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024-05-13

1.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企业内控体系主要方针和目标就是建立公司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控环境评价、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首先要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其次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第三是评价公司的控制活动,第四看公司信息与沟通的流畅与否,最后评价公司的内部监督体系。通过以上五个要素的评估,找出公司存在内控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就是内控体系的方针和目标。由于这是个系统工程,不好进行案例分析,希望你能从方针和目标中得到帮助。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 最近世界范围内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有哪些?请给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的案例,最好是近几年的。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 “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 (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澳柯玛症结并非仅仅是多元化投资下资金问题,关键问题还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鲁群生近17年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鲁群生在特定环境中创业成功,然而在扩张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澳柯玛近亲繁殖任用领导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缺乏应有的敏感度。 
  案例简评:扩张几乎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同在青岛的三家家电集团(都是上市公司)却有不同的选择:海尔的扩张基于品牌战略;海信的扩张基于技术突围;而澳柯玛的扩张却选择了不相关多元化道路。
  “发散型的多元化扩张,不但没有让澳柯玛做大作强,发而使其一盘散沙”。澳柯玛集团大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其非相关多元化投资;然后频频发生的投资失败和管理不善,致使资金链断裂,也把集团风险也转嫁给上市公司。应当说,造成澳柯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监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2.金融工具投机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企业。中航油于2004年由于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5.54亿美元的亏损;被迫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债务重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风险委员会,还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公司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交易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时造成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华永道发布了有关中航油巨额亏损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以下因素单独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权投机交易上受到损失:(1)后来被证明从2003年3季度开始的对油价走势错误的判断;(2)不想在2004年披露损失;(3)没有按照行业标准对期权仓位进行估值;(4)没有正确的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记录期权组合的价值;(5)缺乏针对期权交易的适当的及严格的风险管理规定;(6)公司管理层有意违反本应该遵守的风险管理规定;(7)整个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就公司投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职责。 
  案例简评: 中航油从事场外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对从事金融衍生业务操作来看,中航油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只是个新手;直接与国际大型基金进行对垒,无疑“以卵击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现在“管理层凌驾”,导致监控机制的失效;直接抵触了内部控制的经营合规性目标和报告可靠性目标。其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其报告不可靠表现在:从事期权场外交易没有在财务报告上披露,也没有直接向母公司汇报。 
  (2)南方航空的委托理财 
  南方航空集团公司2004年7月间曝出的巨额委托理财投资损失;随后,国家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对南方航空实施了专项审计;广东证监局也在2005年10月对南方航空股份公司进行了检查。2004年绩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业中,南航集团由于重大财务违纪事件,从B级降至了C级。2006年4月底,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财年巨亏17.94亿元人民币;公司将其归结为航空燃油价格持续暴涨,以及近年收购北方航空、新疆航空两家公司导致的费用攀升;但这显然难以说服市场。 
  南方航空集团属于国有大型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具备良好的信誉凭证,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从每个商业银行获得10至20亿元的贷款。用银行的钱来进行投资理财,确实是赚钱的商机。南航集团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委托理财业务;与南航集团有过委托理财业务的有汉唐证券、中关村证券、世纪证券。南航集团调集巨额资金乃至账外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其中仅流向深圳世纪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即达12亿元。 
  南航给世纪证券的委托理财资金基本上被世纪证券用于重仓持有南航集团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当时因“非典”的影响,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于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价最低的。世纪证券在此低位入货,3个月不到,南方航空从4.2元上涨到6.8元,升幅超过60%,世纪证券也获得了丰厚的账面利润。但随后,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压力下,航空股开始萎靡不振,世纪证券因此损失惨重。从世纪证券账面上看,南航委托理财的12亿资产已经无法偿还。也正是由于对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债务压力,世纪证券被迫走上重组之路。世纪证券无力归还南航集团12亿元委托理财中的7.15亿元,南航集团无奈只得将其实行债转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团副总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发、南航集团财务部部长的陈利明因涉嫌违法,先后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广东省反贪局移交广州市检察院起诉。2006年10月16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原财务部部长陈利民因涉嫌挪用、贪污、受贿等罪,接受广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庭审。据检察机关侦查证实,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陈利民利用经办委托理财的职务便利,采用先办事,后请示或不请示;只笼统汇报理财收益,不汇报合作对象或隐瞒不报等方式,大肆超范围地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已侵吞集团部分理财收益,收受回扣;超权限地从银行贷款供个人、朋友注册公司、经营所用;收受汉唐证券、世纪证券、姚壮文贿赂近5400万元,挪用公款近12亿元,贪污公款1200多万元。 
  案例简评:南航集团的委托理财业务,实际上是南航集团用自己的钱,借助于证券公司进行操作自己的股票。从法律法规方面来说,不论是国有资金入股市炒股,还是利用自有资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说,南航集团几十亿的委托理财业务集中于公司2-3个人的运作,企业决策层、党委、内部审计监管没有跟上,虽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层纵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是对重大投资监控不到位;个人收受贿赂、挪用和贪污公款,反映了关键人员的道德败坏和企业基本内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层凌驾等问题。另外,中国的金融体制也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便利。 
  (3)国储局的铜期货投机 
  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国储局的交易对手包括斯迈尔金属公司、瑞福期货、伦敦标准银行、巴克莱银行、曼氏集团、AMT、萨顿公司、以及一家总部在法国里昂的基金公司。 
  国储局选择了部分交割,即向伦敦交易所交付5万吨现货铜,其余15万吨的空单展期到远期。市场人士指出,国储目前以3.7亿元左右的亏损,换得了短期的风平浪静;但是与国际基金的对决还将继续,最后的结局还没有出现,不排除基金再度逼仓的局面出现。 
  在国储铜事件上,同样是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另外,交易行为由原来的两个岗位变成由刘其兵一个人操控。 
  案例简评: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当国储局从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调节向投机赚钱的方向转变时,它就已经开始背离其固有的职责。 
  同中航油期权投机案一样,同样是小角色、新手的国储局,与国际基金大谔对垒,显然不是其的对手。 
  吴其兵进行投机性铜期货操作,显然有悖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限于套期保值业务。对于重大的期货业务交易由一个人操控,严重违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另外,一起跟进的与公司业务相当的“老鼠仓”,说明关键交易员存在严重的道德败坏。

3.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及对策分析?

  给你两个文献资料: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的有效
  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
  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
  策、措施及程序。新修订的《会计法》十分重视企业
  内部控制的问题,在第27 条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内部
  监督(即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 的基本要求。
  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在充分发挥内
  部控制作用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差距。
  1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
  1. 1  会计信息失真
  近年来,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
  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
  (票) 分管;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
  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
  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
  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隐瞒或
  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
  1. 2  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
  某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
  定比例的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
  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挥霍浪费,
  使本来微利的企业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企业雪上
  加霜;有的企业由于财务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
  销制度松驰,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
  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
  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
  缺、积压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
  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2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
  2. 1  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
  主要表现在: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会计的
  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
  部分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
  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2.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
  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
  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
  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
  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
  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1 ] 。
  2. 3  考核企业干部政绩、业绩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对企业干部政绩、业绩的考核以目标
  利润完成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
  考察,有些企业领导为在任期内出“成绩”,便指使财
  会人员弄虚作假。还有些业务主管部门,为了加快
  本系统的经济发展,在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
  下达一些脱离实际的经济增长考核指标,而部分企
  业领导者为讨好主管部门借此显示自己的能力,通
  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下
  达的有关指标。
  2. 4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近几年来,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会计人员的
  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
  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
  伍的人员,仍然呆在会计岗位上,这些人只凭长官意
  志办事,法律、法则、制度懂行不多,但却没有不敢造
  的报表,没有不敢花的钱;还有部分会计人员无视财
  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
  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
  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2. 5  外部监督乏力
  为了加强监督,中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
  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 在内的企业外部监
  督体系。然而,如此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
  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
  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
  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
  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
  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三是不规范
  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
  师监督不力等。
  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3. 1  构筑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
  的控制层次:第一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供—产—销”
  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
  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
  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
  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做好复核,重要业务最好实
  行双签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第
  二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
  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
  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
  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
  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
  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
  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中小企
  业如不需配备专职人员,可由财务部门负责直接此
  项工作。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
  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
  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达内部
  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
  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
  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
  部控制体系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
  “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
  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3. 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
  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
  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
  制制度在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可能产
  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
  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
  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
  3. 3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是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而要使内
  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
  会计信息是否决定着企业的决策;二是企业是否通
  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取信于社会。这两点目前许
  多企业都未做到。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好像是领导
  认识不高,实际上是许多领导明知故犯,“对财经纪__律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只是借口而已,这背后更深层
  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和代理问题。因此,只有通
  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领导人
  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企业领导者才会有动力去实
  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会真正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4  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
  行为主体全是人(这里指的人是指一个企业从领导
  到有关业务经办人员) 。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
  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内部
  控制工作做好。具体讲除领导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
  帅作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要及时掌
  握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内部业务人
  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企业领
  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
  为进行分析,着重了解他们是否有赌博、炒股、经商、
  与社会劣迹人员往来和追求超常消费等情况,掌握
  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
  范和控制。第二,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
  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
  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会
  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
  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加强对会计人
  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
  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
  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3. 5  强化外部监督
  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财政、税务、
  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
  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
  督合力;应加强以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
  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加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
  抓好对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
  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
  司) 违法违纪行为曝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 6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
  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
  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企业
  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
  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也实现了计算
  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
  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今后还要特别注意开
  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
  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
  3. 7  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
  联合国公共行政和财政处编制的《发展中国家
  政府审计手册》认为:在20 世纪,政府审计的重要发
  展之一是对内部控制观念的确认,以及创建内部审
  计单位,并把它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部分。内
  部审计通过对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以系统的检查
  和评估,提交审计报告,其中包括对各种经营活动无
  偏见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经过证实以后而
  应采取改进行动的合理建议,以协助各级管理部门
  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3. 8  全力推进内部控制国家化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多是
  一种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受益
  对象来看,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包括其他
  的利益相关者,如外部股东、债权人、政府等。针对
  投资者风险意识普遍薄弱的情况,公司或公司的上
  级管理部门,应面向广大外部投资者和公司员工,定
  期举办风险知识培训班,运用实证或案例分析的方
  法,分析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关系,强调内部控制
  的重要性,形成一种人人都重视风险控制的环境。
  3. 9  应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弹性设计
  再完美的制度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设计者
  应根据经营范围、企业文化、科技水平等的变化,不
  断调整内部控制系统,同时要注意组织之间上下、左
  右的协调关系。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失效的原因分析
  摘 要:民营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体系与内容结构还有待完善,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薄弱。该文就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及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控制度;现状;失效原因;分析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民营企业,如何才能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一个民营企业管理者最关注的课题。瞬息万变的市场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管理范围增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职能逐步分解,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但是,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远未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效果。很多公司内部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董事担任监事的也屡见不鲜。许多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大多由企业的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经理人员的作用。监事会成员的薪水和职位的升迁大都由总经理或董事长决定,使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受企业经理的直接领导,财务监督被架空,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运行。会计信息失真,专权独断等现象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秩序,是假数字、假报表出笼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严重
  内部控制制度重在执行,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单位领导人不够重视,或执行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有名无实,单位内部管理依然失控。如有的单位负责人私自对外投资,收益不入账,中饱私囊;有的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
  (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适应新的经济情况
  会计电算化已得到普及,互联网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兴起,这些都带来了新问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面对层出不穷的经济新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滞后性,经济生活当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财务人员利用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更改原始电子账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并很难恢复到真实情况。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组织虚位
  如一些经改制而组建的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还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经营个体。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是一个“虚职”,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总经理往往兼任董事或董事长,权力不能有效地被监督,一些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股份公司仅仅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外壳,而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管理者的权限和责任。同时公司也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的产生依然具有很强的政府色彩,这样产生的管理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治理”企业,而不是管理企业。大多数管理者还不习惯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很多公司要么没有内部审计机构,要么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产生了大量“内耗”,无形中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二)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然而,从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一个持续经营的民营企业而言,常见的企业风险包括战略风险(不恰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规划导致的风险)、经营风险(不适宜的经营手段导致的风险)、财务风险(失去融资能力或遭致无法承受的债务而导致的风险)、信息风险(不相关、不真实信息报告导致的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环境骤变和政策不明朗导致的风险)、灾害风险(战争、自然灾害等人为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风险)。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才成为必要。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风险评估系统,认识和分析企业整体目标及各活动层目标,以及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可能的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因此,风险防范既是企业管理的必要部分,也是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内在动力。换句话说,内部控制的建立是与风险管理的要求相并存的。正是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才应该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配合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目标。
  (三)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责任不明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我国民营企业往往存在着“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这样一些区域。出了问题以后常常是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最终不了了之,无法追究责任。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四)内控机制不健全,控制乏力
  为了确保其指令被贯彻执行,民营企业管理者要制定各种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为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民营企业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管理阶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动已经有效落实。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计划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没有人去考核,去检查或者说没有认真地去考核、去检查,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往往很差。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且,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近几年来,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伍的人员,仍然呆在会计岗位上,这些人只凭管理者意志办事,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却没有不敢造的报表,没有不敢花的钱;还有部分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六)外部监督乏力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如此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三是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及对策分析?

4. 内控失败的国有企业有哪个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重大危机接二连三地发生,整体来看,突出有三类重大风险:一是多元化投资,二是金融工具投机,三是生产安全事故。撇开生产安全事故不说,前两类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大特点:一是风险发生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动辄就会使企业“伤筋动骨”;二是同类事故在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称此两类风险为大型国有企业典型的高风险业务。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对此两类重大风险做深入分析。

1.多元化投资
(1)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
从1992年开始,三九企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案例简评: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另外,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来看,中国金融体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资、快速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在总裁周玉成的带领下华源集团13年间总资产猛增到567亿元,资产翻了404倍,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集团业务跳出纺织产业,拓展至农业机械、医药等全新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企大系”。进入21世纪以来,华源更以“大生命产业”示人,跃居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银行对华源一笔1.8亿元贷款到期;此笔贷款是当年华源为收购上药集团而贷,因年初财政部检查事件,加之银行信贷整体收紧,作为华源最大贷款行之一的上海银行担心华源无力还贷,遂加紧催收贷款;从而引发了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
国资委指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华源集团做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华源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净资产25亿元,银行负债高达251.14亿元(其中子公司为209.86亿元,母公司为41.28亿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合计高达73.36亿元,即这些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几乎已被掏空。据财政部200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披露:中国华源集团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案例简评:华源集团13年来高度依赖银行贷款支撑,在其日益陌生的产业领域,不断 “并购-重组-上市-整合”,实则是有并购无重组、有上市无整合。华源集团长期以来以短贷长投支撑其快速扩张,最终引发整个集团资金链的断裂。
华源集团事件的核心原因: (1)过度投资引发过度负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负债率高,说明华源集团战略决策的失误;(2)并购无重组、上市无整合,说明华源集团的投资管理控制失效;(3)华源集团下属公司因融资和业绩压力而财务造假,应当是受到管理层的驱使。
(3)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玛(600336.SH)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公司接到青岛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青岛澳柯玛集团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处置事项的决定》,青岛市人民政府将采取措施化解澳柯玛集团面临的困难。至此,澳柯玛危机事件公开化。
澳柯玛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玛集团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亿元资金。澳柯玛集团利用大股东优势,占用上市子公司的资金,用于非关联性多元化投资(包括家用电器、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海洋生物、房地产、金融投资等),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高层变动、投资失误、多元化困局等众多因素,使得澳柯玛形势异常危急。
澳柯玛症结并非仅仅是多元化投资下资金问题,关键问题还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鲁群生近17年的家长式管理模式。鲁群生在特定环境中创业成功,然而在扩张中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澳柯玛近亲繁殖任用领导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缺乏应有的敏感度。
案例简评:扩张几乎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同在青岛的三家家电集团(都是上市公司)却有不同的选择:海尔的扩张基于品牌战略;海信的扩张基于技术突围;而澳柯玛的扩张却选择了不相关多元化道路。
“发散型的多元化扩张,不但没有让澳柯玛做大作强,发而使其一盘散沙”。澳柯玛集团大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用于其非相关多元化投资;然后频频发生的投资失败和管理不善,致使资金链断裂,也把集团风险也转嫁给上市公司。应当说,造成澳柯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监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4)以上3个案例的归纳与分析
以上案例,简单归纳如下:多元化投资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重大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决策失误、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快速扩张、过度负债等。

以上这三家大型国有企业,都是通过多元化投资实现快速扩张的,又是以高度依赖借款支撑其快速扩张的,最终引发了整个集团危机。应当说此类操作模式及其风险发生案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并不鲜见:比如1997年日本发生的八百伴(YOHAN)破产案(日本战后最大的一宗企业破产案);又比如2004年国内发生的德隆系崩溃案。
企业多元化投资,包括非主业投资和非相关性投资,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领域,企业往往对其认识模糊,容易引发决策失误;另外,高度依赖借款投资,是引发风险发生的重大诱因。也即多元化投资伴随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很大,因而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也会很大。尤其在中国,金融体制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纵容和资本市场监管不力,都提高了此类风险发生的概率。
另外,多元化投资风险很多都归因到决策失误,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出现强势个体领导时,特别容易受到领导个人权威的影响,使个人决策代替或凌驾于集体决策,致使导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金融工具投机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机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企业。中航油于2004年由于石油衍生品交易导致5.54亿美元的亏损;被迫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债务重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风险委员会,还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公司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手册明确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但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也没有发现。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航油从事石油期权交易从最初的200万桶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时造成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华永道发布了有关中航油巨额亏损的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以下因素单独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权投机交易上受到损失:(1)后来被证明从2003年3季度开始的对油价走势错误的判断;(2)不想在2004年披露损失;(3)没有按照行业标准对期权仓位进行估值;(4)没有正确的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记录期权组合的价值;(5)缺乏针对期权交易的适当的及严格的风险管理规定;(6)公司管理层有意违反本应该遵守的风险管理规定;(7)整个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就公司投机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职责。
案例简评: 中航油从事场外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国务院199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1999年6月,以国务院令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对从事金融衍生业务操作来看,中航油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只是个新手;直接与国际大型基金进行对垒,无疑“以卵击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现在“管理层凌驾”,导致监控机制的失效;直接抵触了内部控制的经营合规性目标和报告可靠性目标。其违规之处有三点:一是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二是场外交易;三是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其报告不可靠表现在:从事期权场外交易没有在财务报告上披露,也没有直接向母公司汇报。
(2)南方航空的委托理财
南方航空集团公司2004年7月间曝出的巨额委托理财投资损失;随后,国家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对南方航空实施了专项审计;广东证监局也在2005年10月对南方航空股份公司进行了检查。2004年绩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业中,南航集团由于重大财务违纪事件,从B级降至了C级。2006年4月底,在香港、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财年巨亏17.94亿元人民币;公司将其归结为航空燃油价格持续暴涨,以及近年收购北方航空、新疆航空两家公司导致的费用攀升;但这显然难以说服市场。
南方航空集团属于国有大型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具备良好的信誉凭证,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从每个商业银行获得10至20亿元的贷款。用银行的钱来进行投资理财,确实是赚钱的商机。南航集团从2001年就开始进行委托理财业务;与南航集团有过委托理财业务的有汉唐证券、中关村证券、世纪证券。南航集团调集巨额资金乃至账外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其中仅流向深圳世纪证券公司的委托理财资金即达12亿元。
南航给世纪证券的委托理财资金基本上被世纪证券用于重仓持有南航集团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当时因“非典”的影响,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于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价最低的。世纪证券在此低位入货,3个月不到,南方航空从4.2元上涨到6.8元,升幅超过60%,世纪证券也获得了丰厚的账面利润。但随后,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压力下,航空股开始萎靡不振,世纪证券因此损失惨重。从世纪证券账面上看,南航委托理财的12亿资产已经无法偿还。也正是由于对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债务压力,世纪证券被迫走上重组之路。世纪证券无力归还南航集团12亿元委托理财中的7.15亿元,南航集团无奈只得将其实行债转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团副总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发、南航集团财务部部长的陈利明因涉嫌违法,先后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广东省反贪局移交广州市检察院起诉。2006年10月16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原财务部部长陈利民因涉嫌挪用、贪污、受贿等罪,接受广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庭审。据检察机关侦查证实,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陈利民利用经办委托理财的职务便利,采用先办事,后请示或不请示;只笼统汇报理财收益,不汇报合作对象或隐瞒不报等方式,大肆超范围地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已侵吞集团部分理财收益,收受回扣;超权限地从银行贷款供个人、朋友注册公司、经营所用;收受汉唐证券、世纪证券、姚壮文贿赂近5400万元,挪用公款近12亿元,贪污公款1200多万元。
案例简评:南航集团的委托理财业务,实际上是南航集团用自己的钱,借助于证券公司进行操作自己的股票。从法律法规方面来说,不论是国有资金入股市炒股,还是利用自有资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说,南航集团几十亿的委托理财业务集中于公司2-3个人的运作,企业决策层、党委、内部审计监管没有跟上,虽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层纵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是对重大投资监控不到位;个人收受贿赂、挪用和贪污公款,反映了关键人员的道德败坏和企业基本内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层凌驾等问题。另外,中国的金融体制也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便利。
(3)国储局的铜期货投机
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国储局的交易对手包括斯迈尔金属公司、瑞福期货、伦敦标准银行、巴克莱银行、曼氏集团、AMT、萨顿公司、以及一家总部在法国里昂的基金公司。
国储局选择了部分交割,即向伦敦交易所交付5万吨现货铜,其余15万吨的空单展期到远期。市场人士指出,国储目前以3.7亿元左右的亏损,换得了短期的风平浪静;但是与国际基金的对决还将继续,最后的结局还没有出现,不排除基金再度逼仓的局面出现。
在国储铜事件上,同样是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另外,交易行为由原来的两个岗位变成由刘其兵一个人操控。
案例简评: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当国储局从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调节向投机赚钱的方向转变时,它就已经开始背离其固有的职责。
同中航油期权投机案一样,同样是小角色、新手的国储局,与国际基金大谔对垒,显然不是其的对手。
吴其兵进行投机性铜期货操作,显然有悖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限于套期保值业务。对于重大的期货业务交易由一个人操控,严重违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另外,一起跟进的与公司业务相当的“老鼠仓”,说明关键交易员存在严重的道德败坏。
(4)以上3个案例的归纳与分析
以上3个案例简单归纳如下:投机心理、监管不到位、关键人士的道德风险,是引发金融工具投机风险的重要原因。

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还是个新手,以投机为目的金融工具交易,势必会成为国际金融大鳄的“盘中餐”。当然,中国企业从事金融工具的案例比起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案(股指期货投机亏损14亿美元)、1996年住友商社巨亏案(铜期货投机亏损26亿美元)和1998年美国长资公司破产案(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进行俄罗斯国债和日本股指投机亏损43亿美元),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单单中航油的损失,已经是国资委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其实早在1997年株洲冶炼厂就因为进行锌期货投机,造成亏损1亿美元。然而,同样的事件在2004年、2005年重新上演。
虽然我国政府多次强调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仅限于套期保值,但是国有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机的行为屡有发生;核心原因还是投机心理和缺乏监管。因此,为降低国有企业金融工具投机风险,一定要加强金融工具投资的监管和相关业务操作的内部控制。
3.结合案例看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控制
2006年7月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非主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一般控制在10%以下;自有资金占总投资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总投资规模不能超出企业财务承受能力,企业资产负债率要处于合理水平。2006年10月国资委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度中央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的通知》,特别强调:央企要加强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股票、委托理财、期货(权)及衍生品等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及时跟踪和评测高风险业务的风险水平。
从国资委的相关规定和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多元化投资和金融工具投机确定为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是确切的。因为,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获取从事高风险业务的资金更容易,获得金融工具交易资格(尤其是境外期货、期权)也更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此两类业务风险的发生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为了防止大型国有企业的高风险业务发生,企业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
(1)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
收益与风险是共存的。建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和意识,就是要不能因为强调利润和规模增长,把业绩提高依赖于高风险业务,而忽视从事高风险业务的高风险性。
(2)完善高风险业务控制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
现在大型国有企业涉及到高风险业务的管理制度比较少,因为这些业务涉及到决策,又多属于新兴业务。另外,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从而也导致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丧失。主要的原因有企业领导人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等。
(3)完善法人治理,建立决策者的制衡机制
大型国有企业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较浓,法人治理没有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还比较严重,管理层独断专行是导致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大型国有企业最大的风险是战略决策风险;一方面表现在战略方向选择的错误,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战略风险认识和管理不到位。
(4)加强国资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虽然十六大已经明确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要做到“管资产、管人、管事”,但是国资委对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还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监管的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比如还没有建立一套可行的风险预警机制。

5.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案例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就显得非常必要。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与完整、防范管理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利用企业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基础是企业内部分工;其核心是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它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然而,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资产规模不大、人员不多、管理幅度相对较小的企业。该类企业的组织结构多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对于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小企业,一般采用直线制结构进行垂直管理,不设专门的职能结构,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管理。对于中型企业,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进行管理,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做到管理工作专门化。这样,既能保证统一领导,又可以发挥职能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了领导人员在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协助领导作出决策。
二、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簿、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所有这些,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密切相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与组织结构有关,二、与制度体系有关,三、与单位负责人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往往造成管理脱节,产生漏洞,使人有机可乘。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3.对内控制度认识有片面性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或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程序的总称,它绝不等同于规章制度,也不等同于内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内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内控制度主体的经理和员工。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经理和员工对内控制度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企业认识不到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
4.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5.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于是,各级管理部门更加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另外,内部审计机构职能的发挥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最高层的主观意愿。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案例

6. 中捷股份不是倒闭了吗怎么股票还开盘啊

1、中捷股份没有倒闭,目前的股票简称为“中捷资源”,股票代码为002021。只要股票还正常在股市,都会按照规定开盘。
2、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ZOJE Sewing Machine Company Limited sz:002021)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大麦屿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4年,拥有总资产16亿元,员工2000余人,其中大专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600余人,建成浙江、上海、江苏三大生产基地,形成了集缝纫机铸造、机壳加工、涂装、装配四大工艺全部自动化的现代化无区域股份制企业。

7. 中捷股份是么回是?

中捷为我门当地的喜来登酒店担保5亿元,现在喜来登酒店亏损15.5亿破产,蔡开坚目前资产被冻。。。因为中捷就在我家边。我就知道这些。。。

中捷股份是么回是?

8.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我的个人意见:
1.审计委员会,由总会计师兼任委员会主任;同时,成立本公司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总会计师兼任组长,全权负责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审计委员会必须保证客观,并与业务独立,由总会计师兼任是起不到对财务的监督控制作用。
2. 在完善公司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以业务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决定性标准,培养一支能力过硬的职工队伍。纯粹以业务,不加以品德考核的选人容易 出问题
3.为了协调好内部监督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建议聘请与本公司合作关系较好的某会计师事务所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并聘请该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容易适成会计师事务所与经理层一同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