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丰富的宋朝为什么出现“钱荒”?

2024-05-16

1. 货币丰富的宋朝为什么出现“钱荒”?

  货币丰富的宋朝为什么出现“钱荒”? 
    宋高宗时期,南宋都城临安,这个无比富庶繁华之地,也曾被“钱荒”困扰。
    宋朝发生钱荒
    “钱荒”指的是市场上可以流通的铜钱不足,民间“钱尤难得”,街市上的商品因而滞销,老百姓深受其害。此时恰逢秦桧当政,民怨沸腾之际,据说老谋深算的秦桧放出风声,说是旧钱不能用了,命令铸造新钱,一时间,临安的豪富人家纷纷出手,将自家贮藏的铜钱纷纷投向市场,现金流像泉水一样在临安市场上喷涌。临安“钱荒”被秦桧的一场阴谋化解,暂获喘息之机。
    浙江沿海的台州城则在“钱荒”风暴中遭到沉重打击。宋理宗淳佑年间,日本商人在温州、台州一带低价出售日货,交易铜钱,此后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台州城内几乎找不到半枚铜钱,城内交易几近瘫痪。大臣包恢惊呼:“台城一日之间,忽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
    从都城到沿海,在江南形胜之地,“钱荒”一直成为赵宋帝国的梦魇。发端于唐朝中叶,一直到明朝才被白银治愈的“钱荒”,在两宋时期频频发作,给帝国以沉重打击。
    货币品种多样的宋朝
    宋代的“钱荒”分布极不均匀。“钱荒”有季节性因素,譬如丰收时节,集中上缴税负时容易出现“钱荒”;另外还有地区因素,譬如江浙一带最易发生“钱荒”。北宋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江浙等地生产最发达,物产最丰富,但是帝国的货币量却一直供应不足,因而“钱荒”高发。这与赵宋帝国高度中央集权有关。譬如北宋时的“钱监”,也就是造币厂,主要位于东南地区,但是产出的铜钱需先大量供给京师汴梁以及西北边防地区,进入国家财政系统后,才能流通到江浙,客观上阻碍了货币在江浙的供应。
    宋代“钱荒”或有种种复杂的表现及原因,但绝不是真的缺钱。宋代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年代,把整个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均出现在宋代;北宋的都城汴梁成为世界大都会,拥有150万人口,而同时期的欧洲,伦敦仅有市民1万5000人,巴黎市民不到9000人。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煤的大规模开采也出现在北宋。美国学者哈特维尔估计,十一世纪的宋代煤的产量,大致与十七世纪整个欧洲煤的产量相当。正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经济文化的繁盛,造就了宋代货币的繁荣。宋代是中国史上空前绝后的货币品种最丰富的朝代。除了铜钱,同时使用的货币包括铁钱、金银,以及包括茶引、盐钞在内的“有价证券”及流通“票据”,还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铸造铜钱最多的宋朝
    宋代也是中国铸造铜钱最多的年代。特别是北宋时期,铜钱铸造数量之大,让其他朝代望尘莫及。北宋最高年份铜钱铸造额约为五百万贯。而以铸钱较多的唐代为例,最多的天宝年间造币也不过三十二万贯。据中国著名货币史专家彭信威估算,连同前朝旧币,当时全国货币流通量应当在两亿五六千万贯。这几乎是个天文数字。以宋仁宗时代为例,当时北宋 *** 预备将官田私田化政策,把大量民田交给私家地主和个体农民经营,每亩地最初作价约为二贯五百四十文,而宋初一个中下级官员的俸禄大约为二十五贯左右。
    货币前所未有地渗透进了宋代人的生活。到市场买东西需要铜钱,老百姓缴纳赋税需要铜钱,朝廷发放的部分官俸和兵饷也是铜钱。苏轼被贬居黄州时,曾经幽默地记述过自己的货币生活。刚到黄州时,经济困窘,每个月只能领很少的俸钱。苏轼将其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次只用画叉挑下一份钱来使用,避免超支。偶有结余,就用来款待朋友。
    铜币的内忧外患
    货币超级丰富的宋朝,为什么出现了“钱荒”?而且在铸钱最盛行的熙宁、元丰时期,“钱荒”问题已经凸显?铜钱外流,民间窖藏及私铸铜器盛行,是公认造成“钱荒”的直接原因。
    宋代的铜钱,按照宋人的说法,是“一朝所铸、四朝共用”,它同时还是西夏、辽国和金国的货币。宋代铜钱且流向了海外。日本曾派商船到宋朝从事贸易,货物全部售完后,却不再进货,只收铜钱,一次就运走了铜钱十万贯。根据小叶田淳《日本货币流通史》统计,在日本二十八个地方出土的中国铜钱多达五十五万多枚,其中80%以上是宋代铜钱。
    1266年,镰仓幕府更公开承认宋铜钱为日本的法定货币。此外,宋代铜币也是高丽、交趾等国的主货币,并流向南亚和西亚,成为印度南部地区,乃至 *** 地区的辅币。同一个货币体系引发了同样的货币病,当宋代“钱荒”肆虐时,依赖走私宋钱流通的日本也出现了“钱荒”。
    总之,宋代的铜钱“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即使比唐代铸造了多几十倍的钱,仍然不够花。比铜钱外流数量更惊人的还有民间窖藏。在宋朝境内,大量铜钱则藏于大家富室。“钱荒”越盛行,贮藏货币风越流行。青州一户姓麻的人家,祖上库藏钱有十万之巨,三代都没有动用。 *** 也会向富户借贷,比如曾向永兴李氏借钱二十万贯。
    宋代铸造的数以亿记的铜钱,如水入流沙,不知去向,这使得流通领域的货币量骤减,也使得现有货币流通速度减慢,从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结果愈是造钱,愈是“钱荒”,再多的铜钱都无法弥补缺口,国家财政陷入了恶性循环。
    官府的“钱禁”失禁?
    宋代官府不得不采取更为严厉的“钱禁”,曾规定携带铜钱五贯以上出境者就要被判处死刑。后来边境形势紧张,刑罚加剧,规定携带铜钱出西北边境一贯以上者就要处死。
    “钱禁”涉及了各个地区,包括京师。为了防止都城“钱荒”,无论是北宋的汴梁还是南宋的临安,都颁布了禁令,咸平三年“仍令开封府出榜晓谕,其诸城门锁不得私放出见钱。”朝廷也对官僚机构下了禁令,一律不得搬运铜钱下海船,防止官员假借公事名义走私铜钱。除了海防,边防合法的交易通道也被堵死。官方如向边关地区百姓买马,不得再用铜钱,而是改用布帛或者茶叶等实物交换。
    只是,多头管制之下,铜钱仍然源源不断地流出宋代的国土,“钱禁”还是失禁了。
    “钱荒”还是“铜荒”?
    南宋庆元元年,居住在负山的岳珂发现,一场大雨之后,一座古墓现身,里面有铜带、铜盆、铜盂。不久,南宋朝廷的大规模收缴铜器行动开始了。家里人惧怕受到惩罚,将刚出土不久的铜盂送交到官府,岳珂在《晋盆盂》记中记录了这段历史。南宋绍兴二十八年的收缴比这个规模还要大,皇帝带头交出了御府铜器“千五百件”,送到了铸钱司。那年收缴的铜足有二百万斤。
    这就是闻名于后世的宋代“铜禁”,与“钱禁”相辅相成,都是宋廷为了保住对铜钱的绝对控制权而采取的国策。
    宋代“铜禁”除了国家垄断铜矿的开采及冶炼外,也禁止民间用铜,甚至哪怕是拥有铜器。大规模的铜器收缴在民间屡屡发生。后来铸钱添加了铅和锡,又发展出了“铅禁”和“锡禁”,但都不如“铜禁”严厉。北宋时,犯“铜禁”十斤乃至十斤以上者,都要受杖刑,并刺配到千里以外的牢城;南宋为此规定的处罚措施包括:“一两杖八十,一斤加一等,十五斤不刺面配邻州本城。”为了彻底断绝私铸铜器,甚至有人提议把所有铜匠都拘捕到为官家铸钱的钱监。后来在执行中,更改为只拘捕违禁的铜匠。
    “铜禁”导致“钱荒”
    铜与盐一样,成为了官家的禁脔专卖品。实施“铜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民间私铸钱的泛滥,但其因为政策人为干预导致的民间“铜荒”,最终还是引发了“钱荒”。因为这使得宋代铜钱在国家垄断下,其钱面上的名义价值长期低于其币材所拥有的实际价值。假如不存在巨大的价差,铜钱供不应求时,民间铜钱持有人就不会选择持币,而是会将之投入流通获利。币值降低时,部分铜钱就会退出市场,被铸造为铜器,从而自发形成平衡。而在现行政策下,被人为压低了的铜钱实际上在不断退出流通领域,在民间沉淀下来。因为铜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支付手段,而是成为可以保值的财富,如同积蓄金银,宋朝的豪富人家纷纷窖藏铜钱。而在海外,来自大宋的铜币,正如同硬挺时期的美元,在海外各国价值超高,实际购买力远远超过国内。《禁铜钱申省状》记载了宋代铜币的海外增值现象:“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百贯之数,可以易番货千贯之物,以是为常也。”
    在铜价差的厚利趋势下,商人们设法绕过了海禁,贩卖铜钱到海外;民间则冒死犯“铜禁”。既然国家禁铜,民间缺铜,艺人工匠就会想办法筹集铜,并偷偷销溶了铸成铜器出售,可以获取五倍乃至十倍的利润。宋代的铜镜据说至今在藏品市场一直卖不出高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年私下铸造,流传到今天,因为数量较多,价格泯然众人矣。
    由此可见,宋代严苛的“铜禁”造成的“铜荒”,才是导致“钱荒”的深层次原因。在王安石变法时期,“铜禁”与“钱禁”曾一度有所松动:譬如规定在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收后,允许携带铜钱出境;而在国家垄断原铜生产的基础上,也放松了对铜器铸造和贸易的限制。
    可惜这样的改革开放,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新法的失败,“铜禁”、“钱禁”恢复旧观。行政调控代替了市场的自发调节,“铜荒”继续漫延,“钱荒”变本加厉。
    劣币驱逐良币
    终宋之世,宋朝都被“钱荒”的阴影笼罩。宋代一向给人以“积贫积弱”的消极印象,所谓“贫”,其实并不是指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低下,而是指国家财政长期入不敷出,宋代建朝三百多年,始终处于列强环伺之中,除了守卫国土的巨额军费开支,不得不向四邻支付“岁币”买平安。再加上“钱荒”的打击,曾经活跃的宋代经济体,开始逐渐孱弱下去,乃至采取了饮鸩止渴的货币策略。
    为了缓解“钱荒”问题,宋代 *** 可谓殚精竭虑。宋仁宗时期,在西北发行铁钱;宋徽宗时代,蔡京又推行了夹锡钱,含铜只有57.14%,其余为黑锡和白锡,规定要当两个铜钱用,事实上是将钱币变质,贬值了一半多。此外还发行过诸如“当十”等大钱,公开减重和贬值。比如当十钱含铜只有小铜钱的两倍多,钱面值却增大了十倍。这些钱上的文字,大多出自宋代名家,书法上佳,钱的成色却暗中降低,预示着宋代的货币体系开始走向穷途末路。
    货币制度的不合理变动加剧了货币贮藏的盛行。到南宋时,铜钱开始大量退出流通领域,一方面是纸币开始大量流通,以弥补钱币之不足,继北宋的“交子”之后,又出现了“关子”、“会子”等;另一方面,则是南宋铜钱品质普遍降低,使北宋以来铸造的大量优质铜钱退出。一方面良币都沉淀在了民间,“钱荒”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因为人们不愿保留劣币,会竞相使用劣币购买商品。结果劣币最终驱逐了良币。宋代凡是铸造大钱、铁钱和超量发行纸币的地方,几乎都出现过劣币泛滥、钱多为患的局面。这加剧了劣币贬值、通货膨胀。
    在财政拮据和“钱荒”双重压力下,纸币作为宋代货币体系的一种创新,不幸承载了太多的政治功能,沦落为 *** 攫取民间财富,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的工具。纸币发行的速度总是赶不上纸币贬值的速度,南宋朝廷在这种危险的货币游戏中苟延残喘,走上了滥发纸币的不归路。以“会子”为例,起初的面额是一会为一贯铜钱,等于一千文铜钱。金宋交战时,为了筹措军费, *** 发行会子量猛增至一万一千五百多万贯,会子一贯跌到三、四百文。恶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宋理宗末年,蒙古大军压境,纸币更是滥发,市面上只见纸币不见米,二百贯会子,相当于二十万文钱,还买不了一双草鞋。直至宋室灭亡前,一贯会子已经不值一文钱。而赵宋王朝的通货膨胀局面,至此已经不可收拾。宋代的货币体系全面崩溃了。
    1276年,都城临安沦陷,南宋灭亡。“钱荒”的阴影犹存,宋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铜钱为主币的朝代。
   

货币丰富的宋朝为什么出现“钱荒”?

2. 微历史:宋朝为什么频发钱荒网易163

 在宋朝,从北宋到南宋,“荒钱”闹个不停。
  作为中国历史上铜钱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为什么会发生钱荒?
  北宋“钱荒”,从形式上看是个历史财政问题,事实上涉及到当时的国民生产、物资流通、经济消费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有学者将发生钱荒的原因归为北宋私人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学者将原因归为中原的财产“外泄于四夷”,还有学者认为是大量私钱挤入流通领域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引起钱荒。
  北宋为什么会发生钱荒,在相关史料面前,让我们一窥究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铜钱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
  从立国开始,统治者就对铸造铜钱非常重视。
  太祖开宝九年(976年),仅升州(建康,今南京)铸铜钱就达30万贯。
  30万贯是什么概念?中唐鼎盛时期的铸币量也就差不多这个数。
  历年来,铜钱铸造量还在持续增加。
  有学者估计,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北宋 *** 铸造的铜钱累计数达到了26204万贯。
  按理说,铸造了这么多钱,民间的流通的钱财应该挺多的。
  但事实恰恰相反,民间“钱尤难得”,下层百姓倍感困窘。
  苏轼和他弟弟各自发表意见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东南诸郡,犹苦乏钱,钱重物轻,有钱荒之患。”三朝大臣张方平也说:“东南六路·一农民困于输钱,工商窘于射利,谓之钱荒,人情日急。”
  铜钱去了哪里?外流了?民间冒死犯禁销毁铜钱了?私自藏起了退出流通了?——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
  当时的铜钱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十个铜子儿熔成精制铜,用来打造其他的器具,价格就番了五番!其他的器具,价格就番了五番“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熔钱铸器的利润如此诱人,哪怕宋代法律明令禁止熔钱,也无法抵挡众人追求利益的脚步。
  “熔钱铸器”是一个说法,“外泄四夷”也是一个说法。
  据日本考古学界的发掘报告,在日本发现的大量中国钱币中约有7080宋钱,其中尤以北宋钱居多。
  北宋朝廷禁止将铜钱外流,但屡禁不止,甚至有官员带头将铜钱流往海外:“绍兴末,臣僚言:泉、广二舶司及西、南二泉司,遣舟回易,悉载金钱。
  “有意思的是,宋代铜钱到了海外是很吃香的:“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百贯之数,可以易番货千贯之物,以是为常也。”同样多的宋钱,到了外地可以买更多更值钱的东西。
  海外欢迎宋钱,在高丽、日本和交址,宋钱都作为主货币行用,即使在实行金银本位制的东南亚(交址除外)以及印度南部沿海和 *** 地区,宋朝的铜钱也担当着辅币功能。
  既然宋钱这么值钱,有钱人当然更愿意收藏起来不愿意流通了。
  宋代的土豪们多有一个爱好,就是大量收集铜钱,把钱都藏在窖里不让见光,导致到了南宋时期还有 *** 号召土豪们把收藏多年的铜钱拿出来兑换金银的事——“命官之家存留见钱二万贯,民庶半之。
  余限二年,听变转金银、算请茶、盐、香、矾、钞引之类。
  越数隐寄,许人告。”土豪土豪快把多的铜钱拿出来换宝贝啦,不然小心被告发去坐官牢。
  总而言之,北宋钱荒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但可以肯定的是,北宋 *** 并没有依照市场经济原则对铸造铜钱的成本进行估算,也大大低估了铜钱的市场流通价值~
   

3. 微历史:宋朝为什么频发钱荒 网易163

在宋朝,从北宋到南宋,“荒钱”闹个不停。作为中国历史上铜钱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为什么会发生钱荒?

北宋“钱荒”,从形式上看是个历史财政问题,事实上涉及到当时的国民生产、物资流通、经济消费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有学者将发生钱荒的原因归为北宋私人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学者将原因归为中原的财产“外泄于四夷”,还有学者认为是大量私钱挤入流通领域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引起钱荒。北宋为什么会发生钱荒,在相关史料面前,让我们一窥究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铜钱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从立国开始,统治者就对铸造铜钱非常重视。太祖开宝九年(976年),仅升州(建康,今南京)铸铜钱就达30万贯。30万贯是什么概念?中唐鼎盛时期的铸币量也就差不多这个数。历年来,铜钱铸造量还在持续增加。有学者估计,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北宋政府铸造的铜钱累计数达到了26204万贯。按理说,铸造了这么多钱,民间的流通的钱财应该挺多的。但事实恰恰相反,民间“钱尤难得”,下层百姓倍感困窘。苏轼和他弟弟各自发表意见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东南诸郡,犹苦乏钱,钱重物轻,有钱荒之患。”三朝大臣张方平也说:“东南六路·一农民困于输钱,工商窘于射利,谓之钱荒,人情日急。”
铜钱去了哪里?外流了?民间冒死犯禁销毁铜钱了?私自藏起了退出流通了?——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当时的铜钱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十个铜子儿熔成精制铜,用来打造其他的器具,价格就番了五番!其他的器具,价格就番了五番“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熔钱铸器的利润如此诱人,哪怕宋代法律明令禁止熔钱,也无法抵挡众人追求利益的脚步。
“熔钱铸器”是一个说法,“外泄四夷”也是一个说法。据日本考古学界的发掘报告,在日本发现的大量中国钱币中约有7080宋钱,其中尤以北宋钱居多。北宋朝廷禁止将铜钱外流,但屡禁不止,甚至有官员带头将铜钱流往海外:“绍兴末,臣僚言:泉、广二舶司及西、南二泉司,遣舟回易,悉载金钱。“有意思的是,宋代铜钱到了海外是很吃香的:“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百贯之数,可以易番货千贯之物,以是为常也。”同样多的宋钱,到了外地可以买更多更值钱的东西。海外欢迎宋钱,在高丽、日本和交址,宋钱都作为主货币行用,即使在实行金银本位制的东南亚(交址除外)以及印度南部沿海和阿拉伯地区,宋朝的铜钱也担当着辅币功能。
既然宋钱这么值钱,有钱人当然更愿意收藏起来不愿意流通了。宋代的土豪们多有一个爱好,就是大量收集铜钱,把钱都藏在窖里不让见光,导致到了南宋时期还有政府号召土豪们把收藏多年的铜钱拿出来兑换金银的事——“命官之家存留见钱二万贯,民庶半之。余限二年,听变转金银、算请茶、盐、香、矾、钞引之类。越数隐寄,许人告。”土豪土豪快把多的铜钱拿出来换宝贝啦,不然小心被告发去坐官牢。
总而言之,北宋钱荒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但可以肯定的是,北宋政府并没有依照市场经济原则对铸造铜钱的成本进行估算,也大大低估了铜钱的市场流通价值~

微历史:宋朝为什么频发钱荒 网易163

4. 为何说大宋在货币经济中走向了灭亡?

          这个宋朝的发达程度在当时的世界上面也是可圈可点的。在宋朝的最开始的时期,那时候宋朝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上涨的很快。
        那时候货币发展的很快,因为货币发展的很快,也就给当时的宋朝带来了很繁华的经济。那时候的繁荣程度远超当时世界上的一些国家。那时候的人们开始有钱了,就开始建房子,买东西,开店铺,就像现在的城市化一样,一座座大房子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商铺开张。    
        更夸张的是那时候就已经有 了外来的学生。来到当时的宋朝进行学习。由于经济的繁荣,那时候买东西和卖东西的都多的不行,街上面全部都是人。这都是经济发展的好所带了的好处。但是,经济发展的太快了就容易出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通货膨胀,但是大家应该都知道,经济发展就会伴随着通货膨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控制不好就要出问题。那时候的游牧民族用大量的钱财去购买武器还有一些打仗用的东西。一下子很多的钱进入到了当时的市场,导致了一下子物价飞涨。而且游牧民族的强大,宋朝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钱。为的就是花钱买平安。这就是不好的了。     
      那时候的经济高速发展,需要的钱财数额很大,用金属的钱十分的不方便,太重了。后来的时候就发明了“交子”。纸币的 出现,也就导致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更快了,钱流通起来更快了。纸币虽好,但是不能贪啊。那时候的宋朝政府印发的太多了,导致后面的钱变得不值钱。     
    后面的时候,通货膨胀加上还有很多地方的起义叛乱变得越来越多,国家没有钱了。最后导致国家走向灭亡。
      

5. 北宋财政危机的原因?

宋朝经济很发达,整个国家很富,尽管北宋政府尽力搜刮人民财物,仍难以应付日益庞大的财政开支,这是北宋封建专制主义强化措施带来的必然结果。
[解题过程]
宋朝政府的财政危机主要来自于:
①冗官、冗兵、冗费。冗官局面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机构重叠,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冗兵局面出现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这样,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造成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同时,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②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也是造成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

北宋财政危机的原因?

6. 揭秘宋代的钱荒:或因大量铜钱未在市面进行流通

  宋神宗赵顼和宋哲宗赵煦时,张方平、苏轼等大臣先后多次上书,表示“钱荒”问题愈演愈烈。张方 *** 映,铜钱短缺的严重程度,到了“公私上下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的地步,而苏轼则反映浙江民间因为缺钱,连当铺都惟恐付不起当金而被迫歇业。 近来出现一种奇怪的风气,即吹捧宋代“看似贫弱而实则富强”,语气之夸张,到了仿佛这个人们印象里积贫积弱的宋代,实际上却是个富得流油、强得不屑和敌人一般见识的“高大上”国家的地步。
   说宋代“强”,有点勉为其难,毕竟什么燕云之失、靖康之耻,但凡听过书、看过戏的中国人,都能随口报上几句;但说宋代“富”,信的人就不少了,人们都相信,一个割地赔款的朝代,面对虎视眈眈的辽、金、元三个“马背王朝”,竟然能苟延残喘那么些时日,要不是商品经济发达――说白了就是“有钱”,是绝对撑不了那么久的。
   然而研究宋代历史资料,就会发现许多截然相反的例证。
   北宋第四个皇帝――宋仁宗赵祯时,是北宋政治上最稳定、经济最平稳的时代,但就在这样的时代里,大臣欧阳修、余靖等,都上奏朝廷,报告“钱荒”情况。出现“钱荒”的地区,是当时商品经济较发达、民间较富庶的江淮地区,且余靖更表示“当今天下钱货至少”,表明铜钱短缺绝非个别地区的特殊情况,而是全国普遍现象。
   自那以后,“钱荒”问题似乎愈演愈烈。宋神宗赵顼和宋哲宗赵煦时,张方平、苏轼等大臣先后多次上书,表示“钱荒”问题愈演愈烈。张方 *** 映,铜钱短缺的严重程度,到了“公私上下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的地步,而苏轼则反映浙江民间因为缺钱,连当铺都惟恐付不起当金而被迫歇业。
   到了南宋,疆土少了一半,缺钱的情况却并未因此缓解,南渡之初李纲在喊“钱荒”、南宋濒临灭亡时贾似道也照喊不误。终南宋一世,纸币大量发行,几乎取代了铜钱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并引发了震撼性的通货膨胀,一大原因,也仍是“钱荒”二字。
   问题是,宋代根本就不该缺钱。张方平曾在上书中指出,仅仅江州(今江西九江)、池州两地的铜冶,每年铸造铜钱就多达100万贯以上,而全国铜钱的铸造总量,每年多时甚至可达500万贯,这个数量,是疆域大得多的唐代一年总铸币量15倍多。今天的“邮币卡”市场,两宋铜钱为数不少,除了个别品种奇货可居,大多数品种,如北宋的政和通宝、宣和通宝,南宋的绍兴元宝、隆兴元宝,都是不折不扣的低值大路货。元灭南宋后,将废弃的南宋铜钱大量出口,一度竟支撑起周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货币经济。
   由此可见,宋代的铜钱,从数量来说绝对不少,之所以“钱荒”,是因为大量铜钱根本没拿到市面上去流通。
   

7. 纸币与流通,敛财术是怎样摧毁北宋经济的呢?

作为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北宋的繁荣直接促进了朝廷财政收入的空前增长,其年税收甚至超过了统治者的最高预期。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
“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其后月增岁广,至熙、丰间和苗役税等钱,所入至六千余万。”
然而巨额的收入并未让朝廷变得富裕,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的困扰,北宋常年收不抵支。

那么在财政危机面前,北宋到底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敛财?这些手段又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一、始于钱荒,成于纸币
上一篇讲到,由于市场的繁荣,北宋流通领域所需的钱币也大幅增长,同时作为具有技术优势的生产国,国际贸易发展也让宋铜钱担负“世界货币”的职能。
就目前的考古结果来看,宋铜钱在南亚、中东甚至非洲都有发现,且数量巨大,常常成吨出土。

陕西发现的宋代钱窖
但在如此巨大的需求量下,乏铜的中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提供如此多的钱币的,因此北宋铜钱的发行量即便超过唐代的20倍,也常常爆发严重的钱荒。
商业在于流通,流通离不开货币,铜钱的短缺严重打击了北宋朝廷的统治,《资治通鉴长编》中就有对钱荒严重性的描述:
“乃自比年以来,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万商束手。”
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从未摆脱钱荒的梦魇,益州则是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四川古代几乎没有铜矿,乃至于到了只能退而求其次用铁钱的地步。

现存宋代铁钱
铁不是稀缺的金属,其价值远远低于铜,因此使用铁钱肯定是极不方便的事情。《宋史》中曾有大臣上奏感叹感叹道:
“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携持。”
沉重且低值的铁钱甚至在川蜀地区还催生了“背夫”这个特殊职业,即有钱人逛街实在带不动这么多钱,只能雇人来背。
民间的创造力永远是巨大的,为了便于流通,四川当地很快有人想到了好办法。
你把钱放在我这里,我给你开张凭据,你在我的商铺里买东西可以直接拿凭据付账,或者你想要回铁钱,也可以随时拿凭据来换,这岂不非常方便?

北宋交子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从此诞生,首先想到这个方法的是成都的16个富户,其初衷是方便贸易。正如《宋史》记载: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根据现代金融学的知识,此时的交子属于“完全准备金”制度,富户只是暂时对大家的钱进行保管,这种方法是可以永久运作下去而不出问题的。
但很快商人们就发现,大家进行存款后不可能每天都把钱都取走,与其让大量的存款躺在库房发霉,不如用来投资做生意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做法属于“部分准备金”制度,事实上已经和当代商业银行十分相似了,但问题是做生意不可能包赚不赔,民间富户承担风险的能力毕竟有限。

最终随着投资的失败,富户无力兑现款项,人们纷纷上衙门告状,《宋史》记下了民间“私交子”的最后结局: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尝所负,争讼数起。”
民间发行的纸币虽然失败了,但其便捷性却给了北宋朝廷巨大的启发。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设立交子务,官方发行的纸币开始出现。
二、凭空生钱
早期“官交子”的发行有着极为严格规范和限制。
首先,纸币只在川蜀地区流通,这和试验田的性质差不多,保证全国的财政系统不会短期内受到冲击。
il其次,所有纸币每三年全部回收,用新的交子1比1兑换,这能确保朝廷随时掌握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总额,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最后,交子的印刷有着严格的规范,可以最大限度上避免假钞的出现。
不过和私人发行的交子不同,北宋官方纸币刚出现就采用了“部分准备金”制度,《宋史》对相关数据的记载非常精确:
“大凡旧岁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新旧相因。”
在北宋,界这个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五万,按本钱三十六万计算,交子的存款准备金大约为28%。相当于朝廷每发行100元,就会凭空增加62元的收入。

这个数据肯定是精确计算过的,只要不动用存款准备金,交子永远能够成功兑换成金属货币,即增加了朝廷收入,又不造成通货膨胀。
便民利民,凭空生钱,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吗?
但我们知道,按照常识财富是不可能凭空产生,北宋朝廷的做法事实上只是把民间的财富聚敛起来花掉了。

若仅止于此,民间对自身财富的损失会毫无知晓,这甚至比民间商户发行的“私交子”更好,把本金花掉虽然不可能像民间投资那样赚钱,但也绝不会亏本到无法偿付。
但开支巨大的北宋显然不会就此收手,由于交子的便利性,在纸币和铁钱同时发行的情况下民间商人宁可承担少量损失,也愿意收纸币。

纸币与流通,敛财术是怎样摧毁北宋经济的呢?

8. 北宋财政危机的原因?

晚宋时期(开禧元年即1205年--祥兴二年即1279年)的财政自开禧北伐以后,呈现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间虽曾有暂时的局部的好转,但总体上财政在走下坡路,乃至于崩溃的边缘.晚宋财政危机不断加深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这段历史时期财政危机与宋朝长期存在的财政紧张局面是一脉相承的,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晚宋财政危机的原因中增添了新的因素.已有学者对晚宋财政危机做过一定的研究,然而,要具体揭示晚宋财政危机的原因,还需要结合晚宋的历史情况,在晚宋财政危机的特殊性方面作进一步探析,考察军费、冗官与宫廷浪费、官田收入、田赋收入、商税和禁榷收入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