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为何扎堆造车?

2024-05-13

1. 互联网巨头为何扎堆造车?

1、赚钱:
对企业来说,赚钱才是终极王道。智能汽车赛道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和惠及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存在广阔的商业空间。卖车、卖服务、卖系统、卖生态,整合造车方面积累的数据和技术,由此衍生更大生态和回报——这可能是互联网企业最看重的东西。
2、生态:
造车基本功底和规模化是传统车企的独有优势,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则在于数据和智能技术、注重用户体验等。这场竞争的最后,不仅看谁跑得快、谁的规模最大,还得看谁的生态更丰满。

3、市场:
新能源车产业链逐渐成熟,多元化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有望继续保持超预期的高增长。而对于科技巨头和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场造车背后的核心原因,汽车是新的终端。如果丢掉这个科技终端,就有可能输掉未来的竞争。所以,科技企业现在比很多传统车企转型的意愿还要坚决。
4、流量:
争夺流量入口也是科技巨头和互联网大厂们纷纷造车的重要原因。对于整个互联网产业来说,寻找新的流量入口几乎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汽车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风口。
5、闭环:
按照互联网传统的思维模式,造车已经不再是主要目的,获取到用户才是最重要的,当用户进入自己的生态系统后,才是利益最大化。苹果有自己的生态,华为有自己的生态,小米有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巨头为何扎堆造车?

2. 不想造车的互联网公司不是好的巨头

撰文|熊宇翔 编辑|路由社
 
 
 
造车or不造车,这是个问题。
 
此前,这个问题基本专属于华为。这周,小米与百度前后传出将要造车的消息。这年头,貌似谁没传出过造车的“绯闻”,谁就不配称为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
 
 
一、
 
 
本周,一则关于小米造车的消息率先在网上传开。
 
小米造车的谣传有鼻子有眼,不仅放出了消息,还煞有介事地配上了名称、图片、价格,以及小米的logo。消息一出,吃瓜群众反响热烈。
 

 
 
12月15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公开辟谣,“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就在小米辟谣造车传闻的当天,媒体再次爆料,百度或将与吉利、广汽、一汽合作,组建一家合资公司,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动汽车。18日,百度的造车洽谈对象中再度多出其投资的威马。
 
对于下场造车的评论,百度给出的回应是“对市场传闻不作评论”。但资本市场反响热烈,自12月15日到今日,百度的股价已经连续上涨20%,再度接近200美元。 
 
百度造车与小米造车,都是行业的陈年老谣了。其中,百度造车的谣传,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百度宣布将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之时。而小米则三天两头被传出将推出“年轻人的第一款汽车”。
 
其实,如今的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多多少少都传出过造车的绯闻,但小米和百度尤其多,这种易谣体质,与其业务特性是分不开的。
 
先说小米。
 
小米大概是互联网科技公司中最懂硬件的企业之一。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4650万部,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另一边,小米自2013年便开始布局智能硬件生态链,是国内最早推进IoT生态落地的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布局,让小米其实比大多互联网公司更靠近制造业。
 
另外,小米也不是没有造过车,虽然,这车和想象中有些区别。今年8月小米十周年庆典时,小米就发布了一款与兰博基尼联名的卡丁车,电动的。 

当然,如果你有幸在路上看到这么一款车,切莫认为这是小米偷偷推进的造车大业。这是山东某低速电动车企业的骚操作,已经被判侵权了。
 
但经久不衰的小米造车传闻,其实隐藏着消费者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期待。
 
到目前为止,足够好用的智能电动汽车(相较于燃油车而言)仍然不便宜,普遍分布于2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市场。而小米曾经以互联网手机的商业模式,成功地将智能手机变成了平价的消费电子产品,推动了它的普及。
 
吃瓜群众对小米造车传闻的高度关注,是类似心理的映射——希望小米再度扮演智能电动汽车的普及者,贡献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打造出“年轻人(买得起)的第一台智能电动汽车”。
 
不过,造车窗口期已过,造车所需的大量资金,也会让低毛利的小米承受严重的资金压力。小米造车,眼下并不是一个足够好的选择。在真正的智能电动汽车制造上,小米主要以投资人的身份出现。雷军创办的顺为资本,是蔚来的基石投资者之一,而在小鹏汽车2019年C轮4亿美元融资中,小米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再说百度。
 

 
百度造车的传闻之所以同样广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百度与小米同为蔚来的基石投资人,同时也投资了造车新势力中的威马;另一方面,则是智能驾驶业务Apollo,与汽车行业的联系十分紧密。
 
在此之前,百度在造车领域涉入最深的一次,当属与一汽红旗合作,共同打造“国内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去年9月,基于红旗EV生产的Robotaxi驶上长沙街头,开始自动驾驶测试。
 

 
据路由社了解,虽然这款车的生产完全由一汽负责,但在功能配置、产品定义等方面,百度在生产前就介入其中,提出了诸多诉求,而不是在车辆生产后再予以改装。某种程度上,百度其实已经参与到造车的过程当中。
 
而现在,百度正谋求扩大其robotaxi车队,以加速自动驾驶业务商业化。对没有汽车制造经验的百度来说,选择一家合作伙伴作为“代工厂”,是合乎逻辑的选择,既能更好地贯彻自身对自动驾驶技术积累和理解,又能避免对汽车硬件储备不足的短板,还能防止由于过大的资金投入带来的短期资金压力。
 
从百度与其合作伙伴“对市场传闻不作评论”的暧昧回应来看,至少百度是认真地在讨论寻找合作伙伴以代工自动驾驶汽车的可能性。
 
若百度最终组建合资公司成功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代工,也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今年11月,滴滴联合比亚迪推出“网约车新物种”滴滴D1,走的便是滴滴主导产品定义,比亚迪负责车辆生产的代工路径。
 
 
二、
 
 
其实,如今的互联网科技大厂,无论是老巨头BAT,还是新巨头TMD,?也包括华为、小米,基本都有过造车传闻,不过直到现在,也没有一家亲自下场造车。
 
但显而易见的是,通过资本的纽带,他们显著地影响了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格局。
 
2019年下半年,小鹏汽车在为第二款量产车型P7做着紧密的筹备工作。进行C轮融资时,由于小鹏本身的体量以及资本市场的观望,融资工作开展得并不如想象中顺利。但小米在这一轮融资中投入5000万美元资金,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投资者,帮助小鹏最终筹集到4亿美元资金,为P7的量产交付储备了充裕的弹药。
 
2020年,P7上市即热卖,让小鹏捍卫了新势力三杰的地位,并成功上市。
 

 
而在威马那边,2017、2019年,百度在多轮投资中领投威马,使威马成为唯一一家传统汽车人出身却获得互联网巨头看好的新势力。百度的影响力也使威马在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新势力的TOP3。后来,理想的崛起虽然让威马暂时让出了新势力三杰的位置,但仍被认为是新势力中的头部企业,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持续赋能,也让威马的产品仍然保有更多想象力。
 
去年,蔚来在融资难的至暗时刻,一度快要发不出工资,腾讯为帮助蔚来可以说出钱又出力。9月,蔚来发行2亿美元可转债,腾讯认购其中1亿美元,为其缓解了燃眉之急。随后,腾讯又从中金公司为蔚来找来了如今的CFO奉玮。
 
在这些搭救措施下,蔚来挺过了暂时的困难,转年获得合肥投资,涅槃重生。
 
同样,理想汽车在打造理想one的过程中,因选择了增程式路线,同样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
 
此时,是美团创始人王兴在关键时刻以个人名义投资理想约3亿美元,理想这才筹集了足够的资金,完成了理想one的研发生产。尽管理想one的交付时间比蔚来、小鹏、威马的首款车交付时间晚了一年,但上市后却凭借独特的定位持续热销,让理想成功跻身“新势力三杰”。
 
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淘汰赛阶段,互联网巨头们用资本扶持起一家家“造车代理人”,虽然并不亲身造车,但却显而易见地影响了新势力们的造车走势。
 
而互联网巨头们手握的显然不仅仅是资本。
 

 
今年4月,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构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中,数据首次被列为“生产要素”,与传统的资本、技术、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并列。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教授刘煜辉在其演讲中则进一步表示,数据与场景,是数字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投射到汽车领域,当汽车产业与数字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进行接轨时,互联网巨头们对产业的影响力还会进一步放大。
 
其实,仔细观察目前的出行、用车场景,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巨头们常常占据了那些可以被用户明显感知的高频服务——打车、地图导航、车内内容消费、随车支付,乃至语音交互、智能驾驶,等等。
 
凭借对这些场景的占有,互联网巨头们在依靠用户不断地积累数据,更精确地洞察用户的需求(比如,划分出哪些是“痛点”、哪些是“痒点”)并以比汽车企业快得多的速度,推动服务的升级。
 
当他们掌握了足够多,且与传统车企区别足够大的用户需求,同时又拥有海量用户时,就拥有了“重新定义汽车”的动力与能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滴滴通过对出行市场的数据积累、用户需求洞察,与比亚迪合作打造了与传统网约车形态有很大差别的滴滴D1,重新定义了网约车。
 
而在未来,当BAT、TMD,华为、小米们纷纷上车之后,他们会为了用户需求而选择重新定义汽车吗?这种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市值暴增后 互联网造车再起波澜 又有两家巨头要入局?

度过了2019年的困难期,进入2020年后,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车企不仅销量稳步增长,市值方面也创了新高。
很明显,曾经一大批的造车新势力车企,如今已经呈现出了两极分化:要么风风火火,要么销声匿迹。

这年头,很多有实力的互联网和科技企业,似乎都将眼光盯在了造车上。很早就传出华为要造车,根据目前车快评获取到的信息来看,华为并没有直接造车,而是联手长安汽车、宁德时代共同来完成造车这件事情。
近日,有媒体报道又有两家互联网巨头准备造车,一个是百度,一个是小米。
关于百度造车,有知情人士透露百度已经与吉利汽车、一汽集团和广汽集团等多家车企进行了谈判,将会组建一家只有多种股权的合资车企。

关于这件事情,百度官方并未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回应:对市场传闻不作评论。
上述三家车企中,除了广汽集团表示与百度战略合作外,其他两家车企没有明确的回复。
对于百度而言,虽然目前还没有涉足整车制造,但是在汽车行业已经早已涉足。2017年百度就成立了自动驾驶业务阿波罗,同时与国内多家车企开展了自动驾驶的测试。今年10月份,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在北京全面开放。在广州和长沙等城市,百度也推出了智能出租车辆应用示范的服务。

除了自动驾驶外,在汽车领域百度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导航。
目前,我们经常用到导航就是百度和高德了,基本上属于平分秋色。很多车企也将百度导航植入了车机系统,和百度进行了深度的合作。
据猜测,百度目前是想寻找一家传统车企进行代工,甚至很有可能会直接收购一家传统车企。

关于小米造车,网上爆料小米将会联合比亚迪汽车推出一款名称为青悦S1的软顶敞篷跑车,定金84999元。车辆交付的过程,是在比亚迪汽车的4S店来完成的。
不过很快小米集团公关部副总经理王化就出来辟谣了。他表示小米没有造车计划,并呼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也在微博上明确表示: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比亚迪汽车内部人士也向媒体表示,关于和小米共同造成的事情他并不知情。
无论是蔚来汽车的李斌、理想汽车的李想,还是小鹏汽车的何小鹏,曾经都出身互联网企业。同样为互联网企业、也不差钱的百度和小米要造车的这件事情,车快评认为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真相就会大白天下。
版权声明:本文为车快评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且图文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盗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到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索取稿酬或者删除。版权声明:本文为车快评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且图文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盗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到您的作品,请联系我们索取稿酬或者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市值暴增后 互联网造车再起波澜 又有两家巨头要入局?

4. 造车成了互联网巨头们的“香饽饽”,为何互联网大厂为啥盯上造车?

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都是想让自己进入造车领域的,而且也是想要让自己在造车领域分一杯羹的,并且也觉得造车领域的前景很好。
华为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华为宣布进军造车领域,让很多的人都十分的开心。小米也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小米也宣布进入了造车领域。造车成了互联网巨头们的“香饽饽”,为何互联网大厂为啥盯上造车?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造车领域的前景很好。
其实在我看来,互联网大厂之所以盯上造车,就是因为互联网大厂都知道,造车领域是能够一个比较好的前景的,而且也能够有一个持续性的发展。如果能够进军造车领域的话,就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份额,而且也是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好的营收的。很多的互联网企业都认为造成领域是能够有一个越来越快速的发展的,而且也能够有更好的前景。
二、造车领域的利润很高。
当然不管怎么说,造车领域的确是能够有个比较高的利润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都能够有更好的收入,而且也能够让自己去进行更多的消费。当有更多的收入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都想要去购买汽车,这样的话就会让造车领域有一个更多的需求量,从而提升利润,而互联网的确盯上了造车的利润。
三、进军造车领域能够提升竞争力。
不管怎么说,其实进军造车领域是能够提升那些互联网大厂的竞争力的,因为如果能够进军造车领域的话,就能够让那些互联网大厂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这就能够让那些互联网大厂有更多的营收,这样的话,本来就能够让那些大厂有更好的优势。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5. 互联网都有哪些造车企业?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造车成为了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倒不是说目前互联网造车的成就有多大,而是其声势相当震撼。前有乐视贾耀亭,后又董明珠一年过去了不知道弄成什么样了。
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补贴和行业发展前景看好的情况下,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发展迅速,短时间便雨后春笋般快速萌芽。那么,经过了2017年一整年的发展,主要的互联网造车势力目前发展到何种境地了呢?
蔚来汽车
蔚来汽车是第一个将互联网造车落地的车企,2017年12月16日,蔚来ES8纯电动SUV国内正式上市,新车共推两款车型,售价44.8-54.8万元。这款车的上市有力地驳斥了“PPT造车说”
说起蔚来汽车的投资方那可不简单,其庞大的金主号称涵盖了国内互联网半壁江山,其最新一轮融资获得了由腾讯领头的10亿美元,广为人知的六大创始投资人分别是,腾讯马化腾、京东刘强东、小米科技雷军、高瓴资本张磊、车和家李想还有创始人李斌本人,阵容相当强悍。
小鹏汽车
作为互联网BAT三巨头之一,阿里系当然也不甘落后,据每经新闻消息,12月12日阿里战略入股小鹏汽车,具体投资金额并未向外界透露,不过持股比例显示为10.03%,成为第四大股东,可以看出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阿里选择了小鹏汽车。除此之外,小鹏汽车2017年6月还获得由神州优车领投的22亿元A轮融资,而2018年初,小鹏汽车还将宣布B轮融资。
乐视&FF
近日,贾跃亭被中国监管机构列入“失信”黑名单,法拉第未来的前景一片黯淡。由于现金流的问题,员工的工资无法持续到2018年。随着工资基金枯竭,法拉第未来的财务状况已经相当恶化。
而2017年12月,乐视汽车公司COO高景深确认的另外一条消息则显示,美国法拉第未来(简称“FF”)融资到位的消息,并表示资金已陆续到账。虽然人们大都表示质疑,但还是希望贾跃亭的造车梦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吧。
还有诸如:威马汽车车和家奇点汽车云度汽车电咖汽车零跑汽车这些车企不一一介绍了。
总结:
对于传统汽车主机厂而言,想要改变传统燃油机汽车的生产现状并非易事,由于历史包袱等原因,让其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升级中“慢”了下来,而这正是互联网造车在新能源领域的最大优势。不过,随着国家多新能源汽车的不断补贴和对传统汽车厂商“双积分”考核政策的实施,未来传统燃油机汽车企业一定会调整战略方向、加大投入,开始发力,其多年来积攒的技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将会快速产生效果,让其迎头赶上,甚至快速超越。未来留给互联网造车企业的空档期不多了,三至五年沉浮可定。
各位小伙伴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分享本文哦!

互联网都有哪些造车企业?

6. 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开始造车了,这是为什么?

因为新能源造车产业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新能源产业对于互联网公司并不会设置太高的门槛。
在互联网领域竞争激烈逐渐白热化的今天,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把下一个发展方向都放在了造车领域。而造车领域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以及热度,就是因为各大知名互联网公司都认为造车会成为企业下一个发力点。因此这也造成了造车领域逐渐演变成为了各大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
一、过早进入新能源造车产业会给公司带来先发优势。由于造车产业刚刚兴起,这也让造车产业的行业规定以及标准并没有太过严格,因此新能源造车产业现在保持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之下,任何公司都会有着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因为只要抓住下一个行业发展机会,就能够让自己在造车行业甩开他人。
二、发力环保产业,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环保主题在未来永远不会过时,因为环保事业是将会伴随人类终身的事业,所以互联网公司才会选择以环保为主题的新能源造车产业。新能源造车产业未来的前景以及环保理念的高度符合,绝对能够给互联网公司带来口碑上的大发展。因为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就能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三、互联网公司对于科技有更高的敏锐度。新能源造车相比于传统汽车业制造存在着非常大的发展差别,因为传统汽车制造业必须要在工业生产方面有着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及研发生产能力,而这方面的技术必须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积累。不过新能源造车就不会存在着极大的技术壁垒,所以互联网公司就能够利用自己对于科技的敏锐感,来大力发展新能源造车产业。
因此我觉得互联网公司进入造车领域发展,对于造车领域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危害,反而不断的能够让新能源造车产业与未来科技相结合。这其实对于造车产业的发展绝对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7.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互联网造车行业?

从行业发展前景来说,互联网行业裹挟大量资本,势必要找个合适的出口。资本市场的热情需要想象力和激情的不断注入,而汽车行业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作为国民经济之基础的制造业分支,汽车产品的环保诉求、智能诉求越来越强烈,这是汽车行业自身的潜在需求,亟待解决。 
互联网企业要投身汽车行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占坑需求,就是说,先占住政治正确和政策支持下的重要坑位,反正市场上总有个先来后到,先进入者总是能得到更多的”优惠“。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互联网造车行业?

8.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热衷于造车呢?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都热衷于造车呢?我的理解就是,未来的生活会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所有的物品和系统之间都是数据连接,从而将整个生态浮现出来。
  
 正如当初的O2O大战一样,都争先恐后的加入到其中。互联网造车最终谁能脱颖而出,就得看自身的实力和策略。但最终一定会形成一个完整生态和改变产业发展模式。
  
  
 之前和一个汽车行业的朋友聊过这事,他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传统汽车厂商造现在的新型车,那是「车+互联网」的思维模式。 
  
 他们希望「互联网」能给驾驶带来更多的便捷,更多的功能,核心还是「驾驶」。 
  
  
 2 互联网公司造车呢,是「互联网+车」的思维模式。 
  
 他们认为「车」只是「互联网」这个基本面上的一个场景设备,和「手机」代表的「移动场景」一样,「车」代表的是「驾驶场景」,因为这个场景下,出于安全和使用习惯的因素,手机的功能会被大大弱化。 
  
  
 所以,不管是「移动场景」还是「驾驶场景」,都是入口,也都是出口,目的就是让「互联网」时时刻刻贴身于人,从人身上采集数据,有反馈数据给人。 我相信,同样是「造车」,思维方式的不同,造出来的车也就是两个不同的产物。 
  
 会有多不同呢,这距离可能比「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的距离,还要大。 而这个距离,势必会影响使用者在不同的使用方式和生活理念上,渐行渐远。
  
 ️ 盘三个东西——
  
 ️ 盘心力:1号位愿不愿意all in ?
  
  
 也就是说,当你认为公司要做第二曲线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愿不愿意把第一曲线完全放弃,要不然你就是派了一个任务交给第二个人去做?当真正做第二曲线的人是一个伪1号位的时候,这件事就很难做成;
  
  
 ️ 盘体力:是否有足够时间关注。
  
  
 谁的时间都不是无限多的,所以,这时候要问自己,你是不是能把细节盯到底,能不能去踩坑,然后复盘总结,要清楚,有些事情不是你有意愿就能做到。
  
  
 ️ 盘脑力:第二曲线不能是一个新业务方向。
  
  
 比如亚马逊我们都知道是做电商起家的,云计算当时只是它的副产品,但这个副产品反过来又成了亚马逊很好的延伸,而不是完全跟之前的业务不相干,这个就是能做的。
  
  
 相反,如果企业的第一曲线跟第二曲线完全一致,它其实更像一个新的业务方向,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