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院士

2024-05-14

1. 院士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院士

1、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2、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3、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于2017年11月28日揭晓 ,共有61人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9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人,地学部10人,信息技术科学部6人,技术科学部12人。

院士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院士

2. 院士是什么?

院士(Academician)源于Academy。 Academy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希腊人为了纪念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个以Academy命名的幽静园林。在建园后的916年的时间内,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动的学者,纷纷在园内讲学,进行自发的学术活动。因此,其后的许多学术团体都自称为“Academy”。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Academy”。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院士”成为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院士在中国,原来称为学部委员,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现在的院士评选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评选才能成为院士。

3. 院士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于1994年6月设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由选举产生,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或在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
据2019年3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892人,包括资深院士439人;另有外籍院士91人。已故院士252人、已故外籍院士19人。[2]
2021年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13]
中文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设立时间
1994年
设立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评选周期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
定义
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称号、 终身荣誉

院士是什么?

4. 哪些人是院士,院士是什么意思?

      01      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截至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共计80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计895名。共计中国院士1697名。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截至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共计80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计895名。共计中国院士1697名。
      这80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包括:数学物理学部(148人);化学部(127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7人);地学部(136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7人);技术科学部(147人)。
      这89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括: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2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31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13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23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2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60人);农业学部(80人);医药卫生学部(121人);工程管理学部(67人,其中跨学部院士30人)。

5. 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是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奖金500万元人民币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王泽山,侯云德
  王泽山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又于1996年和2017年两次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侯云德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赵忠贤 屠呦呦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此外,他还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
  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空缺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于敏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程开甲 张存浩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郑哲敏 王小谟
  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开展低空雷达技术攻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并在国际雷达装备同台竞技中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
  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良镛 谢家麟
  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同时也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谢家麟院士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导意见,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王振义 师昌绪

  王振义院士,血液学专家,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师昌绪院士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的成果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孙家栋 谷超豪

  孙家栋院士,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谷超豪,著名数学家,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徐光宪 王忠诚

  徐光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

  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征镒 闵恩泽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李振声

  李振声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孟超 叶笃正

  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是谁

6. 中国科学院今天有哪些院士获奖?

这9位获奖者分别是:于敏、申纪兰、孙家栋 、李延年 、张富清 、袁隆平 、黄旭华 、屠呦呦 、钟南山。
于敏: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申纪兰:始终都在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力和自由。
孙家栋:北斗卫星系统掌门人,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
张富清:深藏功与名的抗战英雄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黄旭华:舰船设计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钟南山:非典和新冠的专家组组长,总是在第一时间冲到一线指导现场工作,为病毒的遏制起到关键性作用

7. 院士的成就非常高,属于什么等级?

院士可以说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的科学家。所以院士的等级也非常高,他们享受副部级待遇。我
院士的成就非常高,一级教授,享受副部级待遇院士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新冠肺炎来临的时候,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这些人都为抗击肺炎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应对新冠肺炎的莲花清瘟胶囊也非常火,莲花清瘟胶囊所属的企业属于以岭药业,以岭这个名字其实也是我国一位中国院士的名字。
所以能够成为院士的人都是非常厉害的科学家,他们在我国属于顶尖人才,可以说这些人比考上清华北大的人还要少。
院士的支撑也非常高,因为院士基本上都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一般来说一些院士是在大学工作的,有些院士是在科研机构工作的。

一般来说,我国的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主要靠评职称晋升,职称主要分为讲师或者助理,副教授,正教授。但是正教授里面一共有四级,有四级教授,三级教授,二级教授和一级教授。
一般来说,很多大学里面有很多三级教授和二级教授。但是如果想成为一级教授是非常难得,只有获得院士荣誉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一级教授。
院士一般年纪比较大,成就突出,是一种终身荣誉我本科所在的学院正好有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中国工程院士在我所学的专业里是该领域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学院这个院士成就也非常卓越,当时年轻的时候这个院士专门从事的一项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的一个突出问题。
经过我们学院这个院士十几到20年的刻苦钻研,他终于克服了这项难题,为生产实践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这项技术也为我国产生了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的经济贡献。
所以我们学院这个院士在自己岗位上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了一辈子。他在60岁出头的时候终于评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说这是国家对他所作贡献的一种认可。
当然想评上院士是非常难的,最起码要有突出的杰出贡献。一般来说,要想评上院士,最起码要有一项以上的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的奖励。只有获得国家级的奖励,一个老师才有可能评上院士。

像袁隆平等这些专家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袁隆平爷爷,今年他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一辈子兢兢业业从事杂交水稻工作,极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造福了整个人类。
所以这些科学家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们获得院士也是众望所归的,值得每个人尊敬。
院士有哪些待遇如果评上院士自然就得到了一级教授职称,得到一级教授职称,工资待遇肯定是比较高的,基本上是所有教授里面工资最高的。
同时,得到院士以后,每年院士不论是申报项目还是组织课题基本上都是大课题,都是有重大生产意义实践的,所以院士在进行科学研究方面也是非常便利的,能够获得非常多的项目和科研资金。
我们学校的院士已经80多岁了,这个院士享受到特殊的医疗照顾,因为院士基本上都是国宝级别的,所以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学校都会组织一些医学专家给他们进行问诊,尽量做好他们的健康保健工作。
同时我们学校院士一般是有专车的,也就是有专车接送上下班,最起码在交通方面是有特殊照顾的,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总结总的来说,院士的等级还是非常高的,院士相当于一级教授。院士更多的是一种终身最高荣誉,相当于是国家级科学家,相当于国家对他们一辈子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种荣誉奖励。
获得院士非常不容易,他们可以享受副部级待遇,但是一个老师评上院士以后还是坚持在自己岗位上进行科学研究。
同时,院士可以享受到专车接送和医疗保障服务,毕竟能够评上院士的教授基本上都在60岁以上,年纪比较大了,他们都属于国宝级的人物,需要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
每个能够评上院士的科学家都是在某个领域上有突出贡献的,他们都获得过多次,国家级奖励,为我国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像袁隆平院士,钟南山院士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些院士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为世界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这些院士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尊敬,他们才是我们所有人最该崇拜的偶像。

院士的成就非常高,属于什么等级?

8. 院士是什么级别,两院院士最多的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是学术最高荣誉称号而不是行政职务,原则上是没有行政级别的,行政级别由院士担任的行政职务决定,院士的待遇一般都比较高,但是享受怎样的待遇,每个地方每个单位也不一样
两院院士最多的大学应该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因为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都依托中科院的研究所,很多院士本身也是研究生导师,两院院士共316名,但大多分散在研究所中
除去国科大外,院士最多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有两院院士98名,其中有7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