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的经济

2024-05-13

1. 中华民国的经济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全国共有92个城市对外开放,铁路和汽轮将这些城市与外界联接。新的职业和中外企业在这些城市发展起来,工业增长率在1912-1920年间高达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暂萧条, 1923-1936年,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长率为8.4%,整个1912-1949年,平均增长率为5.6%。而在二战前民国时期,尽管连绵战争,工业增长率仍高达8-9%。传统的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外国产品对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压力,因而使中国民族工业在第一次大战期间有机会发展的看法是武断而没有根据的,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下降,使很多工业项目因缺乏所急需的设备不得不延缓。外国投资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之命题并没有实证资料支持,中国人所有的现代工业在总现代工业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战前一直没有下降,而中国人均外国投资在1914年是3.75美元, 1936年是6.97美元,比印度和拉丁美洲低得多。1930年代外国投资只占国民生产净值的1%。而抗日战争时外国投资比重最高的是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其经济发展是二战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部分,当时整个中国的投资率是5%,而东北1937年高达17%, 1939年高达23%。这主要是日本经济法律制度对私人企业产权的保护很好,政府不办国营企业,没有什么机会主义行为。日本人在东北的高投资率也刺激了中国私人企业的发展。 民国时代的土地制度由于1930年土地法的颁布而较清末更为成熟。但由于缺乏长子继承权,战乱连绵,制度化的土地市场仍不发达,所以每户土地分割为很小的数块。1910年户均土地为2.62公顷 , 1933年为2.27公顷。民国时土地所有权分布虽然不平均,但比其它落后国家要平均,73%的家庭平均每户拥有15亩地,他们的土地占全部土地的28%,而5%的家庭户均拥有50亩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的34%。民国时期资本主义式的雇工租地大规模商业化农业经营并不普遍。1930年代,50%的农业人口与租佃制有关,30%的佃农耕作的土地完全是租佃的,20%以上的佃农耕种自己的土地同时租佃部分耕地。长江流域细密的水路运输网被用来形成区域性粮食市场,因此此区域的分工专业化、城市化、原始资本主义自宋朝以来都是中国最发达的区域。这里专业性的租佃经纪人出现了。佃农并不一定非常贫穷,有的佃农大户反而比小自耕农富有,他们已形成资本主义式租佃,雇工商业化农业经营的萌芽。中华民国内政部1932年对849县的调查记载了租佃契约的多样化, 220县租地压金非常普遍,租金主要采取现金、实物固定地租和分成地租三种形式。国民政府1934年的调查报告说50.7%的佃农以实物付固定租金,28.1%付分成租, 21.2%付固定现金租,而1934-1935年的土地调查显示这三组数字分别为 60%、15%和24.62%,而劳务租占0.24%。分成地租的多少依地主是否提供种籽、工具、耕畜而不同,分成地租的租金高于固定实物地租12.9%,其又高于固定现金地租11%。在地主不提供种籽、工具、耕畜的情况下,平均地租约为43.3%。固定实物地租在佃农比例高、产量高的产区较为普遍。1930年的土地法中有一条款给予佃农无限期续约权,除非他主动收回土地自耕。这种条款并不利于有效率的土地制度的形成。虽然这一条款在三四十年代的国民党治理区域并未严格执行,它却为后来的土改开了侵犯财产权的先例,因而对经济发展有长期负面影响。国民政府在30年代还制定了将租金限制在37%的政策,这一政策只是少数省区于1949年实行。国民政府的限制租金政策在抗日战争时的八路军控制地区也普遍实行。这些政策也因破坏人们对自由契约制度的信心,而对经济发展有长远负面影响。3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力以水稻亩产量而言,稍高于明治革新的日本,比30年代的日本低30%,小麦单产相当于当时的美国,但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14。这都说明当时的中国农业虽没现代化,但也不是非常落后。但是整个民国时代,财产权由于民法、土地法、公司法的通过和实行而逐渐现代化。清末政府可任意侵犯财产的行为成为非法,中国传统的佃农的永佃权概念,及地主卖地后永远可以以原价赎回土地的概念都被现代土地自由买卖概念和司法案例所代替。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村保持着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基本自给自足的农村人口占人口的75%,农业产出占产出的65%。卷入较高分工水平的人口,主要是大中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6%。 民国时期的农村,虽然基本是自给自足的,但专业商人在商业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比一般落后国家要发达,这被称为商业资本主义或原始资本主义。上海、宁波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其它地区的国内贸易和主要在最终消费品生产中的分工是这些商人的主要生意。这种商业资本主义不但导致商业分工的加深,不同的专业商人处理贸易的不同环节,专业货栈的出现,专门协调,规定商业活动的行会和商会的出现,而且产生了相当发达的中国自己的金融网。山西票号就是这样一个适应商业发达后所需金融服务的网络,它发行发挥货币功能的票据及信贷。各种钱庄和当铺也在沿海和发达地区形成网络。各种习惯法和私法也发达起来,以调节发达的商业和金融活动中分工和相关交易以提高交易效率。长江流域的丝织业中已有相当发达的商人与手工业者之间的计件外包制。与清末不同的是,现代金融和贸易制度在民国时代发展起来。政府于1929-1930年摆脱了固定的关税额必须偿付战争赔款的束缚,完全获得关税自主权,增加了关税率。30年代政府也收回一些租界,但收回租界的经济效果是负面的。1930年进口税从银本位改为金本位,1928年盐税统一于全国财政系统,各种苛捐杂税统一成中央政府的税收及地方政府的土地税,1933年统一货币,几乎停止使用银两,1935年政府用外汇储备为支持建立起现代化纸币制度,银两完全被禁止用作货币。官方的中国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正式发行了纸币,政府开始试行年度预算,税收和财政报告制度都大大改进。现代政府债券制度也于1931-1932年发展起来。债券主要由国家政府银行及上海私人银行购买。国家政府银行同时发挥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功能,官商不分,使贪污和国家机会主义行为制度化。大私人银行通过与四大官方银行的人事交叉安排,也使官商勾结等坏资本主义的特色出现。但是与1949年以后的制度相比,私人银行业在民国时期相当自由和发达, 1928-1937年间,共有160家私人现代银行建立,它们拥有1,597个分支机构。现代银行资本从1928年的1.86亿元增至1935年的4.47亿元 , 存款从11.2亿增至37.8亿元。但由于四个官方银行的垄断地位,相当大的金融资源主要用来为政府提供统一战争的军费,用于提高交易效率的公共设施建设的比重太小,四大政府银行由于官商不分,也不能按市场竞争的规律有效地支持有利可图的经济发展。现代金融和纸币制度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因而促进分工的演进,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但是由于中国还没有真正统一,1928-1937年中央控制的财政收入70%用于统一战争,而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在1929年只到达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和河南五省。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于1931-1936年间只占国民收入的3.2-6%,大大低于美国政府1929年的8.2%。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府将大量日本私人企业收归国有,使官办企业对重工业的垄断大大加强,为日后中国工业国有化和扼制私人自由企业的制度发展创造了经济结构上的条件。民国后期由于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失利,金融财政体系崩溃,通货膨胀率高达200%。因此纸币成为政府抢劫人民财产的工具,人民纷纷弃纸币不用而回到商品货币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使纸币改进交易效率的功能不能发挥,因而分工水平大大下降,生产力崩溃。民国时代交通条件也表现了二元经济的特征。大部分货物仍是由落后的传统运输方式运输,1933年传统手工、木船、兽力运输方式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是现代运输方式的三倍。1915年日本在东北生产的焦煤5.74元一吨,运到汉阳是24.54元一吨,交易费用是生产成本的3.27倍。这主要是因为政治不安定,铁路建设迟缓造成。 清朝末年共修铁路9618公里,民国共修15000公里,其中三分之一由日本人在东北建设。清朝基本没有公路建设,国民政府部分由于统一战争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公路建设,共修成116000公里,大部分是1928年后国民党政府所建。从海关记录,非机动运输的货物于1920年代开始下降 。

中华民国的经济

2. 民国时期经济状况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全国共有92个城市对外开放,铁路和汽轮将这些城市与外界联接。
新的职业和中外企业在这些城市发展起来,工业增长率在1912-1920年间高达13.4%,1921-1922年有一短暂萧条, 1923-1936年,为 8.7%, 1912-1942年, 平均增长率为8.4%,整个1912-1949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而在二战前民国时期,尽管连绵战争,工业增长率仍高达8-9%。
外国投资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之命题并没有实证资料支持,中国人所有的现代工业在总现代工业中的比重在二次大战前一直没有下降,而中国人均外国投资在1914年是3.75美元, 1936年是6.97美元,比印度和拉丁美洲低得多。1930年代外国投资只占国民生产净值的1%。


扩展资料:

民国时期的领土范围
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并未列明何为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在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但在1953年重新将蒙古地方作为中华民国领土。
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积为1141万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则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三大国。
中华民国(败退台湾时期)实际控制领土包括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门、马祖、东沙群岛、南沙太平岛和中洲岛,总陆地面积36189.5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

3. 民国期间的中国经济处于当时世界上的什么水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点,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也成立了自己的资本主义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在1927年到1937年之间,中国的国民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后人称之为黄金10年。

那么到底民国期间中国的经济到底处于世界上的什么水平,下面我来进行详细的分析。总体而讲当时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还是落后的状态,但是经济体量在世界上还是很厉害的,凭借当时的经济可以武装几百万的部队,组建当时民国的经济体量是首屈一指的。

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10年间,整体的国家经济有了很长远的发展,尤其是轻工业和商业。但是,重工业发展的很慢,除了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发展的好,其他也不行,但是东北地区的重工业还被日本占领了。

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是民国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武汉等等。从GDP的发展速度上来讲,GDP10年间的增速保持在8%以上,可见只要有稳定的环境,中国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创造一个经济的奇迹,并且国民政府的轻工业在世界上排到第6名。
在1936年国民政府发布的国民经济统计报告中,1936年GDP总值为259亿法币。该数额差不多是日本的一半,和他们相比我们就是十分不错的成绩了,毕竟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经济就很稳健,而我们的经济一直是在战乱中发展。

民国期间的中国经济处于当时世界上的什么水平?

4. 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民国经济史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给我们以如下启示:第一,要使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得到顺利发展,必须以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为前提。近代中国历史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处于十分缓慢的状况。没有一个政治上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就不可能使中国经济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第二,民国经济的历史表明,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民国时期曾得到发展,这表明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民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封建势力的包围打击下,难以得到正常、自由的发展,最后走向衰落。历史表明,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是非常困难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第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势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压迫,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在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革命斗争中,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来代替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不可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一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发展生产力为主,为以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的经济形式,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只有这种由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由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这就保证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5.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

  关于官僚资本的性质及其形成问题。

  官僚资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断资本。

  它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1927-1937年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国民党反对政权的经济基础。

  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统治。

  1936年底,四大家族对全国金融垄断的完成,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显著发展的原因。

  国民政府建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提出了取消不平等条约、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获得较大的政治发言权等要求,并积极兴办实业。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如何评价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四大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定货币,故称“法币”;二是宣布实行白银国有化,不再成为流通的货币。

  法币政策的作用有:一是客观上对中国经济复苏起了一定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三是使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国家金融的垄断。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

6. 国民党初期的经济政策

  关于官僚资本的性质及其形成问题。

  官僚资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断资本。

  它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1927-1937年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国民党反对政权的经济基础。

  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统治。

  1936年底,四大家族对全国金融垄断的完成,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显著发展的原因。

  国民政府建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提出了取消不平等条约、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获得较大的政治发言权等要求,并积极兴办实业。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如何评价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四大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定货币,故称“法币”;二是宣布实行白银国有化,不再成为流通的货币。

  法币政策的作用有:一是客观上对中国经济复苏起了一定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三是使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国家金融的垄断。

7. 历史国民 *** 前期的经济

 关于官僚资本的性质及其形成问题。
  官僚资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断资本。
  它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1927-1937年是 ***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 反动政权的建立;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 *** 反对政权的经济基础。
   
  国民 *** 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统治。
  1936年底,四大家族对全国金融垄断的完成,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
  国民 *** 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显著发展的原因。
  国民 *** 建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 *** 的同时,提出了取消不平等条约、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获得较大的政治发言权等要求,并积极兴办实业。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广大群众 *** 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国民 *** 为了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如何评价国民 *** 的“法币政策”?
  1935年国民 *** 实施的“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四大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定货币,故称“法币”;二是宣布实行白银国有化,不再成为流通的货币。
  法币政策的作用有:一是客观上对中国经济复苏起了一定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三是使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国家金融的垄断。
   

历史国民 *** 前期的经济

8. 中国经济史的清末民初

近代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是逐渐被纳入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早在清朝中叶开始,已有大量对外贸易活动,最初只集中在广州一城,鸦片战争后扩展至沿岸各城市,如上海、天津、宁波等等。清末新兴工业盛行,主要集中在东面沿海,发展至今日生产规模扩展至全国,为著名的“世界工厂”。同时,19世纪50-60年代,受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中国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从通商口岸开始,出现大量自由劳动力,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基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