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怎末来的

2024-05-14

1. 河北梆子是怎末来的

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其具体流入时间,据刘献廷之《广阳杂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刘生于清顺治五年,逝于康熙三十四年(1648年--1695年),所记是十七世纪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见闻,证实此时京畿地区已有"秦声"或谓"乱弹"(即梆子腔)在流行。至乾隆时,秦腔愈益盛行,对昆曲已形成压倒之势,如乾隆九年(1744)的《梦中缘传奇》序载:"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此后,"至嘉庆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都门纪略》词场序)以上所列,说明至迟康熙中叶京畿地区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动。
秦腔之所以能够流入河北,主要是伴随山陕商业向京师及河北各地延伸而来。商路即戏路。山陕商业尤其是山西商人所经营的钱庄、典当、酿造业,几乎遍于河北各主要城镇。商人出于业务联络、应酬等需要,于是便把家乡流行的山陕梆子引进到其所经商的地方,以此取悦于顾主和壮其声势。
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间,这种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便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据郑法祥《谈悟空戏的表演艺术》载:郑法祥之父郑长泰,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八岁时,入河北故城黄毛科班,习直隶梆子。出科后常演于保定一带。由此可知,至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延至道光末年,在京南雄县马务头和定兴相继又涌现出三庆和、祥泰等直隶梆子科班。学生多系当地穷苦农民子弟。教师中既有梆子艺人,也有高腔、梆子兼能的艺人。此班出科的艺徒,主要活动于定兴、徐水、容城、高阳、霸县一带。据曾为"内廷供奉"的河北梆子艺人(兼擅京剧)李玉贵回忆,清光绪初年即已著名的河北梆子艺人想九霄(田际云)之师,就是定兴科班出身;另据河北戏曲研究室关于曲阳科班的调查资料,亦证实咸丰二年(1852年)开办的曲阳东诸侯村的永和班,最初的教师有的也是来自定兴。道光年间的科班,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河北梆子是怎末来的

2. 河北梆子是什么?

梆子声腔系统内的一个重要支脉。它是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河北地区最盛行的古老剧种。在其形成、流布的历史过程当中,曾分别有“京梆子”、“天津梆子”(卫梆子)和“直隶梆子”之称。河北梆子之称谓于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时正式确定,之前,亦有称其为“秦腔”或“山陕梆子”的。其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形式,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尖板]、[搭调]、[哭板]等。另有一些特殊的腔调构成其剧种唱腔风格特色,如:[十三咳]、[哭相思](见《春秋配•捡柴》)、[上探海]、[下探海]、[么二三](见《蝴蝶杯》)等。河北梆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板胡,另伴以笛子、笙、三弦等。演唱时以硬木梆子击节,其唱腔旋律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慷慨悲壮之情绪,素有“燕赵悲歌”之誉。河北梆子之剧目逾千出,影响较大者如《蝴蝶杯》、《金水桥》、《辛安驿》、《杜十娘》、《秦香莲》等。其盛极之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主要流行于京、津、冀、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以及山东等地区。著名演员有田际云(响九宵)、郭宝臣(元元红)、侯俊山(十三旦)、鲜灵芝、刘喜奎、李桂云等。30年代后渐趋衰落,至1949以后才又复生,并在声腔音乐、舞台美术、表导演等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出现了一批新的表演艺术家,如:张淑敏、王凤芝、刘玉玲、张惠云等,并排演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目,如《钟馗》、《呼延庆打擂》等。

3. 什么是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至今约有两百多年历史。它源于山西、陕西的梆子腔,属梆子腔系的一个支脉,流行于河北省南部、天津和北京。河北梆子唱腔集三地的民风音韵为一体,曲调高亢激昂,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风范,适合演唱悲壮内容的戏剧。
历史上,河北梆子曾有过“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等几种名称,但这些名称只是不同阶段的称呼,不是指派别。河北梆子进入第二个阶段——“卫梆子”之后,形成了固定的唱腔体系,然后在三个地区中依自身的条件继续发展。
著名的河北梆子大师裴艳玲的演出曾轰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尤其是她饰演的钟馗,形神兼备唱腔高亢,突出地表现了钟馗因为貌丑落第的无奈心情。和河南梆子的风格完全不同,河南梆子曲调诙谐有趣,适合演轻松的喜剧。

什么是河北梆子?

4. 什么是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河北梆子是由清朝康熙年间流入河北的山西、陕西梆子与当地原有剧种——京腔(河北高腔)的结合而生成的,大约形成于嘉庆、道光时期。它诞生于河北农村并流布河北全省,其兴盛时,不仅盛行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山东、东北等地的中、小城市及农村,是流行地域广泛,影响较大的剧种。
河北梆子剧目分传统戏剧目与时装戏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约550多个,有《杨家将》、《庆顶珠》、《宝莲灯》、《铡美案》、《教学》等。时装戏剧目150多个。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合》、《春秋配》、《斩子》等。

5. 河北梆子的特点

1、唱腔分类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
2、唱腔板式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3、表演程式
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很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演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在表演中,也常常运用一些杂技技巧,俗谓之“绝活”,这在短打武戏中,比较常见。
4、发音
河北梆子讲究“以气带声”。意思是说,要用充实的气息冲击声带,使声带作出振动而发声。
5、用气
河北梆子演员常以“先运气、后出声”,“要想唱的好,先要练气功”,“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等话来强调用气对于演唱的重要。

扩展资料:
河南梆子的艺术流派:
1、直隶老派
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山陕派
山陕派主要是由来自山陕的艺人形成的。光绪期间,有较多的山陕梆子艺人(山西人居多)先后拥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这些艺人为了与直隶老派梆子演员合作演出,同时也是为了博得当地观众的欢迎,在登台献艺之前,必先经过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这种改造,当时谓之“治扭”。
3、直隶新派
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新派梆子兴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势风靡剧坛,席卷了直隶老派与山陕派的演出阵地。迫使直隶老派演员纷纷效法,山陕派退避三舍,淹没不彰,甚至使气势正盛的京剧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梆子

河北梆子的特点

6. 河北梆子的介绍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1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河北梆子的特点

1、唱腔分类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
2、唱腔板式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
3、表演程式
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很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演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在表演中,也常常运用一些杂技技巧,俗谓之“绝活”,这在短打武戏中,比较常见。
4、发音
河北梆子讲究“以气带声”。意思是说,要用充实的气息冲击声带,使声带作出振动而发声。
5、用气
河北梆子演员常以“先运气、后出声”,“要想唱的好,先要练气功”,“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等话来强调用气对于演唱的重要。

扩展资料:
河南梆子的艺术流派:
1、直隶老派
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山陕派
山陕派主要是由来自山陕的艺人形成的。光绪期间,有较多的山陕梆子艺人(山西人居多)先后拥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这些艺人为了与直隶老派梆子演员合作演出,同时也是为了博得当地观众的欢迎,在登台献艺之前,必先经过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这种改造,当时谓之“治扭”。
3、直隶新派
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新派梆子兴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势风靡剧坛,席卷了直隶老派与山陕派的演出阵地。迫使直隶老派演员纷纷效法,山陕派退避三舍,淹没不彰,甚至使气势正盛的京剧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南梆子

河北梆子的特点

8.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从山陕梆子逐渐演变而来,到清道光年间天津城乡已出现河北梆子的演出活动,当时称为“秦腔大戏”。
   
 河北梆子在天津繁衍和发展很快,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形成了以何景云(何达子)、魏联开(元元红)及女伶小香水、金钢钻等人为代表的“卫梆子”(天津卫)表演风格。当时天津戏曲舞台上河北梆子风靡一时,连京剧都相形见拙。
  
 河北梆子女伶在天津唱红后,影响了一批人,人才辈出,唱响了全国,外地纷纷来津邀角,北京、上海、河北、东北、江苏、湖北、山东、新疆、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都留下了天津河北梆子女伶的足迹。到了三、四十年代,河北梆子在天津逐渐衰落,有的演员到农村"跑帘外",有的则改行干其他行当。
  
 1949年后河北梆子重新复兴起来。王庆林(银达子)、韩俊卿、梁蕊兰、葛文娟、金宝环、王玉磐等又活跃在舞台上。五、六十年代是天津河北梆子繁荣发展的时期,不仅组建了天津河北梆子剧团、天津小百花剧团等演出团体,而且创作整理了许多优秀剧目,如《秦香莲》、《打金技》、《苟灌娘》、《五彩轿》等等。当时天津小百花剧团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天津现在有河北梆子一团、百花剧团、河西区青年梆子剧团、武清县梆子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