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增加4千万亿的投资拉动内需,该举措会对那些部门产生影响,什么影响?

2024-05-14

1.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增加4千万亿的投资拉动内需,该举措会对那些部门产生影响,什么影响?

  4万亿应该怎么用?(转郎咸平官方博客)

  我们换个思维,不要老是讲需求,提振供给可不可以? 但是提振消费不是叫老百姓去花钱!

  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原先的目的是希望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一个月之后全改了,因为太复杂。那么我们一开始的4万亿基本上投资在基础建设,我也希望我们政府对于这个手段也要像美国政府一样,要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4万亿的方案出来后,股价涨到接近2000点,我们发现涨的全是钢铁、水泥、大型机械、大型国有企业等等,它的股价涨了,因此拉动大盘到2000多点。那么,生产民生必需用品、消费品等等的民营企业的股价涨了没有?没涨。也就是说,又是这些占经济总量20%-30%的部门拉动这次股指到2000点,股价的走势充分反映了二元经济现象,也就是说4万亿投下去之后的必然结果,就是资源从民营经济大量转移到公共建设部门,从而形成公共部门是过热的,民营经济是过冷的。

  那么,4万亿应该怎么用?我认为4万亿应该用在刀刃上,也就是将4万亿的资源透过政府的力量,用在与民生相关的行业上去。我从来不否认修桥铺路可以增加建筑工人的就业量,可以提升某些行业。可是请注意,真正占90%雇佣量的是占据我们经济总量70%的民营经济,而这些基础工程的建设呢,确实也需要雇人,可是你雇的人数再多,也远远比不上民营经济。199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消费还是比较旺盛的,大概占了整个GDP的60%,那个时候投资基建所创造的效益是非常高的。到了今天,和1990年代相比,为了创造同样的效益,今天的基础投资必须是3倍于当时,因为我们的基础建设做得太多了。基础建设这种政府投资占GDP比重已经高到56%了,太高了,消费极度压缩到30%左右,而且我担心会持续下滑。如果这个社会的消费持续下滑,怎么撑得起我们的民营经济?而且我们整个民营经济,我们整个国家的产能占GDP的比重高达70%,而消费只占30%左右,那么另外一半就产能过剩了,这部分过去是靠出口,由于全世界的金融海啸,我们的出口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这4万亿要如何用在刀刃上呢,就是要要拿4万亿来作提振消费之用。而提振消费不是叫老百姓去花钱,我们能不能换个思维,不要老是讲需求,提振供给可不可以?

  什么叫提振供给叫呢?拿更多的钱,让我们的民营制造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也希望他们能够赚更多的钱,而他们赚更多的钱之后,就会给员工更多的薪水,而员工拿到更多的薪水,更富裕的时候他才敢去花钱。我们今天不是需要不足的问题,是老百姓太贫穷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消费非常少,因为你没有钱,就是这么简单。而且最近很多人又被股市套牢了,更没有钱了,怎么消费呢?所以今天替老百姓创造财富才是最重要的,那怎么创造财财富呢?就是透过政府的力量,拿着4万亿去帮助民营企业赚更多的利润,而企业赚更多的利润之后,他就会给员工更多的薪水,那员工才会去消费,然后企业能赚更多的钱。企业赚更多的钱之后,他才会去做转投资,而转投资之后,就会成熟效果。比如说投资1块钱,大概可以赠到7块到10块钱的投资效益。然后赚更多的钱聘用更多的劳工,然后赚更多的钱,形成一个滚雪球的现象。

  那如果投资在基础建设,那就是一锤子买卖。比如说建一条高速公路,聘请一堆人来建设公路,建完了呢?失业,怎么办呢?再建第二条,再让他们就业,如果第二条高速公路又建完怎么办呢?再失业。那回头来干吗呢?再拆掉第一条高速公路再就业,拆完之后又失业了,怎么办呢?再拆第二条高速公路,再就业。因为拆高速公路也需要人,你建高速公路也好,拆高速公路也好,都是GDP在增加。不是说你把高速公路拆了以后GDP就减少。你只要拆了高速公路,你的GDP就增加一条高速公路的GDP,你建一条高速公路也是一条调整公路的GDP,所以你最好建一条拆一条,建一条拆一条,你可以永远增加就业量。可是你不觉的有点荒谬吗?所以今天不要简单的讲说,提振内需,需求是重要的,可是在这个时刻,由供给创造需求才是一个新的思路。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增加4千万亿的投资拉动内需,该举措会对那些部门产生影响,什么影响?

2.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计划从年开始三年内投入万亿人民币,用以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

28.(24分)(1)(5分)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2)(5分)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消费,必然会阻碍生产的正常发展,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新情况,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央行采取几项举措,积极支持扩大内需,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鼓励消费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5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些会带来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美国自诩为自由市场经济,一直强调风险自负的投资原则,从而加剧了投机行为,最终导致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当今世界经济具有全球化的特点,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为避免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各国联手应对这场危机。(4)(5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一方面由于“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另一方面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出口困难,订单减少,不利于企业利润的实现。(5)(4分)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的饿形式。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当前,联手应对金融危机是世界各经济体的共同利益所在。略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3. 为减少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国务院决定拿出40 000亿元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大增长.

40 000亿元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4×104亿元.故答案为:4×104.

为减少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国务院决定拿出40 000亿元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大增长.

4.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计划从2009年开始三年内投入4万亿人民币,用以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4万亿”

将4万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4万亿=40000亿=4×104.故选:C.

5.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计划从2009年开始三年内投入4万亿人民币,用以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4万亿”

    将4万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4万亿=40000亿=4×10 4 .故选:C.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计划从2009年开始三年内投入4万亿人民币,用以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4万亿”

6. 为减少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国务院决定拿出40 000亿元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大增长.

    40 000亿元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4×10 4 亿元.   

7. 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国务院提出了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

答案A
本题考查政府的职能。国务院提出了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方案,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进行经济调节的体现,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意无关。

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国务院提出了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

8. 谁会用经济学来阐述问题啊? 中国政府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4万亿的财政支出投资对于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但其中大部分被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保障领域。而这些领域里资金的使用管理者主要还是政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资金从政府的一个口袋转入另一个口袋,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相关的行业才能从工程施工、产品订单上分得一杯羹。
在主要投向中:
“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解决低收入水平的群体居住条件改善,可为建筑、建材行业提供一部分就业机会,但如果适应面过小则杯水车薪,适应面过大,则冲击房地产业,造成因房地产业不景气而给建筑、建材业景气和就业减分。
“农村民生工程”--确切内涵不清楚,所以不敢冒昧点评。
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可解决一部分建筑施工方面的就业,对钢铁行业、建材业、机车制造业和配套产品制造业有所帮助,但其中获得帮助的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且可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生态环保--绝对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很少涉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帮助有限。
地震灾后重建--赞成。
2008年,政府财政收入突破6万亿,此减税计划对政府来说减少的收入不足10%,但仍然是值得称许的举措。但是,减少了收入还需要以减少支出来平衡。这方面政府可以做而尚未做的事情很多。譬如:严厉杜绝各地政府豪华办公场所建设、控制政府办公轿车购买与日常车辆使用的开支、减少政府会议、出国考察、宴请费用支出、控制日常办公费用、政府公务员薪金暂时下调,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每年5000亿减税收入空缺,也充分体现了执政党的“三个代表”,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有加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增加无疑对经济复苏为有利的条件,但中国经济此次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企业资金链中断或运行呆滞,而是市场与成本双重挤压下的经营运转困难而导致的企业倒闭、歇业、半歇业。而企业的这种状况又导致了失业率攀升和刺激消费的难度加大,即使商业银行可使用资金再多,企业也未必愿意借贷负债维系生存。至少到目前为止,以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方案尚未浮出水面,因此可否乐观也无法予以判断。既着眼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一种应对经济危机的积极合理之决策。对此,应该予以高度肯定。
中国的钢铁业其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而能耗和矿石则有赖于国际市场,未来发展的空间并不广阔。中国的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受制于本国能源、环保的制约,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在海外。而海外市场准入门槛的跨越具有相当的难度,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足以带动中国经济复兴和二次提升的前景。那么,选择这两个高耗能、有环保问题且若干年内市场扩大空间有限的行业是否合理有效呢?
至于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适销对路产品,这是一个正确的政府行为。相信也是绝大多数企业愿意采用的发展策略。但这要看企业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固然要注意远大的经营策略,也要注意远水不解近渴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到新技术等因素转化为新产品出现的周期要求,以此作为大多数企业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手段显然值得商榷。
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是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点,这是应该赞许的远见谋划。但是政府还要注意在应用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应用尤其要大力促进。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经济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必须走出单纯科研院所项目的传统模式,更倾斜于企业研发和企业+科研机构的模式,特别要鼓励民企与国家共同承担科研风险的研发模式,实现科研与企业应用密切的结合与互动,提高应用的效率。
总体而言,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投入、带动公益型就业都是以往曾经行之有效并具有现实作用的举措,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中国政府是否应该考虑在这方面收拢五指,集中力量将资金使用于某一关键性的领域,达到“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效果。譬如,集中资源首先解决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完成中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和全民大病、重病免费医疗的问题?
中国有约2000个县,以完善基本医疗条件、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福利性医疗保障体系进行基础性投资有2000亿足矣,加上“赤脚医生”、“社区医生”的培训和乡村医务网点的基本建设也就需要1000亿的投资。在采取社会福利性医疗保障体系由国家统一招标和监督药品、医疗器械及用品的采购模式下,普通公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所承担的费用将大幅度下降,而因此近期内新增的就业机会足以消化全国所有医学院若干年的毕业生。至于如何保障其运行费用,一,可恢复农业税并转为专项使用资金(今后从事农业的未必是农民,且本着社会公平原则,任何人都应该承担纳税义务,何况是集约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使用城市社保中的医保费;三,政府财政收入予以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