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2024-04-27

1. 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经济周期的成因
学术界对经济周期的成因研究由来已久,并形成了很多较为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体系和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
一、外因论与内因论
关于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众多的经济周期理论,综合概括为两类,即外因论和内因论。外因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如战争、革命、选择;石油价格、发现金矿、移民;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甚至太阳黑子和天气,等等。内因论则是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某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来解释导致社会经济周期性循环往复地上下波动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投资、消费、储蓄、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等。
二、几种主要理论
自19世纪以来,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非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货币周期理论
货币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由于货币的乘数作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信用扩大时,商人就会向银行增加贷款,从而引起生产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年增加又会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的上升,于是经济活动水平上升,经济进入繁荣阶段。然而,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紧缩信用时,贷款减少,订货减少,由此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经济进入萧条阶段。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向银行集中,银行采取措施扩大信用,这又会促进经济复苏。
(二)投资过度理论
该理论强调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投资过多。这种理论认为投资的增加引起经济繁荣。这种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即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上。这就更加刺激了对资本品的投资。资本品的生产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经济结构的失衡。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过剩,于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经济进入萧条。
(三)创新理论
该理论由熊彼特提出,是一种用技术创新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创新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例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市场组合等等。这一切的创新会给创新者带来巨大盈利,使其他企业竞相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逐渐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引起经济衰退。
(四)心理周期理论
这种周期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这种理论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当人们对前途抱乐观态度时,投资、生产和消费增加,经济走向繁荣;当人们对前途抱悲观态度时,投资、生产和消费下降,经济走向萧条。
(五)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把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归结为人们消费不足。这种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近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
除了以上理论对经济周期成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外,还有诸如太阳黑子周期理论、政治周期理论、均衡经济周期理论等等其他经济周期理论。在此不一一加以介绍。
参考:臧良运主编 经济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2. 经济周期的成因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1、太阳黑子理论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1875年提出的。2、创新理论创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3、政治性理论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政治性周期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①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②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③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内因论认为,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1、纯货币理论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2、投资过度理论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3、消费不足理论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这种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4、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经济周期的生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众多成因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的交互影响;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众因素之间会产生不同的组合与作用,故周期的具体进程多有不同;经济周期的具体进程对成因亦有重要影响。根据对经济周期生成所起的主次作用,经济周期成因可分为基本因素与影响因素。1.基本因素是指对经济周期的生成具有根本作用的原因或条件。如“按资分配”;“货币职能进化”;“市场机制”;“私有制”;“人类自身特性”等。它们对经济周期生成的作用关系可简示如下:“人类自身特性→私有制→市场机制→按资分配、货币职能进化→经济周期” 基础因素简释:(1)人类自身特性人类自身所具有的总体特征。其主要表现似可概括为:永无停歇的探索(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永不满足的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2)私有制在人类自身特性驱使下,科技水平与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私有制”萌芽、生根……(3)市场机制在私有制的基石上,崇尚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的“市场机制”,成为发展经济的首选架构……(4)按资分配在私有制及市场机制的环境中,“按资分配”日渐占据重要地位……(5)货币职能进化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职能是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尺度等(似可称为“原始职能”);伴随着经济发展、财富累积与按资分配,货币职能出现了“进化”,具有了“投资手段”及“增殖功能”(似可称为“现代职能”),如人们可以将货币进行直接投资(购买股票等)或间接投资(存入银行等),以获取其增殖。“货币职能进化”与“按资分配”互为因果,众多“消费者”纷纷成为“投资者”: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力相对萎缩;产品日益过剩……2.影响因素是指对经济周期生成具有影响作用的原因或条件。如各类天灾人祸(太阳黑子、战争动乱……)、科技重大进步、政策人为干预等等。3.相互关系基本因素对周期生成起不可或缺的根本作用;其他因素对周期生成起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洛伦兹,1979)。若将经济周期喻为龙卷风,“蝴蝶效应”似亦可诠释上述基本因素、其他因素的主要区别。“蝴蝶扇动翅膀”是生成龙卷风的其他因素,若无“大气环流”、“大海洋流”等基本因素,纵有千万只蝴蝶一起扇动翅膀,似仅能生成“风景”;反之,即若所有蝴蝶都不扇动翅膀,德克萨斯的龙卷风亦难销声匿迹……基本因素、其他因素之间会产生错综复杂的交互影响,其中包含着我们精神因素(如理念、欲望等心理活动及思考、想象能力等)的巨大力量;精神因素“附体”于基本因素与其他因素,互为因果的产生综合作用……它们的关系似可简示如下:4.组合作用经济周期成因之间的交互影响生成组合作用。如:1.人们的占有能力(或占有欲望)越来越趋向无穷大;2.在无穷的占有能力的驱导下,在按资分配等因素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资产(包括劳动力)转化为资本,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但因自然资源(包括环境)的相对限制,生产力必然小于人们的占有能力;3.贫富鸿沟不断加深:“穷人”受支付能力等制约、“富人”受生理能力等制约;人们的消费力(社会消费力)日益小于人们的生产力。当“占有能力>生产力>消费力”成为常态,经济周期必然发生。5.影响经济周期成因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产生不同的组合与作用,故每次经济周期的具体进程多有不同;(即不同行业或产品表现为不同的兴衰存亡……)但经济周期基本进程较为一致。(图2实线所示部分)经济周期的具体进程对经济周期成因亦有重要影响:经济周期进程中的相关信息经过交汇融合,以多种方式进行反馈,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与具体行为,使经济周期进程与经济周期成因产生循环影响。(图2虚线所示部分)

3. 经济周期的成因

对于经济周期这一个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两类。
  
 1、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类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体系外部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包含许多理论。
  
 (1)乘数—加速模型的基本思想
  
 乘数—加速模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该模型在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作出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投资变动的影响。假设收入增长时,人们会购买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整个社会的产品和劳务销售数量增加。销售量的增长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数量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大,于是使社会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然而,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的下降。由于投资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地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这时,由于衰退阶段的长时期负投资,生产设备的逐年减少,仍在经营的一部分企业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这样,投资开始增加,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原理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
  
 (2)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在发达的市场体系中,流通工具是指银行的各种信用工具,商人运用的资本主要来自于银行信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扩大信用时,商人就会向银行增加借款,从而增加向生产者的订货。这样就引起了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长,而收入的增长又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上升,经济活动继续扩大,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是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收缩信用时,商人得不到贷款,就会减少订货,由此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了萧条阶段。在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回到银行,银行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来扩大信用,促进经济复苏。根据这一理论,其他非货币因素也会引起局部的萧条,但只有货币因素才能引起普遍的萧条。
  
 (3)投资过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导致了投资的增加,这种增加会引起经济繁荣,繁荣首先表现为资本品(即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以及资本品价格的上升。这就更加刺激了对资本品的投资,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结构的失衡。而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过剩,于是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了萧条。也就是说,过度增加投资引发了经济周期性波动。
  
 (4)消费不足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供给,而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过剩危机。消费不足的根源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所造成的穷困人口购买力不足和富裕人口的过度储蓄。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并没有成为解释经济周期整个过程的理论。
  
 2、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不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经济体系外部的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的内在因素(如投资、货币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有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创新经济周期理论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流转。那么如何才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呢?有两条途径:一是进行技术创新,导致生产要素比例变化,如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二是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生产要素的生产潜力,如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实行年工资制度等。
  
 这种理论首先用创新来解释繁荣和衰退,这就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张,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和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了经济衰退,直到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但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理论用创新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这一点。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 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了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会出现了投资活动,这就是第二次浪潮。它是第一次浪潮的反应,然而,这两次浪潮有重大的区别,即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这样,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还有待于新的创新的出现。
  
 熊彼特根据这种理论解释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他认为,重大的技术创新(如蒸汽机、炼钢和汽车制造等)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影响,这些创新引起的繁荣时间长,繁荣之后的衰退也长,从而所引起的经济周期就长,形成了长周期。中等创新所引起的经济繁荣及随之而来的衰退则形成了中周期,那些不很重要的小创新则只能引起短周期。
  
 
  
                                          
 我们面对经济波动,真的无能为力吗?其实也不尽然。和1929年大危机相比,我们现在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知识已经强大很多。我们对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危机的规避和危机发生的应对也早已大大强过从前。企业和个人更加了解经济周期的规律和各类资产在周期中的表现,可以做出使自己受经济波动影响更小的决策,政府在更加了解经济周期规律,也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调控政策。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确定性和理性局限两个基本的事实仍旧无法回避,也就是说,理论上讲,经济波动依然不可避免。就像约瑟夫·熊皮特1939年说的,“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是可以单独摘除的东西,而是像心跳一样,是有机体的核心”。
  
 经济周期虽然逃不开,但我们也无需因此悲观。“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周期中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现在或者可能很富有,‘巍然屹立’,或者可能非常贫穷。但是,无论处于种境地,我们都会更加明智”。

经济周期的成因

4. 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什麽


5. 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什麽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1、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1933年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的。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
这种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解释了经济周期危机产生的原因,而未说明其他三个阶段。因而在周期理论中,它并不占有重要位置。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扩展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 “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经济周期的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3)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繁荣,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高涨);
衰退,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危机);
萧条,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
复苏,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周期

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什麽

6. 浅析经济周期是怎么形成的?

最开始农业 社会 ,生产力有限,人们要扩大规模的通常做法都是,依靠自身利润自己的储蓄,这样来的慢而稳。
  
  但是工业 社会 到来,生产力巨量提升,各种各样的产业规模需要极具快速扩大,于是对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
  
  有来自银行信贷的融资以及证券市场的融资,向未来的自己借向其他空间的人借。
  
 信贷的极速扩张发展,产生了信贷周期,信贷周期决定了经济周期。
  
  当 社会 需求爆发,人们预期会越来越好,企业觉得有利可图会扩大生产,银行也会主动多借钱给企业,并降低利息,大量产生借贷(杠杆增多),银行赚了很多钱,企业赚了很多钱,员工收入增加,于是消费也增加,人们买车买房买奢侈品,经济一片繁荣,处于经济上行。
  
  但是当银行的贷款越放越多,它出于安全考虑,开始提高利息(以降低人们借钱的积极性),并收紧银根,让贷款变得不那么容易,于是有些企业开始利润覆盖不了借贷成本,又没有新的借贷资金续命,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关门倒闭,裁员失业比比皆是,钱变少,收入降低,消费减少,整个经济低迷,处于经济下行。
  
  以上就是市场的自然规律,自然产生的经济周期。
  
  但是由于政府不希望经济过热也不希望经济过冷,它会主动干预(所谓的逆周期),以让经济稳定运行,达到平衡,延缓周期频繁发生,剧烈波动。
  
  比如这次疫情,直接导致所有行业生意收入受到巨大影响,银行贷款(包括信用卡)逾期率直接飙升,这里透露出一个情况就是,很多人其实根本就是在靠银行的资金续命,并没有真正赚到多少钱。
  
  如果按照市场自然的推进,银行会提高利率收紧贷款,以避免更多的损失,接着就是一大批企业自然死掉,可是政府为了稳定经济稳定就业,给企业续命,强制要求不能断贷,不断地降息以及降准,向市场投放更多资金,这些其实都是政府主动调节(逆周期的行为)以避免经济过冷甚至萧条(大量企业倒闭,大量失业,大量的人没钱消费,经济进入几乎停止运转的状态)。
  
  当企业熬了下来,复工复产,继续活了下去,企业主和员工都得以生存下去,然后有收入了才会继续消费,随着钱越来越多,消费也会越来越多,再加上又好借钱,生产和消费都会变得越来越活跃,经济势必又处于了上升阶段,只会越来越好。​​​

7. 经济周期阶段因素

世界经济环境中影响油气市场变化的因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经济周期(economic cycle,trade cycle)。根据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世界经济周期的繁荣、萧条(紧缩)、危机和复苏4个阶段(见图3-1),将会表现出不同的生产和需求特征。
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对油气的需求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会影响到油气的生产和供应。经济繁荣期时,经济发展速度快,需要的能源资源量大。因此为了满足需要,油气的生产量就会加大,对油气资源的勘探投资也会加大,而油气资源的价格将提升;同时还要考虑到油气资源的储备量能否满足生产的需要。经济落入到低谷期,则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少,在能源生产、勘探等领域的投资就会放缓。而经济的复苏期,对能源的需求量将会稳步提高,此时要做好在能源生产、勘探等领域的投资准备。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主导地位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阶段、通货膨胀和国民生产总值等因素会不同程度、间接地影响油气资源进出口量及价格水平。由此带来世界油气市场布局的改变。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较长一段时期后,经济发展放缓,以投资为基础转向大幅提高消费。致使世界各国都在热衷于谈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及其对新兴市场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各油气供应国,包括拉美各国。因为分析中国的情况对拉美国家提出新的投资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尽快适应世界人口最大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78]。可见,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国家的经济动向是值得关注的。
中国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中显示:中国能源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国际合作、改善民生”的能源发展方针,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努力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将使得油气资源的需求增速得以抑制,可能会推动油气生产企业经营格局发生转变。这些也是世界油气市场中各企业所关心的问题。
除了油气供应国关心中国的油气资源需求变化情况以外,中国作为油气资源消费大国更应该关心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以便预测可能带来的世界油气资源变化,应对可能的供应安全。例如,2013年12月9日,日本政府表示日本经济7月至9月的年化增长率为1.1%,低于早期估计的1.9%;企业投资本季度与上季度持平;而出口商品与服务的价值第三季度下降0.6%,是4个季度以来首次下降;出口数字与以前估计的一致;日元贬值使日本商品在海外更具竞争力,并增加了调拨回本国的收入。消费支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增长了0.2,高于此前预计的0.1%。日本银行在2013年4月决定采取积极的放松银根举措,已在两年内实现2%的通胀率,并预计截至2014年3月的本财年内经济增长2.7%。预计2014年第一季度消费税增税前的抢购需求将带动GDP增长率再度走高。为抵消增税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将实施5.5万亿日元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防止经济复苏中途夭折。通过这一些信息大致可判断日本的能源需求与2013年相比会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提高的有限,因为消费支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且7月至9月的年化增长率为1.1%,低于早期估计的1.9%[79]。这些信息将预示日本经济的增长会带动能源需求的提高。由于日本一直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其油气依赖进口,则能源需求的提高可能带动油气价格的小幅提升。
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会深刻影响油气市场。美国能源信息局的《2013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的能源总消耗量只是刚刚超过美国,但中国将把近几年来的能源消耗增长势头一直保持到2040年;且到204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将接近美国的两倍,为中国提供能源将在能源市场掀起巨大的波澜。随着中国企业积极地在全球各地开展项目,这既会带来机遇,也会带来威胁。不论何时,只要全球出现争夺能源供给的竞争,中国必是原因之一[80]。
同时,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制度的调整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油气市场。2011年以中国政府先后两次以招标方式出让页岩气探矿权为标志,在中国掀起了页岩气开发热潮,《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着中国页岩气开发的方向和步伐。到2015年初步实现页岩气规模化生产,年产量达到65×108m3,而2013年估计只达到了2×108m3[81]。由此可见,中国的油气市场有着巨大的开拓空间。这对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等企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是市场空间潜力足够大,挑战则是关键开发技术等问题没有根本性突破。

经济周期阶段因素

8. 传统经济周期的原因

纸币制度是造成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元凶!

传统市场经济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挣扎在一系列两难选择中而难以自拔。一方面,传统市场经济是利用人们追逐财富的本能而产生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因此,传统市场经济鼓励把纸币和生产资料当作财富向少数成功人士手中大量集中。另一方面,纸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有钱人手中后,导致约占6成的低收入的社会成员因为缺少甚至没有钱购物,约占3成的中等收入的社会成员因为担心未来收入减少和花费增多而不敢花钱,约占1成的社会成员虽然拥有大量的金钱,但是因为该买的基本都有了而没有必要再花钱,或者是害怕露富而不便于花钱,因此有钱人往往通过储蓄、购买股票或债券等虚拟经济方式把纸币储藏起来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或者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此以来,有钱人的这些富余纸币要么退出了实体经济的循环,要么通过直接投资加大着社会总供给,这必然造成实体经济中的纸币短缺和社会总供给远远大于社会有效总需求现象的发生。纸币的这两个流向,共同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物价下跌,资金周转困难,工厂大量停业倒闭,生产萎缩,整个社会的就业岗位必然会相应地日益减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