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老百姓有多信赖银行?

2024-05-13

1. 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老百姓有多信赖银行?

一、我国的居民一直都希望有稳定的生活,只有保证自己手里有充足的资金才会带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所以我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

中国的居民基本上都有非常好的储蓄能力,他们在每个月发完工资之后多少会存储一些,也算是给自己生活上的安慰。并且他们不仅仅是看到现在的生活,而是看到了长久以后的生活,所以他们会对未来有更多规划,这些规划就要求他们拥有足够的资金,也就造成了他们一直喜欢存储。自然这样做的人数越来越多,存储的人数也就会越来越多,存储的金额已经会越来越大,导致了我国的存储率居高不下。
二、近期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有资金在手里的重要性。在此事件之后,大家也慢慢地开始储备资金,也就造成的储蓄率居高不下。

疫情期间很多人其实都非常焦虑,因为他们有房贷没有办法归还,他们手上已经没有任何资金,所有的资金都用来买房买车了,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存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疫情发生之后,大家都开始慢慢存钱,尽量保证自己手头上资金充足,也算是大家对于这种意外突发情况的一种准备,是大家避免焦虑产生的一种行动。
三、老百姓会非常信任银行,只要手里有任何资金都会交到银行去保管,他们认为银行会替他们打理资金,更加会减少自己资金被盗风险。

虽然银行也有垮掉的风险,但是大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很多人都还是非常信赖银行,一旦手里有一些资金都会想要存入银行,因为把大部分金钱放在手上也是不安全的方式。并且放入银行之后,银行会有相应的利息,这些利息也是很多人想要把钱存在银行的原因,他们并不希望通过这些金钱去投资理财,而是希望自己有稳定的收益。

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老百姓有多信赖银行?

2. 为什么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居高不下?

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以来都相对较高,这种情况其实有着深刻的文化、社会、经济层面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现象是支撑国内发展的较强动力。

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在骨子里崇尚勤劳工作、积极储蓄的民族。在历史上,华夏大地经常遭遇水旱灾害的袭击,古代的先民就把积极储蓄当成了一个重要的习惯。毕竟,在灾荒年间,人的手中必须有粮才能度过生存危机。这种记忆,其实是刻在了整个民族的基因当中,一代一代传递了下来。在现代社会,虽然国人整体遭受灾害的损失要远远小于古代,但危机意识一直是国人的惯性意识。这种意识,使得人们在平日的生活中积极储蓄。

其次,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使得我国居民保持了良好的储蓄习惯。进入现代社会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是以货币的购买力作为衡量的。人们在生活中,只有储备了足够多的货币,才能应对日常吃喝住行、买房买车、赡养父母、培育子女、防范大病等需要。在一个货币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社会中,储蓄率高企就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现象。

再次,全球疫情的爆发,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自国内房价大幅上涨以来,国人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大量的储蓄被人们用于支付房贷、车贷,而另一些储蓄则变成了消费主义之下的商品购买力。不过,全球疫情的爆发,影响了不少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受到疫情冲击的人们,意识到储蓄才是度过生活压力期的重要保证。因此,人们又逐渐减少了消费的频率,把储蓄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更愿意储蓄,应对生活中遭遇的潜在风险,这种意愿使得国内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这种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现实的社会原因。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一种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对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储蓄的重要性。

3. 为什么我国目前居民储蓄率这么高

原因很多
1,我国的福利保障体系不健全.普通的老百姓面临着教育.医疗.养老的高额收费。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很低,只能靠自己攒钱来应对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危机。
2,我国面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并且投资收益得不到保障。在我国,大型的国企垄断了民生的各个行业,而且因为有种种的优势。往往,能够顺利的占据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企和个人投资者,很难有好的投资渠道。
3,收入差距过大。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过于少,无力消费。也无力承担医疗、教育、养老等高额的费用。这能把有限的收入储蓄到银行。
4、税负不合理,导致大量的企业和居民把钱都存在了银行,而不愿意重新投资。
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过高,这对我们国家来讲,将会是十分不利的局面。
如果,我们的国家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大力改革政治体制,让更多的居民能享受到改革的收益,而不是承担改革的损失。那么,众多的既得利益集团要小心了。

为什么我国目前居民储蓄率这么高

4. 为什么中国的储蓄率这么高?

   钱钱钱,过日子离不开钱,或者就需要钱。但是除了生活用的钱,余下的钱应该如何用,每个人的安排都不同。不过,据说中国储蓄率是非常高的,世界排行居前列,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存钱呢?
   首先还得感谢我们的祖国,感谢国家强盛,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你想想,如果是像民国那个时候,我的天,政权都不稳,今天发行纸币明天废除;国家没有力气,银行管控不了,随时有破产的危险。在那个时候,谁还想要存钱?还不如换成黄金比较好呢,不对,黄金也不稳妥,还是花掉了才是自己的。而现在中国的局势这么好,可以说是世界上比较富强,比较安定的国家了,人民对政府有信任感,而且政府也有作为,所以大家才敢把钱都存到银行里。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经济跟政治是分不开的,更多的时候,政治对大多数的东西起着决定性作用。
   不过,还有另外一点,就是在中国,可以做投资的还是比较少的。股票波动太大,入股公司没多少人有渠道,国债也没有那么大量的发行,基金并不完全稳妥,还有什么?好像也没有别的投资可以做了,毕竟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东西都没有完善,所以人民常常就是有力气没地方出,有多余的钱没地方花的局面。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社会建设更加完善,让我们可以有更多投资的选择,不至于把钱都存在银行里,没有多大的升值空间。
    当然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也决定着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从古自今经历的变数都告诉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应该未雨绸缪。所以我们很喜欢做打算,做安排,争取把今后遇到的困难都给安排好出路,而有钱才有出路。所以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有存钱的意识,就是因为骨子里带来的这种观念在发挥作用。
    储蓄率高这件事情,是一把双刃剑:说它好,它让国家有更多的资金可挪用,从某些方面来讲也协助社会更加稳定,也让民众有安全感,未来遇到困难有退路;说它不好,如果大家有钱不是想着消费,而是想着储蓄,天啊,那我们的社会还能进步吗?毕竟推动社会进步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所以国家应该积极的、正确的引导经济,不要放任它。

5. 银行存款利率不高,为什么居民储蓄率却居高不下呢?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存款一共增加了6.47万亿元,我国居民存款余额达87.8万亿元,人均存款6.27万元,户均存款16.93万元。这意味着,我国仍旧是全球居民储蓄率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就是高储蓄率国家,尽管我国的年轻一代(90后、00后)已经不怎么爱存钱了,甚至比较喜欢透支消费。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居民都喜欢把钱存银行习俗没有改变。那么大家把这么多钱都存入银行又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储蓄率高说明中国老百姓抗风险能力要比欧美国家要强一些。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每年为3万元,现在人均储蓄存款为6.27万元,也就是说老百姓手里的存款相当于两年的收入。这意味着,即使两年不工作,银行的存款也足够生存。而欧美国家人士,喜欢透支消费,真到突发事件,连一二个月在家休息都不可以。最近虽然美国疫情比较严重,还有很多人上街游行,想要复工,想要充分就业。

第二,中国储蓄率高,也说明老百姓的投资意识不强,以及国内安全投资渠道不多。因为银行存款都能保本保息,尽管可能存款会跑不赢通胀而缩水,但是如果投资那些高收益高风险产品,弄不好就会血本无归。与此同时,我国的理财产品都逐步打破了刚性兑付,以及社会投资收益率下降,使得厌恶投资风险的人群,觉得还是把钱存银行更加安全一些。
第三,中国储蓄率高说明社会保障相对贫弱。中国人不存点钱是不可能的,比如养老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买房问题、医疗问题。由于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广,保障水平偏低,因此,多数老百姓只能靠储蓄作为补充。还有很大一部分老百姓都是通过储蓄存款,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

第四,储蓄率高也说明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偏低。中国普通家庭收入在3-5000元人民币/月,收入不高,在维持基本日常开销的情况下,如果有剩余的钱就存入银行。而欧美国家收入比较高,能够在温饱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消费需求。我国消费主要一定要停留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上面,欧美国家主要是在吃喝玩乐,追求享受人生方面。
第五,储蓄率高有利于银行提高利润率。众所周知,银行融资成本最低的是储蓄存款,而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或银行间拆借市场融来的资金成本都很高。储蓄的人越来越多,流动性就越多,银行的利率空间就会越大。所以,央行降低LPR利率,就是看到了银行利率空间太高,把这部分利润体现在贷款端,用来降低消费贷款、房贷利率、企业贷款利率等。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存款达到6.27万元,这既说明了我国老百姓的抗风险能力较强,同时也说明了国内社会保障还有提高的空间。更说明了国内多数居民更喜欢存钱,而不是扩大消费,还有就是我国无风险投资渠道还太少。储蓄率高对于银行是好事,银行融资成本下降,利润会有所提高,在贷款端可以给出更多的利率优惠。总之,储蓄率高对国家是有利有弊,从目前要启动内需情况来看,储蓄率过高会导致消费无法拉动经济增长,并不是什么好事。

银行存款利率不高,为什么居民储蓄率却居高不下呢?

6. 中国为什么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中国人爱存钱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共识,结婚、买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所需的大额费用让很多普通家庭不得不早早就进行预备性储蓄。国民储蓄分为三个部分:居民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其中居民储蓄代表个人(家庭)的储蓄水平。
储蓄率的计算方式,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总额中用于储蓄的资金所占的百分比。简而言之就是个人收入去除消费量以后,用于存入银行的部分与总收入的比值。
储蓄率是一项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一项能够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衡量标准,在经济学分析中有一定的地位。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2-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7. 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

《当代金融家》供稿一个崛起的大国总是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和成长模式,在和其他大国的崛起模式相比中,有共性的成分,也有个性和特色。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在快速崛起中,在展现出大国崛起中标志性的一些特点的同时,也展现出有别他国的独特现象。当前,对待这些现象,人们有共识,也有异议;有理解,也有质疑,各种看法比较多。为帮助广东读者从经济学视角认识和理解我国当前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本刊特约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经济学博士徐诺金撰写系列文章,从本期起,分别以《》、《怎样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怎样看待我国国际收支的高顺差》、《怎样看待我国的低消费率》等连续发表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资源和基础,是投资的先导,增加的资本形成只能来源于增加的储蓄。因此,储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无限期界经济增长模型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揭示了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基于46个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新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家)1972~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测算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国民储蓄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可以提高1%;而新兴经济国家国民储蓄率仅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就能提高1%。我通过对中国等13个发展中国家1978~2003年的平均储蓄率与平均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与国民储蓄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78。亚洲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高达30%~40%,这些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也都在6%9%的较高水平。而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仅为17%~20%,其平均GDP增长率也仅有1%5%。储蓄率的国际比较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储蓄率测度方法,储蓄率是指一国国民储蓄与该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部门储蓄率则是指某部门储蓄与该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通过对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储蓄率变化的一些特征。(一)1970年代以来,国际储蓄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储蓄率从1970年的25.7%下降到2004年的21.4%,下降了4.3个百分点。(二)储蓄率增幅与收入水平呈反向变动趋势,即收入越高的国家,储蓄率增幅越小。1970~2003年间,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分别上升了8.5、6.8和0.4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则下降了6.1个百分点。(三)经济由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通过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1970年以来储蓄率的研究发现,过去30多年里,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基本处于上行状态。1970~2004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从28%上升到34%。而且,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90年代以后,一部分起飞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消费率开始提高,相应的储蓄率有所下降,导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轻微下降,从90年代中期的37%的峰值下降到2004年的33%。(四)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的上升的同时储蓄率也随之上升,且在经济水平较低的阶段,储蓄率往往低于投资率。钱纳里等(1975)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国民储蓄率也在缓慢上升。而在人均GDP 较低的国家中,储蓄率通常低于投资率,说明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往往需要外来资本流入以解决本国资本短缺问题。中国储蓄率的现实考察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也是我国储蓄率上升较快、储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通过对我国储蓄率时序变动及结构分析展开考察,可以发现:(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处于较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1978~1993年,储蓄率都维持在30%左右,但这一阶段储蓄率普遍低于投资率;而1993~2007年的多数年份,储蓄率更高达40%以上,这一阶段储蓄率大于投资率。2007年,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额已经扩大到8.9个百分点。(二)分部门来看,我国的居民、政府和企业都具有较高的储蓄水平。通过对不同部门的储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都具有较高水平,基本维持在30%左右;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维持在40%左右水平,说明企业同样具有高储蓄倾向。三个部门都具有较高储蓄水平,导致了我国国民储蓄维持在较高水平。(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分配逐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逐步下降,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明显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下降,而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1992年,我国居民、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67.8%、19%和13.2%,到2007年分别变为49.7%、23.6%和26.7%。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4个和16个百分点。(四)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归因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上升。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出现大幅攀升。2000~2007年国民储蓄率上升了13.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10.4个百分点,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个和8.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中政府储蓄增加是由于政府储蓄率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双双上升,而企业储蓄增加则是由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大幅攀升。规律性信号有哪些(一)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规律,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而这段时间正是日本转变为发达国家的重要阶段。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经历了高储蓄阶段,而此时也正是韩国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时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低储蓄的国家难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例如南美洲的许多国家,19世纪已经建国,并且没有经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浩劫,然而这些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和平发展,仍然处于发展中状态,这与它们崇尚高消费、低储蓄的模式是不无关系的。因此,高储蓄阶段其实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规律,只有经历了高储蓄阶段的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由不发达状态转向发达状态,而持续低储蓄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转变为发达国家。(二)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一种正常合理现象。根据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中给出的五阶段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阶段、经济起飞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起飞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增加,具有较高的储蓄率水平;大众高消费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储蓄率维持在15%22%之间;成熟阶段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储蓄率不相关,人均收入增加,但储蓄率始终在30%与40%之间徘徊;处于传统社会阶段和起飞前阶段的落后国家,储蓄率非常低。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高储蓄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合理现象。(三)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储蓄率的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快慢。虽然合理的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是经济在长期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但当前的高储蓄并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反而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最终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在向经济发达国家的前进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这些资本主要是来自于本国的储蓄,因此高储蓄既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出现的高储蓄,其实正是为我国向经济发达国家迈进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合理正确地利用这一资源。(四)高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根据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的观点,中国年均10%的GDP增长率中,除了2%~4%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的6%~8%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而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的观点,如果资本-产出比为3:1的话,则资本贡献的6%~8%经济增长率需要18%~24%的净投资率。再加上12%的折旧率,要维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中国需要储蓄率达到30%~36%。1978~2002年,我国的投资率和储蓄率都维持在30%~40%,同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这一结果与上文的测算基本一致。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2003~2007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这说明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也有所加大,实际经济产出向潜在产出水平靠近,导致我国连续多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任务较为繁重,高储蓄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好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投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要的大量的投资,最终还是要来源于国内的储蓄,而且必须是较高的储蓄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投资需求。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条件下,高储蓄对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条件。

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

8. 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

《当代金融家》供稿一个崛起的大国总是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和成长模式,在和其他大国的崛起模式相比中,有共性的成分,也有个性和特色。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在快速崛起中,在展现出大国崛起中标志性的一些特点的同时,也展现出有别他国的独特现象。当前,对待这些现象,人们有共识,也有异议;有理解,也有质疑,各种看法比较多。为帮助广东读者从经济学视角认识和理解我国当前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本刊特约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经济学博士徐诺金撰写系列文章,从本期起,分别以《》、《怎样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怎样看待我国国际收支的高顺差》、《怎样看待我国的低消费率》等连续发表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资源和基础,是投资的先导,增加的资本形成只能来源于增加的储蓄。因此,储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斯旺模型)、无限期界经济增长模型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揭示了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基于46个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新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家)1972~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测算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国民储蓄率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可以提高1%;而新兴经济国家国民储蓄率仅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产出增长率就能提高1%。我通过对中国等13个发展中国家1978~2003年的平均储蓄率与平均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与国民储蓄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78。亚洲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高达30%~40%,这些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也都在6%9%的较高水平。而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仅为17%~20%,其平均GDP增长率也仅有1%5%。储蓄率的国际比较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储蓄率测度方法,储蓄率是指一国国民储蓄与该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部门储蓄率则是指某部门储蓄与该部门可支配收入的比率。通过对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储蓄率变化的一些特征。(一)1970年代以来,国际储蓄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储蓄率从1970年的25.7%下降到2004年的21.4%,下降了4.3个百分点。(二)储蓄率增幅与收入水平呈反向变动趋势,即收入越高的国家,储蓄率增幅越小。1970~2003年间,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分别上升了8.5、6.8和0.4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则下降了6.1个百分点。(三)经济由发展中阶段向发达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储蓄率。通过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1970年以来储蓄率的研究发现,过去30多年里,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基本处于上行状态。1970~2004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从28%上升到34%。而且,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90年代以后,一部分起飞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消费率开始提高,相应的储蓄率有所下降,导致起飞国家的平均储蓄率轻微下降,从90年代中期的37%的峰值下降到2004年的33%。(四)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的上升的同时储蓄率也随之上升,且在经济水平较低的阶段,储蓄率往往低于投资率。钱纳里等(1975)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国民储蓄率也在缓慢上升。而在人均GDP 较低的国家中,储蓄率通常低于投资率,说明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往往需要外来资本流入以解决本国资本短缺问题。中国储蓄率的现实考察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也是我国储蓄率上升较快、储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通过对我国储蓄率时序变动及结构分析展开考察,可以发现:(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处于较高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1978~1993年,储蓄率都维持在30%左右,但这一阶段储蓄率普遍低于投资率;而1993~2007年的多数年份,储蓄率更高达40%以上,这一阶段储蓄率大于投资率。2007年,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额已经扩大到8.9个百分点。(二)分部门来看,我国的居民、政府和企业都具有较高的储蓄水平。通过对不同部门的储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都具有较高水平,基本维持在30%左右;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维持在40%左右水平,说明企业同样具有高储蓄倾向。三个部门都具有较高储蓄水平,导致了我国国民储蓄维持在较高水平。(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分配逐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储蓄占总储蓄比重逐步下降,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明显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下降,而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1992年,我国居民、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67.8%、19%和13.2%,到2007年分别变为49.7%、23.6%和26.7%。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4个和16个百分点。(四)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归因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上升。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储蓄率出现大幅攀升。2000~2007年国民储蓄率上升了13.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下降10.4个百分点,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个和8.4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国民储蓄率的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中政府储蓄增加是由于政府储蓄率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双双上升,而企业储蓄增加则是由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大幅攀升。规律性信号有哪些(一)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规律,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都经历过高储蓄阶段,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较高的国民储蓄率,而这段时间正是日本转变为发达国家的重要阶段。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同样经历了高储蓄阶段,而此时也正是韩国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时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低储蓄的国家难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例如南美洲的许多国家,19世纪已经建国,并且没有经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浩劫,然而这些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和平发展,仍然处于发展中状态,这与它们崇尚高消费、低储蓄的模式是不无关系的。因此,高储蓄阶段其实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规律,只有经历了高储蓄阶段的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由不发达状态转向发达状态,而持续低储蓄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转变为发达国家。(二)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是一种正常合理现象。根据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中给出的五阶段发展理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阶段、经济起飞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起飞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增加,具有较高的储蓄率水平;大众高消费阶段国家的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储蓄率维持在15%22%之间;成熟阶段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储蓄率不相关,人均收入增加,但储蓄率始终在30%与40%之间徘徊;处于传统社会阶段和起飞前阶段的落后国家,储蓄率非常低。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高储蓄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合理现象。(三)储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储蓄率的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快慢。虽然合理的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是经济在长期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但当前的高储蓄并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反而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最终走向稳态均衡的重要条件。在向经济发达国家的前进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这些资本主要是来自于本国的储蓄,因此高储蓄既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出现的高储蓄,其实正是为我国向经济发达国家迈进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合理正确地利用这一资源。(四)高储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当前我国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必要保障。根据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的观点,中国年均10%的GDP增长率中,除了2%~4%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的6%~8%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而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雷斯科特的观点,如果资本-产出比为3:1的话,则资本贡献的6%~8%经济增长率需要18%~24%的净投资率。再加上12%的折旧率,要维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中国需要储蓄率达到30%~36%。1978~2002年,我国的投资率和储蓄率都维持在30%~40%,同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这一结果与上文的测算基本一致。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2003~2007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这说明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也有所加大,实际经济产出向潜在产出水平靠近,导致我国连续多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任务较为繁重,高储蓄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大好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投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需要的大量的投资,最终还是要来源于国内的储蓄,而且必须是较高的储蓄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投资需求。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条件下,高储蓄对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条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