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2024-04-27

1.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 兰、赵汀、李建武、陈其慎、于汶加、孟刚、李瑞萍、高辉、张照志、闫强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07年部署的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工程。经全国31个省区市3万人5年艰苦努力,耗资22.5亿元,完成油气、铀、铁、铜、铝土矿、煤炭、稀土等28个矿种全部25753个矿区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开发利用及其空间分布现状,发掘出大量新增资源量,挤掉了资源储量水分,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建立了全国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实现了资源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为实施“一张图管矿”、提升管理水平搭建了科技平台。项目形成矿区核查报告21540套,省级汇总报告550套,全国单矿种调查报告28套,图集300余册。

中国铁矿矿产资源分布图


全国铁矿吨位—品位模型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主要完成人:李廷栋、袁学诚、肖庆辉、黄宗理、叶天竺、耿树方、范本贤、高 锐、肖序常、朱介寿、邓晋福、姚伯初、张兴洲、杨文采、路凤香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成果简介:中国大陆和海域岩石圈三维结构多项特征,取得了12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1)提出大致以东经105°(南北地震带)为界,我国东、西部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层状”结构明显、岩石圈厚、软流圈薄;而东部岩石圈薄、软流圈厚,可达到200~300千米,导致了软流圈物质上涌。
(2)指出中国东部和边缘海地区的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凹凸不平和不连续,构成了软流圈与岩石圈之间壳—幔物质交换的“过渡层”。
(3)对华北岩石圈减薄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确认: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对华北岩石圈200千米以上没有影响,在200千米深度之下影响的横向范围局限在大陆边缘200~300千米之内。

信阳—黄骅地震层析剖面图(“过渡层”)

(4)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提出了“东亚型造山作用”的新认识——其成因是深部软流圈物质上涌;其造山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造山幕、主造山幕、晚期造山幕。
(5)揭示出中国东部岩石圈“下新上老”的年龄结构,即前寒武纪基底的岩石圈被中生代岩石圈(小于200Ma)置换或熔融交代。
(6)初步划分和建立了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模型,总结和划分出了5种岩石圈类型:克拉通型、造山带型、裂谷型、岛弧型和边缘海洋壳型。
(7)提出了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特征,把中国大陆及海区划分为2个岩石圈构造域和6个岩石圈块体。
(8)揭示了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构造带。航空磁测显示出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构造带,直至深度60~180千米仍很明显,表明其深部结构与表层结构具有不统一的特征。
(9)层析成像研究揭示出印度岩石圈从恒河平原向北俯冲跨过斑公—怒江,在北纬33°附近向深部下插、拆沉,在北纬34°地区形成羌塘地块深部的低速熔融体,在西昆仑山深部呈现出印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直接碰撞,说明了青藏高原地壳加厚的原因。
(10)详细分析研究了深部作用的资源环境效应。提出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其伴随的成矿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是主导因素。
(11)揭示了深部地幔流由西向东流动的3条“通道”轨迹,从而导致了中国东部形成巨厚的软流圈层。
(12)揭示出太平洋板块俯冲只对中国东部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千米)起了制约作用。而东部大陆区的浅源地震的动力来源很可能是软流圈物质的高热能量转化为强动力作用的结果。

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分区图


沿AB剖面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到西昆仑山的图像


中国东部及周边地区天然地震震中分布图(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2.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秦岭造山带结构、演化与成矿
主要完成人:王宗起、闫 臻、闫全人、王 涛、李秋根、陈隽璐、王瑞廷、徐学义、向忠金、高联达、张英利、代军治、覃小锋、吴发富、张宏远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院

秦岭造山带构造单元的重新划分和成矿预测

成果简介:(1)以不同成因类型混杂带构造—岩相剖析建立造山带地层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秦岭关键构造部位系列疑难地层中发现了古生物和同位素相互验证的新时代证据,重建秦岭造山带区域地层时代格架,开创了造山带地层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2)通过古陆缘盆地原型,结合构造相分析,创新造山带结构和演化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秦岭造山带鉴别出增生与碰撞造山作用的标志性构造单元,建立秦岭洋双向俯冲、双弧盆体系新模式,重塑秦岭造山作用过程。(3)以矿床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对应性分析创立了区域成矿—构造同带的概念,丰富了区域成矿学和勘查区划部署的理论和方法,总结预测并勘查验证秦岭6条大型构造—成矿带,获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在系列变质哑地层和疑难地层,如宽坪群、陶湾群、西乡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横丹群、耀岭河群等17个主要地层单位中发现古生代化石和相应的同位素年龄。

在系列变质哑地层和疑难地层,如宽坪群、陶湾群、西乡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横丹群、耀岭河群等17个主要地层单位中发现古生代化石和测得相应的同位素年龄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与减灾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人:殷跃平、张永双、伍法权、王运生、胡新丽、王军、吴树仁、姚鑫、孙萍、邢爱国、李洪涛、唐文清、方慧、苏生瑞、王涛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川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
成果简介:殷跃平、张永双研究员团队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手段,开展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与减灾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取得如下重要创新性成果:(1)集成创新地面测绘、综合物探和InSAR技术,提出了强震区逆冲型活动断裂和地震破裂安全避让公式,系统调查和总结了地震地质灾害与活动断裂的关系。(2)首次开展斜坡地震动监测和地脉动特征测试,结合大型振动台试验,获得了山体斜坡地震动放大规律,提出了竖向地震力对山体稳定性的放大效应。(3)建立了基于星、空、地一体化应急调查技术的汶川地震灾后快速编图与评估方法,为地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支撑。(4)运用风洞试验和环剪试验揭示了汶川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的气垫效应和液化机理,建立了震后高位泥石流早期识别指标。上述成果及时指导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显著提升了我国高山浓雾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地震破裂垂直位移与影响带宽度的关系


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影响带宽度


大光包滑坡无人机航空三维影像


汶川地震第二时程(40~70s)大光包滑坡模拟结果


无人机航拍绵竹市清平镇文家沟泥石流全貌影像

3.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康玉柱、王宗秀、周新桂、康志宏、文志刚、李 涛、李会军、杨欣德、徐耀辉、鄢犀利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成果简介:(1)系统划分了中国西北地区发育的主要构造体系(纬向系、西域系、河西系、歹字型、山字型、经向系),详细论述了各构造体系组成、形态、分布范围、规模、发展演化史及其六种基本特征(阶段性、继承性、迁移性、差异性、转换性、复杂性),进一步总结了构造体系复合、联合的六种关系(斜接、反接、截接、重叠、包容、改造);(2)首次恢复了古构造体系控制下的盆地原型,探讨了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构造应力场特点,论述了构造体系控盆、控油气源区、控含油气体系、控油气聚集带规律,建立了六种低序次扭动构造控油气田模式(帚状、旋扭、雁列、反S型、入字型、叠瓦构造);(3)查证中国西北地区古生界未发生区域变质,首次报道了柴达木盆地发现石炭系液体油苗,结合对其他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西北地区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的石炭系-二叠系油气潜力巨大;(4)以构造体系控油为主线,进行了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油气资源前景评价,指出了油气聚集有利区。评价优选的一级区内发现10多个油气田,对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令哈旺尕秀煤矿剖面石炭系油苗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
主要完成人:张发旺、程彦培、董华、黄志兴、田廷山、倪增石、高昀、唐宏才、刘坤、张健康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成果简介:“亚洲地下水系列图”属于地质调查项目“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编图”的成果,项目周期是2008~2010年。该成果创新性地开展了亚洲地下水系统的划分;揭示了亚洲地下水循环规律;创建了跨界含水层和谐度定量评价数学模型;拓展了多模式时空综合认知的地下水空间信息技术,构建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实现了洲际地下水编图与研究技术方法的创新。该成果填补了洲际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系列图件亚洲地区的空白,建立了亚洲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信息平台,为亚洲各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广泛适用性。这一重大国际性成果对亚洲乃至世界水资源研究将起到重要作用,对解决国际资源环境矛盾的战略需求具有深远的科学与政治意义。

亚洲地下水系列图


亚洲水文地质图


亚洲地下水资源图

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方法研究
主要完成人:郝美英、赵军伟、鞠建华、郭 敏、何凯涛、崔丽琼、李 亮、顾洪枢、王文利、袁俊宏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矿业联合会
成果简介: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所属工作项目(2006~2010年)。“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报告”成果已应用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也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编制奠定了基础;“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和“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及说明(手册)”为全面推进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形成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并由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发〔2010〕146号”文发布,为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依据,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完成“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并形成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土资发〔2011〕137号)。编辑出版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汇编》和《实施节约能源资源应鼓励地质勘查新技术及应用》论文专集,为从事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正确选择和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测试手段,获得高质量的准确数据,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出版专著

微区和非传统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延河、侯可军、秦燕、刘锋、万德芳、范昌福、段超
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成果简介:瞄准国际前沿,研发我国第一个硝酸盐和硫酸盐三氧同位素分析方法、第一个LA-MC-ICPMS微区原位原地B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LA-MCICPMS锆石微区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Fe、Cu、Zn等非传统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首次在新疆吐哈内陆盆地硝酸盐矿床中发现氧同位素非质量效应,证明硝酸盐为大气成因,揭示了硝酸盐迁移演化轨迹,建立大气成因硝酸盐矿床成矿模型。根据Fe、Si、O同位素和S同位素非质量效应提出,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是由海底热液喷气作用形成的,一套韵律层代表一次海底热液活动,阿尔戈马型和苏必利尔型铁矿为同期异相关系,两者可互为过渡,建立BI F成矿模型和硅铁韵律层形成新机制。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4.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有实施细则吗

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鄂尔多斯市人民   鄂府发(2009)46号)  
第一条  为了推动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调动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创新型鄂尔多斯市,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结合鄂尔多斯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第三条 鄂尔多斯市人民设立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分为:
(一)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二)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 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第四条 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授予等活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涉。   第五条 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的组织管理工作。     第六条鄂尔多斯市人民设立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负责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报鄂尔多斯市人民批准。委员会人员由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代表组成,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得少于2/3。    第七条  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授予在知识创新中,获得了系列或者重要发现,得到区内外科学界公认;或者在技术创新中,取得了系列或者重要的成果,创造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第八条 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在技术创新中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下列成果:   (一)研究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二)开发出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集成创新的;   (三)在引进技术、技术改造等方面经消化吸收取得再创新的;   (四)在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或者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重大创新的。    第九条 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授予在知识创新中,进行了科学探索,发表了重要的论文、论著,得到区内外同行公认;或者在技术创新中,获得了多项发明等自主创新成果,并取得了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中青年科学技术工作者。 
第十条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在自治区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对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第十一条 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每2年奖励1次,不分等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每2年奖励1次,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 
第十二条 下列组织可以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候选人:  (一)各旗、区人民;
(二)鄂尔多斯市直各有关组成部门;
(三)鄂尔多斯市行政区域内各有关;
(四)高等院校。
第十三条 下列组织可以科学技术进步奖、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候选人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候选人或组织:
(一)鄂尔多斯市人民有关组成部门、直属; 
(二)各旗、区的人民科技行政部门;
(三)高等院校; 
(四)经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单位。
第十四条  申报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的科技成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 
(一)对知识产权有争议的;  
(二)对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或者完成人有争议的。
第十五条  未直接参与科学实验、技术开发的人员不能作为候选项目的完成人申报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
第十六条 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根据不同奖种评审需要,分别组成若干专家组,对候选人、候选组织和候选项目进行初评。 
第十七条 评审委员会对各初评专家组的候选人、候选组织和候选项目进行评议审定。    第十八条 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的获奖人员和项目,应当在鄂尔多斯市级媒体上进行30天的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 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由鄂尔多斯市人民市长签署并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科学技术进步奖、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由鄂尔多斯人民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鄂尔多斯市人民颁发奖励证书。      第二十条 获得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的人员,经鄂尔多斯市人民批准,授予鄂尔多斯市劳动模范或者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第二十一条  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奖金每人50万元;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一等奖5万元/项,二等奖3万元/项,三等奖2万元/项;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奖金每人3万元。 

第二十二条 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励经费由鄂尔多斯市财政专项支付。                    
第二十三条  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的人员或者项目,鄂尔多斯市人民发给与国家和自治区颁发的同等数额的奖金。
第二十四条 已获得自治区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的人员和项目,不再参加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    第二十五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励的,由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鄂尔多斯市人民批准后撤销其奖励,并追回奖金和证书。     第二十六条 单位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励的,由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资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  参与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的专家及有关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由伊克昭行政公署颁布的《伊克昭盟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伊署发〔2001〕42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九条 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5. 国土资源部科技奖励情况

国土资源部系统2005年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评选出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61项;2006年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评选出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62项。

表14 2005~2006年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情况


表15 2005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


续表15 2005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

二等奖项目61项,从略。

表16 2006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

二等奖项目62项,从略。
2006年11月15日,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颁奖,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成立于1995年,12年来,600位科学技术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创新奖”。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05年9月,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揭晓,其中荣誉奖1位,野外地质工作者奖8位,地质科技研究者奖5位,教师奖2位。

表17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名单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2006年11月,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15位青年地质工作者成为本年度的获奖者。

表18 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

国土资源部科技奖励情况

6.  国土资源部科技奖励情况

按照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通知要求,在组织各有关单位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审查和评选,确定我部推荐2001年度国家科技奖评选的项目,同时对被推荐的项目统一组织试答辩,为我部科技成果获得2001年度的国家科技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1年我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表13)。为了让读者较系统了解我部获国家科技奖情况,这里列出了我部2000年获奖项目(表14)。

表13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情况


表14 2000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情况

*指本项目由专家直接推荐。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卓越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质科学技术的开拓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教授而设立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今年是第七次。第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评选结果已经揭晓。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奖励委员会审议决定授予3位院士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授予14位专家、教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表15)。

表15 第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