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024-05-24

1.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六大问题、挑战:

  第一个是投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无论如何绕不过投资。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投资。但投资又带来了产能过剩、增长水分等很多问题,所以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剩”的悖论,在新常态下需要进一步解决好这个悖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对投资进行一些新的处理。

  第二个挑战是债务率上升和杠杆率飙升。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是因为发达经济体杠杆率上升、债务上升导致的债务危机。在危机发生时,我国的杠杆率和负债率都不算高,但这几年都飙升了。我国的实体经济总负债杠杆率的占比目前还不高,但是企业的负债非常高,实际上与国际比较都是这样。

  第三个挑战是城镇化问题。原来城镇化是开发计划,买地、卖地、招商,现在需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重新看城镇化,要从土地市场一体化的角度看城镇化。城市化是为了提高效率,城镇化的社会含义意味着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个挑战是房地产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从体制上削弱了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经济社会基础。另外,城镇化战略的转型,终止了住房市场发展的传统动力。未来城镇化将不再主要体现为开发区化的城市规模扩张,所谓10-20年的刚性需求是否还存在,需要认真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城乡土地一体化时,房价上不去了。再加上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绝对大于需求量,居民的购房意愿急剧下降。

  第五个挑战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可能长期化,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理由有三点: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仍控制在40%以内,处于国际通行的60%债务率控制标准范围内,但是如果不加以处置,长此以往就会成为大问题;二是中国整体的资产负债表仍然健康,我们可在不对经济健康造成较大损失和对经济增长速度造成较大不利冲击的条件下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单一制的政体,使得我们也有此能力;三是中国可供选择的去杠杆空间仍然很大,包括政府资产的转卖、债转股,长、短期债务重组转换,拉长负债久期,降低期限错配风险等。以上使得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其实也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方案。

  第六个挑战是金融问题。量宽、价高是金融的主要问题。量宽是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但利率很高,这是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这一问题经常发生并且长期持续,导致我国金融结构中存在种种障碍。理论上说,这一现象阻碍了货币向信用的转移,货币向信用转移过程中,每转移一步就加一下价,最后到实体经济手中便贵了。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六大问题、挑战:

  第一个是投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无论如何绕不过投资。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投资。但投资又带来了产能过剩、增长水分等很多问题,所以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剩”的悖论,在新常态下需要进一步解决好这个悖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对投资进行一些新的处理。

  第二个挑战是债务率上升和杠杆率飙升。这次全球经济危机是因为发达经济体杠杆率上升、债务上升导致的债务危机。在危机发生时,我国的杠杆率和负债率都不算高,但这几年都飙升了。我国的实体经济总负债杠杆率的占比目前还不高,但是企业的负债非常高,实际上与国际比较都是这样。

  第三个挑战是城镇化问题。原来城镇化是开发计划,买地、卖地、招商,现在需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重新看城镇化,要从土地市场一体化的角度看城镇化。城市化是为了提高效率,城镇化的社会含义意味着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个挑战是房地产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从体制上削弱了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经济社会基础。另外,城镇化战略的转型,终止了住房市场发展的传统动力。未来城镇化将不再主要体现为开发区化的城市规模扩张,所谓10-20年的刚性需求是否还存在,需要认真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城乡土地一体化时,房价上不去了。再加上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绝对大于需求量,居民的购房意愿急剧下降。

  第五个挑战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可能长期化,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理由有三点: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仍控制在40%以内,处于国际通行的60%债务率控制标准范围内,但是如果不加以处置,长此以往就会成为大问题;二是中国整体的资产负债表仍然健康,我们可在不对经济健康造成较大损失和对经济增长速度造成较大不利冲击的条件下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单一制的政体,使得我们也有此能力;三是中国可供选择的去杠杆空间仍然很大,包括政府资产的转卖、债转股,长、短期债务重组转换,拉长负债久期,降低期限错配风险等。以上使得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其实也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方案。

  第六个挑战是金融问题。量宽、价高是金融的主要问题。量宽是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但利率很高,这是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这一问题经常发生并且长期持续,导致我国金融结构中存在种种障碍。理论上说,这一现象阻碍了货币向信用的转移,货币向信用转移过程中,每转移一步就加一下价,最后到实体经济手中便贵了。

3.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日益扩大的
贫富差距
、产业结构转型的缓慢。这三大问题已经成为阻碍
中国经济发展
的致命因素。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 十八大之后市场关于经济方面有哪些创新?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摘自十八大报告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

  世界经济史证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靠创新引领的发展,是创新促使经济发展,不断从已有的层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众多的经济学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创新,认为经济发展并非是已有产业的单纯数量增加,而是质的飞跃,是产业突变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着经济发展。

  人类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经济学家熊彼特考察了经济发展中的周期,认为重大创新引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长周期。例如,大约从1783年到1844年是所谓的产业革命时期,而且专指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长波是从1842年到1899年,是所谓的“蒸汽机和钢铁时代”;到20世纪的20年代末,是电器、化学和汽车对于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

  近期的情况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末以及21世纪初的世界性的经济发展,主要是IT产业和网络技术引领的结果。用新的所谓知识经济的成果去改造传统产业是这一时期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2008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之所以迟迟难以走出低谷,尽管原因很多,但没有产生新的产业兴奋点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于创新的非均衡出现。马克思的超额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哪个资本家率先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哪个资本家就可以获得超额的社会回报。同理,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哪个国家率先实现了创新,哪个国家便可以率先发展,并且具有正的马太效应。

  市场经济是创新的机器

  历史证明,虽然在其他社会形态下也有创新,但批量的、使创新成为常规的只能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推动创新,首先在于激烈的竞争和短暂的超额利润的压力使得企业不得不创新,不创新就难以生存。在市场经济下,充分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得利润被迅速地平均化,而市场的压力又使得企业不能不把创新作为生存的常态举措。市场对创新者的奖励是超额利润和持续发展,对在创新方面落后的企业的惩罚是淘汰出局。实际上,即使在创新方面走在前沿的企业,也只能获得短暂的超额利润。

  其次,经济周期、特别是下行期的压力是激励创新的杠杆。在经济发展的高潮时期,人们对未来投资作乐观预期,投资增多,产能增大。然而随着产能的增加,市场随之变得饱和直至萧条,进入经济周期的下行期,即危机阶段。危机阶段具有挤出泡沫,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按照效率最大化原则重新配置资源的功能,结构调整和创新更多发生在这个阶段。对于这种现象,马克思曾经总结性地指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契机。这里的固定资本更新,讲的正是创新,是新产业、新产品的出现。因此,虽然市场经济国家从来都没有消除过经济周期中的下行阶段,即危机阶段,但他们的创新和经济发展却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蓬勃发展。

  更多的创新之所以发生在经济下行阶段,原因在于危机以及价值规律作用的强制性。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指出,这种强制性作用“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市场经济下的创新之源。

  最后,市场经济的文化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作为一种体制,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有很多要点,例如正确地对待财富、讲诚信等等,尤其是其特有的冒险精神及容忍不同于传统思维的氛围,是有利于激发创新的。

  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在创新中人才很重要,实际上制度比人才更重要。正是因为市场经济下一系列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才使得创新成为市场经济的常态。比如,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反过来支持了教育,刺激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本投资,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再比如,企业的自由进出,独立的基础科学研究,知识产权的保护,基于投入与收益的比较的创新,避免了在创新问题上的弄虚作假等,都是市场经济中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消费性需求,社会的消费性需求拉动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企业家的职能就在于把人们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把抽象的需求变成形象的、可以操作的需求,甚至可以理解为在新的层面上创造一种新的需求,由此而使本企业盈利并长久生存,使社会经济充满活力,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一个企业家一旦不创新了,他就不是企业家了。

  企业家的创新不同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是瞄准市场需求,遵守投入和产出规律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家更像商人,把握着创新的市场走向。市场经济下企业家的创新是永远没有止境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比喻企业家的竞争和体育运动很相似,像拳击比赛一样,“存在着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功的欢乐。”马克斯·韦伯则说:“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政府需要做的是创造能使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创造能有利于千千万万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环境。在当今世界,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能够造就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就充满生机,经济就蓬勃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正确地界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这对创新驱动十分重要。创新驱动是让企业家在广阔的市场中去探索、去试验。政府退出市场,回归到能够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领域,是创造良好竞争环境的关键所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政府必须是有限的政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5. 十八大召开以后国内经济形势会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政府会逐步放开对经济的管制,取消大批审批事项,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强化市场经济地位,推进公有制经济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市场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结构性减税,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出台了一系列预调微调的政策措施,对增强市场信心、促进经济企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组合来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好的,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正在继续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随着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中国经济有望进一步企稳。
  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缓慢,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保护主义抬头,我们对外贸易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从国内看,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十八大后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政策的预调和微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总之,政府有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强化市场在资源分配的作用,经济由激进模式向平稳前进转变。

十八大召开以后国内经济形势会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6.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内经济形势及其错综复杂从国际上来讲哪几项是全球问题性问题?


7. 十八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提出怎样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八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提出怎样新的要求

8. 1、十八大召开后,中国经济社会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国际形势也从未如此复杂。受债务危机蔓延、增长动力呆滞、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其他深层次问题困扰,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有可能陷入长期低迷,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世界许多地方风波迭起,争执频仍,局势惊心夺目。中国如何处理与大国、发展中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关系,面临新的考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规避风险,抓住机遇,需要新的运筹帷幄。对于世界而言,如今中国的体量已是如此之大,它的改变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新难题、新挑战也好,新形势、新期待也好,都意味着中共要在十八大召开的这个“关键时刻”制定新措施,拿出新办法,由此迈步进入新境界和新天地。
  此间舆论称,中共十八大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继承了前三十多年的成就、经验以及尚未解决的难题,要为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才有可能令中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共将通过召开这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总结过去多年来尤其是十六大、十七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在理论建设、政治路线、人事安排和工作措施等方面确定中国未来方向,会上将选举产生的新的中央领导层也将接过上一辈传递的火炬,统一思想,凝聚信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领导国家实现民族全面复兴的接力赛,并以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世界注入信心,向互利共赢迈出更大步伐。
  十八大召开时,人们都会拭目以待,因为这有可能意味着中国乃至世界更大变革的新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