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入胎经今释》22 胎儿的发育

2024-05-16

1. 《佛说入胎经今释》22 胎儿的发育

第28周:
  
 【难陀,第二十八七日,于母腹中,胎子便生八种颠倒之想。云河为八?所谓屋想、乘想、园想、楼阁想、树林想、床座想、河想、池想。实无此境,妄生分别。】
  
 胎儿生出八种颠倒的妄想,呈现出房屋、车乘、庭园、楼合、树林、床座、河流、水池等境界。
  
 今按:外在世界的景像在这个周期出现,或许也寓意着,胎儿已经具备了到母体外独立生存的能力。
  
 第29周:
  
 【难陀,第二十九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花条,此风能吹胎子,令其形色鲜白净洁。或由业力,令色黧黑,或复青色,更有种种杂类颜色。或令干燥,无有滋润。白光黑光,随色而出。】
  
 第二十九个七天当中,一股叫“花条”的生理机能,使胎儿肤色显得鲜白,洁净。由于业力的不同,也可能是黑色,或者带着青黄,乃至其他一些颜色。业力好的话,皮肤润泽有光;业力差的话,皮肤就干燥枯涩。
  
 照目前西医的研究,大约第二十六周开始,皮下脂肪逐渐积聚,所以胎儿皮肤较白。
  
 从第三十到三十四周,体内脂肪大约占体重的百分之八。所以胎儿日见丰润,皮肤也逐渐转白。
  
 第30周:
  
 【难陀,第三十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铁口。此风能吹胎子发毛爪甲,令得生长。白黑诸光,皆随业现,如上所说。】
  
 难陀,第三十周时,一股生理机能叫“铁口”,使胎儿的毛发爪甲,发育得完善齐全而有光泽。
  
 第31周----第34周:
  
 【难陀,第三十一七日,于母腹中,胎子渐大。如是三十二七、三十三七、三十四七日已来,增长广大。】
  
 释迦牟尼佛继续说,难陀,从第三十一周,经过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周,胎儿逐渐长大、长胖。
  
 今按:照西医的胚胎学来说,从三十到三十四周,由于体内脂肪积聚,所以胎儿除了皮肤转白之外,手脚和体躯也逐渐变得肥胖。过了三十四周,胎儿的生长又缓慢下来。
  
 第35周:
  
 【难陀,第三十五七日,子于母腹,支体具足。】
  
 难陀,到第三十五周时,胎儿已经发育得相当完备。
  
 第36周:
  
 【难陀,第三十六七日,其子不乐住母腹中。】
  
 到了第三十六周时,胎儿已经不再喜欢住在母亲肚里了。
  
 第37周:
  
 【难陀,第三十七七日,于母腹中,胎子便生三种不颠倒想。所谓不净想、臭秽想、黑暗想,依一分说。】
  
 难陀,到第三十七周,胎兄在母亲肚子里,有了三种确实的感受,觉得很不干净,而且气味恶臭,周遭黑暗。
  
 第38周:
  
 【难陀,第三十八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蓝花。此风能令胎子转身向下,长舒两臂,趋向产门。次复有风,名曰趣下,由业力故,风吹胎子,令头向下,双脚向上,将出产门。】
  
 难陀,第三十八周时,一股叫“蓝花”的生理机能,使胎儿转身朝下,趋向子宫口。
  
 同时又有股叫“趣下”的生理机能,把头下脚上的胎儿推出产门。
  
 今按:现代医学的研究,母体在怀孕的第三十八周时,脑垂体会分泌大量的“催产素”。生产时,这激素使子宫壁强烈收缩,同时使子宫颈肌纤维松弛。于是子宫口扩张,同时藉着子宫壁肌、母体腰肌的收缩,胎儿逐渐被推出母体。
  
 【难陀,若彼胎子,于前身中造众恶业,并堕人胎。由此因缘,将欲出时,手足横乱,不能转侧,便于母腹以取命终。】
  
 如果这个转为人胎的胎儿,前生造了许多恶业,将要出生时,很可能由于先世的罪业,手脚横侧,头部无法顺利转下,无法脱出子宫,那么就会胎死腹中。
  
 【时有智慧女人,或善医者,以软酥油,或榆皮汁,及余滑物,涂其手上。即以中指夹薄刀子,利若锋芒。内如粪厕,黑阕臭秽可恶坑中,有无量千虫恒所居止,臭汁常流,精血腐焖,深可厌患,薄皮覆盖,恶业身疮。】
  
 这时,必须有个伶俐的女人,或者懂得医术的,用软酥油或榆皮汁,或者其他的润滑物涂在手上。然后用中间的两指夹住锋利的刀片,进入腹内。这里面就好像是个又黑又臭的粪坑,有数不清的虫,到处是臭汁烂肉。总之,我们这层薄皮下面,就是一瘫恶业身疮。
  
 【于斯秽处,推手令入,以利刀子,向割儿身,片片抽出。其母由斯,受不称意,极痛辛苦,因此命终。设复得存,与死无异。】
  
 手指夹着刀子进入子宫,用小刀把胎儿一片片割下,取出。这时母体非常痛苦,很可能因此丧命;即使有幸,母命保住了,也是元气大伤,像是大死一场。
  
 【难陀,若彼胎子善业所感,假令颠倒,不损其母,安隐生出,不受辛苦。】
  
 难陀,如果这个胎儿由于善业因缘,头向下的顺利出生,那么就母子平安。
  
 【难陀,若是寻常无此厄者,至三十八七日将欲产时,母受大苦,性命几死,方得出胎。难陀,汝可审观,当求出离。】
  
 多数到了三十八周,要临盆时,母亲都经过非常痛苦的折磨,才把胎儿生出来。
  
 难陀啊,生命就是这样来到人间。你想想看,哪儿还有一片净土?哪儿还有一块乐园呢?你看清楚了,就要好好发心,跳出这生死轮回啊!
  
 《入胎经》到这里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问题并没有告一段落,并没有解决。譬如释迦牟尼佛在这本经典最后,叮咛----“当求出离”。究竟怎么样跳出生死?

《佛说入胎经今释》22 胎儿的发育

2. 《佛说入胎经今释》15 胚胎的变化

第4周:
  
 【难陀,第四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为内门,从先业生,吹击胎箭,名为健南。状如鞋楥,或如温石。 于七日中,四界现前。】
  
 难陀,这第四个七天,就如同前面所说,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胚胎继续发展着。这个七天里面,发展着一股叫“内门”的生命能。在这股生命能的作用下,胚胎的形状发育得好像一只鞋楥(修补鞋子或缝制鞋子时,用来做底衬的木制脚模),又好像块温石。这个阶段又叫“健南”。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西医胚胎学对这个周期的观察结果。
  
 第二十二----第二十四天,三个胚层各自分化,形成特定的组织和器官,各器官系统初步形成:
  
 1 发展出中空,两端开口的神经管。大约两天后,第二十四天左右,首尾两端管口封闭,成为一个密管组织。(见图十四)
  
 2 生长出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开始萌芽。
  
 3 体节开始生长,每天大约增长三节。同时发育出生骨节细胞、生皮节细胞,以及生肌节细胞。
  
 第二十五天:(见图十五)
  
 发展出鳃弓、脑泡、心泡,以及甲状腺、肺、肝、胰、中肾小管等的原基。开始了血循环和心博动。
  
 第二十六天----二十八天:
  
 出现眼基板(日复发展为眼)、耳基板(日复发展为耳)、手肢芽、脚肢芽。(见图十六)
  
 总之,从第四周开始,由三层的胚芽盘,各别生长分化成各类组织和器官。也就是细胞由多潜能化,趋向个别特殊性。因此,也可以说是,“内”部组织个别化,分“门”别类的各自发展。而经典中,则把这第四周的业风(气机),命名为“内门”。
  
 第5周:
  
 【难陀,第五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摄持。此风触胎,有五相现,所谓两臂、两髀及头。譬如春时,天降甘雨,树林郁茂,增长枝条。此亦如是,五相显现。】
  
 难陀,到了第五个七天的时候,胚胎继续发展着。
  
 这个时期的生命能,叫做“摄待”,使得胚胎长出“五相”----两臂、两股(大腿连着臀部的部位)和头。就好像春天时候,经过春雨的滋润,树木增长出一些枝条。这个阶段就是这样,外观上,发展出了这五种生理现相。
  
 现在我们看西医的胚胎学,第五周时候的变化,大体也是如此。
  
 外型方面,颈曲加深,中脑曲出现。
  
 除了外型的特征外,内部的结构方面,脑、下丘脑、上丘脑的区域出现局部细胞增殖;中肾管、输尿管芽、生殖结节等都在发育中。
  
 第6周:
  
 【难陀,第六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广大,此风触胎,有四相现,谓两肘、两膝。如春降雨,盖草生枝,此亦如是,四相显现。】
  
 难陀,第六个七天的气机,把它订名为“广大”。
  
 这段期间,胚胎生长出两肘、两膝。这个阶段,就好像经过春雨的滋润,草木生出枝条。四肢就如此发展出来。
  
 从西医的观察,这个时期除了两肘、两膝之外,同时长出了两手、两脚;甚至十个手指、脚指也隐约可见。(见图十七)
  
 第7周和第8周:
  
 难陀,第七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为旋转。此风触胎,有四相现,谓两手两脚,犹如聚沫,或如水苔,有此四相。
  
 难陀,第八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翻转。此风触胎,有二十相现,谓手足十指。从此初生,犹如新雨,树根始生。
  
 在西医的胚胎学里,手脚的发育成长,比起这本《入胎经》略早几天。或许经过两千五百年的时间,胚胎在母体里的部分发育,略为提前。譬如现在的儿童,身心双方都比四、五十年前来得早熟。
  
 用现代知识来说,随着自然生态、物质条件的种种改变,人体也就相对应的作着调整、变化。从佛家的思想观念来说,随着众生共业的不同,人类的正报----诸如平均寿命、身高、体重,乃至其他各种生理机制,也都跟着变化。
  
 譬如佛家的劫数观念,有大劫、中劫、小劫。而小劫里又分为增劫、减劫。佛经上说,人类最开始的时候,寿命是八万四千岁。后来由于放逸、散漫,没有保持正念、善行,于是每一百年,人的寿命就减少一岁。
  
 越到后来,人心越为险恶。众生共业所感,除了本身的正报之外,连带的依报也受到影响。自然环境越来越差,人为及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多,人的寿命就越来越短。到末法时代的后期,据佛经上记载,人类的平均寿命就只有十岁了。从八万四千岁到十岁这一段漫长的历程,就是“减劫”。
  
 由于长时期以来,各种灾害的磨难,后来人类开始忏悔,回心向善,于是每一百年又增加一岁。到后来,人的寿命又回到八万四千岁。这段历程就是“增劫”。
  
 照佛经上所说,我们现在正在减劫中,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逐渐减少。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整个地球人类平均寿命的长期统计资料,还无法对佛经这一论点提出数据性的证明。
  
 但是,据中国历史的记载,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都活了一百多岁。相比之下,人的寿命是减少了。
  
 虽然物质文明不断的进步,医药科技又不断的突飞猛进,但是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生态的破坏,乃至病毒顽强怪异的翻新、变化,所以人类所面临的死亡威胁,不但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减少,甚至有更趋增加的迹象。或许这就如佛经所说,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果报吧!
  
 以此类推,两千五百年后,如果这本佛经仍然存在,那么经典中的记述,比照当时胚胎的成长,很可能有着更多的差异。
  
 讲到这里,我们不要忘了这本经典的缘起,是由沉迷欲乐的难陀而来。为了使他迷途知返,使他领悟到生命的苦、空、无常、无我,释迦牟尼佛施展了各种方便,带他上了天堂,同时又带他下到地狱。然后再不厌其烦的为他讲说“入胎”的过程、变化。主要目的,在于点出生命现象的变化----没有一个永恒的归宿,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幸福。同时寓意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小乘修证的中心。因此,这本《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的重点,并不在于“胚胎学”的介绍和探讨。只不过,在释迦牟尼佛的接引方便中,我们对于佛陀的权巧智慧,又多了一层认识。
  
 也因此,从第九个七天开始,我们不再一项项与西医作精详的比对。我们只在个别的关键处,借用现代医学为类比说明。否则,一路像西医胚胎学似的详细介绍下去,恐怕读者们看了,也要觉得头大而乏味的。
  
 第9周:
  
 【第九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日分散。此风触胎,有九种相现。谓二眼、二耳、二鼻,并口,及下二穴。】
  
 这九种相就是九窍。两眼、两耳、两鼻孔、嘴巴这七窍,加上下面的肛门、尿道,一共是九窍.

3. 佛说入胎经今释的内容介绍

你投胎前认识自己的父母嘛?你投胎时经历了那些过程?你往胎时身心如何变化呢?《入胎经》一千多年来,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它蕴含了人本位的生命形成的身心科学。同时涉及到习气转化,超凡入圣的关键。有关【胎教】部份,乃心理学家周勋男先生从三千多年前说到现在,融汇东西医学有关胎教与胎养之精华。为人父母者不得不读;对身心科学有兴趣者,更要读一读。

佛说入胎经今释的内容介绍

4. 《佛说入胎经今释》14 胚芽的发展

第1周:
  
 【初七日时,胎居母腹,如屑如痈,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名羯罗蓝。状如粥汁或如酪浆,于七日中,内热煎煮。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暖性,风界动性,方始现前。】
  
 第一个七天当中,胚胎在母亲肚子里,就好像一片小木屑,又好像一个小肉疮,躺在气味恶臭的血肉堆里。它整个身子,乃至精神意识,就在这一小滴半透明的胚芽里。好像闷在一个不透气的热锅里,非常痛苦的受着煎熬。
  
 这个阶段的小生命,就叫“羯罗蓝”。外表看起来,好像一滴粥,又好像一滴乳浆。
  
 这七天里,生理方面,地、水、火、风这四大的“性”、“质”,开始逐渐发育。
  
 现在让我们看看,西医胚胎学对这个阶段所观察的结果:
  
 第一天:精子与卵子混合成一个“合子”。这时仍然是单细胞。细胞核内形成三十三对染色体。(见图一)
  
 第三天:精子进入卵子三十个小时后,“合子”分裂成两个细胞。(见图二)再四个小时后,“合子”分裂成四个细胞。(见图三)
  
 第三天:“合子”已成为一个十六个细胞的卵裂球。轮廓像一粒桑椹,所以又叫做“桑椹胚”。体积和单细胞的“合子”相等,而且还被“透明带”围绕着。(见图四)
  
 第四天:“桑椹胚”抵达子宫内腔,腔内的液体渗透过“透明带”。“桑椹胚”的空隙逐渐变成一个泡,叫“胚泡”。(见图五)
  
 很快的,“透明带”消失,胚泡的外表形成“滋养层”,泡内腔有一小块增厚区,叫“胚胎细胞群”。(见图六)
  
 第五----第六天:“胚胎细胞滋养层”黏着子宫,形成了最初的胎盘,日后逐渐发展为胚胎。(见图七)
  
 卵子受精第一周变化示意简图
  
 把西医胚胎学对这个阶段的研究,作了一点概括的介绍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把释迦牟尼佛对这一阶段的介绍,拿来作个比对。
  
 对于这个受精卵的外观方面,他说:“如屑如痈,卧在粪秽,如处锅中。”
  
 质地方面,他说:“状如粥汁,或如酪浆。”
  
 至于内部成分方面,他就用“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暖性,风界动性”来概括。
  
 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受精卵的染色体,已经蕴涵了日后生长出骨胳、毛发、肌肉、器官、血液、荷尔蒙,乃至强壮与否等的所有基因。
  
 当然,释迦牟尼佛所说,不如现代医学经过精密仪器实验,所观察的,来得细密,但却不失简要、中肯。
  
 而且,对两千五百年前,当时人们所能接受的概念来说,充其量也只能说到这个地步了。
  
 至于“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涉及到内心世界的部分,则有待各人的内证,以及日后科学的努力了。
  
 第2周:
  
 【难陀,第二七日,胎居母腹,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于母腹中,有风自起,名为遍触。从先业生,触彼胎时,名额部陀。状如稠酪,或如凝酥。于七日中,内热煎煮,四界现前。】
  
 这一段前面的“胎居母腹,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和第一个七天的描述一样,这里不再重复。
  
 再下面的叙述,不同了。“于母腹中,有风自起,名为遍触,从先业生。”
  
 现在问题来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有风自起”?和前面“风界动性”那个风大的“风”,同还是不同呢?“从先业生”,又是什么意思?为了对这段的语意掌握得更明确,我们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是对阿难说的,主要内容也是介绍胎儿在母体里的变化。也有说,这两者是同一经本,但由于翻译的不同,而有差别。不论如何叫《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对我们解读《入胎经》是很有帮助的。
  
 在《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里,讲到“第二七日”的时候,它的文字记载是:
  
 所感业风名为遍满,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今歌罗逻(即羯罗蓝)身相渐现,状如稠酪,或似凝酥。内热煎煮,便即转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渐渐成就。
  
 综合两部经对于这第二个七天的叙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要点:
  
 (1)这股风是“自起”,有别于父母的遗传而来。怎么“自起”的呢?《入胎经》上说,“从先业生”,是中阴身的阿赖耶识所带来的种子。混合了前面父精母卵所具备的风大,但又不限于那个风大。
  
 (2)这个“有风自起”的风,具备了“遍触”、“遍满”的特质,“令歌罗逻身相渐现”,能够使这个小小的胚芽逐渐生长。因此,“有风自起”这个“风”,主要是股生命能,也就是道家、中医所谓“人有三宝,神、气、精”的“气”。这是生命的精华,也是生命的原动力,是生命能的一个主要成分。
  
 因此,道家有“食气者寿”的说法。而佛家则基于同样的认识,有“安那般那”的修法,后来又发展出天台宗的数息、随息、止息等“六妙门”的修证。至于密宗,则普遍的着重于“气”、“脉”的修炼。这本经典,基于同等的认识,每七天的变化、成长,都由不同作用的“风”来主导。这个“风”,也就是“气”的代名词。
  
 (1)为释迦牟尼佛所传授,注意出入息的修法。
  
 (2)天台止观的修持法门,归纳为六个步骤:一数(数息),二随(随息),三止(止息),四观(慧观),五还(返本归元),六净(清净圆满)。
  
 (3)参考了《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我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句子,“吹母左胁及以右胁”。
  
 “胁”,是指胸部靠近两臂的部位。这一小片胚芽和母体胸部两侧的部位,建立了联系。这句话又怎么理解呢?
  
 从中医来说,肝经的分布,正好联系了生殖器官与两胁部位。在五行属性上,肝属木。
  
 母体一旦受精,卵巢立即分泌孕酮(黄体素荷尔蒙),这是水大。水生木,于是肝经起了变化。在中医来说,肝藏血。肝属木,木能生火。火又属心,心主血脉,于是又带动血液循环。
  
 因此,“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可以说就包含了上面这一连串的生理反应。
  
 用现代医学语言来说,就是胚胎与母体建立了血液循环的脉道。开始由母体的血液输入氧气,以及其他的养分;同时把胚胎内部新陈代谢后的废气及其他剩余物,经由血液流入母体排出。
  
 第二个七天,也就是第二个周期的胚胎,在佛经里就叫“额部陀”。看起来,比第一个礼拜黏稠,所以说“状如稠酪”,“或如凝酥”。这七天里,附着在胚胎上面的神识,仍然是痛苦的,“内热煎煮”,好像闷在热锅里那样,受着煎熬。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西医对这七天作了那些观察?
  
 第八天:部分“胚泡”进人子宫内膜。“胚胎细胞群”增长成双层“胚芽盘”。(见图九)
  
 第九天:胚泡深入子宫内膜。开始入侵时的损口已由血纤维凝块盖起来。这时,“滋养层”出现一些小泡,互相溶合扩充,成为一网路系统(滋养层腔隙网路)。母体子宫内壁也起变化,细胞肿胀,细胞浆积聚大量积原和脂质,细微血管充血、扩张,形成了“血窦”。(见图十)
  
 到第十二天左右,毛细血管破裂,母体血液流入“滋养层腔隙网”。此时,胚体本身的血管尚未形成,但是经由渗透作用,由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所需的养分。胎盘由此与母体的血循环建立了交流。(见图十一)
  
 第十三天:发展出“绒毛”、“绒毛腔”。
  
 “胚芽盘”首端出现“征心基板”,日后发展为心脏;尾端连接“结缔组织柄”。
  
 这短短的七天里,真是变化得多彩多姿。概要来说,这片小小的胚芽,的确和母体的血循环建立了交流。也可以说是水大、人大、风大而致于地大的综合性的重要发展。
  
 在佛经上,就简单的用“四界现前”来概括。
  
 经过这些变化,当然,这时候的“胚芽”就不再是半透明的“状如粥汁”,“或如酪浆”了。这时候它已经进入子宫内壁,看起来差不多如佛经所说,“状如稠酪”。“地大”逐渐发展,凝结拢来,固定一处,所以又说“或如凝酥”。
  
 当然,佛经上的叙述比现代医学简略得多。但是关键性的变化,譬如这个周期里,和母体血液循环所建立的联系,经典中就用“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令歌罗逻身相渐现。”来概括。用现代医学观点来说,这段叙述实在太拢侗。但是,如果综合中医的脏腑、经络,以及五行生克的的观点;再配合西医性荷尔蒙的变化、胚胎与母体血循环的联系;融汇贯通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经典上的这句话,那就不免要叹为观止的发出会心的一笑了。
  
 第3周:
  
 【难陀,第三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刀鞘口,从先业生,触彼胎时,名曰闭户。状如铁箸,或如蚯蚓。 于七日中,四界现前。】
  
 第三个七天,在前面成长的基础上,又有一股风,叫“刀鞘口”。同样,也是胚芽所蕴涵的一股生命能。
  
 胚芽这个时候,叫做“闭户”,好像一把铁筷子,又好像只蚯蚓。地、水、火、风四大仍不断的成长着。
  
 现在让我们看看西医的研究成果:
  
 第三周时候,双层的“胚芽盘”变成三层。(图十二)
  
 第十八天前后,中胚层里发展出脊索。
  
 随着脊索的增长,胚芽盘逐渐变成长形。从纵剖面来看,它内部的结构,恰好如经典所说,“状如铁箸,或如蚯蚓。”(见图十三)
  
 胚芽发展到第三周,胚前期的发育完成。
  
 从第四周开始,进入了胚胎期。

5. 《佛说入胎经今释》19 胎儿的发育

第16周:
  
 【难陀,第十六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甘露行,此风能为方便,安置胎子二眼处所。如是两耳、两鼻、口咽、胸臆,令食入得停储之处,能令通过出入气息。譬如陶师及彼弟子,取好泥团,安在轮上,随其器物,形势安布,令无差舛。此由业风,能作如是,于眼等处,随势安布,乃至能今通过出入气息,亦无爽失。】
  
 第十六个七天当中,生理机能发挥了“甘露行”的特质,把胎儿的两眼安置妥当。
  
 同时,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口腔、咽喉,以及通过食物的食道管,通过呼吸的气管,都生长发育起来。
  
 就好像做陶器的师父,帮助他的徒弟,选了质地细腻,可以做陶器的泥团,放在做陶坯的转轮上,做出想要做的东西。
  
 这股生理机能就是这样的,安置了两眼、两耳、口、鼻,以及食道、气管等,使得各就其位,以备各司其职。
  
 上面是这一段的白话解释。现在,有几点要提起大家注意的:
  
 (1 )西医的胚胎学里,在第十六周末时,胎儿的两眼向前迁移,同时耳朵在头的两边,明显的长了出来。
  
 (2)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用泥坯在转轮上的比喻,很有意思,恰好象征了脉轮的作用。
  
 这一段文字所叙述的生理变化,用密宗观点来讲,涉及到头轮、眉间轮、喉轮,与心轮的范围。
  
 (3)从这段文字来看,似乎只讲了上半身。“令食入,得停储之处,能令通过出入气息。”这句话的语意不是根明确,是不是涉及到消化、排泄系统?有没有涉及到下半身?还是只发展到胃部呢?
  
 现在让我们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一段怎么说的呢?
  
 十六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甘露。由此风力,令此眼、耳、鼻、口、胸臆、心脏、四边、九孔之处,悉令开发。出入气息上下通彻,无有障碍。若有饮食,滋润其身,有停积处,复能销化,从下流出。譬如窑师及其弟子,能善调泥,安布轮绳,下上迥转,所造器物而得成就。 此亦如是,皆由风力及善恶业,令眼耳等,渐渐具足。
  
 (1)四边:指的是身前、身后、身左、身右。
  
 (2)九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九窍”。参考原经文“第九七日”的“九相”,及“第十一七日”的“九孔”。
  
 (3)“出入气息上下通彻,无有障碍。”胎儿还没有接触到外面的大气,所以这个“出入气息”,不是指肺部的呼吸,它指的是包括了呼吸系统的全身的气机。道家有所谓“至人之息以踵”,修炼有成就的人,气机就如胎儿那样,上下通畅,直到脚底。“常人之息以喉”,一般的凡人,都在忙乱烦恼中,没有静定的修养,“方生方死”,分分秒秒都在外放、消耗。原本胎儿时期,“上下通彻,无有障碍”的气机,逐渐衰弱、闭塞。到后来,就只剩下肺部的呼吸还是通畅的。所以说,“常人之息以喉”。
  
 (4)饮食的通道、贮存、消化、排泄等功能,都在发育成长中。
  
 今按:(1)读了《处胎会》这段原文,意义明朗了。很明显的,这第十六周的生理变化,不仅仅限于上半身的组织、功能。它影响到全身的范围。
  
 (2)如果就实际的气脉修证而言,海底气机发动后,沿着中脉上冲顶轮。不论密宗或者道家都是这个路线。顶轮的运化,直接影响到脑垂体以及下丘脑的荷尔蒙;由此,又关联到全身的荷尔蒙系统。吕纯阳《百字铭》所说的“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就是指的这个境况。生命在母体里的发育,大致循着类同的路线。经脉网络孕育之后,到了这“第十六七日”,由脐轮运化出的生命能,向下通至海底;向上,则经由心轮、喉轮、眉间轮而至顶轮。所以叫《处胎会》这本经的比喻,说到“安布轮绳,下上廻转,所造器物,而得成就”,藉着“轮绳”以及“下上迥转”,象征这个阶段脉轮的运化。顶轮一经开发,同时关联到荷尔蒙系统的发育。荷尔蒙对人体的生长,新陈代谢的活动,乃至各个脏器的功能,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脉轮(气大),以及荷尔蒙(水大)的双重作用下,胎儿成长、发育着。所以《处胎会》上说“由此风力,令此眼、耳、鼻、口、胸臆、心脏、四边、九孔之处,悉令开发。出入气息上下通彻,无有障碍。”
  
 (3)如我们前面所说,每种“业风”的名字,都有它的涵义。如果把住胎当中,这些业风的名字陈列出来,我们不难发现,“甘露行”这个名字的特殊性。在这“第十六周”之前的业风,依次命名为:羯罗蓝、遍触、刀鞘口、内门、摄持、广大、旋转、翻转、分散、坚鞭、疏通、曲口、线口、莲花。在这之后的业风的名字为:毛拂口、无垢、坚固、生起、浮流、净持、滋漫、持城、生成、曲药、花条、铁口、蓝花。前后对照下来,“甘露行”这个名字,似乎特别突显了体内腺体的成长、运行。看到这里,我们不免好奇,西医胚胎学对于这个阶段,有那些研究成果呢?
  
 (4)根据胚胎学的研究显示,到了第四个月时,脑垂体的各组成部分,已经基本分化。在细胞分化的同时,脑垂体的分泌功能也在同步的发展着。由于脑垂体的分泌,又带动了其他的内分泌系统。恰好,第四个月时,胎儿体内产生了胰岛素,以及微量的肾上腺素。同时在一百天左右,胎儿的血液中测量出了甲状腺素。除了上面各种内分泌的发展,胎儿体内其他的分泌,譬如由胸腺和骨髓分化出的淋巴细胞,也在第四个月时,进入了血循环。胎儿的汗腺,则在第15、16周左右,开始出现在手掌,以及脚底部位。至于胎儿的脂性分泌,也是在第16周至17周时,开始了活动。
  
 看到这里,我们禁不住再一次的讶异,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是如何窥知,这部分微妙的变化?而把这个周期的生理机能订名为“甘露行”,同时又描述得那么简单扼要。

《佛说入胎经今释》19 胎儿的发育

6. 《佛说入胎经今释》21 胎儿的发育

第21周:
  
 【难陀,第二十一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生起,能今胎子身上生肉。譬如泥师,先好调泥,泥于墙壁。此风生肉,亦复如是。】
  
 释迦牟尼佛继续对难陀说,第二十一周,一股叫“生起”的生理机能,使得胎儿生出肌肉。就好比泥水匠,把泥调好后,涂到墙上。
  
 今按: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观察,从二十一周后,胎儿的体重迅速增长。
  
 第22周:
  
 【难陀,第二十二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浮流,此风能令胎子生血。】
  
 第二十二周时候,一股叫“浮流”的生理机能,使得胎儿生血。
  
 今按:西医胚胎学的研究观察,血细胞早在第四周左右,已经由印黄囊制造出来。随后,由肝、脾接替了造血的功能。但是,直到二十二周左右,细微血管才开始清楚的显现出来。
  
 第23周:
  
 【难陀,第二十三七日,于母腹内,有风名曰净持,此风能令胎子生皮。】
  
 第二十三周时,叫做“净持”的生命能,使胎儿的皮肤组织发育完整。
  
 今按:西医胚胎学的观察,恰好在这一周里面(第160天左右),胎儿的表皮有了成长组织的特征。
  
 第24周:
  
 【难陀,第二十四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滋漫,此风能令胎子皮肤光悦。】
  
 第二十四周,一股叫“滋漫”的生理机能,使得胎儿皮肤光润。
  
 第25周:
  
 【难陀,第二十五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持城,此风能今胎子血肉滋润。】
  
 到了第二十五周,叫做“持城”的生理机能,使得胎儿血肉滋润。
  
 今按:目前西医认为,二十六周左右,皮下脂肪逐渐积聚,皮肤皱折减少,肤色由暗红转为浅红。
  
 第26周:
  
 【难陀,第二十六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生成,能令胎子身生发毛、爪甲,此皆一一共脉相连。】
  
 难陀,第二十六周时,有股叫“生成”的生理机能,使胎儿生出毛发、指甲。这些毛发、指甲,和体内的气脉也是相连的。
  
 今按:(1)头发、指甲这些角质组织没有神经分布。但是,如果我们经过相当程度的静养,就会感受到它们上面也分布着无数的毛细孔,也有气息出入。
  
 (2)西医胚胎学里,第二十六周长出脚指甲。至于手指甲,则在稍早一两周出现。
  
 第27周:
  
 【难陀,第二十七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曲药,此风能令胎子,发毛、爪甲悉皆成就。】
  
 难陀,第二十七周有股生理机能叫“曲药”,使胎儿的毛发、指甲等都发育完成。
  
 今按:释迦牟尼佛对这第二十七周的介绍比较特别。前面二十六个周期,都在陈述生理的变化。到这第二十七周时,生理方面的介绍,只有上面短短的一句。随后讲的一大段,都是有关胎儿的因果报应。
  
 这是什么原因呢?现在让我们先继续看这个周期的原文,然后再作讨论。
  
 难陀,由其胎子先造恶业,悭涩吝惜于诸财物,坚固执着、不肯惠施;不受父母师长言教,以身语意,造不善业,日夜增长,当受斯报。若生人间,所得果报,皆不称意。
  
 如果这个胎儿从前非常吝啬,从来舍不得把自己的财物分送给别人;同时又不听从父母、师长的教诲;身、口、意这几方面不断造作恶业。那么,如果转生为人的话,就会有下面各种不如意的恶报。这本经把它大致归纳为三大类。
  
 (一)
  
 【若诸世人以长为好,彼即短;若以短为好,彼即长;以粗为好,彼即细;若以细为好,彼即粗;若支节相近为好,彼即相离;若相离为好,彼即相近;若多为好,彼即少;若少为好,彼即多;爱肥便瘦,爱瘦便肥;爱怯便勇,爱勇便怯;爱白便黑,爱黑便白。】
  
 (按:上面这一段,主要叙述胎儿外观方面的果报。)
  
 如果当时社会上认为长得高大才好,他就会长得矮小,如果认为长得短小才好,他就长得高大。
  
 如果一般人认为粗犷才好,他就长得细小;反过来,如果一般人认为细致才好,他就长得粗犷。
  
 如果当时认为某些支节部位长得接近比较好,他就恰恰离得远;如果认为那些部位长得远些比较好,他就偏偏长得近。
  
 如果认为某些部位,长得多一点才好,那么他就长得少;相反的,如果当时认为某些部位长得少才好,那么他就偏偏长得多。
  
 当时如果喜欢肥胖,他就长得清瘦;当时如果喜欢清瘦,他就长得肥胖。
  
 当时如果喜欢柔弱斯文,他就长得魁武勇猛;当时如果喜欢魁武勇猛,他就长得柔弱斯文。
  
 认为长得白才美,他就长得黑;认为黑才美,他就长得白。
  
 (二)
  
 【难陀,又由恶业,感得恶报:聋盲疡痉,愚钝丑陋。所出音响人不乐闻,手足挛襞,形如饿鬼。亲属皆憎,不欲相见,况复余人。】
  
 (按:这一段,主要叙述胎儿生理机能方面的果报。)
  
 难陀,由于从前的恶业,还可能招致一些其他的恶果。譬如聋、盲、哑;或者痴呆;或者讲话的声音,让人听了讨厌;或者手脚扭曲变形;或者长得丑陋,像个饿鬼。连亲人们看了都觉得讨厌,至于其他的人,就更不想和他接近。
  
 (三)
  
 【所有三业,向人说时,他不信受,不将在意。何以故?由彼先世造诸恶业,获如是报。】
  
 (按:这一段,则是人际关系方面的果报。)
  
 由于从前在身、口、意方面所造的恶业,这一生所说的话,他听了不信服,也不接受;即使最有道理,他也不放在心上。
  
 以上这些,就因为前生造作了各种恶业,所以得到这生种种的恶报。
  
 讲完了恶报之后,下面继续介绍的就是善报方面。
  
 【难陀,由其胎子先修福业,好施不悭,怜愍贫乏,于诸财物,无吝着心,所造善业,日夜增长,当受胜报。若生人间,所受果报,悉皆称意。】
  
 难陀,如果这个胎儿从前修了很多福德,对自己的财物毫不吝惜,一向慷慨好施,积功累德下来,就会得到善报。如果转生为人,所得的果报就是称心如意的。
  
 释迦牟尼佛讲到善报方面,同样的,也归纳为三大类。
  
 (一)
  
 【若诸世人,以长为好,则长;若以短为好,则短;粗细合度,支节应宜。多少肥瘦,勇怯颜色,无不爱者。】
  
 (按:这是就外观方面来说。)
  
 如果当时一般人认为长得高大才好,他就会长得高大;如果当时一般人认为长得短小才好,他就长得短小。总之,粗细、比例、多少、肥瘦、气质、肤色等等,都恰恰合于时宜,得人喜爱。
  
 (二)
  
 【六根具足,端正超伦,辞辩分明,音声和雅,人相皆具,见者欢喜。】
  
 (按:这部分属于生理机能,以及内五行方面。)
  
 五官端正,四肢健全,气质端庄,谈吐大方,声音悦耳。总之,内外五行都可圈可点,自然具有一股吸引力,使得人们都乐于亲近。
  
 (三)
  
 【所有三业,向人说时,他皆信受,敬念在心。何以故?由彼先世造诸善业,获如是报。】
  
 (按:这部分属于人际关系方面。)
  
 由于从前在身、口、意三方面的善业功德,所以这生说出的话,人们都会听信,而且非常敬重的乐于接受。
  
 上面所列举的各方面的善报,就是由于从前所作的各种善行而来。
  
 讲过了胎儿前生今世的因果关系之后,接着叙述的就是胎儿当时在母体里的受报状况。
  
 【难陀,胎若是男,在母右胁,蹲踞而坐,两手掩面,向母脊住;若是女者,在母左胁,蹲踞而坐,两手掩面,向母腹住。】
  
 如果是男胎,多半偏向母亲的右胁,两臂在胸前弯曲着,两手对着自己的脸,半蹲半坐的,面向着母亲的背脊。
  
 如果是女胎,多半偏向母亲的左胁,两手弯曲的对着自己的脸,半蹲半坐的,面向母亲的肚皮。
  
 【在生藏下,熟藏之上,生物下镇,熟物上刺,如缚五处,插在尖标。】
  
 今按:(1)如果就生理部位来讲,“生藏”相当于胃部,“熟藏”相当于膀胱。刚装进肚里的东西,就是“生物”,经过分解、消化后的,就是“熟物”。
  
 (2)有关生藏、熟藏,释迦牟尼佛在《禅秘要法》里也提到。读者可参考南怀瑾老师《禅秘要法》的白话解释《禅观正脉》,书中同时附有洪文亮医师从西医角度对白骨观的一些诠释。其中也提到了对生藏、熟藏的观点。
  
 (3)这段原文的最后一句,“插在尖标”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明确起见,我们再参考《处胎会》中相关的原文:
  
 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内热煎煮,五处紧缚,如在革囊。
  
 子宫里的胎儿,被装了食物的胄部向下压,同时又被装了尿液的膀胱向上挤。整个躯干和四肢就好像紧紧的被裹在这个皮袋里。
  
 【若母多食,或时少食,皆受苦恼。如是,若食极腻,或食干燥,极冷极热,咸淡苦醋,或太甘辛,食此等时,皆受苦痛。】
  
 如果母亲吃多了,或者吃少了,胎儿都会受到感应,都会觉得不舒服。如果吃得太油腻,或者太干燥;太冷、太热、太咸、太淡、太苦、太酸、太甜、太辣等等,胎儿都会觉得不舒服。
  
 【若母行欲,或急行走,或时危坐,久坐久卧,跳踯之时,悉皆受苦。】
  
 如果母亲行房事,或者走路走得太快,或者坐得笔直,或者坐久一点,躺久一点,或者跳上跳下,胎儿在里面都会觉得很痛苦。
  
 【难陀,当知处母胎中,有如是等种种诸苦,逼迫其身,不可具说。于人趣中,受如此苦。何况恶趣、地狱之中,苦难比喻。是故难陀,谁有智者,起居生死无边苦海,受斯厄难?!】
  
 难陀,你要知道,在妈妈肚里,受到种种的痛苦,详细状况数说不清的。上面这些,还只是转生人胎所受的煎熬。如果转生其他恶道或者地狱的话,所受的苦难更是无法想像。
  
 所以说难陀啊,一个有智慧的人,怎么可能爱恋这个生命,又怎么会愿意沉溺在这无边的苦海中呢?!
  
 今按:(1)讲完了这些果报之后,进入第二十八周,这是目前医学界认为胎儿能够脱离母体独立生存的分界。因为这期间,肺部已经发育完成,神经系统也趋向成熟,体温调节和呼吸神经中枢的功能也都建立。胎儿已经开始具备在母体外生存的能力。
  
 (2)释迦牟尼佛恰好在这分界的第二十八周前,插入一大段有关胎儿的因果报应,似乎又是个巧妙的安排。
  
 (3)进入这分界的第二十八周,这本经典怎么说的呢?这段描述也很有意思。

7. 《佛说入胎经今释》19 胎儿的发育

第16周:
  
 【难陀,第十六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甘露行,此风能为方便,安置胎子二眼处所。如是两耳、两鼻、口咽、胸臆,令食入得停储之处,能令通过出入气息。譬如陶师及彼弟子,取好泥团,安在轮上,随其器物,形势安布,令无差舛。此由业风,能作如是,于眼等处,随势安布,乃至能今通过出入气息,亦无爽失。】
  
 第十六个七天当中,生理机能发挥了“甘露行”的特质,把胎儿的两眼安置妥当。
  
 同时,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口腔、咽喉,以及通过食物的食道管,通过呼吸的气管,都生长发育起来。
  
 就好像做陶器的师父,帮助他的徒弟,选了质地细腻,可以做陶器的泥团,放在做陶坯的转轮上,做出想要做的东西。
  
 这股生理机能就是这样的,安置了两眼、两耳、口、鼻,以及食道、气管等,使得各就其位,以备各司其职。
  
 上面是这一段的白话解释。现在,有几点要提起大家注意的:
  
 (1 )西医的胚胎学里,在第十六周末时,胎儿的两眼向前迁移,同时耳朵在头的两边,明显的长了出来。
  
 (2)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用泥坯在转轮上的比喻,很有意思,恰好象征了脉轮的作用。
  
 这一段文字所叙述的生理变化,用密宗观点来讲,涉及到头轮、眉间轮、喉轮,与心轮的范围。
  
 (3)从这段文字来看,似乎只讲了上半身。“令食入,得停储之处,能令通过出入气息。”这句话的语意不是根明确,是不是涉及到消化、排泄系统?有没有涉及到下半身?还是只发展到胃部呢?
  
 现在让我们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一段怎么说的呢?
  
 十六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甘露。由此风力,令此眼、耳、鼻、口、胸臆、心脏、四边、九孔之处,悉令开发。出入气息上下通彻,无有障碍。若有饮食,滋润其身,有停积处,复能销化,从下流出。譬如窑师及其弟子,能善调泥,安布轮绳,下上迥转,所造器物而得成就。 此亦如是,皆由风力及善恶业,令眼耳等,渐渐具足。
  
 (1)四边:指的是身前、身后、身左、身右。
  
 (2)九孔: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九窍”。参考原经文“第九七日”的“九相”,及“第十一七日”的“九孔”。
  
 (3)“出入气息上下通彻,无有障碍。”胎儿还没有接触到外面的大气,所以这个“出入气息”,不是指肺部的呼吸,它指的是包括了呼吸系统的全身的气机。道家有所谓“至人之息以踵”,修炼有成就的人,气机就如胎儿那样,上下通畅,直到脚底。“常人之息以喉”,一般的凡人,都在忙乱烦恼中,没有静定的修养,“方生方死”,分分秒秒都在外放、消耗。原本胎儿时期,“上下通彻,无有障碍”的气机,逐渐衰弱、闭塞。到后来,就只剩下肺部的呼吸还是通畅的。所以说,“常人之息以喉”。
  
 (4)饮食的通道、贮存、消化、排泄等功能,都在发育成长中。
  
 今按:(1)读了《处胎会》这段原文,意义明朗了。很明显的,这第十六周的生理变化,不仅仅限于上半身的组织、功能。它影响到全身的范围。
  
 (2)如果就实际的气脉修证而言,海底气机发动后,沿着中脉上冲顶轮。不论密宗或者道家都是这个路线。顶轮的运化,直接影响到脑垂体以及下丘脑的荷尔蒙;由此,又关联到全身的荷尔蒙系统。吕纯阳《百字铭》所说的“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就是指的这个境况。生命在母体里的发育,大致循着类同的路线。经脉网络孕育之后,到了这“第十六七日”,由脐轮运化出的生命能,向下通至海底;向上,则经由心轮、喉轮、眉间轮而至顶轮。所以叫《处胎会》这本经的比喻,说到“安布轮绳,下上廻转,所造器物,而得成就”,藉着“轮绳”以及“下上迥转”,象征这个阶段脉轮的运化。顶轮一经开发,同时关联到荷尔蒙系统的发育。荷尔蒙对人体的生长,新陈代谢的活动,乃至各个脏器的功能,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脉轮(气大),以及荷尔蒙(水大)的双重作用下,胎儿成长、发育着。所以《处胎会》上说“由此风力,令此眼、耳、鼻、口、胸臆、心脏、四边、九孔之处,悉令开发。出入气息上下通彻,无有障碍。”
  
 (3)如我们前面所说,每种“业风”的名字,都有它的涵义。如果把住胎当中,这些业风的名字陈列出来,我们不难发现,“甘露行”这个名字的特殊性。在这“第十六周”之前的业风,依次命名为:羯罗蓝、遍触、刀鞘口、内门、摄持、广大、旋转、翻转、分散、坚鞭、疏通、曲口、线口、莲花。在这之后的业风的名字为:毛拂口、无垢、坚固、生起、浮流、净持、滋漫、持城、生成、曲药、花条、铁口、蓝花。前后对照下来,“甘露行”这个名字,似乎特别突显了体内腺体的成长、运行。看到这里,我们不免好奇,西医胚胎学对于这个阶段,有那些研究成果呢?
  
 (4)根据胚胎学的研究显示,到了第四个月时,脑垂体的各组成部分,已经基本分化。在细胞分化的同时,脑垂体的分泌功能也在同步的发展着。由于脑垂体的分泌,又带动了其他的内分泌系统。恰好,第四个月时,胎儿体内产生了胰岛素,以及微量的肾上腺素。同时在一百天左右,胎儿的血液中测量出了甲状腺素。除了上面各种内分泌的发展,胎儿体内其他的分泌,譬如由胸腺和骨髓分化出的淋巴细胞,也在第四个月时,进入了血循环。胎儿的汗腺,则在第15、16周左右,开始出现在手掌,以及脚底部位。至于胎儿的脂性分泌,也是在第16周至17周时,开始了活动。
  
 看到这里,我们禁不住再一次的讶异,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是如何窥知,这部分微妙的变化?而把这个周期的生理机能订名为“甘露行”,同时又描述得那么简单扼要。

《佛说入胎经今释》19 胎儿的发育

8. 《佛说入胎经今释》17 胎儿的发育

第13周:
  
 【难陀,第十三七日,于母腹中,以前风力,知有饥渴。母饮食时,所有滋味从脐而入,藉以资身。】
  
 “以前风力”,由于前面那些生理机能的开展,有了饥渴的感受。母亲吃了东西,这些滋养经过胎盘、脐带,到了胎儿那里。胎儿因此不断的发育、成长。
  
 这里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的:
  
 (1)“以前风力,知有饥渴。”这步生理反映,如果用佛学名词的话,就相当于“受”的作用。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前面:“第九七日”,发展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到了“第十二七日”,神经系统的架构大致形成。用佛学名词的话,就是有了感应“触”“受”的基础。归纳起来,配合佛家解释生命缘起的“十二因缘”的概念,这就是“六入缘触,触缘受。”
  
 (2)前面,在“第二七日”时,我们讲过,胚芽已经跟母体的血循环建立了联系。母体的养分,已经经由血液,渗透进入这个新的生命。这里为什么又说,“从脐而入,藉以资身。”究竟什么意思呢?
  
 现在让我们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的相关的叙述:
  
 所有滋味,于身穴中,及以脐轮,资持润益。
  
 看到这里,意义比较明朗了,《入胎经》上所说的“脐”,并不限于肚脐或者脐带。它主要是指脐轮而言。胚胎体内的气机,开始孕育出最初步的气穴及脉轮。
  
 (3)脐轮是密宗“三脉七轮”中的一轮,又叫“化轮”。所谓“化”,就是生长、变化的意思。在密宗的气脉学说里,认为胎儿离开了母体,生命的功能,主要仍经由这里,不停的生发、变化。
  
 从西医观点来说,胎儿在母体里,是靠着脐带,从母体吸收养分。就佛、道两家的修证学说,一个新的生命,主要是经由这个部位的气化功能,变化、生长着。
  
 (4)从道家、中医的观点来说,密宗脐轮的范围,关联到“肾”。这个“肾”,跟西医里面的肾脏是两种概念。中医的肾,包括了有形的肾脏这个器官,还包括了肾经这整条经脉,同时关联到性荷尔蒙、脑下垂体等荷尔蒙系统。中医认为肾属水,把“肾”看成我们生命的先天之本,主脑,主生殖。肩负着生殖,以及脑部功能的重任。
  
 总之,“脐轮”这个范围,具备了重要的生长、变化的功能。因此,密宗把这个脉轮又叫做“化轮”。那么,它进一步会变化出什么呢?
  
 第14周:
  
 【难陀,第十四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线口。其风令胎生一千筋,身前有二百五十,身后有二百五十,右边二百五十,左边二百五十。】
  
 第十四个七天里,这个阶段的生理机能叫“线口”,胎儿生出一千条筋。身前大约有两百五十条,身后大约是两百五十条,左边、右边也大约各有两百五十条。
  
 我们前面说了,脐轮的功能,关联到中医里面的肾。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肾属水。水能生木,而木,属肝。中医的这个肝,除了器官方面的肝脏,还包括经脉方面的肝经。它主筋,主调达、疏泄。关系到筋的生长、发育,同时具备了调达、疏通的作用,使人体的气机和谐通畅的运行。
  
 在上一个周期,“第十三七日”,脐轮初步呈现之后,经过这个“化轮”的生化,体内的气机开始逐步形成经络、脉轮的系统,开始要形成一个规律性的网路。
  
 这时候,肝经同时也就要发挥它调达、疏泄的功能了。
  
 因此,“第十四七日”生出一大堆的筋,就象征着肝经为经脉系统所作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气机的混沌的状态,迈向规律化的经脉体系的一个过程。
  
 �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