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生的介绍

2024-05-15

1. 唐朝生的介绍

唐朝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城市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2012年“Richard-Wolters奖”中国唯一提名人选,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入选者,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计划入选者。已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

唐朝生的介绍

2. 研究唐代历史的的学者

 
   唐朝有哪些著名的道教学者   唐朝作为道教的鼎盛期,涌现出了许多道教学者,使道教有了更多突破性 的发展,其中以孙思邈、张万福、李筌、吴绮、杜光庭、彭晓等最为卓越。
  孙思邈不但通晓老庄及百家之学,更是在医学方面卓有成效,所著《千金要 方》是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张万福是整理道教斋醮科仪的大师, 是继陆修静之后、杜光庭之前道教科仪的重要整理者和发展者。
  李筌早年好神 仙之道,偶得《黄帝阴符经》,探究其理,提出许多治国安邦之道。吴筠师从潘师 正,对道教基本理论和修炼方术多有阐发,其思想对宋代理学有一定的影响。
  杜 光庭是道教斋酿科仪的集大成者,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斋醮科仪等, 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为道教在北宋复兴作好了准备,彭晓的修仙思想,顺 应了外丹转向内丹的历史趋势,发挥《周易参同契》原理解说内丹修炼,对后世 道教有一定影响。
   
   研究三国时期的现在历史学家有哪些    中古史(魏晋至唐)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国古代史》
  卢弼(1876年—1967年),《三国志集解》、《三国志集注补》
  陈寅恪(1890年—1969年),《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寒柳堂集》
  劳干(1907年—2003年),《魏晋南北朝史》
  陶元珍(1908年—1980年),《魏晋史丛考》、《三国食货志》
  唐长孺(1911年—1994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总结其一生研究的通论性著作)
  王仲荦(1913年—1986年),《魏晋南北朝史》
  周一良(1913年—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马植杰(1922年—2006年),《诸葛亮传》、《三国史》
  田余庆(1924年—),《东晋门阀政治》
  张作耀(1931年—),《中国历史便览》、《中国历史辞典》、《曹操评传》、《曹操传》、《刘备传》、《孙权传》
  逯耀东(1933年—2006年),《魏晋史学及其他》、《胡适与当代史家》、《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张大可(1940年—),《三国史研究》、《三国史》
  张荣芳(1955年—),《唐代的史馆与史官》、《唐代京兆尹研究》、《典章制度的总汇 ―― 通典》
   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代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   D分 析:本题要在理解唐诗形成的原因下考虑。
  唐诗的发展传统分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共四个时期。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
  从“诗歌”本身发展来展开审视,这一点,与唐代社会历史进程:发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唐诗总是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虽然运用了一些个修辞手法,但基本都能反应社会现实。
  但它并不能做为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考点: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寻长期研究随唐历史的专家,    隋炀帝好大喜功,想要做到像三皇五帝那样,被后事所称颂,于是,开通了前所未有的大运河。又分别于大业七年,九年,十年,三次攻打高丽。前两次皆是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高丽求降,隋炀帝的面子得以保住,但是,修建运河,三次东征高丽,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不可估量的。东征高丽所需要的银饷皆是百姓所交赋税,加重了百姓负担,所以,隋朝中期各地便有流民四起。隋炀帝修建运河主要是供自己玩乐,到了唐朝,对运河又稍加整修,使运河完全投入使用。
  你说的也很对,唐朝的兴盛离不开隋的建设,所以现在的文化定义为“隋唐文化”
   历史简答题    1、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市场。
   2、政治:唐朝统治者采用了开明的民族和对外政策,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招提寺)、日本遣唐使、与新罗的交往。 经济:当时唐朝的长安.洛阳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还有很多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 文化:诗歌,文学等成就没有朝代可以比。
   对外:很多留学生来留学; 3、就外在表现和对外影响力而言,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文明阶段,可以说是唐代。唐代文明是外在的,它是物质的繁荣、法制的先进、文学艺术的昌明和国力的强盛。
  如果说先秦是中国的古希腊时期,代表着思想的启蒙,那么唐朝就是中国的古罗马时期。即使没有高明的哲学、百花齐放的思想,唐朝以强盛的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迈邻国的政治文明和法制文明、自由包容的帝国姿态和鼎盛的文学艺术,成为中国人至今为之自豪的历史阶段。
   首先,唐作为世界帝国,其文化不仅限于汉魏以来的中国系统的文化,它还包括印度系统的佛教文化和天山南北路和粟特等中央亚细亚的绿洲文化;还有经由中央亚细亚的伊朗萨珊朝文化和东地中海域的罗马文化、拜占庭化的希腊文化、叙利亚文化;它进而还包容夹杂着从南方海路进入的东南亚、印度、波斯、 *** 文化和从北方草原陆路而来的土耳其系统的文化等,乃是一个大型的文化复合体。这种多元的复合文化作为唐文化被吸收到东亚诸国,东亚文化圈由是成立。
  这意味着东亚初次进入了国际文明体系中。…(唐文化和罗马文化)二者作为在东亚和欧洲最初成立的世界性大文化,是有其共通的性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各具举足轻重的意义。
  日本接受唐文化,方始获得了进入世界共通的文明体系的机会。 唐是一个世界帝国,并不因为它的版图,而是因为它复合包容各种国际性文化的能力,(以及对其进行再创造的能力)从而,它已经不只是中国的,它也是东亚的,甚至是世界的。
   列举一些唐代的成就: 在科学技术方面,火药的完整配方在唐代出现并改良,昭宗年间应用于军事上;印刷术唐代发明,即雕版印刷,这是世界印刷史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其原理一直沿用至今。活字印刷是宋朝发明的,但是一直发展缓慢,未能大范围推广,流传到国外并对世界文明起到重大作用的是印刷术;唐代,书籍的装帧出现了经折装和旋风装多种形式;唐代,瓷器陶器分离技术在晚唐取得突破;唐代,江南完成农业技术革命的大部分技术变革,其中包括双季稻的引进等。
  唐代,耒耜经中的犁即一直沿用到近代的通用的犁,据考证可能是此时才发明出来并推广的;唐代还发明了轮桨、水密隔舱和水罗盘,大大促进了造船术;唐代发明了灌溉机械——筒车;可以说,中国著名的四大发明,唐代占了两个。 唐朝对算学的重视,超过以前各朝,编定和注释了历代的一批数学名著,后来统称为《算经十书》。
  不仅全面地整理了我国汉魏以来的数学成就,而且注意介绍了当时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祖暅关于计算球体体积的“祖氏定理”。
  这一定理在一千多年以后,西方才有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证得。 天文历法也是中国传统科技的重要部分,唐代的天文历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还东传海外,为日本国所采用。
  在浑天仪制作上,唐代也较前朝进步。 释一行和梁令瓒共同造黄道游仪,用以观测日、月运动,并测量星宿的经纬度。
  一行等人还实施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测量。 隋末唐初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天宝间王焘所撰的《外台秘要》,是集唐以前医学大成的两部名著。
   《千金方》首创“复方”,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自《千金方》问世“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
  孙思邈指出妇产病、小儿病的特点,主张独立设科。唐代的药物学,也有很大的进步。
  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繁盛,从而丰富了我国的药物学知识。 唐代也有着繁荣的商业文明,印花税和汇兑制度就是唐代的发明,安史之乱后,历史进入中唐,商业经济进入辉煌。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商税由三十分之一增为十分之一。782年,下诏向商人借钱。
  783年,加征“除陌钱”(即印花税),表明:印花税是中国发明的! 相当于现代汇款制度的“飞钱”,也始于中唐。 起初,商人使用“飞钱”, *** 一度禁止,后来在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又想把汇兑业务收到 *** 手中,但商人们始终不肯把这事交出。
  唐代的赋税平均而言是很低的,因为计税人口在历史上是非常少的,说明 *** 对人民的控制程度非常之低。开元时有了世界第一张报纸《开元杂报》,图文并茂,其内容是皇帝的行踪和朝中各种事件。
   同时,唐代是宗教自由的时代,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唐代没有统治性的政治哲学,他们的统治者摇摆于道家的黄老思想、儒家思想和佛教之间,唐代也有较多的政治讨论,这不仅是皇帝的纳谏而已,往往是对根本政治制度的研究、探讨甚至协商。因此,在唐代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中央 *** 分权制度,简单说就是,中央政令出于中书省,相当于立法权吧,对此皇帝只能同意或否决,不能更改,也就是类似于批准程序和否决程序。
  门下省管封驳,可以封回皇帝批准的诏令。而尚书省则只负责执行。
   

3. 唐朝生的基本简介

唐朝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城市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2012年“Richard-Wolters奖”中国唯一提名人选,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入选者,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计划入选者。已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  目前为中国工程地质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岩土工程分会(Geo-Institute of ASCE)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MGE)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土木建筑学会理事  。此外担任多个国际SCI杂志的审稿专家,包括: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ngineering Geology、Geotechnique、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Geoderma、Applied Clay Science、Geosynthetic International、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Engineering、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等。教育经历   2003/09-2008/09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博士  2007/09-2008/12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巴黎高科(École des Ponts ParisTech,ENPC),联培博士生  1999/09-2003/0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勘察技术与工程系,学士  工作经历   2015/12-2016/12 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2014/12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教授  2014/08-2015/08法国国立路桥大学-巴黎高科(École des Ponts ParisTech,ENPC),访问学者  2010/12-2014/1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副教授  2008/12-2010/1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讲师

唐朝生的基本简介

4. 唐朝生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英文Tang, C.S., Shi B., Cui, Y. J., Wang, D.Y. Tensile strength of fiber reinforced soil. Journal of Materials for Civil Engineering, 2016,04016031Tang, C.S., Wang, D.Y., Shi, B., Li, J. Effect of wetting-drying cycles on profil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oil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conditions. Catena, 2016,139,105-116.Tang C.S.,Pei X.J., Wang D.Y., Shi B., Li J. Tensile strength of compacted clayey soil.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5, 141(4): 04014122.Zhan W.F., Ju W.M., Hai S.P., Ferguson G., Quan J.L.,Tang C.S.,Guo Z., Kong F.H. Satellite-Derived Sub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48(20): 12134-12140.Zhu H.H., Zhang C.C.,Tang C.S.(corresponding author), Shi B., Wang B.J. Pullout behavior of short fiber in reinforced soil.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2014, 42:329-338.Tang C.S.,Shi B., Cui Y.J., Liu C., Gu K. Desiccation cracking behavior of 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layey soil.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12, 49(9): 1088-1101.Tang C.S.,Tang A.M., Cui Y.J., Delage P., Schroeder C., De Laure E. Investigating the Swelling Pressure of Compacted Crushed Callovo-Oxfordian Argillite.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2011, 36(17-18): 1857-1866.Tang C.S.,Tang A.M., Cui Y.J., Delage P., Schroeder C., Shi B. Study of the hydro-mechanical behaviour of compacted crushed argillite. Engineering Geology, 2011, 118(3-4): 93-103.Tang C.S.,Shi B., Liu C., Suo W.B., Gao L.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shrinkage and desiccation cracking in thin clay layer. Applied Clay Science, 2011, 52(1-2): 69-77.Tang C.S.,Cui Y.J., Shi B., Tang A.M., Liu C. Desiccation and cracking behaviour of clay layer from slurry state under wetting-drying cycles.Geoderma, 2011, 166(1): 111-118.Tang C.S.,Shi B., Gao L., Daniels J. L., Jiang H.T., Liu C. Urbanization effect on soil temperature in Nanjing, China.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1, 43(11):3090-3098.Tang C.S.,Shi B., Liu C., Gao L., Inyang H.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siccation cracking behavior of soil layer during drying. Journal of Materials for Civil Engineering (ASCE), 2011, 23(6): 873-878.Tang C.S.,Cui Y.J., Tang A.M., Shi B.Experiment evidence on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desiccation cracking behavior of clayey soils. Engineering Geology, 2010, 114(3-4):261-266.Tang C.S.,Shi B., Zhao L.Z.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of fiber reinforced soil.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2010, 28(1):54-62.Tang C.S.,Shi B., Liu C., Zhao L.Z., Wang B.J.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eometrical structure of surface shrinkage cracks in clayey soils. Engineering Geology, 2008, 101(3-4): 204-217.Tang C.S.,Shi B.,Gao W., Chen F., Cai Y. Strength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hort 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and cement stabilized clayey soil.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2007, 25(2):194-202.Cui Y.J.,Tang C.S.,Tang A.M., Ta A.N. Investigation of soil desiccation cracking using an environmental chamber. Rivista italiana di geotechnical, 2014,1: 9-20.Gu K.,Tang C.S.,Shi B., Hong J.J., Jin F.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of a clayey soil using a micropenetrometer.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4, 73(3):747-785.Wu J.H.,Tang C.S.,Shi B., Gao L., Jiang H.T., Daniels J.L. Effect of ground covers on soil tempera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nvironmental & Engineering Geoscience, 2014, 20(3):225-237.Liu C., Shi B., Shao Y.X.,Tang C.S.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on slope stability.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3, 72(3-4):303-310.Liu C.,Tang C.S.,Shi B., Suo W.B. Automatic quantification of crack patterns by image processing.Computers & Geosciences, 2013, 57:77-80.Liu C.,Shi B.,Tang C.S.,Gao L. A numerical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f underground temperatures under Urban Heat Island.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1, 46: 1205-1210.Liu C., Shi B.,Tang C.S.Qua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porosity by image processing, geometric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application on SEM images of clay materials.Applied Clay Science, 2011, 54:97-106.Shi B.,Tang C.S.,Gao L., Liu C., Wang B.J.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on soil in Nan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2, 67:215-229.Gao L.,Shi B., Zhu Y.Q., Wang K., Sun Y.J.,Tang C.S.A distributed soi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based on BOTDR. Optica Applicata, 2011, 41(3): 607-616.Gao L.,Shi B., Zhu Y.Q., Wang K., Sun Y.J.,Tang C.S.A distributed soi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based on BOTDR. Optica Applicata, 2011, 41(3): 607-616.Cai Y., Shi B., Charles W.W. Ng,Tang C.S.Effect of polypropylene fiber and lime admixture on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clayey soil. Engineering Geology, 2006, 87(3):230-240.  ,唐朝生, 施斌, 崔玉军.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中缓冲回填材料的收缩特征. 岩土工程学报, 2012, 34(7):1192-1200.[EI]唐朝生, 崔玉军, Anh-Minh Tang, 施 斌.膨胀土收缩开裂过程及其温度效应. 岩土工程学报, 2012,34(12):2181-2187. [EI]唐朝生, 施斌. 干湿循环过程中膨胀土的胀缩变形特征.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9):1376-1384.[EI]唐朝生,崔玉军,Anh-Minh Tang, 施斌.土体干燥过程中体积收缩变形特征.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8):1271-1279.[EI]唐朝生, 顾凯. 聚丙烯纤维和水泥加固软土的强度特性. 土木工程学报, 2011, 44(S2):5-8.[EI]唐朝生, 崔玉军, Anh-Minh Tang, 施斌. 重塑COx泥岩在饱和过程中应力应变的演化规律. 岩土工程学报, 2010, 32(8):1166-1171.[EI]唐朝生, 崔玉军, Tang Anh-Minh, 施斌. 高放废物处置库中COx黏土岩回填材料压缩特性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1): 2459-2465, [EI]唐朝生, 施斌, 高玮,刘瑾.纤维加筋土中单根纤维的拉拔试验及临界加筋长度的确定. 岩土力学,2009, 30(8): 2225-2230. [EI]唐朝生, 施 斌, 王宝军. 基于SEM土体微观结构研究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岩土工程学报, 2008, 30(04): 560-565[EI]唐朝生, 施 斌,刘 春, 王宝军. 粘性土在不同温度下干缩裂缝的发展规律及形态学定量分析.岩土工程学报, 2007, 29(05): 743-749. [EI]唐朝生, 刘义怀, 施 斌, 蔡 奕, 朱友群. 新老路基拼接中差异沉降的数值模拟分析.中国公路学报, 2007, 20(02): 13-17. [EI]唐朝生, 施 斌, 高 玮, 蔡 奕, 刘 瑾. 含砂量对聚丙烯纤维加筋粘性土强度影响的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S1): 2968-2973. [EI]唐朝生, 施 斌, 蔡 奕, 高 玮, 陈峰军. 聚丙烯纤维加固软土的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 2007, 28(09):1796-1800. [EI]唐朝生, 施 斌, 刘 春, 王宝军. 影响黏性土表面干缩裂缝结构形态的因素及定量分析. 水利学报,2007, 38(10): 1186-1193. [EI]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