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什么时候发明的杂交水稻?

2024-05-14

1. 袁隆平什么时候发明的杂交水稻?

1972年。
1966年,三系杂交水稻的发现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而这一刊《科学通报》却是文革前的最后一刊。
为了增加试验效果,每年冬天,其与助手还去海南三亚进行水稻育种,甚至在路上把种子绑在身上,利用体温育种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颈,逾三千次试验都未成功。
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试验田发现一株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此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由袁隆平挂帅。
1972年,杂交稻被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开始:三十余科研单位参与、上千个品种与该株野生水稻进行了上万次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在此基础上,袁隆平选育不育系二九南1号成功,此为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水稻。

扩展资料:

改进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础上,利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千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百余具有恢复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团队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水稻产量也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以上。
当年10月,袁隆平发表《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团队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1975年冬,中国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1979年,作为中国首个科研技术,三系杂交水稻技术被介绍到美国。
1981年,袁隆平因成功育种中国籼型杂交三系水稻,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湖南农学院聘为兼职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什么时候发明的杂交水稻?

2. 袁隆平什么时候研制出杂交水稻的??

1972年。
1966年,三系杂交水稻的发现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而这一刊《科学通报》却是文革前的最后一刊。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

3. 为什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难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控制。
因为杂交水稻是目前中国大农业在世界还领先的一块,像棉花、大豆等作物,基本都被国外大型种业公司控制了种质资源。
国家一直没有全面放开,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的种质资源外流,另一方面,对于杂交水稻的世界推广,也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为什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难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4.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什么?

一分钟了解杂交水稻

5. 如何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无论是在口感、品质、产量上称之为“世界之最”都不为过。而且,杂交水稻的优势还不只在产量,通过杂交可以将多个亲本的优势集中一个品种上,如产量、抗病性、抗倒伏等等。
吃水不忘挖井人,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
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华夏无数人的温饱,更是走出中国,造福世界,支援亚非拉等地区。

第三代杂交水稻在袁老的带领下,已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2019年10月21日至2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首次公开测试,亩产1046.3公斤。 
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它让所有的水稻,在理论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并产生优良后代。第三代杂交水稻不仅兼有三系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不育系配组自由的优点,同时还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组受限,两系不育系可能因天气原因导致制种失败和繁殖产量低的缺点,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是稳定不育的,且制种和繁殖都非常简便。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表示,缩短农民的生产田和科学家的试验田之间的产量差距,是能否得到广泛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目前水稻平均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普通农民在一般条件下种植一些优秀的第二代杂交水稻品种可以达到600到700公斤的亩产,但在同样种植条件和环境下,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亩产可以达到800公斤。”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 。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杂交水稻

如何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6. 袁隆平发明的的杂交水稻,为何产量能那么高?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至今已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在古时候的中国,一直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但是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坚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那么为什么杂交水稻的产量那么高?这是因为杂交水稻在技术以及培育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我们都知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社会的贡献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杂交水稻不仅成本低,而且产量很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吃饭的问题,在旧时代的中国,大多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以前很多人就是因为吃不饱饭而背活饿死,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1973年的时候袁隆平就研制出了高科技的杂交水稻,当时这个技术就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解决了全社会的温饱问题,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产量之所以会那么高,纳税因为他使用了先进的技术以及科学的培育方法。很多农户以前种植的水稻不仅产量低,成本高,而且还很容易出现害虫的现象,在以前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是没有什么农药的,所以就导致水稻产量大大减少。

但是现在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成本低,而且抗病性还很强,这使得水稻能够正常生长,从而就大大提高了水稻种植的产量。杂交水稻是最先进的水稻,至今还没有技术能够突破它,它的优势就在于杂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弄,给我们的生产以及生活到来了极大的好处,剞劂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7. 袁隆平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

8. 为什么袁隆平会研究出杂交水稻?

袁隆平院士在水稻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这么大的成就背后,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首先是西方舆论的压力,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的大课题,难度系数非常的非常的大。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而且,当我们取得世界性的进步的时候,西方的某一些国家肯定就会虎视眈眈,通过制造一些舆论来进行精神上的压力来逼迫袁隆平院士来放弃他的想法,但是他克服了这些困难,顶住了舆论,成功的将水稻研制出来了。更重要的是袁隆平先生在学术上的困难。我们知道,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虽然困难很艰巨,但是袁隆平还是凭借自身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冲破了难关,为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