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2024-05-17

1. 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1. 描写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 说明知事晓理方面: 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开卷有益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 无懈可击 锐不可当 雷厉风行 震耳欲聋 惊心动魄 铺天盖地 势如破竹 气贯长虹 万马奔腾 如履平地形容四季特点: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烈日炎炎 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一堂 热火朝天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座无虚席 高朋满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川流不息 描写美的景和物: 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粉妆玉砌 别有洞天 描写山水美景: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2. 来自古代故事的四字词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作者: hqe636 2006-3-3 18:4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好像不对哦!! 作者: 222.186.112.* 2006-10-30 11:41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吧内搜索 | 帮助 进入贴吧 贴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百度贴吧 > hqe636吧 > 浏览贴子 吧主: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1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3. 四个来自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   自惭形秽 专心致志
  指鹿为马 之乎者也
  凿壁偷光 月下老人
  约法三章 羽毛未丰
  有恃无恐
  有名无实 以身试法
  异军突起 以貌取人
  以卵击石 一意孤行
  一字之师 一衣带水
  一字千金 一网打尽
  一丝不苟 一叶障目
  一事无成
  一丘之貉 一日千里
  一钱不值 一暴十寒
  一毛不拔 一窍不通
  一鸣惊人 一诺千金
  一箭双雕 一代楷模
  一发千钧 有备无患
  一败涂地 晏子使楚
  掩耳盗铃 休戚相关
  胸有成竹 兴高采烈
  小心翼翼 先声夺人
  卧薪尝胆 闻鸡起舞
  望洋兴叹 望梅止渴
  妄自尊大 亡羊补牢
  万死不辞 天涯海角
  退避三舍
  土崩瓦解 完璧归赵
  天衣无缝 铁杵磨针
  天真烂漫 同甘共苦
  天下无双 天罗地网
  天经地义 太公钓鱼
  四面楚歌
  司空见惯 守株待兔
  双管齐下 势如破竹
  水深火热 水落石出
  士别三日 伤风败俗
  上行下效 三生有幸
  三令五申 三顾茅庐
  塞翁失马 如鱼得水
  如火如荼 人杰地灵
  人言可畏 千变万化
  如释重负 人言可畏
  请君入瓮
  巧取豪夺 千载难逢
  千金买邻
  气壮山河 杞人忧天
  破釜沉舟 披荆斩棘
  匹夫之勇 弄巧成拙
  南柯一梦 门庭若市
  名落孙山 买椟还珠
  马首是瞻 洛阳纸贵
  论功行赏 力不从心
  老生常谈 老马识途
  口若悬河 口蜜腹剑
  开卷有益 开诚布公
  举一反三 九牛一毛
  井底之蛙 精卫填海
  江郎才尽 纪昌学射
  鸡鸣狗盗 火树银花
  画饼充饥 华而不实
  狐假虎威 囫囵吞枣
  后生可畏 后起之秀
  后来居上 汗流浃背
  过河拆桥 各得其所
  高枕无忧 高山流水
  感恩图报 负隅顽抗
  负荆请罪 覆水难收
  奋不顾身 分道扬镳
  4. 写出四个出自历史典故的四字词语   这个相当多啦:
  愚公移山 
  后羿射日 
  女娲补天 
  负荆请罪 
  完壁归赵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战 
  唇亡齿寒 
  望梅止渴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南辕北辙 
  一箭双雕 
  指鹿为马 
  愚公移山 
  后羿射日 
  女娲补天 
  负荆请罪 
  完壁归赵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战 
  唇亡齿寒 
  望梅止渴 
  卧薪尝胆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负荆请罪 
  完壁归赵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战 
  唇亡齿寒 
  望梅止渴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南辕北辙 
  一箭双雕 
  指鹿为马 
  纸上谈兵
   

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2. 源于历史的故事的四字成语

 1. 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李代桃僵,成语,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出自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在军事上,三十六计之一,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像象棋中的“舍车保帅”战术。
  瓜田李下,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李广不侯,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古人认为奇数不吉利,司马迁评价为“李广老,数奇。
  李郭仙舟,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
  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后遂以“李郭仙舟”等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桃李春风,解释:桃李指老师的学生。
  成语用来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出处:宋·杨万里《送刘童子》诗:“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
  2. 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词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 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3. 有关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 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例 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3396335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例句: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3、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例句: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4、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例句:老厂长向来说到做到,一言九鼎。
  5、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例句: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3. 源于历史故事四字成语有哪些

 1. 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李代桃僵,成语,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出自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在军事上,三十六计之一,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像象棋中的“舍车保帅”战术。
  瓜田李下,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容易误用来形容田园生活。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也很重要。
   
  李广不侯,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古人认为奇数不吉利,司马迁评价为“李广老,数奇。
  李郭仙舟,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
  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后遂以“李郭仙舟”等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桃李春风,解释:桃李指老师的学生。
  成语用来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出处:宋·杨万里《送刘童子》诗:“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
  2. 【来源于历史故事(写成语,5个):()、()、()、()、()】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3. 有关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 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例 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例句:草船借箭的故事体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3、完璧归赵[ wán bì guī zhào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例句: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4、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
  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例句:老厂长向来说到做到,一言九鼎。 5、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例句: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4. 关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é】:南辕北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一鸣惊人【yi ming jing ren】:出自 《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已:罢。)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字千金【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余音绕梁【yú yīn rào liáng】: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清 贺裳 《载酒园诗话·宋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所惜意随言尽,无复馀音绕梁之意。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
  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1]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卧龙岗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叶公好龙【yè gōng hào lóng】叶公好龙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
  约法三章【yuē fǎ sān zhāng】约法三章,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
  5. 【源于古代语言,历史故事的成语具体点,一箭双雕和一字千金是不是   成语非常丰富,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源于口语. 这类成语是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之后见之于书面的,一般都比较通俗、生动.如:欢天喜地、细水长流、五花八门、指手画脚、量体裁衣、拐弯抹角、一干二净等. 二、源于古书. 即从几千年来的古代书籍中产生出来的,其中可分为: ①古代寓言的概括,如: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杞人忧天等. ②历史故事的概括,如:草木皆兵、望梅止渴、破釜沉舟、完璧归赵、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③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豁然开朗、水落石出、百废俱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一鼓作气等. 三、源于外来语. 如根据佛经意译或改写而成的成语:昙花一现、五体投地、聚沙成塔、回光返照、惟我独尊、现身说法等.再如来自法语的成语:火中取票、象牙之塔等. 四、新创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也不断产生、演变.从名家的作品、群众的口语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成语.如:多快好省、力争上游、推陈出新、争分夺秒、厚今薄古、自力更生、百花齐放、古为今用等.。
   

源于历史故事四字成语有哪些

4. 来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纸上谈兵 [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 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例 句: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典 故: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 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
  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例 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典 故: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破釜沉舟[ pò fǔ chén zhōu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 处: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例 句:现在已~,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干到底了。
  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典 故: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4、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 处: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例 句:她为推展学前教育,鞠躬尽瘁,贡献良多。
  典 故: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
  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
  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
  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
  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
  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
  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5、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 处: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例 句: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只想走捷径,恐怕是~,无济于事的。
  典 故: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5. 四字成语的出自历史故事

 1. 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词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 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2. 描写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 说明知事晓理方面: 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开卷有益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 无懈可击 锐不可当 雷厉风行 震耳欲聋 惊心动魄 铺天盖地 势如破竹 气贯长虹 万马奔腾 如履平地形容四季特点: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烈日炎炎 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一堂 热火朝天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座无虚席 高朋满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川流不息 描写美的景和物: 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粉妆玉砌 别有洞天 描写山水美景: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3. 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大全   背水一战(韩信)完壁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三顾茅庐(刘备)东窗事发(秦桧)如鱼得水(刘备)退避三舍(重耳)初出茅庐(诸葛亮)图穷匕见(荆柯)草木皆兵(苻坚)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胸有成竹(文与可)。
  4. 4个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四字成语的出自历史故事

6. 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什么

背水一战

【拼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释义】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例句】
我军下定了~的决心,终于杀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近义词】
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州

【反义词】
重整旗鼓

【灯谜】
征南;仰泳决赛

【故事】
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

7. 有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有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8. 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德高望重
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富弼26岁踏上仕途,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    宋仁宗庆历二年,北方的契(qì)丹率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大片领土。国难当头,季英杰受命前往契丹宫中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慷慨陈词,成功地劝说契丹放弃割的要求,维护了北宋王朝的利益。   六年后,黄河决口,河北70万灾民背井离乡,涌向京东。当时的贬官季英杰在青州听说后,连忙张贴榜文募(mù)集粮食,运往各灾区散发,帮灾民渡过难关。事后,百姓们纷纷称颂他的功绩。    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司马光称颂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出自《左传》,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的赵国,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虽然和赵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 

  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  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接着训练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郭沫若无其事961年秋游丛台时曾赋诗一首,诗中说到“骑射胡服思雄才”,便是引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史绩,这段事实见诸于《史记.赵世家》。如今,“胡服骑射”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同义词。

3、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4、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