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氢能乘用车销量达7500辆,现代NEXO倍杀丰田Mirai登顶

2024-05-17

1. 2019年全球氢能乘用车销量达7500辆,现代NEXO倍杀丰田Mirai登顶

尽管燃料电池在乘用车上的发展充满了争议,但这个细分市场在2019年给出了令人惊讶的答卷。2019年,全球范围内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达到了7500辆,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

图1 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年销量 数据来源:insideevs
值得注意的是,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大部分来自单一车型:现代NEXO丰田FC Mirai和本田Clarity Fuel Cell。这也与目前市场上缺少燃料电池乘用车型有一定关系,毕竟连奔驰的GLC FC都一直光打雷不下雨,不能怪其他的车企都只在喊口号作秀。
现代Nexo
这家韩国车企的燃料电池汽车的年度销量为4818辆(另有数据称为4987辆),其中87%来自其国内市场,从而使韩国成为2019年全球最大燃料电池单一市场,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引起人们关注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场市场。这一数据是丰田Mirai的两倍,也使现代汽车自2014年以来首次成为燃料电池销冠,同时打破了Mirai之前的年度记录(2017年为2689辆)。在2020年,预计韩国的氢能SUV NEXO销量将继续增长,全年可能达到约8000辆甚至破万,对丰田的mirai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丰田Mirai
2019年销售了2407辆Mirai,比上一年微增27辆,但低于2017年记录200辆。自从2015年推出以来,Mirai的年平均销售量未超过2000辆。目前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由于现代NEXO的出色表现和韩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丰田已经从领导者地位变为了挑战者——现代NEXO的销量已经是丰田Mirai的两倍。丰田已经推出了第二代Mirai的效果图,期待第二代的Mirai能够在与NEXO的竞争上打一个翻身仗。

本田Clarity FCEV
2019年销量为349辆,仅为2018年销量的一半。低迷的销量与本田汽车的宣传力度有关——对比市场上铺天盖地的NEXO与Mirai的宣传,Clarity就好像没有出现在市场已有。可以预见,当奔驰的GLC FC正式上市时,也将轻松超过Clarity。另一方面,这也是本田汽车将精力放在纯电动汽车上的结果——基于加氢站数量不足等原因,本田决定将原定于2020年投入市场的计划推迟2~3年,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指望本田在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上有何出色的表现。

在2019年,全球氢能产业继续发展,燃料电池出货量增长达40%、作为最大的燃料电池单一市场,美国近年来在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发展上有所停滞,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根据加州燃料电池合作组织的数据,2019年美国市场售出了2089辆燃料电池乘用车,对比2018年下降了12%。2019年燃料电池乘用车市场能够保持增长,得益于韩国市场的快速发展,韩国政府的推氢能汽车产业的推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另一个巨大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中国,则主要发展燃料电池商用车,在乘用车市场上几乎毫无建树。

图2 美国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 数据来源:CAFCP
尽管氢能产业在全球范围都十分火热,但在汽车市场反馈有限,原因是几个关键障碍仍未解决
成本问题。燃料电池汽车售价与加油成本过高,在汽车售价与加油成本快速下降的今天,很难让普通消费者接受这样的车型。
基础设施问题。加氢站的缺失是个全球性问题,除少数市场外,几乎没有加氢站等基础设施,连“数量少”都说不上,极大限制了氢能汽车的市场范围。
整体能源效率低。“电-氢-电”的转化过程大大降低了整体能源效率,从而使氢气成本高昂,也收到了纯电动汽车拥簇(如马斯克)的抨击。
排放问题。由于大量使用灰氢,碳排放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随着现代汽车的进一步推进燃料电池车型和丰田二代Mirai的发展,到2020年,FCEV很可能将首次达到五位数的成绩。尽管在汽车市场这仍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19年全球氢能乘用车销量达7500辆,现代NEXO倍杀丰田Mirai登顶

2. 盘点2019年十大汽车科技 未来应用已显雏形

随着北京连续的两场大雪,2019年马上就要过去了。电影《银翼杀手》中所描绘的那些属于2019年的场景,我们始终没有见到。果然,丢掉了现实的羁绊之后,电影总能比我们走的更远。
然而,我们现在的世界中虽然没有「天空飞车」和「仿生人」这种产物,却也让2019年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厚重的脚印——尤其是对于汽车行业而言。
这一年,汽车科技迎来了井喷式增长,自动驾驶越来越智能、发动机热效率越来越高、5G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尽管这些科技目前尚未成熟,但电影、游戏中所畅想的未来世界,似乎距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下2019年汽车科技行业,那些有可能成为核心的技术吧!
一、5G和C-V2X
5G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汽车行业,甚至影响了整个科技行业。可以说,2019年就是5G技术的元年。对于未来的汽车而言,5G很有可能是将一切技术连接在一起的基础。简单点说,就像是「手办玩具」中的胶水一样,是连接每个零件的融合剂。

如果说5G是胶水,那V2X就可以看作是「手办玩具」的每个小零件了。
V2X的全称是vehicle to everything,意思就是「车辆连接到一切」,和车联网这个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目前正在发展的场景有:车与人、车与路、车与车等等。如果想要实现V2X,会需要5G的数据传输速度。因此,5G和V2X既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也因为「互相成就」才显得更有意义。

不过V2X实在是一个太大的概念,这其中不仅牵扯法律法规、行车逻辑、人车交互,甚至连自动驾驶也会在V2X的基础之上有所改变。想要彻底打开V2X的大门,我们还有太远太远太远的路要走,2019年我们仅仅是把这扇大门推开了一个小缝儿而已。
二、汽车无线充电
由于「电」的特殊性质,任何用电作为能量来源的产品理论上来讲都可以实现无线充电。手机如此,汽车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手机来说,无线充电仅仅是个锦上添花的功能。但电动车不同,无线充电省去了太多繁琐的步骤和粗壮的线缆,而且还避免了各种慢充、快充、超级快充的接口不同,导致效率太低的问题。只要无线充电的速度够快,它甚至能做到比燃油车加油更方便。
诚然,现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有难点。比如电磁兼容问题、能量传输的控制问题、充电设备的设计问题、安全问题等等。想要将汽车无线充电彻底商业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如果一旦成功,带来的改变将会是革命性的。
三、人工智能助手
其实人工智能的概念并不是2019年才流行的,早在很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发语音控制的人机交互系统了,比如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等等。然而之所以将人工智能助手再次列入十大科技的名单,是因为美国的一家公司居然真的可以实现「语音助手」和人类打电话了。

这个电话打给了美国的一家很普通的理发店,让他们帮忙预留一个理发师。事先这家公司没有通知任何人,就是在发布会现场随机打出去的,理发店的工作人员也丝毫没有察觉有什么异样,甚至和它交谈的很愉快。
这家公司叫「谷歌」,这个软件叫「Google Assistant」。

由此可见,2019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纪元了。许多新势力造车厂所装配的「斑马」「NOMI」等人工智能,或许真正的迎来了属于它们的高光时刻。
四、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我在知乎上曾经看到过一句非常有深意的话:如果要想让一辆车的发动机效率不断提高,那就一定要把所有的零件都做成可变式的。当时我觉得这话说的有点太绝对了,但是随着可变气门正时、可变进气歧管、可变转向比之后,可变压缩比也来了。此时,我才越来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了。
实现这个技术的是日产,首发车型是英菲尼迪的QX50。这辆车使用了一台可变压缩比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VC-Turbo),这也是当时该车最大的亮点之一。

对发动机来说,低油耗和强动力是一对矛盾体,在他们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可变压缩比的出现,算是给了这道难题一个还不错的答案。

虽然无法达到「混动车型」那么“恐怖”的低油耗,但可变压缩比发动机能够在保证油耗不过高的同时,兼顾很好的动力性。日产这台发动机可以让压缩比在8:1和14:1之间任意变化,这一切都是「可变」所带来的好处。
五、中置安全气囊
汽车安全气囊的出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截止到现在,「安全气囊越多越安全」这个理念仍然被许多国内消费者所认同。而在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之后,一个新位置的安全气囊终于诞生了:中置。

中置安全气囊的位置在中央扶手附近,如果发生碰撞,气囊会像「隔板」一样打开。中置安全气囊最大的优势有两点:
1.如果车内只有驾驶员一个人,碰撞时可以阻挡副驾驶侧的玻璃碎渣划伤驾驶员。
2.如果车内有两个人,碰撞时驾驶员和副驾驶乘客之间必定会有冲击,而中置安全气囊则可以作为两个人之间的能量缓冲,避免二次伤害。
当然,中置安全气囊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制造成本高、维修成本更高,只要气囊弹出,就必须要连同ECU一起更换。其次,中置安全气囊阻断了两个人的冲击,但也阻碍了两个人之间互救和消防人员的施救。

不过总体来看,中置安全气囊仍然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如果加以改进,这一定会成为2019年最令人感到惊喜的安全配置。
六、L3级别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一样,都不属于今年兴起的科技了。不过自动驾驶的进度显然是要比人工智能更快,抛开法律法规不讲,现在已经完全有量产车实现L3级别的自动驾驶了。

国外的厂商有特斯拉、奥迪,国内有长安、小鹏,这几个厂商均有达到L3级别的产品。可能是因为自动驾驶分为5级,有的朋友对3级就感觉「很弱」、不智能。其实并不是这样,L3级别基本已经可以做到低速下的完全无人驾驶了。
只不过驾驶员需要随时把控车辆的状态,以便接管。除了不可以在车上睡觉,L3级别的自动驾驶几乎可以彻底解放驾驶员的双手。

但由于道路上的情况太过复杂(尤其是中国),所以国内最高允许自动驾驶的等级就是L2级。也许等到国内驾驶员的素质再上一个台阶的时候,L3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就可以慢慢在国内推广了吧。
七、电子外后视镜
电子元器件取代光学元器件似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儿,比如单反到单电、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更令人惊讶的是,想不到汽车的后视镜也要从「镜子」变成「摄像头」了。

目前已经有国外厂商展示过电子后视镜的技术,比如奥迪e-tron、雷克萨斯ES等等。电子后视镜的优势在于,可以真正的避免后视镜盲区。广角摄像头的宽度要远远超过人眼,所以除了要适应一段时间,电子后视镜比光学后视镜几乎有碾压的优势。
但还是同样的问题,法律法规不允许。其实日本国内已经可以允许使用电子后视镜的雷克萨斯ES上路了,但国内由于「地广车多」,交通环境要复杂不少,所以肯定还需要时间消化。

电子后视镜的问题在于,如果摄像头有一些问题,那车辆就没办法行驶了。而摄像头出问题的概率显然比「一块镜子」大得多,所以如何保证可靠性,也是用电子后视镜的车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八、车辆生物识别解锁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如今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其它领域了,汽车的应用相对是最慢的。这很正常,毕竟汽车并不是真正的「一人一车」。一辆车可能会有无数人开,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生物识别确实没有钥匙解锁方便。
但“吃螃蟹”的厂商还是有,现代就在全新一代胜达上使用了指纹识别解锁和点火。坦白说,这两个配置并不是非常适合指纹识别。更多的还是厂商希望有个宣传点,真正落到实际上不求别的,只希望它别总是坏就行。

无独有偶,国内新势力造车的「小鹏汽车」也在OTA升级之后,推送了一项名为人脸识别的功能。相比现代,小鹏的人脸识别就聪明的多。因为它并不是用于解锁或点火,而是相当于「登录账户」的功能,从而实现调整座椅、后视镜、导航、音乐等个性化功能。

从技术上而言,生物识别早就可以放在汽车上了。只不过场景到底是什么,还是未来所有汽车厂商都需要思考的一件事。
九、马自达SPCCI技术
全新一代马自达3昂克赛拉除了极高的颜值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发布会上说的全新SKYACTIV-X发动机了。简单来讲,我们把这台发动机理解为创驰蓝天X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SPCCI(Spark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火花控制压燃点火”技术。也就是说,这居然是一台能够把汽油「压燃」的发动机。
其实这是一项非常非常难的技术,我甚至可以单独展开一篇文章讲解其原理。不过限于篇幅,我们就只讲它的特点:它可以将整个发动机的热效率提高到令人难以想象的50%,除了省油的同时,更做到了真正的环保,而不是通过改变三元催化器。

目前压燃版的马自达3昂克赛拉已经在部分欧洲国家上市了,反响很不错。国内的上市时间未定,因为这种发动机对油品要求较高,不确定能否适应国内的大环境。
十、奥迪全新MMI系统
其实单独拿出奥迪的MMI系统说这是十大科技之一,可能主观色彩更浓一些。但我觉得,奥迪在人机交互上的造诣很高。

就拿取消旋钮和按键这件事儿来讲,奥迪用极其出色的反馈和震动,弥补了没有按键可能带来的误触和不安全感。这件事其实早就被人发现,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厂商愿意直面这个问题。大家都在用更大的屏幕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没有人真正关心驾驶员在操作时的感受。
但奥迪关注到了,就凭这份善于观察的细心也足以给它榜上留个名。况且,奥迪这几块大屏幕本身的操作逻辑和分辨率都无可挑剔,虚拟座舱更是重新定义了「科技感」这三个字的含义。
写在最后
其实2019年的这些新技术里,有横空出世的,也有循序渐进的。但不变的,是开发者对于新技术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让我们不仅仅期待2020年,还有2021年、2022年、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年。到时候,我们的世界会像《银翼杀手》中描绘的那样,满天的汽车在飞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2019年新能源推荐目录汇总:33家车企,9种车型,100款氢能汽车

Hello,氢云链「报告」全面上线啦!
「报告」是氢云链旗下的全新栏目,包含政策、行业投资、市场行情等板块,每月一期,为大家整理国内外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的最新行业动态。在这里,你可以全面了解各国氢能政策与风向,掌握各地与企业的氢能发展近态。
接下来为您奉上2019年「报告」氢能汽车推荐目录版。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目前国内氢能产业的主要落地应用。目前国内氢能行业仍处于市场导入期,氢能汽车订单多数来自政府示范项目,目前阶段氢能汽车销量更多反映的是政府对于氢能产业的推动力度和示范项目的范围与规模。
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企业及产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等公告目录则更多体现了氢能汽车的发展水平和车企对氢能汽车的发展热情,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氢能产业,尤其是氢能汽车的发展情况。
2019年,工信部共发布了11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共有33家车企100款汽车产品上榜(以产品型号为准,剔除重复上榜的车型),燃料电池汽车上榜情况如表1。
对比2018年,2019年《推荐目录》呈现了几个特点:
(1)车型数量、企业数量增加明显。2018年共17家车企74款车型上榜,由28家燃料电池厂商提供配套,2019年共33家车企100款车型上榜,由35家燃料电池厂商提供配套,其中2019年新上榜车企达到了18家,超过了2018年的车企总数。
(2)燃料电池功率显著提高。2018年推荐目录车型的燃料电池功率大量集中在30KW,2019年的车型显著集中在40-50KW区间,同时向60KW级别发展。
(3)车辆类型呈多样化发展。2018年只有3种车型上榜(客车、厢式运输车、冷藏车),而2019年的车型种类大大增加,重卡、保温车、环卫车、洒水车...呈现了“物种爆炸”的态势。
接下来从《推荐目录》种车型、企业两个角度的数据对比,解读2019年氢能汽车的发展与变化。
表1 2019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燃料电池车型汇总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一、车型情况
1、车型数量
从车型数量看,在2019《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共有11批次33家企业共100款燃料电池汽车上榜,而2018年全年共有9批次17家车企74款燃料电池汽车上榜(2018年共13批次,第5批次前目录被废止),从车企、车型数量和单批次上榜数量上都要高于于2018年。

图1 2018年与2019年上榜车型数量(单位:辆)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2019年上下半年申报情况区分明显
在经历了2018年燃料电池汽车车型爆发式的增长后,2019年上半年在车型数量上进入了调整期,仅有17款车型上榜,在下半年燃料电池车型申报恢复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上榜数量达到了83款,高于2018年全年!
从市场行情看,2018年与2019年上半年氢能产业一二级市场一片火热,大量车企在可能这个时间段开始涉足燃料电池车型的研发,并在2019下半年集中申报,形成了集中在下半年集中上榜的情况,从车企第一次登上《推荐目录》的批次也能看到一些端倪。

图2 2018-2019年各批次上榜数量情况(单位:辆)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2、车型种类
从车型种类看,2019年出现了“物种爆炸”的态势,出现了多种车辆类型,其中客车69款,运输车18款,保温车5款,牵引车3款,冷藏车、路面养护车、垃圾车、清洗车、洒水车各1款。在车型种类数量上,客车与厢式运输车依然占了主要位置,比例上与2018年相仿。这与目前示范项目仍以公交线路与小范围物流运输两种形式为主有关,随着燃料电池功率密度的提高、加氢站数量的增加,其他类型车辆的申报数量将有所增加,氢能重卡尤其值得期待。

图3 2019年推荐目录车型类别申报数量情况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在客车上,共有22家车企共66款产品,大部分车企为国内知名客车制造商。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领头羊吉利以客车形式推出首款其燃料电池产品,是否预示吉利也将在国内公交市场上分一杯羹?
此外,国内客车龙头宇通客车在氢能汽车开发上涉足甚早,其燃料电池客车销量也在国内厂商中位居前列,但却在车型申报上显得相当谨慎,2019年仅有3款客车产品上榜。这从某种角度上也展现了宇通的企业文化。

图4 2019年推荐目录客车企业车型上榜情况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在厢式运输车上共有11家企业18款车型,中通客车有4款,排名榜首,东风汽车、南通皋开以3款车型排名第二,一汽解放、成都大运、佛山飞驰、江铃重汽、厦门金龙、上汽大通、扬州亚星、宇通客车各有一辆上榜。有意思的是,对比去年在厢式运输车领域自己就上榜了8款车型的表现,东风汽车今年可谓十分低调。
3、燃料电池功率情况
目前功率被认为是燃料电池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019年上榜的燃料电池汽车中,40-50KW的功率区间车型数量最多,共42款,60KW以上紧随其后,为27款,30-40KW的为20款,50-60W的只有14款。

图5 2019年推荐目录燃料电池功率分布情况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对比2018年,可以看到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在功率区间分布上变化明显。30-40KW区间的占比明显下降,40-50KW,60KW及以上的两个功率区间占比提升明显。说明国内燃料电池系统在技术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表2 2018年与2019年推荐目录燃料电池功率分布对比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二、企业情况
1、车企
33家上榜的车企中,新上榜车企多达18家,超过一半,包括扬州亚星、南通皋开、中车时代、贵州长江、一汽解放、陆地方舟、广西申龙、吉利四川、厦门金龙等。同时,由于大量新车企上榜,各车企上榜数量分布也更为平均,对比2018年车型集中度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东风汽车与宇通客车均明显减少了燃料电池汽车的申报数量,金华青年与上海申沃甚至没有上榜汽车。

图6 2019年推荐目录企业上榜情况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图7 2018年推荐目录企业上榜情况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新上榜的18家车企中,超过一半来自下半年的批次,达到11家,而去年登上推荐目录的车企也仅为17家,显示出车企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热情。
表3 2019年新上榜车企情况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2、燃料电池企业
提供配套的燃料电池企业共有35家,其中上海重塑匹配车型最多,达到9款。亿华通、国鸿重塑、武汉雄韬氢雄等企业匹配车型数量也紧随其后,对比2018年燃料电池企业头部聚集效应有所下降。国内燃料电池企业整体水平上升,车企可选择的供应商数量增加,未来的激烈竞争已在眼前。
另一方面,进入推荐目录的燃料电池厂商新面孔较少,大多在此前就登榜,与车企方面的情况并不一致。

图8 2019年推荐目录燃料电池企业配套情况 来源:工信部 氢云链整理
3、“分票”现象值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方政府对投资设厂的要求,燃料电池厂商在各地方的分公司对本公司配套汽车数量出现了“分票”的情况。若将同一体系的企业配套数量合并计算,燃料电池厂商配套数量占比版图将发生显著变化,如国鸿-重塑系仍榜首,配套数量将增加19款,上涨将近一倍,而雄韬系也将达到14款,上升至第二位,亿华通系配套数量则变为13款,由第二下降至第三,集中度大为提高。这个现象也需要我们思考,各地是否在进行重复性建设?
2019年,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为2737辆,已经远远超过2018年总销量,同比增长80%。在氢能领域投资大幅增长,市场反馈上升的情况下,推荐目录燃料电池汽车情况反映了

图9 2016-2019年燃料电池汽车销售情况 来源:中汽协 氢云链整理
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能否保持理性发展,避免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情况重演?让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为氢云链整理的2019年「报告」氢能汽车推荐目录,欢迎收藏与转发!敬请关注氢云链更多「报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19年新能源推荐目录汇总:33家车企,9种车型,100款氢能汽车

4. 2019年氢能乘用车销售情况如何?

随着汽车电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车型也是越来越丰富,除了保有量不断增加的纯电动汽车之外,还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以及氢能源汽车。那么在过去的2019年,氢能乘用车的销售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还是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虽然各国都在不断发展氢能源汽车,但是保有量相对较少。不过在过去的2019年,全球范围内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达到了约7500台,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约90%。其中现代NEXO销量约4818台,丰田FC Mirai销量2407台。本田Clarity FCEV销量为349台。

其实除了不断发展纯电动汽车之外,各国也在加氢能源汽车发展,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就是其中之一。氢燃料电池与纯电动汽车所搭载的三元锂电池或磷酸铁锂电池不同的是,氢燃电池并不是储能设备,而是更像一个化学反应设备,通过氢与氧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从而驱动车辆前进。而且在过去的2019年,燃料电池的出货量增长约40%,也说明氢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

不过就目前来看,氢能源汽车的发展依然存在阻碍,而最主要的就是加氢站的建设成本高昂以及氢能的储存运输等问题。另外,虽然氢能储量丰富,但是氢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能源效率较低,会造成大量的消耗。而这点也是技术难题之一。不过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虽然目前销量与纯电动汽车等其他车型相比存在着差距,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氢能乘用车也能够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 年终盘点 | 2019年汽车圈八大热门事件

2019年,汽车圈发生了不少“故事”。
戈恩大逃亡,庞青年“水氢车”,汽车限购松绑,PSA&FCA宣布合并,奇瑞“混改”……这些一度霸占媒体焦点、牵动汽车人神经的大事件仍然历历在目,而由这些话题引发的争议也还在继续。
接下来,《一品汽车》就带大家一起来回顾2019年汽车行业八大热门事件。
01
戈恩大逃亡

“戈恩神秘逃离日本”堪称是汽车行业2019年底最受关注的一部“大戏”。
12月31日,当全世界都在准备迎接新年钟声的时候,已经在日本待了400多个日夜的卡洛斯·戈恩出人意料地从远在日本东京的一处豪宅,“穿越”到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按照戈恩的说法,他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自由,也摆脱了“歧视猖獗、被操纵”的日本司法体系。但是这一切远远没有结束。
戈恩的这一逃,惹怒的不止是日本检方。此前与他并肩作战过的西川广人以及多位日产高层也都对其行为表示了谴责。戈恩在今年1月8日的新闻记者回上坦言,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指控,包括此前的瞒报收入等,都是日产的“阴谋”,而在自己接受调查期间,日本司法系统又使其遭受了不公正的“迫害”,为了不让自己“死在日本”,这才费劲心思逃离。目前,对于逃离的细节及方法,戈恩依然守口如瓶。
且不论戈恩与日本检方谁在说谎,就目前的形势看,这场“大戏”远未迎来结局。而相比戈恩会否被引渡回日本接受调查,外界更关心的,似乎是这场“大戏”的幕后导演究竟是谁?不管是谁,我们现在几乎可以肯定的就是,随着戈恩与日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基本已经锁定了“解散”的命运
02
庞青年“水氢车”
2019年5月底,一则“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的消息,直接将庞青年与他的“车载水解制氢氢能源汽车”送上了热搜。与此同时,南阳这座几乎是籍籍无名的小城市,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头。
“加水能跑”、现场试验、出水能喝、年底量产……在媒体的关注与不断询问下,彼时的庞青年用极具自信的语气回应了外界的质疑。虽然外界声音仍有多数表达的是对庞青年本人以及他的“水氢车项目”的质疑,但当时的南阳政府部门自始自终都站在庞青年那边。
没成想,仅仅在半年之后,庞青年的“青年汽车”就再次喜提热搜。2019年11月10日,人民法院公告网刊登的一则破产文书显示,“因杭州青年汽车的破产财产已经分配完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二十条之规定,本院于2019年10月21日裁定终结杭州青年汽车破产程序”。
虽然庞青年的“水氢车”项目并未受影响,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也许这辆“加水就能跑”的氢能源汽车实现量产依然是遥遥无期,而庞青年除了“老赖”、“画饼大师”等头衔之外,将来能否真的凭借独特的研发技术一举翻身,谁也说不准。但一品君必须要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不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最终还是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3
纯电动车轮番起火

过去的2019年,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接踵而至。
2019年3月26日,中国广州某小区地下停车场Model S发生了自燃;4月21日,一辆停在上海某地下车库中的特斯拉Model S突然自燃爆炸;4月22日,西安蔚来服务点一辆正在维修中的ES8发生燃烧;5月3日,一辆特斯拉S型车在旧金山的一个私人车库中突然自燃;5月12日,一辆特斯拉Model S电动汽车在新蒲岗广场停车场发生自燃……
多起新能源自然事故的发生,让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再度被聚焦放大。
这也反映出来两个核心问题是:首先,纯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的确有待完善,尤其是电池安全性需要进一步保障;其次,相比汽油车的开发周期、技术体系、碰撞测试、质保服务等,纯电动汽车做的功课依旧不足且对消费者而言依旧神秘。
针对纯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曾公开强调,安全性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必须保持的底线,安全造车,造安全车是新能源车企在这个时代应该保有的正义。
眼下,不论是对于特斯拉、蔚来汽车还是国内其他所有正在进行电动车研发和制造的企业而言,当下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正视及解决技术问题,对造车心存敬畏之心。
04
国五、国六排放切换

2019年7月1日起,“国六”排放标准在全国十五个省市施行,各地“国五”车型进入清库存的最后冲刺阶段。但整个切换的过程,却引起了国内汽车终端经销体系的剧烈动荡。
早在2019年5月底,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向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商务部、公安部等部委提出了《关于提前实施 国六排放标准对汽车市场影响的情况报告及建议》,希望各切换地区为国六切换留出过渡期,并建议明确要求 汽车生产厂家停止向上述区域经销商销售“国五”汽车。
最终的实施情况是,大部分的主机厂和经销商都在按计划执行切换,有的对于国六标准早有预警,提前做好了 应对准备,按部就班地进行切换,不过也有一些经销商和厂家存在国五车库存过高的情况。因此,赶在国六实 施之前的降价清库,也让整个终端市场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流通行业存在汽车产销模式、市场价格倒挂、渠道网点过剩三大矛盾,在短期内无限被放大。经销商通过降价去消化库存,结果是购销价格持续倒挂。价格战成为经销商市场竞争的手段,既伤害了厂家品牌的竞争力,又损害了汽车市场的有序发展。
05
PSA&FCA宣布合并

在“抱团取暖”的共同诉求下,FCA与PSA的手或将正式握在一起。
2019年12月18日,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联合发布声明,双方正式签署了合并协议,规定双方业务以50:50的比例合并,以创造全球销量第四、收入排名第三的汽车集团。
公告中显示,合并后的公司年销量将达到870万辆,这也成为仅次于大众集团、丰田汽车和雷诺-日产联盟之后排名第四的汽车制造商。根据估算,新成立的联盟市值约为460亿美元,超过了福特汽车。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FCA和PSA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而联盟也是双方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业绩改观的一个新起点。FCA与PSA达成协议后,意味着今后双方相互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两个集团以成本更低、机制更灵活的方式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而且为当前形势下汽车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06
新能源车补贴新政

2019年3月26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通知于发布之日开始实施,将有三个月的过渡期。按照新能源补贴新政要求,6月25日补贴过渡期后,购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的车主将不能再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补贴。
随着新能源补贴标准逐步减少,对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新能源市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政策收紧、补贴额度下降,不仅倒逼新能源汽车开始注重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让企业们逐渐从跟随政策转向寻求市场需求,进而实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07
汽车限购“松绑”

2019年4月份,一份关于对《进一步扩大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消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引起极大关注。
《征求意见稿》指出,对已实施限购汽车的区域,2019年和2020年车牌增量指标数量须在2018年基础上分别增加50%、100%,且要求取消无车家庭购车的限制,对小客车更新指标的申请也不得设置数量限制。同时,新能源汽车更新消费的支持,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施限行限购,已实施的必须取消。
过去几年,因为全国多地实施了限购政策,也导致了许多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望车兴叹。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限购政策极大程度的抑制了汽车消费的“刚需”。
从目前来看,与大多数一二线城市一样,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出直线上升之势,随之而来的是消费水平急剧增高。而汽车作为人们基本的生活工具,已经快速地走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国家放宽汽车限购,可以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创新消费供给。
08
奇瑞“混改”

2019年12月4日,奇瑞增资扩股这一项目,终于尘埃落定。
根据长江股权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奇瑞控股”)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股份”)的增资扩股项目均已成交,投资方为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下称“青岛五道口”)。
公告中显示,青岛五道口在奇瑞控股、奇瑞汽车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0.99%和18.5185%。增资扩股交易全部完成后,青岛五道口在奇瑞控股的持股比例将达到51%,在奇瑞汽车的直接持股比例为18.5185%,加上通过奇瑞控股间接持有的32.4815%,总比例也达到51%。
正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崔东树所言,增资扩股对于奇瑞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首先增资扩股使奇瑞扩充了资金,这有利于奇瑞在技术研发、体系改造方面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年终盘点 | 2019年汽车圈八大热门事件

6. 氢能汽车是否好用

氢能汽车的确好用
近日,中国重汽设计制造的氢动力码头牵引车正式下线,标志着国内首款氢燃料码头牵引车问世。这一能源技术革命,不仅实现了可再生资源对汽油的替代,而且为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对策。 
 
氢动力码头牵引车(图片来自网络) 
氢能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人类的战略能源发展方向。 
 
氢能源(图片来自网络) 

理想能源 
氢(H)是自然界存在的最普遍的元素,它大约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储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 
作为一种理想的新能源,氢能源有它独特的特点:所有气体中,氢气的导热性最好,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因此在能源工业中氢是极好的传热载体。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汽油发热值的3倍。  
 
氢能与常规能源的热值比较 
氢本身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而且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 
 
氢能源(图片来自网络) 
氢能汽车 
现在有两种氢能汽车,一种是全烧氢汽车,另一种为氢气与汽油混烧的掺氢汽车。 
掺氢汽车的发动机只要稍加改变或不改变,即可提高燃料利用率和减轻尾气污染。使用掺氢5%左右的汽车,平均热效率可提高15%,节约汽油30%左右。 
 
氢能汽车(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近期多使用掺氢汽车,待氢气可以大量供应后,再推广全燃氢汽车。 掺氢汽车的特点是汽油和氢气的混合燃料可以在稀薄的贫油区工作,能改善整个发动机的燃烧状况。 
 
氢能汽车结构(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目前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较严重,汽车发动机多处于部分负荷下运行,采用掺氢汽车尤为有利。特别是有些工业余氢(如合成氨生产)未能回收利用,倘若回收起来作为掺氢燃料,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都是十分可观的。 

氢能安全 
对氢燃料电池车而言,氢的安全利用显得尤为重视。例如由于制造的缺陷,或者受到尖锐物体的撞击,储氢罐发生破裂;泄压装置的失灵导致严重泄漏,或者有火源时打开泄压装置;储氢罐产生不可察觉的裂纹,导致氢气的缓慢泄漏,或者储罐与输氢线路连接错误等。 

氢燃烧(图片来自网络) 
对此,通过更加严格的储氢罐制造标准和泄漏检测手段,或在氢气中加入气味剂,设计更加安全的输氢线路和更可靠的启动系统,能够避免危险或者将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7. 氢燃料与氢能源清洁汽车应用现状

氢作为二次能源来源广泛,也算得上是“地球村”最为丰富的资源。它不仅可以来源于化石能源的工业副产品,还可以通过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不稳定供电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还可以从煤气、天然气、细菌分解得到,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在中学化学就有实验室测试过将氢气电解,点燃冒着蓝色火焰的场景,其实它更重要的是“可再生”和“重复利用”。

目前氢的制备主要有水、生物、石化燃料制氢。氢能源的转化效率比石油高出10倍之多,目前,汽车领域氢能源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燃料电池和氢气发动机。可再生能源制氢是可预见性燃料发展的最高点,所以现在的车企都要造氢能源车,氢能源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念一遍,氢排第一,量子小但是数量多。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他的主要化合物的形态存储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据科学家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000倍。
二是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原料、化工原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千焦/公斤,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三是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体积分数占3%-97%范围内均可燃烧。
四是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燃烧最清洁,除生成水和氮化氢外,没有内燃机烧汽油还烧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化合物、粉尘颗粒物等等对环境有害物质,少量氮化氢经过处理,又变成氮气和氢气,生成的水继续循环使用。
五是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在热力发动机中产生机械功,又可以作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用做结构材料。
氢作为发动机燃料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氢的燃烧速度快,易产生早燃,进气管回火。氢的能量密度低,无论采用低温液化、高压压缩,还是其他金属吸附的方法,燃料及附加设备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另外就是氢的制造成本目前比较高,太阳能制氢的成本是汽油的100倍,如果有先进的制氢设备面世,利用太阳能的高效廉价,燃料电池技术进步,储氢技术的突破,我们将会有大量的氢作为能源的动力机械,不仅限于汽车。
氢能源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包括了发动机、制氢技术、储运方式三个重要环节。
采用氢能源的车用发动机主要有两种:氢燃料发动机和燃料电池发动机。氢燃料发动机分为纯氢燃料发动机和掺氢燃料发动机。纯氢燃料发动机是通过对现有汽油机进行适当改装后直接燃用氢气,氢气可以在排气管内与空气预混,也可以直接喷入气缸行成混合气体燃烧。掺氢发动机多多都是将氢作为汽油机的部分代用燃料,掺氢燃烧可以大大改善汽油机的性能和排放污染。目前国六OBD排放在线监测系统中,速锐得已经服务多家掺氢项目,降低重型柴油车的排放污染,提升燃烧效率。
燃料电池是一种等温进行,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高效、无污染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电子通过外电路做功并构成电的回路,依靠电能驱动汽车,生成的水不稀释电解质,而是通过电极随反应尾气排出,只要能保证燃料和氧化剂的供给,燃料电池就可以连续不断产生电能。
制氢技术和储运方式就不展开了,都是大课题,和我们本身业务相关性不强,不展开理解。氢燃料汽车目前使用的内燃机是在传统内燃机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后可以直接用氢为燃料进行燃烧,产生动力。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和NOx,不会产生颗粒、积炭等,从而大大减少了发动机的磨损和减轻润滑油被污染的程度,是目前发动机最清洁的燃料。但其效率低,大约只有38%左右,且由于氢燃料热值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和点火范围宽等特点,氢燃料发动机容易出现早燃、回火、敲缸、发动机热负荷高等情况。燃氢汽车不会污染环境,是一种友好的绿色交通工具。
近年来随着燃料电池制造技术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同时也迫于保护环境的压力,车企大佬们布局了氢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车用的氢燃料电池主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利用氢和氧发生电化学反应而不是通过燃烧产生电,生成水,整个过程清洁无污染且高效,易操作,是未来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随着各国各公司对燃料电池的巨额投入和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燃料电池汽车必将取代内燃机汽车,从目前电动汽车来看,电动汽车也将长期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氢作为汽车能源发展的制约因素还有如下三点:
一是高成本。氢能的获得、制取过程中要耗费大量能源,如不可再生资源、电能、核能等;作为气体燃料,它的储存、运输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目前国内加氢站的基础设施还不多,全国加起来也就几十个,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很大的投入。
二是安全性。氢气密度小、容易着火和气化,因此在氢气的制取、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都可能面临泄露和爆炸的危险。而现在的技术条件也无法保证氢气在不同状态下的性能。
三是制氢有污染。它本身是转换能源,目前有两种方式获得氢气,一是电解水,二是天然气重整。方法一世界绝大部分地区最廉价的电力是靠烧煤获得,如果采用电力能源来来电解水,会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方法二天然气和水蒸气反应除了生成氢气外,也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氢能源车本身不排放二氧化碳,但是制氢过程释放的二氧化碳可能比传统汽油发动机释放的更多。
为了缓解石油资源紧缺带来的压力,各国政府和相应的机构在氢能源利用方面都制定了积极的政策和投资计划,世界能源巨头也积极参与了氢能的研究和利用。
速锐得科技在氢能源领域,于2017年就开始针对丰田氢能源汽车Mirai进行整车控制策略的研究,这个车全球比较罕见,看上去像是改装型的氢能源车,大体价格在300多万零部件通用化程度很高,尺寸比奥迪A6还要大一点,主要是气罐占了不少的空间,第一代续航说有500多公里,实际在450多公里左右,由于加氢站点少,加氢比较麻烦,有加氢5分钟,路上2小时的说法。但是丰田氢能源汽车Mirai是具备规模化、商业化、技术相对成熟的车型,在氢燃料电池车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行业先驱地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氢燃料与氢能源清洁汽车应用现状

8.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只看丰田Mirai?别忘这几家中国企业

 [汽车之家 行业]?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默契:囿于政策、技术、成本和商业模式等多个因素,我国优先发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则被看作“储备性”路线,多年来不温不火。
 即便早在12年前,我国就有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亮相,但是它们始终没有被投向市场,甚至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难道,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在中国市场没有前景吗?未必如此。

 沉寂多时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正迎来一次产业小高潮。近两月来,长城、广汽、宝马等多家整车企业陆续发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相关规划。其中,广汽将在2020年内开展示范运营。多年来在商业化道路上缓速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开始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
■ 燃料电池乘用车产业“小高潮”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这次“挣”回了一些面子。
 此前,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先发优势似乎都在国外企业。2014年12月,丰田汽车推出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轿车丰田Mirai。彼时,丰田汽车公司Mirai燃料电池车开发负责人田中义和称,丰田之所以在2014年底将Mirai推向市场,与日欧美等国对氢燃料电池汽车达成共识有关。同时,相比2008年,氢燃料汽车开发成本降低了95%。
 2015年前后,日韩系和欧美系车企不断公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严格来算,早在2013年12月,现代就推出量产现代ix35 FCV车型;2016年本田推出CLARITY车型;2017年戴姆勒也推出全新氢燃料申池GLC-CELL概念车。

『丰田Mirai』
 反观中国车企,则没有像丰田、现代和本田那样开展实质性进展。2014年上海车展,上汽亮相第四代荣威950插电式燃料电池汽车,最大续航里程400km。2016年,奇瑞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展示了一款艾瑞泽3燃料电池增程电动车,增程模式下可实现续航350km。不过,这仅是上汽和奇瑞的技术性展示。
 2020年到来,中国车企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的不同以往的动作,让人感受到了一波产业“小高潮”。
 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三家整车企业陆续发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规划,并提出量产车型上市计划。7月20日,长城汽车发布“柠檬”平台。“柠檬”平台车型将匹配第二代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续驶里程可达1100km。根据规划,长城汽车首款氢燃料整车平台将在今年年内推出,并于2022年展示小批量氢能源车队,2023年推出成熟的燃料电池乘用车车型。

『广汽新能源Aion LX Fuel Cell在广汽科技日首发亮相』
 广汽也紧随其后。7月28日,广汽首款氢燃料电池车Aion LX Fuel Cell在广汽科技日首发亮相。而这款车型也不单纯是展示车,广汽计划在今年年内投入示范运营。
 造车新势力中也有燃料电池技术的簇拥者。8月10日,爱驰汽车在山西高平举办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技术奠基仪式,旗下甲醇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基地正式动工。工厂投资额2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8万台/套甲醇制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除了上述企业之外,初步统计,包括海马、云度、红旗、上汽大通、长安等车企都开始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进行布局。可以说,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布局情况来看,目前中国车企数量最多。这会是中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崛起的开始吗?
■ 为什么要搞燃料电池乘用车?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搞氢燃料电池汽车。
 我们来看看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有几组数据:一、目前我国70%和40%以上的石油、天然气都依赖进口;二、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占全球29%;三、我国可再生能源占比约为14.86%,“三弃”(弃风、弃光、弃水)规模约为515亿度电;四、我国燃煤发电效率水平在38%-45%之间,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0.506吨标准煤/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

 中国曾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排放量将达到峰值。如何完成这个承诺?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去碳的有效途径。当氢与氧发生反应之时,最终生成的便是水,无碳、无色、无味。
 从大战略上来看,“去碳从氢”是未来必然趋势。当然,落实到具体产业,具备规模化优势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必不可少。如果没有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带动,中国要兑现2030年承诺,恐怕要打一个折扣。
 再看看燃料电池汽车的优势。氢燃料电池汽车(Fuel Cell Vehicle,FCV),简而言之就是以燃料电池产生的电能为驱动力的新型电动汽车。相比传统汽车,FCV具有对环境零污染,加氢只需几分钟,续航里程足以满足用户需求。仅从产品本身来看,FCV优势十分突出。
 其实,中国车企也从来没有忽视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2008年开始,中国车企就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不断投入。上汽、奇瑞、一汽、北汽、长城、爱驰等车企都展示过燃料电池乘用车产品。初步统计,2008年以来,国内市场先后出现20多款燃料电池乘用车。
 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教授如此解释,从技术角度来说,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技术还不太成熟的时候,发展商用车难度相对较小。乘用车对相关零部件技术成熟度要求更高,推进难度也更大。
 另一个原因便在于国家政策导向。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集中公共交通、物流板块,这样国家管控难度较小,从补贴角度来看也更容易操作。再加上地方政府力量的介入,公交车这样的区域性、公共属性强的产品,更成为重点支持的对象。
 因此,有人认为我国乘用车更适合走纯电技术路线,大可不必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这个观点有失偏颇。我们从商、乘车型占比来看,截至2020年6月,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7亿辆,其中载货汽车仅为2944万辆,即使再加上公交车辆,商用车保有量占比也不高。
 如果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仅拓展到商用车领域,那么整体市场容量将十分有限,这对我国节能减排贡献度远远不够。其次,未来加氢站基础设施利用率也会偏低。再则,氢燃料电池技术能否经得起考验,也必须深入私人消费领域。
 从国际经验来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市场成绩也有目共睹。2015年以来,韩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持续上涨,2018-2019年期间更是大幅增长,其中2018年同比增长达到509.8%;2019年销量突破4000辆。日本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则在2017、2018年下滑后,2019年实现回升,2020年也将预计处于稳定回升趋势之中。
 我们再以现代Nexo氢燃料电池车型销量数据为例,2018年,现代共计售出966辆Nexo;2019年达到了4987辆;2020年上半年销量为3292辆。现代汽车方面预计,该款车8月销量或将超过1万辆。

『现代Nexo将会是全球第二款销量过万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这么来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走向市场,虽然暂时还不能称之为成功,但也算小有成就,至少获得了一次经受市场检验的宝贵机会。
■ 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瓶颈在哪里?
 当然,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并非易事。
 戴姆勒不久前就宣布,终止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计划。这意味着,这项自2013年起与福特和日产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宣告停止。戴姆勒放弃燃料电池项目,核心原因就是制造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成本太高。
 横亘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第一道难题就在于成本。乘用车作为直面消费者的产品,价格是决定其购买的重要原因。有机构对氢燃料电池汽车造价进行了初步统计,一辆燃料电池车的价格是锂离子电动车的1.5倍到2倍,是燃油车的3-4倍。如果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成本依旧居高不下,未来也将很难有市场。

 基础设施是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面临的第二道障碍。如果未来由于加氢站布局不足,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纯电动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呢?截至目前,我国运营中的加氢站有59座,建设中的加氢站53座,规划建设中的加氢站20座,推动非常缓慢。
 技术问题当然也不容忽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马天才说,从产业链上看我国氢燃料电池发展,整车水平、系统水平和国外差距不大,不过越靠底层的关键材料越薄弱。
 比如,电堆占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本25%以上,其核心材料几乎全部依赖国外厂家;在催化剂领域,国内消耗量是国外3-5倍,且主要来自国外企业,国内仅有几家企业可小批量生产;此外,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等,都主要依赖国外企业供应。

 不过,我们认为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产业迎来了春天。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林琦把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开发阶段,包括丰田、本田、奔驰等乘用车企业牵头的燃料电池技术开发,为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很多技术难题的突破。
 第二个阶段为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开发阶段。过去三四年时间里,全球范围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燃料电池商用车保持快速增长。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大家都把目标和未来逐渐看向了长续航、高重载的商用车方向。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从2020年起,是燃料电池汽车新征程的开始。氢能应用在全球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商业化的场景已逐渐实现落地,且在持续开拓过程中。

 为什么说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走向了新阶段?林琦从四个维度解释,第一个维度是壳牌、英国石油公司、中石化、中石油等能源端企业进入氢能行业,着手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个维度是从产品端看,多家主流汽车公司、零部件公司也开始着手产品规划;第三个维度是从应用场景端看,越来越多氢能商业化公司也纷纷入局;第四个维度来自于政府政策和扶持计划。
 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形势正在向好。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针对燃料电池汽车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中就提及,广州市燃料电池乘用车将主要在出租车、租赁等公共出行领域进行投放,并计划在2022年达到百辆左右投放数量。
 从近期来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性运营,或者采用租赁形式进行推广,将是一个合理选择。长期来看,随着示范运营规模逐步扩大,成本进一步下降,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走向普通消费者,只是时间问题。

 尽管如此,这一切也不会来的那么快。按照章桐的预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还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至少要5年左右时间,消费者才有可能小规模购买。(文/汽车之家 李争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