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对生活名利事业的态度思考

2024-05-13

1. 钱学森对生活名利事业的态度思考

钱老是科学报国的爱国志士“两弹一星”元勋、导弹与控制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公司高级顾问,钱老是科学报国的爱国志士,当时他在美国地位和待遇非常优厚,美国人称他到哪里都可以抵得上五个师的力量,千方百计阻挠他回国,还把他软禁了很长时间,但他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回国。  钱老曾婉拒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冠钱老对名利十分淡薄,他虽然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曾一度婉拒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邀请他作为院士的建议。精湛学识  钱老《工程控制论》成为自动控制领域经典著作我国著名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钱老撰写的《工程控制论》又开创了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这本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被世界各国科学家广为引用和参考,成为自动控制领域引用率最高的经典著作。1956年,钱学森还和华罗庚、吴文俊一起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钱学森同志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他主持编制了导弹发展规划,提出八年打四弹(四种型号)的目标。规划制定得科学合理,虽然规划的实施在“文革”中受到一定影响,但最终如期完成目标,这也证明了钱学森同志对导弹研制科学规律的深入把握。当钱学森同志看到美国关于计算机方面的信息时,他断言计算机技术将来可用于中国导弹工程的设计。当时计算机技术在中国还是零,所以大家都觉得这个预言是天方夜谭。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工程研制最普通的手段。他能“通天”,经常见到国家领导人;他能“呼风唤雨”,曾让中国科学院这么多研究所投入航天研究,有时甚至并入航天科研机构;他高瞻远瞩,带领完成“两弹一星”,倡议国家防御。钱老总比我们想得远,站得高,他写的一张批条,说:“有朝一日,人类能将光能、动能或者电磁能来抵制住预测(可能几千年上万年)将碰撞地球的宇宙陨石。这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科学家的责任。”  在这半个多世纪的经历中,有时又觉得钱老离我们很近,钱老平易近人,朴实无华,他一直住在航天大院里,让我们航天人感到温暖。  钱学森同志是一个科学大家,是领导,是技术权威,但他在工作中是非常相信和尊重群众意见的。在一次飞行试验中,导弹打得不够远,总体部的一个同志提出推进剂应该减少一些才能打得远,这个意见遭到普遍反对,按照一般的逻辑,推进剂是导弹的动力,减少剂量只能打得更近而不是更远。但这个意见反应到钱学森那里,他并未凭经验判定结果,而是亲自去进行计算,最后得出了减少推进剂,弹体重量减少,弹能够打得更远的结论,他肯定并采纳了那个同志的意见,最终使试验获得了成功。     五十年前航天二院建立之初,正当大跃进气氛影响之下,国防部五院开展了首次研讨地空导弹的方案讨论会。钱老亲任方案论证的负责人他在方案论证中既体现了解放思想,倡导了聂荣臻元帅提出的“三敢”(敢想、敢说、敢干)精神,又始终讲求“实事求是”的“三严”作风(严肃、严格、严密)。钱老的示范表率作用,深刻地教育、影响了我这一生,在从事航天导弹事业的任何活动中,既要“三敢”,又要“三严”,这是航天事业成功之本,终身受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从大至宏观、宇观、小至微观、渺观分析认识物质世界,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体系结构。这些博大精深的科技思想,凸显了钱老学识之渊博、视野之广袤,思考之深邃,哲理之严谨,以及工程实践之丰硕,真不啻为学术泰斗、科技巨擘,不愧为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思想家。  钱老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是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技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我们要继承他伟大的爱国精神,学习他高尚的品德,发扬他拼搏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努力为航天科技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钱学森对生活名利事业的态度思考

2. 关于钱学森的事迹

钱学森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3. 钱学森事迹

钱学森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钱学森事迹

4. 钱学森的事迹

钱学森在中国工程物理学方面的科学贡献。钱学森是中国导弹工程和航天工程的领路人,是系统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和神舟号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工程物理学已经走在世界科学的前列!
钱学森在中国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科学贡献。钱学森提出了宇宙的三大层次——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在钱学森科学思想指导下,《易脑》提出了《宇宙统一论》,发现了宇宙结构关系式,给出了宇宙五大基本作用力的计算公式。

扩展资料: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 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钱学森一生默默治学,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
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学森

5. 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钱学森简介2007-02-15 18:23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学森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 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钱学森(1911.12.11--)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

  1945年-1947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 雄模范”奖章。他作为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还被国际电工学会授予“小罗克韦尔奖章”,将他正式列入“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之列。

  20世纪三十年代,钱学森是冯-卡门组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1943年和F-马林纳合作完成了研究报告《远程火箭评论与初步分析》,为20世纪四十年代喷气推进实验室成功研制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导弹是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导弹的先驱。在超音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钱学森对航空工程师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冯-卡门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间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为高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他和冯-卡门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曾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钱学森于1956年2月1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了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同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他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将控制论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导弹与航天器的制导理论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带领全院职工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并依靠组织和群众,在研制实践中创建和发展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培养了科技队伍,制定了我国第一代导弹的技术发展途径和步骤,并亲自指导了我国导弹的设计和研制,协助聂荣臻元帅,使我军具有了实战的尖端武器,壮了国威、军威,振了民心,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中国航天的成功之路。

  钱学森同志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时,满怀深情地谈到了他一生的三次激动:突破重重封锁,学成回到祖国;和焦裕禄及孟泰等人同列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情实感。这也是他高尚品质、人格魅力、崇高信仰的具体所在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6. 关于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5年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翌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并兼任该院一分院院长(该分院后来发展为今天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后兼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被聘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1998年被聘为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是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至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九至和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后兼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被中国科协四届一次全委会授予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称号。195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7. 钱学森的事例

12月11日,是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90华诞。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的雄才伟略使他在50年前就已名扬世界。这里记叙的是他半个世纪前辗转归国的一段传奇经历,借此表达我们的一份崇敬之情,并衷心祝愿钱老健康长寿。

    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的消息传到上海,他的老父亲钱均夫深为儿子一家人的处境忧虑。他给儿子写信勉励道:“吾儿对人生知之甚多,在此不必赘述。吾所嘱者:人生难免波折,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是觉醒的……”
    钱学森在被软禁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运用控制论中的基本思想、概念,结合战争中得到大发展的伺服机理论,把控制论运用于工程中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中去,从而完成了经典工程控制论的综合,创立了以控制论命名的《工程控制论》。
    美国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出版了钱学森所著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第一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讲述工程控制论的专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开创了工程控制这门新的技术科学,标志着这一新兴科学的建立,从而也确立了钱学森作为工程控制论科学创始人的地位。此后,1956年苏联出版了该书的俄文版。1957年德国出版了该书的德文版。1958年我国出版了中文版。
    钱学森在书中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一方面奠定了工程控制论的基础,另一方面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使人们能够更系统地、定量地处理工程控制问题,为控制论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对自动化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钱学森在等待回国的几年时间里,经常从《大公报》、《华侨日报》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建设事业。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跟上祖国飞跃发展的形势,他潜心研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且和一些中国科学家、留学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
    1955年春,毛泽东对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拟对中国和东方红色阵营实行“大规模报复”的核讹诈演说,问周恩来道:“在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我们的人才如何?”
    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答道:“我们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钱三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夫人同在一起工作过,杨承宗和彭桓武是从法国、英国回来的著名放射物理学家,另一位在美国“火箭之父’冯·卡门博士门下工作过的导弹专家钱学森教授,我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他早日归国……”
    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到一家餐馆去用餐。他们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钱学森缠住联邦调查局人员,蒋英借口上洗手间,给在比利时的妹妹寄了一封信,请她把信转寄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1876—1966)。陈叔通是钱学森和蒋英的杭州同乡,也是他们的父执,钱均夫和蒋百里的老师。信写在一张小香烟纸上,信上说:“被美国政府扣留,今已5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信上还说:“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陈叔通接信后很快交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立即转给外交部,并指示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向美国进行严正交涉。
    1955年8月1日下午4时,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的日内瓦国联大厦内开始。我方代表是我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为美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尤·阿·约翰逊。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在朝鲜战争期间俘获的美国飞行人员。他们已经在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在8月4日可以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将对我们的会谈起到有利的影响。”
    约翰逊向王炳南表示了谢意。接着双方先商谈了会议议程。
    8月2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举行第二次会谈。约翰逊首先发言称:美国人民关心中国继续拘留的美国人,其中大部分关在监狱里,有的得不到出境许可。现在还有36位美国平民被拘,此事影响美国人民及政府对中国的态度。随即将36人名单交给王炳南。王炳南发言说,在美国的中国侨民,绝大多数的家属都在中国大陆。相当时期以来,由于美国政府的限制和在实际上所造成的困难,他们不能自由回返他们的祖国,无法回到他们自己的家庭。这个问题不仅是他们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一向极为关切的问题。
    8月4日,举行第三次会谈。针对约翰逊信誓旦旦的保证和声明,王炳南按照周恩来的授意,突出地提出了钱学森被阻挠回国的事例,还拿出了钱学森的来信作为铁证,对美方代表的谎言予以揭露和回击:“请问大使先生,既然美国政府早在今年4月间就取消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还在6月15日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回国呢?显然,中国留学生要求回国依然遭受美方的种种阻拦。据回国同学报告,钱学森被禁止离开他所在县界。”王炳南要求美国政府立即恢复钱学森返回祖国的权利。在确凿的事实面前,约翰逊再也无法辩解,美国政府也不能再阻挠钱学森等人回国了。
    1955年8月5日,钱学森终于接到了美国移民归化局的通知,被允许离开美国。
    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准许他离境的通知后,便立即订购船票。当时,这一班船上只剩有三等舱(亦称“最经济舱”)的票了。钱学森连一天也不愿再耽搁了,他无暇顾及旅程的艰苦。
    8月8日,中美大使举行第四次会谈。当时王炳南不知道钱学森已经得到可以回国的通知,他再次向约翰逊进行交涉。约翰逊答复说,钱学森已被允许离开美国。这样,为钱学森回国之事所进行的斗争遂告一段落。
    钱学森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来到冯·卡门家里,向恩重如山的老师告别。钱学森说:“亲爱的老师,我是来向您辞行的。”他向老师恭恭敬敬地捧上早已准备好的自己写的《工程控制论》和一本《物理力学讲义》。74岁高龄的冯·卡门接过书,默默地翻动着书页,由衷地说:“我为你骄傲,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老师的话使钱学森的心潮涌动。
    钱学森后来回顾在美国的经历时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到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感到很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同22位中国留美科学家一起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美国回国。美国朋友还组织了一个岸上欢送队为他们送行。启程前,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专程赶到船上采访钱学森。
    9月20日,船上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一个“同学会”。“同学会”的第一件工作是在9月20日印制了一份《克利夫兰轮第六十次航行归国同学录》。至今,钱学森还珍藏着这份“同学录”。
    10月1日是人民共和国的6周岁生日。一轮满月,悠悠地从天水相连的太平洋面升出。“克利夫兰号”上,钱学森博士、李正武博士、何国柱博士、肖伦博士、疏松桂博士等和夫人、孩子们一起聚集在甲板上,欢度两个美好的节日。钱学森略显疲劳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他那有点湿润的眼,久久注视着大家动手精心制作的五星红旗。钱学森应大家的邀请做了主要发言。他兴奋地把在美国时随时从报刊上收集到的关于国内建设的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然后,他又诚恳地对大家说:“祖国一些机关的领导干部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志,他们对祖国解放是有功绩的。我们回国以后,一定要尊重这些老同志,虚心接受他们的领导,和他们搞好合作。”
    从旧金山开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先后在洛杉矶、夏威夷、横滨、马尼拉、九龙等港口作短暂的停留。每到一个码头,便有记者蜂拥而至,访问钱学森。
    1955年,10月8日上午11时25分,钱学森一家和同行的中国留学生乘火车离开香港,经罗湖口岸踏上祖国大陆。
    中国科学院代表朱兆祥和广东省政府交际处一位姓邵的副处长赶到深圳迎接钱学森。
    10月8日,周恩来总理给聂荣臻元帅打电话,告诉他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回来了!周恩来叮嘱聂荣臻元帅:“学森同志是爱国的,要好好对待他,要在政治上关心他,生活上照顾他,安全上保护他!”聂荣臻听了十分高兴,祖国又多了一名难得的科技人才,他身旁又多了一名能干的大将!
    10月9日,遵照周总理的电话指示,陶铸在广州接见并宴请了钱学森。
    10月10日,在朱兆祥的护送下,钱学森一家离开广州回上海与家人团聚。
    1955年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抵达首都北京,开始了他伟大人生的新的旅程。

钱学森的事例

8. 钱学森高调做事的事例

钱学森(1911.12.11~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D%A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前身的一部分),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D%A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D%A  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在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D%A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D%A相关%D%A  1955 年10月1 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D%A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但是,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工作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D%A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D%A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的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D%A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那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D%A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经过五年的漫长等待,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D%A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D%A成就%D%A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D%A  ①应用力学 %D%A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D%A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D%A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D%A  ③工程控制论 %D%A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D%A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