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现代货币供给与创造机制

2024-05-13

1. 如何理解现代货币供给与创造机制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即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

如何理解现代货币供给与创造机制

2. 货币创造到货币供给的过程

例子A有1000元,存到甲银行,存款准备金是百分之二十也就是两百必须放在银行里,剩下的八百可以贷出去,贷给了乙。乙又把这八百块钱还给丙,丙把钱存到B银行,B银行可以贷出去800-800*20%=640,640存到C银行,可以放贷出去512,依此类推,最先向市场投放了1000元,市场上最后多的货币会是1000+800+640+512+...,最后存款总量是5000,其实就是1000*(1/0.2)=5000
库存的是200+160+128+.....,等于1000,放贷出去的是4000,货币增量是4000。公式你都知道,还可以参考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第五版469页,黄达的金融学第二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第197页

3. 货币创造的定义

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
  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个行为主体.其中在货币供给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活动密切相关.
  3.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应量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的.这一供应过程具有三个特点:①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②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即中央银行创造现金通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③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
  4.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②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③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5.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①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供给;②商业银行进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6.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通过其资产业务出去的,一般通过三条渠道:①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储备资产;②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变动对政府债权;③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
  7.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现金+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
  8.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债权的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的增加,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并将导致货币供给量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减少,意味着中央银行减少了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货币供应量必将大幅收缩.
  9.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
  10.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1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经济主体共同决定.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经济体系以外的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12.我国目前的货币供给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转型经济的特点,使货币供给 在外生性与内生性并存.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仍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也在不断增强.
  ………………

货币创造的定义

4. 货币供给机制是由哪两个层次构成的货币创造系统

一是存款货币的创造层次,由存款货币银行的分散决策和它们的自我约束机制来实现;二是基础货币的创造层次,由中央银行的集中决策与宏观调控来实现。在第一个层次上,众多的存款货币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面对众多顾客随时随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货币需求。它们如何有区别地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些需求,取决于它们自己根据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准则,经衡量 利弊得失所做的判断。这就是说,在这一层次上创造多少存款货币是由许许多多存款货币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无数的时点和地点上,通过自我约束机制分散地决策。正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分散决策,才有可能针对千差万别的需求机动灵活地供给货币;而存款货币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则使它们不能不认真地对客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评价和筛选,并事实上把住了货币供给是否真正符合客户需求的第一道关口。第二个层次,光凭存款货币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不能保证货币均衡:即使每一笔存款货币的创造都合理,也并不等于创造的存款货币总量必然符合经济的客观要求,于是,要求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层次。【拓展资料】信用货币的创造机制,显示了正是纯属微观的金融行为具体的导出了宏观经济的结果,体现着金融的微观方面向金融的宏观方面过渡。信用货币创造机制是公司、公众、政府机构为一方和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为另一方,环绕一笔一笔具体的货币存、取、借、贷,所进行的诸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程。但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金融行为为经济生活连绵不断地提供了流通中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构成货币供给范畴。货币供给,面对的是经济生活整体,是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与之对应的是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对比,构成宏观金融的核心。

5. 什么是货币创造

货币创造:在现代的货币体系中,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但是商业银行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的准备金后,可以将剩余资金贷给企业部门。企业得到贷款后又会将其中一部分存入这家商业银行或者其它商业银行。接着,商业银行可以再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贷款发放取出。如此反复,最终社会中形成的购买力将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若干倍。这个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     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个行为主体。其中在货币供给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活动密切相关。3.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应量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的。这一供应过程具有三个特点:①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②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即中央银行创造现金通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③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4.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②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③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5.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①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供给;②商业银行进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什么是货币创造

6. 什么是货币创造

货币创造(money creation)又称货币扩张,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机构或个人)通过信贷关系共同作用,使得在银行体系内流通货币量扩大的金融行为。
对货币扩张的控制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之一。
不是所有的流通货币都需要有货币现金、实物资产或政府资产作后盾。一国的货币是以国家的经济潜力或政府的法定货币法令作后盾的。这种潜力也成为政府发行货币的理论上限。

扩展资料:
模型构建
B:实际资本 D:总资本 C:现金提取量 rd:活期存款准备金率 rt:定期存款准备金率 k:现金漏出率=C/D
模型构建第一步
B=rd×D+CD=B/(rd+k)
模型构建第二步
引入超额准备金 Re e:超额准备金率B=rd×D+C+ReD=B/(rd+e+k)
模型构建第三步
引入定期存款T (t,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比例)B=rdXD+rt×T+C+ReD=B/(rd+rt×t+e+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扩张

7. 货币是怎样一种机制?

货币的定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形式是多样的,过去是贝壳、铜板、金银,现在为了携带方便使用纸币,只要我们使用的物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的交换商品,这种东西就是货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试想一下如果人民币不能购买商品,那也就是废纸一张了。所以就像你说的,一个国家多印几张钞票就是多几块钱,而是国家的财富增加了多少,这个国家才可以多印几张钞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国家只有面包一种商品,人们使用货币购买面包。如果这个国家的市场上有100个面包,这个国家发行货币100元,就是1个面包1元钱;如果还是100个面包,而政府发行货币200元,那么就是1个面包2元钱。只要“面包”没增加,多印钞票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
Q币只是虚拟的东西,TX公司可以虚拟出无限多的物品对应“发行”的Q币,不存在通过膨胀,没有数量限制。归根结底,TX公司的“商品”就是一种服务,人们需要某种服务,使用人民币购买,只是中间通过Q币实现购买的过程罢了。所以Q币兑换人们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这种兑换与各国货币兑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Q币可以购买的只是TX公司的商品而已,根本算不上货币。

货币是怎样一种机制?

8. 请问什么是货币创造,举例说明派生的创造过程

通俗讲就是你用十万买了房子,这货币你已经用了,没钱了,但是你又抵押贷款十万,相当于你有二十万,只是其中十万是实物形式,另外十万派生的,还有公司用票据做贴息贷款等等,这社会货币创造的人是富人,呵呵,普通百姓懂得少,用的更少.
经济学讲这个,不是学者的话,知道个大概就行

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存款。一般为现金。

派生存款:由原始存款派生出来的,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所创造的存款。(一般不增加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 

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个行为主体。其中在货币供给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活动密切相关。 

3.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应量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的。这一供应过程具有三个特点:①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②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即中央银行创造现金通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③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 

4.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②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③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5.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①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供给;②商业银行进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6.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通过其资产业务出去的,一般通过三条渠道:①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储备资产;②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变动对政府债权;③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 

7.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现金+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 

8.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债权的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的增加,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并将导致货币供给量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减少,意味着中央银行减少了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货币供应量必将大幅收缩。 

9.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 

10.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1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经济主体共同决定。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经济体系以外的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12.我国目前的货币供给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转型经济的特点,使货币供给 在外生性与内生性并存。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仍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也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