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欧洲

2024-05-14

1. 二战后的欧洲

我个人认为,这是跟二战后的冷战局势有关,

众所周知原因之一是,德国的倒台,纳粹对整个欧洲的伤害,促使反法西斯欧洲战线的统一。

其次就是苏美英法对德国的分割。一个冷战气息严重的欧洲阵营,今天安装导弹,明天发现间谍,后天驱逐外交官。欧洲不可能顺利先从经济着手。肯定是形态意识上先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各个政府发力参与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对抗,然后使最后一个铁幕倒下,才有顺畅的经济运作,和东德经济恢复。

德国在欧洲位置极其重要。这个国家的历史也造成了欧盟先政治后经济的合作进程。

二战后的欧洲

2. 二战历史资料

  百科名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法西斯国家:
  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
  反法西斯国家:
  中国、前苏联、美国、英国、波兰、南斯拉夫王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印度、法国等47个国家。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根本原因
  由于一战战过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直接原因

  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编辑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1929年10月2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这场被称为“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是这种背景下,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沈阳,其后全面吞并中国东北,为以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公开挑战《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后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诺门罕战役,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战。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而告终。此战后,日本基本死了与苏联再战之心,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编辑本段]战争的起源

  纳粹德国崛起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不久后,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战前欧洲局势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
  1935年至1939年的欧洲局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在纳粹运动的狂热浪潮中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保持独立),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德国称默麦尔地区)并入德国;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兰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欧洲局势不稳的时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则处于内战状态,内战的结果以亲法西斯的叛军获得胜利而告终。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其实在希特勒上台时就已经将十万人的军队限额秘密扩展成30万人),把10万陆军迅速扩充至60万,但是这些行动仅仅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正式抗议(当时希特勒宣称这只是寻求德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使得当时各国的舆论都偏于同情德国,英法无法有大动作反对)。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借口法苏订立《互助协定》,违反国联规定,因而进兵莱茵河非武装地区(希特勒称其目的仅在求取自卫的平等权利),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巴黎和约》。而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在莱茵河东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这使得德国西部门户洞开法国随时可长驱直入,为德国的致命伤)。但是这次行动就像上次一样,并没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国虽然有一些人主张用军事行动来对付德国,但是又恐引发全面性战争,加上当时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使得与意大利交恶的英国反对法国入侵德国),接着希特勒以法拒绝与其签订不侵犯公约等建议为由,在西线兴建坚强的防御工事,于是德国的国防置于磐石之安,成为希特勒发动二次大战的先决条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张中强烈反对共产主义,1933年2月,纳粹党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给德国共产党,并在德国境内取缔共产党。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该协定,该协定是在反对共产主义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有史学家分析,德国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苏联,这是德意日轴心的初步形成。
  [编辑本段]中国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1920年代的中国四分五裂,被各个当地的军阀控制,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得以通过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形式来对中国施加影响。
  1926年起,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开始进行北伐。北伐军成功地击溃了华中、华南地区的旧军阀,而且国民政府即将与北方的军阀达成和解协议。由于过去有着亲日背景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一再提前与日本签订能够给日本带来更多收益的条约,并表现出将与蒋介石合作的迹象。于是,日本关东军的少壮派在1928年发动了“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并且逼迫张作霖的儿子、继承人张学良(东北军总长官)继续同日本合作。然而张学良却因此更加偏向于同蒋介石政府合作。在张学良完全控制住东北军政局势后,宣布“东北易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失去对中国东北本地军阀的控制后,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在当地设立了一个傀儡:“满洲国”,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安插为满洲国的皇帝。因为中华民国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所以称之为“伪满洲国”。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迫使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日本军队于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件,导致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七七事变后,建立了国民党、共产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团结抗日的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后,将
  [编辑本段]波兰战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兰战役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波德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打响,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当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结合起来时,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闪击战”。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安全,但是波兰军队的奋力抵抗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的德军击败。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月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再一次遭到瓜分。波兰在复国20年后,又一次消失了。波兰战役
  与此同时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屯重兵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着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谴责而已。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西方则称为“假战”。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3. 二战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二战蓄势待发。

二战的历史

4. 二战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
  轴心国阵营:   德国、日本、意大利。   仆从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克罗地亚、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维希法国、泰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同盟国阵营:   苏联、美国、英国、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墨西哥、缅甸、菲律宾、阿比西尼亚(即今埃塞俄比亚)、伊拉克、巴西、玻利维亚、伊朗、哥伦比亚、利比里亚、法国(1940年6月法国沦亡后称自由法国)、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
  编辑本段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意大利在一战后经济衰落;日本侵略亚洲国家的同时,美英等国禁止向日本输送石油战略物资,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政治上,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世界大战彻底爆发。
  编辑本段关于二战时间
  关于开始时间,中国的历史书上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为全面爆发时间。注:是全面爆发,没有具体开始时间。如:在欧洲各国都以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为开始时间。在亚洲中国和朝鲜和韩国等国专门研究二战的学者一致认为开始时间是日本1937年7月7日进攻卢沟桥。在非洲国家都认为二战开始时间是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突然进攻埃塞俄比亚军队。在前苏联国家一致认为开始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而美国单方面认为二战时间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   但全世界都有一个统一的结束时间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向美国、中国、英国、苏联等盟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编辑本段二战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个阶段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分为两阶段:1941年6月苏联参战根本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性质;1940年5月希特勒德国进攻西欧,英法被迫抗击,战争性质改变。
  编辑本段原因
  由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危机,转移国内人们的斗争视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这次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1929年美国贫困户家庭占到家庭总数的60%,这大大限制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当时出现的投机狂热又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8年8月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这场危机来势凶猛而且持续了五年时间,从美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人们常常用“大萧条”“大危机”来形容这场危机。
  编辑本段二战主要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国和法国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德军发起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   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9月30日,德军进攻莫斯科,即莫斯科保卫战。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下午,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的有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华民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成为二战转折点。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德国全面溃败。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24.5万人口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受伤人数近10万。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23万人口中的约14万8千人伤亡和失踪。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编辑本段战争的起源
  纳粹德国崛起
  1935年至1939年的欧洲局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在纳粹运动的狂热浪潮中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保持独立),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德国称默麦尔地区)并入德国;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兰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欧洲局势不稳的时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则处于内战状态,内战的结果以亲法西斯的叛军获得胜利而告终。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张中强烈反对共产主义,1933年2月,纳粹党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给德国共产党,并在德国境内取缔共产党。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该协定,该协定是在反对共产主义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有史学家分析,德国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苏联,这是德意日轴心的初步形成。

5. 二战历史

中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战场是抗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二战历史

6. 二战历史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命令研制一种15吨的新型坦克。研制人员将一种新型的装甲车装备了37mm或50mm火炮和两门MG34机枪后改装为坦克。海因兹.古德里安为新组建的装甲师装备了大量的该型坦克。三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II)为德国在1930年代生产的一款坦克,并广泛地投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号坦克被设计为专对付敌方装甲战斗车辆,并与支援步兵的四号坦克并肩作战,大量使用于战争德军活跃的的1941年至1942年,然而随着盟军新型坦克大量投入后,其有限能力无法赶上敌方坦克性能而过时,大部份用途被逐渐为强化后的四号坦克所取代,只有少部份在战争后期担当步兵支援的角色。从1936年至1943年,德国一共生产约5700辆三号坦克,并以其与底盘为基础的更加发展出三号突击炮,并一直生产使用到战争结束。

1936年,第一辆3号原型车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
1937年,Ausf B型也由奔驰公司生产了15辆

1938年10月,装备了37mm KwK 35/36 L/45火炮的Ausf E型投产

1940年开始,E型重新装备了50mm火炮改装为F型

1940-1941年,又改进后生产了G型、H型3号坦克

1942年投产的N型装备了KwK 40 L/24 75mm主炮,它是最后有长底盘的3号坦克,也是整个3号坦克系列的最后一型。

 1943、44年间,一些原型车还被改装为推土机使用。早期的F、G型坦克仍然装备37mm火炮,后来都改为了50mm火炮

3号坦克共生产了5774辆,其中A到J型采用了短底盘,而J到N型采用了长底盘。3号坦克在战争中被广泛的使用,直到1943年底,才被4号坦克完全取代。到1943年,由于新型坦克的出现,3号坦克在战争中不再是那么有效了。许多3号坦克被改装,以做其它用途。在3号坦克的变形车中,最有趣的是在北非的德军用3号坦克改装的自行火炮,它在H型上装备了一门150mm火炮

战争中,苏联将大量缴获的3号坦克改装为坦克歼击车,如SU76I。不过,最成功的改进还是德军基于3号坦克底盘的坦克歼击车系列,其中部分在芬兰军队中服役到1967年。3号坦克还改装了一些潜水坦克,原准备用于侵略英国时使用。


三号坦克A、B、C、D型  制造年份 1937年-1938年
特点 三号坦克最早的型号
总产量 75辆三号坦克E、F型  制造年份 1939年-1940年
特点 装配了37毫米火炮
总产量 531辆三号坦克G型  制造年份 1940年-1941年
特点 加强武装,使用了50毫米L/42火炮
总产量 600辆三号坦克H型  制造年份 1941年
特点 作出少部份改良,覆盖了两层30毫米正面装甲
总产量 308辆三号坦克J型  制造年份 1941年
特点 正面装甲加厚
总产量 482辆三号坦克J/1型  制造年份 1941年-1942年
特点 加长炮管
总产量 1067辆三号坦克L型  制造年份 1942年
特点 装配50毫米装甲,另加一层20毫米装甲
总产量 653辆三号坦克M型  制造年份 1942年-1943年
特点 作出少部份改良
总产量 250辆三号坦克N型  制造年份 1942年-1943年
特点 配以75毫米L/24火炮
总产量 700辆(由J型、L型及M型改装)
编辑本段主要性能  型号: Ausf H Ausf L/M
重量: 21800kg 22700kg
人员: 5 men 5 men
发动机: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速度: 公路: 40km/h
土路: 20km/h 公路: 40km/h
土路: 20km/h
行程: 公路: 165km
土路: 105km 公路: 155km
土路: 95km
载油量: 320 litres 320 litres
长: 5.52m (with the gun) 6.41m (with the gun)
5.56m (w/o the gun)
宽: 2.95m 2.95m
高: 2.50m 2.50m
武器: 50mm KwK 38 L/42
2 x 7.92mm MG34
(1 x MG - hull)
(1 x MG - coax) 50mm KwK 39 L/60
2 x 7.92mm MG34
(1 x MG - hull)
(1 x MG - coax)
弹药: 50mm - 99 发
7.92mm - 2700 发 50mm - 92 发
7.92mm - 3750 发
装甲: 10-37mm 10-57mm
编辑本段产量表  型号: 生产日期: 产量:
Ausf A 1937 15
Ausf B 1937 15
Ausf C 1937/38 15
Ausf D 1938 30
Ausf E 1938/39 96
Ausf F 1939/40 435
Ausf G 1940/41 600
Ausf H 1940/41 308
Ausf J (早期) 1941/42 1549
Ausf J (后期) 1941/42 1067
Ausf L 1942 653
Ausf M 1942/43 250
Ausf N 1942/43 700

7. 二战历史

 
  波卡基之战
  1944年6月6日,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盟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本来己在东线手忙脚乱的德军更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
  几天后,盟军在滩头建立了稳固的登陆场,开始逐步向内陆纵深发展。
  盟军首要目标是卡昂一一一个不大但却是诺曼底地区交通枢纽的小城,承但攻击卡昂的盟军主要由以下部队构成:战线左侧为英第3师,中央为加拿大第3师,右侧是英第51师和第50师;另有英第7装甲师担当迂回任务,从右侧经175号公路向卡昂包抄。
   
  至6月13日英先遣部队第22装甲旅己进入波卡基村,绕到了德军装甲教导师侧后方 德军为了弥补己方左侧防线的巨大缺口,拯救装甲教导师,命令机动的SS第101重装甲营驰援。
  该营编制为45辆“虎”式坦克,6辆“豹”式抢救车及124辆其它车辆,满员1037名官兵。
  他们6月7日即从营地出发,但因铁路系统遭盟军空袭毁坏,故200千米的路程全靠自己行军。
  然而,盟军的“暴风”式对地攻击机并未因此放弃对这支队伍的“眷顾”,该营一路遭受狂轰滥炸,抵达前线时己有半数车辆被毁。
  13日清晨,一名德国尖兵慌张地跑回来报告:“英国人已经到达了前面的村子,距离这里不到2000米!”
  德军米歇尔·魏特曼中尉(第101营先遣连指挥官)正在坦克旁睡觉。
  听到这个消息,他有点惊异:“英国动作真快呀!”说着,他已站起来,“霍夫林格,把你的231号坦克借我用一下。
  博比,给我当炮手。
  我们去确认一下情况。”
  231号坦克是先遣连中状况最好的“虎”式坦克,而魏特曼自己的座车由于空气滤清器被弹片打坏,还在修理之中。
  “出发!”魏特曼一声号令,“虎”式坦克轰隆隆地驶出了林间小路。
  前面就是波卡基村,英军近3个连的兵力已经进入村子,平时,没有人注意过这个离卡昂30千米的小小农庄,可从这天起,平凡的波卡基村声名大噪,成为装甲作战经典战例的代名词。
  英军第22装甲旅的A连此时已穿越波村到达东侧的小山包――213高地,B连则停在村子西头的道路上集结,而团部的1辆M5A1轻型坦克和14辆“克伦威尔”正在村中,另外还有4辆侦察车和20辆M21半履带卡车以及1门35毫米反坦克炮(即英军的6磅炮)。
  魏特曼可不了解这些情况,他通过村边的麦田直插入175号公路,正好楔入英军团部的车队中。
  进入公路后,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可也被吓了一跳。
  原来离他最近的英军侦察车就在其右侧15米的地方(刚才由于灌木丛的遮掩,谁都没有发现对方),而左侧200米,几辆坦克的炮口正对着他的坦克。
  英军同样大吃一惊,他们也没想到这附近竟有德军装甲部队。
  而且是令人恐惧的“虎”式坦克。
  大家还在发愣的时候,魏特曼首先反应过来:侦察车不足为惧,首先要干掉左边对其构成威胁的几辆坦克。
  于是,“虎”式迅速左转,炮塔则转得更快,博比没有瞄准,凭感觉就打出了第1发88毫米炮弹。
  转眼间,英军当头的M5A1被打得粉粹,而“克伦威尔”坦克似乎还没有装弹,只是静静地用炮口瞪着冲过来的“虎”式。
  88炮“咚――咚――咚”连续几炮,3辆“克伦威尔”的“眼睛”都闭上了。
  英军团部参谋亚当斯上尉坐在最后1辆“克伦威尔”上,他令坦克急速后退,躲入路旁的废墟中。
  魏特曼发现有一辆英军坦克逃逸,但却不知道它就藏匿在附近,他继续前冲,正好路过亚当斯上尉的坦克面前,亚当斯没有反应过来,眼睁睁看着“虎”式薄弱的侧装甲从自己身旁掠过,失去了最佳的反击机会,当然也就成全了魏特曼继续创下惊人的战绩。
  魏特曼加速向西开,他怕那些英国侦察车上的步兵追过来,因为在巷战中,坦克从步兵身上捞不到便宜。
  可当他行驶到街道拐弯处时,突然发现一队英军坦克正在前方150米处的路旁停靠,其中还有“长鼻子”的“萤火虫”坦克。
  “虎”式的前装甲可以不在乎“克伦威尔”的75毫米短身管主炮,但“萤火虫”的76毫米长身管主炮在如此距离上击穿他的战车却是轻而易举。
  “掉头!掉头!”魏特曼声嘶力竭地大喊着,“虎”式拖动着56吨的笨重身躯掉头而去。
  就在这时,一发“荧火虫”的76毫米炮弹打在其炮塔左侧,幸好射入角太小而被弹飞了。
  魏特曼一身冷汗,他知道在此多耽误1秒钟,都会有致命的危险,因为对方可以很容易地追上他,自己的“虎”式根本跑不过“荧火虫”。
  冤家路窄,魏特曼的坦克刚刚转过身来,亚当斯驾驶的“克伦威尔”也从藏身处钻了出来,双方一打照面。
  都是手疾眼快,几乎同时开火。
  但亚当斯很不幸,他的炮弹只在“虎”式的防盾上打了一个浅坑,可自己的坦克却被打出了一个大洞,亚当斯虽然没有死,却被震得手足发麻,他踉跄地跳出“座骑”,跑向路边。
  魏特曼继续东撤,他考虑身后有英军多辆坦克,而前面可能有大量步兵埋伏,说不定还有反坦克炮。
  当务之急是赶快返回驻地,把其它坦克招呼过来。
  于是他让“虎”式从一个缺口开出了公路,准备从北面绕到东面,再折回营地,以避开所有危险。
  其实情况并不如魏特曼想像的可怕,英军B连的坦克并没有追击他,因为他们认为村子里也许还有多辆德军坦克,所以不敢冒然进行巷战;英军团部的37毫米反坦克炮架好了,步兵也下车进入了阵位,但他们的注意力也只集中在公路上,根本没有想到魏特曼会从路边麦田绕到其侧面。
  魏特曼也没想到,他的小迂回却绕出大战果。
  英军停在路边的车辆就像一排标靶暴露在其右侧,他将炮塔转向3点钟方向,88炮开始了精确的点射。
  英军的侦察车、反坦克炮、半履带车在路旁倾刻化成了灰烬,175号公路成为令人恐惧的战车墓地。
  魏特曼清除了公路上的英军之后,又发现了位于213高地上的英军A连。
  A连当然也发现了公路上的情况不妙,可就是不知道敌人的炮火从何而来。
  他们只是将炮口对向公路,继续犯着与牺牲的战友们相同的错误。
  魏特曼则一不做二不休,他继续经麦田向东开,A连的所有坦克的侧面又清晰地暴露在他的炮口之下,“荧火虫”、“谢尔曼”以及“克伦威尔”的正面装甲本来就不足以抵抗“虎”式的88毫米炮(即使在1500米远的距离),现在的距离却不到250米,而且A连在明处(开阔高地),魏特曼在暗处(灌木丛后的麦田里)。
  下面的一幕不必描述了,结果是总计23辆上述坦克在此遭到摧毁。
  此时,波卡基村以东已无英军有效抵抗力量。
  魏特曼决定不回驻地了,他要杀个回马枪――到村中继续攻击英军B连。
  他沿着175号公路往回走,沿途都是他刚刚制造的钢铁残骸,不过此时,他无暇回味这一切,因为前面的村庄里正潜伏着杀机。
  果然,当魏特曼在213高地逞威之时,亚当斯已经徒步跑回B连,战友们一见到他,还和他开玩笑:“上尉,你刚才是不是教训了‘虎’式坦克?”“ *** !团部已经被打光了,快通知A连,要小心。”
  通讯兵赶紧用无线电呼叫A连,但沓无音讯。
  英军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马上开始布署。
  为了不与“虎”式发生正面冲突,它们在公路旁的楼房间隙中架起了反坦克炮,同时“萤火虫”和“克伦威尔”也都开进了断墙残壁之中以便隐蔽,这样也有利于攻击德国坦克的侧面。
  魏特曼行驶不到200米,营部呼叫他:“231车,我们已进入村庄支援你,请加入编队。
  ”德军第1连的4辆“虎”式、2辆四号坦克G型沿着与魏特曼原路平行的一条街道驶入了175号公路,另外2辆“虎”式从岔道向村内迂回。
  此时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逆转,胜负天平开始向德军倾斜。
  但魏特曼眼前一闪,一发反坦克炮弹打在了车首,虽然这一击并不致命,但“虎”式却偏向路边,紧接着又是“轰”地一声,另一发炮弹打断了它的履带,魏特曼的战车嘎然而止。
  从此时起,他由主角退居为观众。
  几辆德军坦克仍向前疾驰,而几辆英军坦克却躲在墙角暗喜,因为他们报仇的机会降临了。
  132号“虎”式刚刚开入射界,2辆“荧火虫”和1辆“克伦威尔”的火炮同时冒出了火光,3发炮弹将这辆“虎”式打瘫,131号“虎”式又从伙伴身旁冲了过去,其车组成员认为132号车虽被炸毁,可它的驱壳正好封住了敌人的射界,但他们没有想到,前面还有几门反坦克炮呢。
  结果,131号的炮塔被打飞了十几米远,紧踞其后的“虎”式和四号坦克也都被击毁在波村中央。
   战斗僵持到傍晚,双方残存的坦克逐步退出战场,只剩下步兵和失去战车的坦克兵在街头巷尾你争我夺。
  此时,英国的12架“暴风”式战斗机赶来,将这个小村庄夷为平地。
  6月13日的波村之战,英军共损失27辆坦克和其它战斗车辆,这些全是魏特曼一人包办的,德军其余坦克却在没有一个战果的情况下被悉数击毁。
  首先从英军的角度分析:
  1、魏特曼单车入村时,英军并非毫不知觉。
  当时其团部侦察车距“虎”式仅15米,即使慑于该型坦克的成力,也应立即派步兵跟踪其去向。
  退一步说,还可以迅速用无线电通知B连,以便阻击;
  2、亚当斯上尉驾驶团部第4辆“克伦威尔”脱逃后,虽没有抓住“虎”式第一次通过的机会而攻击其侧装甲,也应在“虎”式刚刚开过后迅速冲出路面攻击其同样薄弱的后部。
  以“克伦威尔”的灵敏机动性,从这种位置取胜笨重的“虎”式并非难事。
  可他却再次贻误战机,等到魏特曼转身后才驶出隐蔽处,与“虎”式打对头战,岂不自寻晦气;
  3、英B连发现“虎”式后,即使因不明敌情或避免巷战而不进行追击,也应迅速通知A连掉头,以成夹击之势。
  当时A、B两连已成分隔之势,互相通告威胁是战场上最基本的常识。
  再从德军的角度看:
  1、魏特曼被击中前的表现很出色,判断也很合理。
  但他被击中后,已可确定英军在村中设下了埋伏,却未提醒同伴规避或迂回进攻。
  若把所有“虎”式坦克拉到213高地上,凭借其强大的远程火力和厚重的正面装甲,完全可以无损失地阻滞英军于波村,何必冒险巷战呢?
  2、魏特曼在战斗中打得兴起。
  但他似乎忘了进村的目的是侦察,应该及时向本部通知敌情。
  如果德军第1连及早支援,趁当时英军迟顿之机,也许可以全部肃清村中英军。
  试想,假如魏特曼打得不顺手而被中途击毁,其本部对波村情况岂不还是一无所知。
  波卡基村的战斗故事之所以成为装甲作战的好教材,不仅是因为其战斗过程令军事迷大呼过瘾,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不得不深刻地反思战术、战法运用的道理。
  魏特曼后来随第101重装甲营残部后撤,在1944年8月7日12时47分,于盟军合围法莱斯的战役中丧生,时年30岁。
  他从1939年参战以来共击毁对方坦克和其它车辆132部,列德军坦克王牌首位。
  此人以前很长时间都驾驶Sd.Kfz.231式8轮侦察车和三号突击炮,培养出极强的近战技巧,由波村之战可领略其作战风格。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苏联大将崔可夫仔细观察了被缴获的“虎”式坦克后,不无感慨他说:“坦率地讲希特勒的确有理由相忆凭借这种坦克可以打赢这场战役”。
  “克伦威尔”坦克是英军在二战中后期投入使用的巡洋坦克。
  它所装备的75毫米39倍口径火炮对德军坦克威胁不大不,但由于其发动机功率达到600马力,单位功率为22马力/吨,故机动性非常好,公路时速可达65千米。
  “克伦威尔”坦克与苏联的T-34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因为它们的设计原型都源自于著名的“克里斯蒂”坦克。
  英国“荧火虫”坦克是在美国“谢尔曼”M4A3坦克基础上更换了英制76毫米58倍口径高初速火炮(即17磅炮)而成的。
  它克服了“谢尔曼”火力不足的缺点。
  因其炮管很长故被德军戏称为“长鼻子”。
  “荧火虫”是当时英军极少的可以与德国“虎”式或“豹”式坦克对抗的武器。
  马尼拉瓦村之战:东线的波卡基
  1944年6月,苏军为了配合西线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在东线发动了1944年夏季攻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军的进攻路线正式当年德国人入侵苏联时所经过的地方,只是方向完全倒了过来。
  在北部战线上,苏联波罗的海方面军也向拉脱维亚方向发动了进攻。
  苏军将拉脱维亚地区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分割开来,在里加附近形成一个小突出部。
  而里加附近的杜拉堡也成了双方争夺的一个战略要点,马尼拉瓦村就在该地北面。
  德军 第502重型坦克营是最先装备“虎”I坦克参加实战的部队,之后它便一直在苏德前线的北部战区作战。
  本来“虎”I坦克在设计上是利用其厚重的装甲突破敌军防线的。
  无奈战争中后期的德军实在没有发动进攻的实力,而1943年以后的苏军却不断地向德军发动进攻,第502重型坦克营也随之被不断地调来调去,以应付德军防线上随时出现的“火情”,所以502重型坦克营又被称之为“北方的消防队”。
  按照编制,第502重型坦克营应该有45辆“虎”I坦克,但在1944年7月,包括正在维修的“虎”I在内也只有43辆。
  以这样少的坦克去对付几倍于己的苏联坦克几乎是天方夜谭。
  但战局更重要,每当上面有命令时,502营总是拼命地挤出一些坦克来执行命令。
  7月22日,有报告说苏军装甲部队突破了第209步兵师的防线于是,奥托.卡里乌斯中尉的第2坦克连(8辆“虎”I坦克)奉命前往马尼拉瓦村进行阻击。
  这个小村是苏军的必经之路,如果苏军还没有占领它,那么德军还可以在这里再建立一道防线。
  经过1个多小时的急驶,前方就是马尼拉瓦村了。
  卡里乌斯中尉透过潜望镜仔细地观察着前面的村子,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
  当然,有些东西在坦克里是什么也看不到的。
  卡里乌斯命令一名上士跑步去侦察一下。
  约1个小时后,这名上士气吁吁跑回来了:“村子已经被俄国人占领了!路边上到处都是俄国坦克!大概有1个营那么多!”
  卡里乌斯站在炮塔上,举起望远镜,仔细看了看远方,接着问上士:“俄国人现在在干什么?”
  “有些俄国人在坦克边休息,另外一些俄国人可能还在坦克里面。
  没有发现俄国步兵。”
  “俄国坦克有那些型号?”
  “不清楚,我只看见‘大脑袋’T-34,村子外是开阔地,我没法再接近他们!”
  “好吧!你先到那边去休息一下。
  ”卡里乌斯跳下坦克,然后开始对车长们下达指示:“好了,兄弟们。
  我们现在有麻烦了。
  马尼拉瓦村已经被俄国人抢先一步占领了,而且还是一支拥有30多辆坦克的装甲部队。
  更要命的是,这些坦克都是可以在远距离上击穿我们的‘大脑袋’T-34。
  所以我打算只带科舍尔少尉的车去,剩下的人都在这里,假如情况不对,就赶紧出来掩护我们。”
  “不行!卡里乌斯!这样太危险了!谁知到这附近还有没有别的俄国坦克呢?你们就两辆坦克,太危险了!”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车长们也都小声地议论起来。
  “听我说,”卡里乌斯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这只俄国装甲部队只是一支先头部队----你们看,在村子的那一边没有俄国坦克行动时特有的黑烟,这说明它们暂时还没有打算进攻,其中有一些坦克还解除了戒备并关闭了发动机,而且它们没有步兵伴随,正是我们进行突袭的决好目标。
  假如我们去的坦克太多,反而会引起俄国人的注意。
  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待在这里,假如我和科舍尔不幸战死,你们还可以抵挡一会儿。
  好了!就这样定了。”
  突袭!
  两辆“虎”I坦克以150米的间隔,一前一后全速向马尼拉瓦村开去。
  它们驶上一条乡间小路,这条路是它们创下一个令人震惊的战绩的开始。
  正前方路边的2辆T-34好象发现了它们,圆圆的炮塔正在转向这里。
  “前方300米!T-34坦克两辆!炮塔正在旋转!”炮长大声喊道。
  “穿甲弹!目标:左侧路边T-34......开火!”卡里乌斯接着传来的就是一阵剧烈的震动和“砰”的一声。
  卡里乌斯顾不上欣赏战果,紧接着就命令:“穿甲弹!目标:右侧T34......”话还没喊完,潜望镜里的那辆T-34就冒起一股黑烟,耳机中也传来科舍尔少尉的声音:“击毁T-34一辆,请指示下一个目标。
  ” “干得好!科舍尔!”卡里乌斯高兴地说。
  苏联坦克兵推开舱盖,从燃烧着的坦克中爬出来,向“虎”I看不见的地方跑去。
  卡里乌斯顾不上他们,他一直注视着前面路中央的一辆坦克,这辆坦克似乎被吓瞢了竟然没有反应它把自己的薄弱的后部整个亮在了卡里乌斯的面前。
  “开火!”
  又一发穿甲弹钻进了这辆T-34的炮塔,就在这个时候,卡里乌斯突然明白了:苏联坦克还不知道突袭者来自何方!
  它们以为炮弹是村子外的某个地方飞来的。
  卡里乌斯心里一阵狂喜,他大声地对着无线电话筒:“科舍尔!俄国人还不知道我们在村子里,他们还以为我们在外面!快!抓紧时间!争取多干掉几辆俄国坦克!”
  “明白!”
  两辆“虎”I开始向相反的反向旋转炮塔,卡里乌斯的“虎”I负责击毁停在路上的和左侧路边的坦克,科舍尔负责干掉右侧路边的坦克。
  一辆接一辆的苏联坦克被击毁,燃烧,黑黑的烟柱接连从村子里升起。
  有的苏联坦克发现来袭者是沿着公路杀过来的,但还没得及转过炮塔,就被“虎”I在极近的距离上击毁了,有幸活下来的苏联坦克兵也遭到德国坦克的机枪扫射。
  而卡里乌斯和科舍尔的坦克已经驶过半个村子,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堆堆燃烧的坦克......
  卡里乌斯的坦克又驶过了一座房屋。
  一辆坦克正躲在房屋的那一边,尾部暴露在瞄准镜中,炮长习惯性地将火炮指向它,正要按下发射钮......
  “慢!”身后一只手按住了他。
  炮长扭过头来,疑惑地看着正凑在潜望镜前的卡里乌斯。
  卡里乌斯仿佛在自言自语地说:“你看看前面的那辆坦克象不象我们的‘虎王’坦克?”炮长把眼睛凑在瞄准镜前面:“是呀,还真的有点象呢。
  比T-34大得多的炮塔,长身管的火炮,宽大的车体......”
  “还有单排的负重轮!这是俄国坦克!立即开火!”卡里乌斯大声地喊。
   88毫米炮立即喷出一团火焰,与之相对应的,那辆苏联坦克的炮塔上也喷出一股巨大的火焰。
  卡里乌斯迅速抓起无线电话筒,大声通知科舍尔:“俄国人有一种坦克,看上去很象我们的‘虎王’坦克。
  别理它!只管开炮就行了!”
  “科舍尔明白!”
  两辆“虎”I继续进行它们的死亡 *** 。
  黑色烟柱的数量也在继续增加... 在村子外等待的“虎”I坦克车长们焦急地听着无线电中传来的消息,不时看看远处马尼拉瓦村里升起的黑烟。
  尽管从无线电中还能听到卡里乌斯和科舍尔兴奋,紧张的喊声,但苏联坦克实在太多了,万一他们有个疏忽,那可... 也不知过了多久,无线电里传来了卡里乌斯的声音:“坦克第2连所有人员请注意,我是卡里乌斯,马尼拉瓦村里已经没有俄国坦克......”
  IS-2M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45T, 长9.60m /宽3.12m /高 2.71m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9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41/21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122mm D-25 坦克炮1门 2x7.62mm 机枪 1x12.7mm 机枪 装甲 19-160mm。
  虎1型主要性能:重56吨; 长/高/宽:8.45/2.93/3.7米; 乘员:5人; 速度:38公里/时; 装甲:25mm--100mm; 武备:88mm/56倍径坦克炮1门,7.92mm车载机枪2挺。
  战后的调查与启示:
  德军在战斗结束后发现,卡里乌斯中尉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只用了20分钟。
  在这20分钟内,他和科舍尔少尉一共击毁了17辆坦克,其中包括6辆性能远远优于“虎”I的JS-2重型坦克(一说为10辆)。
  而这场战斗对当时德军战局有多大帮助呢?让我们来看一下。
  被卡里乌斯袭击的部队是苏联波罗的海方面军第1坦克旅的先头部队,马尼拉瓦村的战斗使突破防线的苏军装甲部队暂时放慢了突击的脚步,得到喘息的德军迅速在马尼拉瓦村一线又建立了一道临时防线,使德军灭亡的日子又向后拖延了几天。
  马尼拉瓦村之战被称之为“可与波卡基之战相媲美的另一次坦克战”。
  与魏特曼在波卡基的敌人不同,卡里乌斯遭遇的每一辆坦克都可以致他于死地。
  尤其是JS-2中型坦克,“虎”I几乎无法与其对抗,而卡里乌斯的小组却在毫无损失的情况下击毁了6辆JS-2,这恐怕就不能用运气来解释了。
  但是,历史又无情地证明,非正义战争终究是要失败的。
  在战斗还未开始时,卡里乌斯就派遣了侦察人员。
  虽然没能完全弄清楚敌人的情况,但也最大程度地让卡里乌斯了解了敌情,这为他采用正确的战术奠定了基础。
  其次,良好的战术素质确保了战果。
  由于卡里乌斯与苏联坦克的交战的距离很近,这要求他的车组必须具备较高的战术水平,否则一击不中的后果很有可能的灾难性的。
  而苏军失利的原因却很多。
  首先,一支孤军深入的部队没有在敌人可能来袭的方向上布置足够的侦察,警戒人员,这就给了卡里乌斯以可乘之机;另外,这支突破部队没有步兵的保护也是一个失误;在发现遭到攻击时,所有苏联坦克仍呆在村子乱作一团,它们完全可以驶离村子,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伺机反击来袭者,但它们没有这么作。
  在马尼拉瓦村之战后,卡里乌斯被调到新组建的第512重型反坦克营当第2连的指挥官,指挥“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1945年4月15日带领全连向美军投降。
  卡里乌斯目前仍然健在。
  另外,现在又有一种说法说魏特曼不是头号坦克王牌,而卡里乌斯才是真正的第一坦克王牌,因为有记录表明,他在东线作战其间,一共击毁了150--200辆苏联坦克。
   

二战历史

8. 二战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法西斯由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之间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他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一手炮制的《凡尔赛和约》煽动民族情绪,对内实行暴力专政,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绥靖政策则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的气焰。再加上1929年爆发的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战争开始变得一触即发。
  
         1937年七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欧洲,1939年九月一日纳粹德国向波兰发动突袭,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次大战的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以及广阔的海域,主要战场包括中国战场、欧州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北非战场等,著名战争包括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珍珠港之战、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阿拉曼战役等。法西斯的侵略和暴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抗,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几十个国家结成了强大的同盟,彻底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合计伤亡过亿,其他损失则难以用钱财去衡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结构,战败的轴心国集团被迫接受同盟国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已宣告成立,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五个国家称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促使因美国和苏联成为彼此对立的超级大国,开启了长达46年的“冷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