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原子弹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原子弹和相对论有什么关系?

2024-05-15

1. 有人说原子弹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原子弹和相对论有什么关系?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能方程是原子弹核裂变能量的理论来源     
  
 核武器主要利用的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原子弹的主要原理是 重核裂变 ,当一个铀核在中子的轰击后,会裂变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核裂变平均再释放出两三个中子,这些种子继续引发核裂变,就是所谓的 链式反应 。
  
   
  
   
  
 核裂变随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来自于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质能方程 :
  
   
  
  核裂变产生了质量亏损,损失的质量必然以能量的方式释放出来。 
  
 原子弹的制造,是随着原子核物理研究的进展,在1939年,哈恩等发现了重核裂变,美国资助费米等在芝加哥大学研制出链式热中子反应堆,奥本海默带领下的曼哈顿计划,利用铀裂变链式反应研制出了原子弹。
   爱因斯坦在原子弹制造中的推动作用  
 1939年,爱因斯坦了解到德国已经启动原子弹的研究计划,如果德国纳粹拥有原子弹,将对世界和平带来极大的隐患,爱因斯坦立即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详细描述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及影响,最终美国启动了曼哈顿计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费米等研制出链式热中子反应堆,奥本海默等利用铀裂变链式反应研制出了原子弹,并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使用,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对整个二战结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德国在海森堡等人的错误理论和技术路线下,反而停滞了原子弹的研发,最后也没有成功研制。
  
 爱因斯坦在得知广岛长崎的爆炸效果后,改变了对核武器的态度,作为一名和平主义者,他认为原子武器只能用来阻止侵略和避免战争的发生,而不是用来制造恐怖,胁迫其他国家,对核武器的发展充满了忧虑。
    量子实验室,欢迎评论和关注。   
 
  
 质能方程是解释了为什么核弹能有这么强大的威力,而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和相对论没什么联系。  
  
 当时爱因斯坦由狭义相对论推出了质能方程:E=mc^2时,人们还没有发现原子核分裂等现象。
  
  而这个方程出名就出在它揭示了能量和质量的统一关系 ,这两个物理量是很基础的量,即便对于一个不熟悉物理的人,你告诉他这么一句话:“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想必他也会吃惊一下,如果好奇心重的,估计就追问原因了,因为真的很不可思议。
  
 而核武器的原始就要说到3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原子核分裂,前后质量不一,能量释放,这就能用质能方程解释,再往后就是德国在二战时准备研究原子武器,随后就发生了一系列 历史 事件,最后美国研制出的原子弹,炸了日本,加速了二战结束。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技术和科学,实践和理论的结合,相对论里的质能方程是原子弹制造的理论来源。   
 原子弹是利用铀和钚等较容易裂变的重原子核在核裂变瞬间发出巨大能量的原理而发生爆炸的,这是一个实现物质到能量的转换,释放巨大核能的过程。
  
 
    
  
  
 所谓的物质到能量转换,就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在理论上证明的,并写下这个人人都知道的质能方程。
    
  
 这个方程说明,物质可以转换为能量,而且是巨大的能量,它进一步扩充统一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其推导方式有多种,下面的是基于爱因斯坦本身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内容给出的。
    
  
 而氢弹由于是聚变反应,就像太阳核心处发生的热核反应,在物质转换为能量时,效率比原子弹大了一些,威力也比原子弹更强。
    
  
  有其他问题请留言评论,谢谢。 
  
 
  
 施郁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这可以从几方面来看。首先,利用相对论的质量能量等效关系,可以很简单地得到原子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原子核裂变就是原子弹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物理不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但是有些情况下,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带来的修正。比如由于虚粒子对的产生湮灭,带来一个排斥力。再比如相对论效应带来原子核的自旋-轨道耦合。
  
 
  
 从根本上说,质子、中子之所以能结合成为原子核,是因为它们之间的核力,而核力来源于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是量子色动力学,这是一个相对论性量子场论,准确地说,是一种非阿贝尔(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论,对称群是SU(3)。相对论性量子场论就是狭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结合。
  
 
  
 狭义相对论的一个推论就是著名的质能方程。  
  
 原子弹的原理就是上面这个质能方程,它表示了质量和能量两者之间的关系,c表示的是光速,因为光速本身的数值是很大的,它的平方就更大了,所以可见隐藏在小小的质量里的能量有多大。
  
 但实际上原子弹的发明跟相对论本身的关系并不大,质能方程只是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小小的推论,它让我们知道了原子弹的原理,但原子弹的发明还要归功于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和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也跟二战时的特殊时期有关。
  
 跟原子弹有关的实验发现有:铀的发现、天然放射现象、中子的发现、用中子轰击铀-235产生裂变、链式反应等等。
  
 但以上都是理论,原子弹的实现主要还是一个工程问题,有兴趣者可以了解一下曼哈顿计划。
  
 狭义相对论推导出一个质能方程式,证明了质量与能量可以互相换算,从而完美解释了核聚变与核裂变的能量来源。核聚变解释了恒星能量来源,核裂变解释了放射性元素衰变裂变,而原子弹就是核裂变里的链式反应。
  
 相对论只是对其能量来源加以解释并提供记算方法,而相关反应机制确实全是量子力学的事,在原子弹研发过程中相对论实际上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爱因斯坦的E=MC2碰到了核裂变和核聚变不过是误打误撞,瞎猫子碰到死耗子而已,实际上恰恰相反,宇宙中的任何恒星(比如太阳)在热核反应释放出能量后,质量并不是像爱氏的E=MC2所说的那样因质量亏损而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大质量的恒星变为黑洞后,质量更是恐怖增长!
  
 其实原子弹是孙悟空的孙子发明的,猴子生下了猿,猿的儿子发明了猿子弹,后来爱因思它叫猿子弹不太好,就用相对论的方法给它改名叫原子弹了。
  
 以上论证可查阅有关文献,绝对不是独家断定。
  
 先看化学反应能。当两个以上原子组合成分子时,各原子的电子云合拢在一起笼罩着两个原子核,分子的能量总是低于它所包含的各原子的能量之和,其外围电子重新组合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叫化学结合能。
    
   两个半球形铀块合并,可达到临界质量。
  
 再对比原子核能。原子能起源于核子间的结合力,她能克服质子间的静电斥力,把核子聚集在一起。质子与中子组合成原子核时,也会释放能量,叫核结合能。原子核的能量或质量总是低于所有核子的能量或质量之和。我们可以就这个质量亏损,利用E=mc²计算核结合能。
  
    
   氢弹里的原子弹是一个超级引信。
  
 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计算,只与质能守恒公式有点关系,可以说与相对论几乎没什么关系。
  
 原子弹跟相对论就没有半点关系!因为原子弹的发展完全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原子科学 物质由原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理论;材料科学 化学元素的发现,特别是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半衰期的发现,证明它们在释放能量后会变为另外一种元素;实验科学 中子击中原子导致链式反应,释放出新的中子原子及能量。然后就是战争的推动了!
  
 相反,是相对论乘着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红遍天下!这就是相对论欺诈人的地方!包括天文观测发现光线被引力弯曲也是站不住脚的证据,因为至今为止人们还是不能证明光线可以被引力弯曲!但是我们可以确定恒星周围有大气,并且可以产生折射作用,可以使光线偏折。
  
 细想,无形的东西怎么能用弯曲来描述?包括空间,水和空气,你是个明白人,这些是能弯曲的吗?
  
 所以相对论的成功完全就是个阴谋!它摧毁了正常的科学秩序,颠倒了是非,使人们思维陷入混乱。
  
 还有质量,它怎么可能转变为能量?质量和能量是完全不同的量纲,要是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还是可能的,但是质量转变为能量绝对不可能!
  
 因为质量代表物质的存在,能量是代表物质运动的剧烈程度,能量只能是物质的能量,要是物质都能消失,能量会依附在哪里?单独存在吗?不可能的。
  
 相对论是错误的理论,爱因斯坦把光速认识错误,并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理论,然后在一些不懂科学的科学家帮助下给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所以它现在还是很火热的理论!只是个明星效应而已,不意味着就是正确的。
  
 光速是波速,不是物质本身的速度,所以它有波的性质,但不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描述那样的光速不变定律,所以也不能从那样的角度去创立基础科学理论。
  
 作为基础理论,相对论的质能方程E=MC^2却不能代表所有物质和元素,因为非特定的放射性元素是造不出原子弹来的,这就是证明相对论为伪科学的证据。不要以为它是明星就是正确的,科学就是要实事求是,人们应当起来打击伪科学理论,建立良好的科学秩序,这牵涉到世界上所有人的福祉,关系所有地球人的未来。

有人说原子弹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原子弹和相对论有什么关系?

2. 原子弹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吗?

原子弹不是爱恩斯坦发明的,是众多科学家共同研制完成的。
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原子弹(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武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 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ao H,氘)或超重氢(chuan 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3. 原子弹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吗?

原子弹不是爱恩斯坦发明的,是众多科学家共同研制完成的。\x0d\x0a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x0d\x0a原子弹(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武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x0d\x0a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 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_U)或钚239(_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ao H,氘)或超重氢(chuan 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原子弹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吗?

4. 爱因斯坦是如何在原子弹发明之前,知道原子核内蕴含巨大能量的?

在整个人类史上,文明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从最古老的人开始使用建议的工具,到后来的逐步进入农耕时代,又发明了机器进入工业文明,以及如今的科技时代。科技是一直在进步的,但是人们也一直有一个假设,有没有这样的一种可能,一个机器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动力,而自己制造动力呢?这样不就大大节省了人类的很多资源吗?不过,有点物理常识的人是应该都清楚的,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科技这么超前,为什么无法制造出第二类永动机?


为什么呢?其实答案是很简单的,有一个定律叫能量守恒,这是几千年来都不变的。通俗一点得讲是这样的,你在一个地方获得了力,必然会在另一个地方失去。这个主要是在热力学产生之后人们产生的一个新的认识。能量是不能被凭空的制造出来的。因此,像这种不需要外界来输入能源,仅仅通过一个热源的条件来制造新的能量。他不需要消耗任何的热量就能够对外界做功,这种机械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机械被人们称为叫永动机,也被称为第一永动机。



同时,被称为是第二永动机的是这样的。是指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依靠海水等或者是空气来吸取热量而开始不断地做功。你是不是会觉得这种的机械会更加靠谱一点,其实这种机械同样也是不存在的。他同样违反了热力学的定律。世界的人民对于永动机的向往却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个想法最开始是在印度产生的,后来通过伊斯兰教传播到了西方。


在法国,人们首先提出了这种机器的构想,后来达芬奇也试过这样的一个装置,在16世纪的时候,一位意大利的机械师有想要通过流水的方式来实现免费做功。人类做了很多的尝试,以及努力想要制造出一种这样的机器,但最终都失败了。


因此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各地都产生过永动机的骗局。18世纪的时候,一个德国人自称设计出了一种这样的机器,他的机器每分钟可以旋转十六转,还能提起十六公斤的重物,当时轰动了全国。后来经检验,还给他颁发了证书,他通过这个机器赚取了不少的钱财。可是后来他和女仆吵架了才败露了原来是女仆一直在通过牵动着缆绳进行运转的。1984年,一位名为王洪成的华人同样也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骗局,后来被判入狱。


可见,科学的规律是不能违反的。世界上是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的。

5. 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原子弹

【答案】A
【答案解析】
题干中,奥本海默根据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质能关系式)研制出原子弹。与此逻辑关系相似的是A项,惠斯通根据法拉第的科学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发明电报机。

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原子弹

6. 奥本海默发明原子弹历经多少年

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实验室主任,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os Alamos Laboratory),整个计划的经费是20亿美元,总工作人数10万。
“氢弹之父”泰勒协助奥本海默组织在罗沙拉摩斯工作的团队,1943年有4000名科学家进驻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著名的科学家费米、波尔、费曼、冯纽曼等大师级物理学家皆在其内,开始原子弹的研发工作。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成功地制造了第一批原子弹,随后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并发出耀目闪光及冒起巨型蘑菇状云。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17秒,美国在太平洋蒂尼安岛上的空军基地朝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

也就是说,奥本海默经手曼哈顿计划,也就1年,就发明了原子弹。

但是在这之前,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这才是开始。

7. 奥本海默是怎样研究原子弹的?

原子核裂变被发现的前夕,奥本海默正致力于研究宇宙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他听到原子核被劈裂的消息后,立即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新发现上,甚至和朋友们谈起它对战争时期物理学研究和战争本身的影响。
1942年春天,奥本海默应康普顿的邀请,到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讨论快中子与核的相互作用和原子弹问题。布赖特辞职以后,他被正式任命为“金属计划”理论部主任。奥本海默反对布赖特那种以过分的保密措施来限制学术自由的做法,鼓励大家进行自由讨论。在伯克利,他组织了一个包括物理学家贝特和泰勒等人在内的学术小组,讨论原子弹模型。考虑到他没有实验和组织经验,康普顿曾专门派另一位物理学家曼西作他的助手。奥本海默凭着自己的敏捷和特有的开朗、谦虚及随和,领导着这个小组取得了远比过去快的进展。奥本海默在1942年初,就感到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陔研究中心实验室,一方面为核科学家和武器专家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场所,另一方面也便于保密和管理。格罗夫斯请求美国政府批准了这一建议。
1942年11月,奥本海默与格罗夫斯选择洛斯阿拉莫斯作为新的实验基地。洛斯阿拉莫斯在新墨西哥州的一片沙漠环绕的大山之中,距离最近的小镇圣菲大约50公里,是一个出口很少的闭塞地方。这里原有一所小学,附近还有不多的农场。当奥本海默他们选定这里后,美国军事工程部和其他军事单位立即开始了紧急的工程建设。奥本海默等一批科学家也带着小型加速器等仪器设备不断地进入实验室。
奥本海默开始时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但到1945年时,实验室发展到拥有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
鉴于大多数科学家都反对实验室的军事化管理,格罗夫斯同意加州大学成为洛斯阿拉莫斯名义上的管理单位和合同保证单位,基地的军队负责实验室建设、后勤供应和安全保障。这就保证了实验室内部的自由学术讨论。奥本海默极力主张学术民主和学术讨论,他认为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特别对于军事研究,它是激励优秀科学家创造性的最好方法。在开始时,出于保密考虑,他只允许在他的办公室和格罗夫斯的临时办公室里安装直接对外的电话。但在铁丝网的内部,他反对格罗夫斯提出的在每个实验室配备监视岗的意见,竭力降低军事当局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奥本海默鼓励科学家们大胆地讨论原子弹的有关科学问题,提出即使看门人的意见也会对原子弹的成功有一定的帮助。
奥本海默注意倾听任何人的意见,掌握着整个实验进程。有些参与核研究的物理学家后来回忆说,他们自己甚至都不如奥本海默清楚自己工作的细节和进展计划。在很多问题上,都是由于奥本海默的决断才取得突破,保证了原子弹研制时间表的执行。他在科学家、普通职工和政府官员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有一个人曾经说过:“在洛斯阿拉莫斯建筑工地上,必要时,每个人都愿意为奥比而赴汤蹈火。”
洛斯阿拉莫斯素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营”之誉,奥本海默没有获过诺贝尔奖,却拥有如此高的个人威望,担任着这个“集中营”的“营长”。他的组织才能与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罗斯福总统在1942年为原子弹计划批准了4亿美元的财政支持,这笔款项分为2.2亿的曼哈顿计划研究费用,1.8亿的原材料采购费用。美国全国都为这个计划做出了牺牲,例如,橡树岭核基地曾一度耗用了美国电力供应的10%。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负责整个计划的协调,他们在交通等方面拥有比国会议员还要高的优先权。在洛斯阿拉莫斯,军队一方面强化安全检查制度,另一方面昼夜为科学家和他们的家属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成为美国历史上科学家和军队最成功的一次合作。
美国还与它的盟国英国和加拿大建立了多种联系和合作,得到了有价值的技术情报和铀原料供应。1943年,英国派出了以查德威克为首,包括玻尔的核研究小组来到洛斯阿拉莫斯、橡树岭等基地,与美国科学家一起研制原子弹。
原子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触发它。在科南特的建议下,美国防卫研究委员会于1943年派出了美国军队中最优秀的爆炸专家之一——基斯塔科夫斯基到洛斯阿拉莫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最简单的触发办法是,把一个高于临界质量的球形裂变材料分为两块,在发射时利用普通枪机触发装在一个半球后面的普通炸药,炸药的推力在一个方向把一个半球推至与另一个半球相合。裂变材料中一般存在着自发裂变,如果推合时间大大小于自发裂变引起的链式反应的时间,使裂变材料在飞散前达到临界质量,原子弹就会发生爆炸。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物理学家尼德迈耶曾提出了一个向心爆炸的方案:把不同性质的炸药放在球形裂变材料外部的不同点上,炸药爆炸时,会类似透镜聚焦一样,产生一种向心力,它可以缩小触发时间,延长裂变材料的约束时间。由于枪机触发是成熟的技术,也能满足铀弹的要求,向心法没有能被列入紧急项目,只有尼德迈耶、基斯塔科夫斯基等人坚持小规模地研究。
1944年初,西博格等人发现从铀反应堆生产出来的钚-239,因含有少量的钚-240而有着比铀材料更大的自发裂变本底,它能使材料的链式反应时间常数小于普通枪机的触发时间,其后果是钚弹的裂变材料很可能在发生爆炸以前被气化掉,因而大大地减少甚至消除原子弹的威力。将钚-239从钚-240中分离出来面临的困难,将比分离铀-235的困难更大。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有可能使整个原子计划前功尽弃。尼德迈耶大胆地提出用他的向心法来触发钚弹。贝特在理论上估计这种方案是行得通的。
在广泛地听取了各种不同意见后,奥本海默果断地决定,立即采用这个方案,这才使得在美国原子弹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钚弹计划起死回生。

奥本海默是怎样研究原子弹的?

8.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有什么成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