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2024-04-28

1.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D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虽然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2. 对春秋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的史实。春秋第一霸主是齐桓公,故选B。

3.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的史实。春秋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分裂趋势加剧,但这种趋势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是促进了历史发展的,A、B、C项均正确,故选D。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4. 下列对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下列对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  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C.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答案D
  遵义会议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解决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故B错误。  答题不易 望采纳
  历史的一道题目!下列对夏、商、西周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4、下列对夏商西周的社会生活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的第一位统治者分别是启、汤、武王、平王。B 夏朝筑有城堡宫殿,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定监狱,建立起国家行政机构,所以它被看作是我国第一个国家。C 商朝的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D 西周的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  选A。夏朝第一个国君是禹。
  甘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论述题  甘肃于元代至元18年(公元1281年)从陕西行中书省划出,正式立省(甘肃行中书省),迄今有八百多年,省名由甘州与肃州的首字合成。甘肃代称“陇”,源自陇西郡。六盘山南段别名陇山,陇山以西古谓陇西或陇右。战国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80年始置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从上古起,陇西或陇右泛指今甘肃地区,简曰陇,沿用2000多载。  古代甘肃重要的经济地位  “陇右熟,天下足。”这是《史记》中的西汉俗谚,可见当时甘肃乃全国粮食主产区。中国是由粟(小米)的栽培发展出粮食种植业的,包括甘肃在内的西北地区是粟的原产地,而且麦的原产地也是西北地区,4500年前已出现。  祁连山林木茂盛,野生动物多,焉支山水草丰美,上古就是极佳的猎场和牧场。汉武帝平定匈奴后在此置郡县,移内地之民充实边防,他们除从事农业外,也多依托畜牧业为生。  提及甘肃,人们往往联想到丝绸之路。这条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横贯亚洲内陆的古商道,曾持续千余年不废,它使隔绝的东西方得以沟通,推动了中国与境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全长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分为北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南道出阳关。开启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是汉王朝为抗击匈奴而通西域,以联络诸民族建立盟军。最终由于时局变化,这条战争之路成了和平之路。  古代甘肃的特产很早就流通到中原甚至江南。羌笛又称“陇笛”,因为东汉初羌人就移居陇西。鹦鹉又称“陇鸟”“陇客”,因为多产自陇西。洮河绿石制作的洮砚,唐代已享盛名,至宋,列为四大名砚之一。  丝绸之路因汉王朝通西域而形成,商贸是双向互动的。中国的丝绸及瓷器、漆器、铁器、铜镜、箜篌等经此通道而西传,特别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经此通道而西传,如凿井法、冶铁法及造纸术、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西域(广义)的发展(如欧洲文艺复兴就直接得益于造纸术和印刷术)。同时,西域(广义)的物产也经此通道东传至我国,如葡萄、苜蓿、石榴、蚕豆、芫荽、狮子、汗血马、香料、宝石、琵琶、桌子、椅子等等。举凡冠以“胡”字的东西都来自西域——胡桃、胡椒、胡萝卜、胡瓜(黄瓜)、胡琴、胡床(摺叠凳)等等。特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经此通道东传至我国,丰富了我国文明的形态。  古代甘肃重要的政治地位  古代甘肃无论外御边患,还是内击强敌,都具有关键性的战略地位。正由于此,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击退盘踞河西的匈奴后,为了不使广大疆域空虚,便当机立断,将原匈奴昆邪王的辖境设定为酒泉郡,原匈奴休屠王辖境设定为武威郡,并大规模移民充实这一地区,进行开发和戍守。  汉之前的周、秦两朝,也把这里作为边防前线和主战场之一。战国时秦、赵、燕因抵抗不了匈奴,索性筑长城封锁边境,与之断绝往来,其中秦国的长城修建于陇西郡(郡治在今之甘肃临洮南)、北地郡(郡治在今之甘肃庆阳西南)等。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处筑长城以自保的方式,为其后诸多王朝所沿用,如汉长城、北魏长城、隋长城等。明代在甘肃的著名军事工程,除了长城,还有号称黄河第一桥的镇远桥,位于兰州城北通济门外。  甘肃在军事方面的区位优势,还可从唐代中叶两次事件得到证明,即安史之乱和吐蕃之乱。这两个例证可见河西、陇右的战略价值,拥有它还是丧失它,对于唐王朝的命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既然古代甘肃在经济实力、战略地位等各方面都非同一般,那么它也必然成为意欲称王称霸者的资本和目标,尤其在十六国时期,这里发生过多次政权更迭。十六国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西秦五国,均建都于今甘肃。  这些政权实际上是胡汉双轨制,既体现出中原封建王朝的某些制度特色,也保留了少数民族部落的某些制度特色。100多年间,“城头变幻大王旗”,包括甘肃在内的北方广大地区,民众陷于兵燹之灾,社会发展受阻,但并非完全停滞不前,各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也采取措施 *** 经济,舒缓民生,恢复秩序。  甘肃现在除汉族外,还生活着回、藏、东乡、裕固、撒拉、蒙古、哈萨克、满、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古代甘肃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河西走廊联结西域,民族迁徙非常活跃,这里先后出现过匈奴、月氏、乌孙、鲜卑、吐谷浑、羯、氐、羌、回纥、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不同民族之间通过交往建立密切联络甚至实现融合。先进者薰陶、引领后发者,后发者对于先进者既有因袭也有变革,彼此互补互利。  古代甘肃重要的文化地位  就传世文献而言,甘肃应首推文溯阁四库全书。据资料显示,文溯阁四库全书共有藏书3578种,36315册,是现存四阁中藏本最多最全的。  就出土文献而言,甘肃更有骄人的成果。20世纪我国考古学在出土文献方面有5大发现:殷墟甲骨、塞上简牍、敦煌文书、大库档案、少数民族古文字。这5大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实证,并且开启了新的学术视野:殷墟甲骨——甲骨学,塞上简牍——简牍学,敦煌文书——敦煌学,大库档案——清史,少数民族古文字——民族学。5大发现中,3项与甘肃相关:塞上简牍和敦煌文书两大成果整体在甘肃,少数民族古文字这一成果部分在甘肃。  三大世界性的宗教都是经由丝绸之路东传至中国的。古代甘肃是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主要行经地区,较早较多地受到其影响,在佛教文化方面尤为突出。  佛教约在公元1世纪两汉交替之际从西域进入中国。西汉末,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派使者到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讲授浮屠经。古代甘肃的佛教文化盛况,也可以敦煌、天水、永靖、瓜州等地的石窟寺为证,它们都被纳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  佛教经典的翻译是佛教传播的先决条件之一,这一工作从汉代起就展开了,大体到宋代基本完成,历时千余年。先后翻译出的汉文的佛教经典有1520部,5620卷(《大藏经》所存,不包括已译而后亡佚者)。汉译佛经的规模之大、持续之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是中国对于人类文化的不朽贡献。  古代北方的民歌,题材与风格迥然异于南方,视野广阔,直抒胸臆。从流传不衰的乐府旧题《陇西行》《凉州词》《关山月》等,可以看到甘肃在漫长历史上难以磨灭的痕迹。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期,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很有特色的一类。王维、崔颢、岑参、高适、李白、李颀、王昌龄、王瀚、王之涣等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笔力雄健,节奏跳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边塞诗中,从主题看,尤以写西北边塞的居多,甘肃的风物就是盛唐边塞诗经常咏及的物件。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重要的人、事、物  找一本上下五千年去看。
  在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变化【要图】  货币的演变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 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环球热讯社群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 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黄金问题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型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客兑现的信用凭证、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  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络。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  1481纸币崩溃,1581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多重?  基本上属于权贵阶层的装饰物,在战场的作用十分有限,以长枪为主的长兵器才是古代战场上的主流兵器。  虽然剑在战场上没有什么地位,但是在民间却大行其道,主要原因是长兵器一直为军队制式兵器,严禁一般人持有,不在军队的人是不能拿的...更别提练了...  但是基于外出行走保护自身的需要,以剑为主的短兵器在民间流传开来,这也影响了权贵阶级,导致在某些时期剑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换句话说就是装饰品...
  五铢钱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五铢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汉初“不同地区,不同货币”的现象,对促进武帝大一统格局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它继承了秦四方钱的传统,又对后来各种通宝出现起到“中转的作用”,可谓是中国货币“总理”
  济南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称呼  1历城,齐州,  2齐鲁;泉城  3济南是因为泉眼特别多,而且水质好,所以叫泉城  4济南称“海右”.
   

5. 关于春秋说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是A  春秋的战争是分裂性质的 春秋是各诸侯分裂周  战国的战争才有同一性质
B正确  春秋开始已经脱离了当时的周朝 实权都在各个诸侯王那里
C正确  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征战,称为“战国时代”。
D正确  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
   分析就这样  望采纳!

关于春秋说法不正确的是?

6.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局面出现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答案C
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总体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国实力强大,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不断进行战争。其中,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7.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D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的史实。春秋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分裂趋势加剧,但这种趋势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是促进了历史发展的,A、B、C项均正确,故选D。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8. 以下关于东周前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C
本题考查了西周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解答时注意“东周前期”的前提,西周结束进入东周时期,A项说法本身错误,导致王室衰微的是兼并战争,诸侯势力日益壮大;B项说法错误,周天子地位下降,但仍是天下共主;D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本题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