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事故发生,谁来买单?

2024-05-13

1. 自动驾驶事故发生,谁来买单?

就在最近,在经过航空官方几个月对无人机和飞机之间的飞行数量和距离的警告之后,无人机与飞机之间距离过近的时间频频发生。为了让我们真正受益于这些新技术,保险公司、政策制定者和技术生产者必须齐心协力,以确保有人负责并且使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每天,我们的生活都更像电影《回到未来》。虽然我们的车还不能飞,但已经可以自动驾驶了。快递员也在被无人机取代。我们的家、车,甚至城市都变得“智能”,或者说更多地融入到这个“数字世界”。
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些创新变成了现实。但新产品也带来了新的风险,而且现在他们正阻止我们将这些创新带到大众市场。7月,一辆自动驾驶的特斯拉汽车发生了第一起致命的事故。就在最近,在经过航空官方几个月对无人机和飞机之间的飞行数量和距离的警告之后,无人机与飞机之间距离过近的时间频频发生。为了让我们真正受益于这些新技术,保险公司、政策制定者和技术生产者必须齐心协力,以确保有人负责并且使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我们尤其应该采取三项行动。首先,人工智能产品的责任应该明确界定并对外界透明。第二,应该建立用互联网功能的共享数据,在不危机安全的情况下允许连接的设备数据共享。第三,一个全球认可的机构应授权以及监督该行业的管理标准。
让我们从责任谈起。
很明显,配备人工智能的产品可以比那些不配备的更好、更安全。 例如,据估计自动驾驶的车辆会将事故率降低90%,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健康成就”。
但随着这些智能机器的不断发展,它们导致事故的责任问题出现了。谁应对自主或人工智能的“机器人”造成的伤害负责? 如果人工智能设备的所有者无法再控制设备的操作,那么他们仍然负有责任吗?
目前,没有为全自动化人工智能设备提供清楚、和谐(认为是全球认可的)故障机制的规定。因此,保险人必须与技术制造商和决策者共同努力,以解决这些责任归属方面的空白。没有明确的责任归属,保险公司将无法弥补个人、制造商或技术设计人员的损失。
第二,考虑创建一个用于数据共享的安全网络。
在“信息物理系统”的时代,我们的汽车不仅是自主的而且是“智能的”,也就是说是数据连接的。但数据连接也会自动带来人为错误和恶意黑客的风险。 2015年,克莱斯勒在了解到车辆容易受到无线黑客攻击,会被第三方控制仪表板功能、转向、传动和制动之后,召回了超过150万辆汽车。
威胁范围远远超出我们的车辆。在过去几个月里,美国和德国政府系统曾被黑客攻击。关键问题不能忽视:如果不只是一辆汽车,而是所有的汽车被黑客攻击呢? 如果一个意图破坏的组织控制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并切断水电,该怎么办?
我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组织了一场降低风险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保险公司都纷纷对上述问题表示了担忧。他们要求与政府、制造商和技术设计人员合作,明确数据需求和树立访问框架,并实时高效地共享数据。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所有利益相关者需要共同努力,使新兴技术的前期设计更加透明化,以便在新技术开发的每一步中实现统一的安全标准并降低风险。
最后,考虑建立一个全球公认的标准体系。
现在,保险标准和规定保险范围的的缺失,抑制了社会在伤害和损失方面的保护。随着按需经济的出现,许多共享平台既没有保险也没有最低限度的自我保险。
此外,城市或地区之间监管不统一。例如,在加拿大,分享经济的合法性因省而异。(在多伦多是合法的,在温哥华不是)
网约车使穿越城市、州和国家线路变得十分容易。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如果我们要保护个人长期性需要的社会保护(即种族歧视,背景调查 /许可证验证和保险要求),协调变得非常重要。
在没有强制要求保险或建立单一认证机构的情况下,共享汽车的驾驶员可能没有商业能力驾驶所需的保险;个人出租自己的房子几个晚上可能没有适当的房主保险; 个人本身可能没有适当的医疗保险、养老金或其他长期保护卖家和用户的受监管的保险,
总之,虽然这些新兴技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它们本质上带来了新的和更复杂的风险,其中将导致财产和生命的严重损失。分散的监管框架、缺乏责任和缺乏统一标准阻碍了保险公司通过开发新产品来管理这些风险的能力。但通过共同努力,在未来这些风险不仅可以消除,我们甚至可以预防它的发生。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像在电影中那样回到未来,但至少我们要回到一个有适当的风险保障和责任的世界。

自动驾驶事故发生,谁来买单?

2. “自动驾驶功能”是好是坏,最后都得消费者自己买单?

   
   这其中第二点,就是司机的身份是几家公司的创始人,年仅31岁,可谓是年轻有为。一位年轻企业家驾驶新能源车,疑似因为自动驾驶功能而发生交通事故,这是整个事件的“爆点”。
     
   而事故过后,很多人在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新能源车“自动驾驶功能”屡次引发事故,问题根源在哪?是人还是车?如果不幸发生事故,这个责任谁来担?
       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是两码事 
   围绕这些问题,今天我想谈一些自己的观点。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近些年兴起的“自动驾驶”,是为何而来?需要指出的,严格意义讲,车企把“自动驾驶”称之为智能辅助驾驶,它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什么叫真正意义的自动驾驶,就好比说,你坐在车辆副驾或者后排,而车辆交给一位驾驶技术过硬的老司机来驾驶,而你全程不用操心安全问题。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安全级别,我认为就是真正意义的自动驾驶。
     
   而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车企,在量产车上实现了自动驾驶,所谓的智能辅助驾驶,只是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车辆的自动驾驶状态,但实际来看,这种“智能化”出错率不低,其宣称可以自动变道,可以自动驶出或驶入匝道,但一旦发生失误,事故就发生了,运气不好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这种潜在风险,以及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局限性,厂家必然是比消费者更清楚。所以,他们选择了打“擦边球”,在某些场合称之为辅助驾驶,并且有明确提示,提醒司机其有潜在风险;但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销售或宣传环节,他们会称其为自动驾驶,因为这样叫起来会更有 科技 感,代表技术更先进。简单说,这是一种营销,为了卖车。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反过来说消费者,客观讲,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买新能源车?你可以说是为了绿牌(带来的政策优待),也可以说是新能源车相比燃油车,不同的体验,这里所谓的新体验,一方面是驾驶层面,另一方面就是智能化方面。
      都知道,新能源车以造车新势力为主,相比传统车企,他们更放得开,从车辆的设计到 科技 配置的创新,造车新势力是走在前面的。换言之,假如新能源车没有这些“新配置”,其整个销量会下跌多少,这个问题是一目了然的。
     
   所以,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更多看中的是体验,你说它能自动驾驶,这本身就很吸引人。此时,自动驾驶在消费者眼里,就是高 科技 的体现,是在朋友和家人面前炫耀的资本。试问,在这种认知下,还会有多少人去理性看待问题:它是否安全?
       “自动驾驶”是好还是不好,都得消费者买单 
   当你站在客观的角度看问题,你可能会明白,“自动驾驶”不是拿来享受的,因为一招不慎,可能要了你的命。然而,看似危险的功能,却成了很多厂家获取利益的点,因为很多车型要想实现这一功能,得消费者花钱选装。假如说自动驾驶是没问题的,是好的,这种“好”让消费者买单自然无异议。
     
   然而,当出现问题,发生伤亡了,厂家的免责条例就拿出来了,这时,可能面对吃亏,买单的还是消费者。如果仅仅是物质的买单还好,算作是教训,如果是以身体伤害为代价,那么这个单就有点大了。(文/Nic)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