起心动念,犹如明镜可以照各种物体,而物体映现在镜子中,镜子对它毫无粘留,物体映现过之后,镜子中也毫无痕迹。已悟无生的人,他的心对于所有的境界,犹如镜子对于物体映现一般,绝没有一丝毫执著留恋的想法。然而,虽然对于境界没有起心动念,仍然犹如波涛运行在大海上、犹如云朵遍洒甘霖一般,来慈悲地救度众生;凡是世间的伦理道德、法律规约,和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然丧失生命,也不会有所逾越。还不要认为对于境界不起心动念,就把修持自利利他、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情,全部都废除了,如果这样就是深着拔除没有因果、否定一切善恶的空魔,而堕落于顽空的邪见之中,从此拔除因果,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肆意妄行,这就是以凡夫冒充得道圣人,破坏佛法,误导众生的阿鼻地狱种子了。这里边道理、关系,相当深,印光还是不得不稍微陈述其中的利害的。原文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镕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祈且依印光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恐或于事理不清,则难免著魔。永嘉某居士之长信,专治此病,彼病与汝病,名目不同,性质是一,光固不愿多说,祈于彼信领会之。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揽,境已过而忆念。(攀揽二字,赅摄好恶憎爱,勿谓好爱为攀揽,憎恶为不攀揽,)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黏,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则是深著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文钞》之《复袁福球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7. 印光大师:开悟之后究竟是什么样子(文白对照)

开悟之后究竟是什么样子译文来信所说的念佛三昧,说起来容易,要想得到实在是难上加难,只管收摄心念恳切念佛,久而久之也许能够证得。即使不能证得,有真信心、恳切愿收摄心念念佛的功德,也必定可以承蒙阿弥陀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不乱,如果按照蕅益大师的分析,尚且不是现在的修行人能够证得的,何况理一心不乱呢?因为断尽见思二惑,才叫做事一心不乱,破除无明烦恼证得诸法之真实体性才能得理一心不乱。如果是内秘菩萨的大行,而外现小乘声闻或者凡夫之相的菩萨,那么理一心或事一心,固然不难做到。如果确实是具足烦恼惑业的凡夫,事一心尚且不可多得,况且理一心呢?应当详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这封很长的信,就明白了。至于觉悟无生理体之后,必须还要保护维持,消除存残余留的习气,这个到时候自然知道,何必预先问人,就像各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自己心里清楚。否则纵然喝水的人说得十分明白,而未喝的人,究竟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居士把悟无生忍看得未免太容易了,私下恐怕自己或者悟得而不知道保护护持,以致使习气又会复发,而导致得到后又失去,所以才有这样的问题。要知道,真正证得无生忍,实在是非比寻常,是破除无明证得法性的人,最低也是圆教菩萨,也就是别教初地菩萨,谈何容易。
请居士依照印光《文钞》开示而实行,等到了解净土法门的所以然,以及信愿行的意志,都能不被一切其他宗善知识的其他法门所动摇,此后如果有多余的能力,不妨加以专研各大乘经论,来开启智慧,以此作为宏扬净土法门的依据。能够这样去做,虽然是凡夫,也同样可以随着有缘人的根机弘法利生,行菩萨道。暂且不要好高骛远,恐怕或者对于事和理不能明了,便难免会招感魔事。永嘉某居士长信,就是专门治这个病的,他的病和你的病,名目虽然不同,性质其实是一样的,印光固然不想多说,请在给他的信中细心领会。
要知道,悟后的人和没悟的人,修行的方式虽然是一样,但是心识意念则大有差别。未悟无生的人,境界还未到而想要迎候,境界出现在面前而想要攀附、控制,境界已经过去便会回忆、惦念。(攀附、控制的意思,包括喜好和厌恶,不要以为喜爱就是攀附、控制,憎恶就不是攀附和控制。)而已经悟无生的人,境界虽然有生灭,他的心却毫无起心动念,犹如明镜可以照各种物体,而物体映现在镜子中,镜子对它毫无粘留,物体映现过之后,镜子中也毫无痕迹。已悟无生的人,他的心对于所有的境界,犹如镜子对于物体映现一般,绝没有一丝毫执著留恋的想法。然而,虽然对于境界没有起心动念,仍然犹如波涛运行在大海上、犹如云朵遍洒甘霖一般,来慈悲地救度众生;凡是世间的伦理道德、法律规约,和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然丧失生命,也不会有所逾越。还不要认为对于境界不起心动念,就把修持自利利他、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情,全部都废除了,如果这样就是深着拔除没有因果、否定一切善恶的空魔,而堕落于顽空的邪见之中,从此拔除因果,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肆意妄行,这就是以凡夫冒充得道圣人,破坏佛法,误导众生的阿鼻地狱种子了。这里边道理、关系,相当深,印光还是不得不稍微陈述其中的利害的。原文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镕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祈且依印光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恐或于事理不清,则难免著魔。永嘉某居士之长信,专治此病,彼病与汝病,名目不同,性质是一,光固不愿多说,祈于彼信领会之。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揽,境已过而忆念。(攀揽二字,赅摄好恶憎爱,勿谓好爱为攀揽,憎恶为不攀揽,)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黏,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则是深著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文钞》之《复袁福球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印光大师:开悟之后究竟是什么样子(文白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