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泉斩猫的介绍

2024-05-15

1. 南泉斩猫的介绍

“南泉斩猫”公案的由来:南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斩猫的起因是争,南泉斩猫是告诫两堂的和尚争的结果就会像这只猫一样,受伤,流血,一刀两断,死亡。告诉人们有一些事物的自然规律和必然发展趋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禅师看问题用百姓的话来说长远而具体。用金刚经的一句话来说是一体同观。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哥仨为争一所父亲留下的房产,意见始终统一不了,年复一年最后年久失修,房屋倒塌了,谁也没得到。老大就打了老二,老二就骂了老三,老三无奈怨老天,老三说;搁置搁置搁置吧。把房子搁死了。还有一家哥两,为了一辆车争执。老大踢老二一脚。老二是连哥带车一起加汽油,结果哥哥车都躺下了,弟弟却坐着,哥哥躺着是去医院了,车躺着是去废品站了,弟弟坐着是去坐班房了。还有为了争杀人的,使绊的,明里暗里使坏的,有人下井他盖盖的。所以说伤害,流血,一刀两断,死亡,被南泉演示的鲜血淋漓却恰到好处。告诉人们与世无争,遇事勿争。赵州顶履;赵州把鞋放在头上是把头穿上鞋比喻成脚,头和脚是不能分开的。是一体的。南泉是说东西两堂的和尚是一体的不能争。争下去的结果像猫是一体的一样。会断的。赵州举动即表达出了南泉的意思也可能还有问责师父的意思,猫是不是不该断。看来赵州不站在椅子上也不比师父低多少。

南泉斩猫的介绍

2. “南泉斩猫”公案

看完这则公案,脑海里总是回想。
  
  “南泉斩猫”公案,古来以难解著称。
  
  “南泉斩猫”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公案的由来:南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据载,唐代池州南泉山有位名叫普愿禅师的名僧,因山名而被称为南泉和尚。
  
 一天所有僧众出去割草时,静寂的山寺里出现了一只小猫。
  
 众人觉得稀奇,争相追逐将猫逮住。
  
 于是东西两堂发生争执:双方都要将小猫作为自己的宠物。 
  
 南泉和尚见此情景,一把抓住小猫的脖子,作持刀割草状,说:“你们若说出一句合乎佛道的话,这只猫就会得救,否则我就斩断它。”
  
 众人默不作答。南泉和尚当即将小猫斩断扔掉。 
  
 傍晚,高足赵州回来,南泉和尚将事情的原委叙说一遍,征求赵州的意见。
  
 赵州迅速脱下脚穿的草鞋,顶在头上,扬长而去。
  
 南泉和尚叹道: “啊,如果你今天在场,小猫就可得救了。”
  
 
  
 ——大致便是这么一则公案。
  
 这个公案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论的热门话题,被称作“难关”。
  
 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禅意参考
  
 赵州和尚把鞋放在头顶,意为“本末倒置”,说的是为猫争吵不休的和尚本末倒置了。
  
 南泉普愿禅师要说的是:修身说禅,得道成佛是僧人为之追求的重大目标;若为一只猫儿的归属起纷争,岂不是“道不得”?
  
 这些弟子们,没人去关注自身追求,求小利而失大志,所以禅师提刀斩猫儿为两段。
  
 而弟子从谂,恰这时回归南泉寺,听说禅师斩杀小猫时,不置一言,只是脱下鞋子,顶在头上,向禅师表达了众僧夺猫纠纷之事是“本末倒置”。
  
 两堂争猫本属迷执,见猫又欲得猫;南泉斩猫为当机妙用,启迪学人;赵州以草鞋作猫儿,意在警醒学人,一切唯心造,猫儿本幻相,众生之心惑乱,无中生有,执幻为实,带来无尽烦恼。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观点:
  
 南泉和尚之所以斩猫,是因为要斩断自我的迷妄,斩断妄念妄想的根源。通过无情的实践,斩断猫颈,斩断一切矛盾、对立和争执。
  
 如果把这一做法叫做“杀人刀”,赵州的做法则是“活人剑”。
  
 赵州将沾满泥泞、被人蔑视的草鞋戴在头上,以这种无限的宽容实践了菩萨之道。
  
 
                                          
 我不赞同南泉和尚的做法。
  
  
 众僧人得道求佛,和小猫何干?两堂争猫,有一百种解决办法,也有一百种借此时机学习道法的方式,但是南泉和尚偏偏用了最差劲的做法——斩猫。
  
 赵州和尚将鞋子放在头顶,既是在嘲笑众僧人不专心求道问法,反而陷入争猫做宠物,是头足倒置;
  
 也是在无声抗议南泉和尚的做法,此时猫已被斩,再来问他的看法,他再说出什么佛法都是在侮辱那只死去的猫。
  
 
  
 南泉和尚还说,如果你当时在那,猫就得救了。
  
 真是胡话,将其他生物的生命当作儿戏,当作修佛的僧人所谓修行的牺牲品。
  
 
  
 这则桩公案让想起了小时候看《封神榜》。
  
 妲己和纣王外出游玩时,为了解闷,玩起了猜谜游戏。
  
 看到眼前经过一个孕妇,两人开始猜起了孕妇腹中的胎儿头是向天还是向地,向里还是向外?
  
 两人为了验证谜底,竟然剖腹取婴。
  
 
  
 同理,无辜的小猫跑出来,被众僧人抓住,竟然因为僧人所谓的道法,就被斩杀,很是无理。
  
 
  
 可能猫在这里只是代表了很重要的东西,和僧人讲究的道法一样重要。
  
 用斩猫这样残忍的事例来说明僧人修行佛法的重要性。南泉和尚刀下的猫可以换成其他美丽、珍贵的东西。
  
 但是不管换成什么其他珍贵的东西,毁掉那个珍贵的东西,与自身修行的道法也是毫不相干的。
  
 众僧自己不向内求索,在学佛做人上下功夫,只顾向外驰求,为自己所谓的道理随意处置其他生物、珍贵之物,由此再讲出什么道法都是无意义的。
  
 
  
 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借用柏木的话表达出另一种解读:
  
 “那桩公案,在人的一辈子中是经常变形的,并且是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多次呈现的。那是一桩使人浑身战栗的公案。每当我们在人生的拐角处相遇时,都会改变同一公案的面貌以及意义。死于南泉和尚刀下的猫十分美丽,这便是导致两堂相争的源头。因为美丽能够委身给任何人,可是又不归任何人所有。所谓美就像蛀齿,会疼痛,会牵连到舌头,加重自己的存在感。所谓美就是这样。因此,斩猫就如同将导致疼痛的蛀齿拔掉,看起来也如同将美抠出来,不过这最终能否解决问题就不知道了。美的根是无法除掉的,即使猫死了,可能猫的美仍旧活着。赵州因为要嘲笑这种简单的解决办法,才将鞋子放到头上顶着。也就是说,他知道除了忍受蛀齿的痛苦,别无他法。”
  
 
  
 《金阁寺》中,“我”是一个孤独的结巴少年,在问了柏木对“南泉斩猫”公案的解读后,两人有这样一则对话:
  
 我:“那么你属于哪种类型呢?属于南泉和尚型,还是赵州型呢?”
  
 柏木:“这个嘛……属于那种类型呢?眼下我属于南泉,你属于赵州,或许有朝一日,你成为南泉,而我成为赵州也未可知。因为这桩公案正像‘猫眼’那样是多变的啊!”
  
 
  
 柏木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最合适不过了。
  
 “南泉斩猫”“赵州戴履”,你怎么看呢?

3. 南泉和尚斩猫出自何处

南泉和尚斩猫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原文如下:
南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
众无对,泉遂斩之。
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翻译:
普愿座下东西两堂的僧人争要一只猫,正好让他看见,普愿便对大家说:“说的出就救得这只猫,说不出就杀掉它。”
大家无言以对,普愿于是杀掉猫。
赵州和尚从外面回来后,普愿把经过说给他听,赵州和尚听了,脱下鞋子放在头上就走了出去。普愿说:“刚才若你在场,就救了猫儿。”

扩展资料:
赵州和尚把鞋放在头顶,意为“本末倒置”,说的是为猫争吵不休的和尚本末倒置了。
南泉普愿禅师要说的是:修身说禅,得道成佛是僧人为之追求的重大目标;若为一只猫儿的归属起纷争,岂不是“道不得”?
这些弟子们,没人去关注自身追求,求小利而失大志,所以禅师提刀斩猫儿为两段。而弟子赵州和尚这时回归南泉寺,听说禅师斩杀小猫时,不置一言,只是慢吞吞地脱下鞋子,顶在头上,向禅师表达了众僧夺猫纠纷之事是“本末倒置”。
两堂争猫本属迷执,见猫又欲得猫;南泉斩猫为当机妙用,启迪学人;赵州以草鞋作猫儿,意在警醒学人,一切唯心造,猫儿本幻相,众生之心惑乱,无中生有,执幻为实,带来无尽烦恼。
这个公案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论的热门话题,被称作“难关”。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泉斩猫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公案故事:一代高僧为了何事居然将猫残忍杀害

南泉和尚斩猫出自何处

4. 南泉斩猫

“南泉斩猫”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八《池州南泉普愿禅师》。
  
 原文: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大众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译文:
  
  
 南泉禅师座下东西两堂的僧人争要一只猫,正好让他遇见,南泉禅师便对大家说:“你们说得出就能救得这只猫,你们说不出就杀掉它。”众僧没有人道得,也无人敢回话,于是普愿杀掉了猫。赵州和尚(南泉禅师弟子之一)从外面回来后,南泉禅师把经过说给他听,赵州和尚听了,脱下鞋子放在头上就走了出去。南泉禅师说:“刚才若你在场,就救了猫儿。”
  
 解析:
  
   猫代表了执念、妄想和烦恼等。南泉和尚之所以斩猫,是因为要斩断自我的执念,斩断妄想、烦恼的根源。通过无情的实践,斩断猫颈,斩断一切矛盾、对立和争执。
  
   赵州和尚把鞋放在头顶,两只鞋子穿在脚下却放在头上,意为“上下颠倒,合二为一”。是把南泉禅师“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这句话反过来说,即:“道不得即救,道得即斩却也。”两只鞋子代表矛盾二元对立思维, 得道就是要跳出矛盾二元对立的思维,合二为一。
  
                                          
  

5. 南泉斩猫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禅宗公案名。即南泉普愿斩猫儿,以示截断有、无相对之执见。景德传灯录卷八(大五一‧二五八上):「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谓东西两堂之僧诤论猫儿有否佛性时,南泉提起猫儿,欲考验学人中有无能辨得彻底者,遂谓:「若道得即放去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众中无一人能答,于是斩却猫儿以截断学人之妄想分别。古来此公案颇著名,又称难关。碧巖录第六十三则雪窦重显之颂(大四八‧一九五上):「两堂俱是杜禅和,(中略)拨动烟尘奈何不得;(中略)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段任偏颇。」圜悟克勤评之曰(大四八‧一九四下):「此事轩知,如此分明,不在情尘意见上讨。若向情尘意见上讨,则辜负南泉去。但向当锋剑刃上看,是有也得,无也得,不有不无也得。」〔五灯会元卷三、从容录第九则、无门关第十四则〕 p3742 
   

南泉斩猫什么意思?作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