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政策支出问题分析?

2024-05-13

1. 中国财政政策支出问题分析?

一、1994 年——“适度从紧” 1992 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于是中央在1994 年提出了适度从紧的政策。 该政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着眼点是经济增长的“软着陆”。“软着陆”是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形象比喻,从经济意义上讲,它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在经过了一段过度扩张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平稳地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 2.总量从紧、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坚持总量上的从紧,并不意味着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相对压缩,即财政支出增长率的减少。 3.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1995、1996 年我国经济“软着陆”时,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基本上处于改革以来的最低位,到1997 年物价已基本实现零增长,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中央又是做了何种决策呢? 二、1998 年——积极财政政策 上述几方面的情况综合在一起,使决策层于1998 年为力求实现8%的增长目标而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方针,并且把增加投资的重点掌握为基础设施建设。为有力地贯彻这一思路,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便是必然的选择。 1.增发1000 亿元长期国债,所筹资金用作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包括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 3.支持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换代。 4. 促进地区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区的开发。 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GDP 增幅的贡献率,1998 年为1.5 个百分点,1999 年为2 个百分点,2000 年也在1.7个百分点左右。截止到2000 年,相比1996 年来说,基础设施支出增长131%,文科卫支出增长61% ,支农支出增长50%,社会保障增长731%。 三、2004 年——稳健的财政政策 自1998 年至2003 年,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化解国民经济运行周期低迷阶段的种种压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用显著,功不可没。但扩张政策毕竟是一种宏观“反周期”操作,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政策类型,随着2003 年中国国民经济终于走过由相对低迷向稳定高涨的拐点,人们对于投资过旺、经济偏热的关注迅速上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便成为必然,财政政策的转型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了。于是,中央继续调整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 “稳健”指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影响,可以被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总量和结构。从总量上看,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既不扩张,也不紧缩。从结构上看,财政上实行“有保有控”,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一方面促进“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控制那些偏热行业的发展,以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扭曲。这种转变将使财政政策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 四、2008 年末——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年初“双防” 2008 年国内外环境较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经济运行将高位趋稳,经济增长率小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放缓,固定资产投资略有降温,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外贸顺差增速有所回落。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2008 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我国应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深化改革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七月底“一保一控” 进入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将实体经济拖向衰退,中国出口需求加速萎缩。7 月25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宏观经济政策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所谓“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国务院8 月27 日再次强调了“一保一控”是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胀放在突出位置。要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十一月“保经济”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 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谢旭人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把握好五个着力点: 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2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3.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4.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 与1998 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不同之处 当前中国面临的是以美国为发源地的金融危机,并且正在逐步向经济危机转变,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出现了问题,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大于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把自己的内需拉动起来,在短期内要保持经济相对较快的发展。 十年前,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通货紧缩,国企大面积亏损,我们扩大内需,以西部大开发为战略,以启动农村市场为补充,其间“外需”猛增,商品进出口及外贸顺差双直线上升,我们迎来了2003~2007 年中国GDP 连续5 年的两位数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外需刺激型”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当时的政府投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这样既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抵御经济的下行压力,同时又能为整个经济增长带来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社会民间更多的投资。但这一次跟1998 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政府加大了对民生的投资。这次的积极财政政策投资范围更宽,力度更大,以解决收入不平衡的问题,更多地向弱势群体比如农民和农民工倾斜。 1998 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 年下半年,针对中国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重新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国内需求,是应时之需、必要之策。 到这里,我国的财政政策经历了由紧缩到积极、由积极到稳健、再由稳健到积极这三个复杂的阶段,相比上个世纪的各项政策,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已逐渐走向了成熟,尽量避免“急刹车”和忽冷忽热的方式来解决经济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宏观调控的对象、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一些投机者,往往利用调控政策的不健全打“擦边球”,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
d┞h┛iヒаjΒgh┛sτb权稀yh┛

中国财政政策支出问题分析?

2.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

中央财政支出安排情况主要是:
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科学技术支出1133.9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增长25.2%;环境保护支出1027.51亿元,增长31.4%;农林水事务支出1450.4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7.2%;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包括安全生产、粮棉油等重要物资储备、解决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本息等方面的事务)支出3373.24亿元,增长38.9%;国防支出4099.4亿元,增长17.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55.4亿元,增长14.3%,其中国内外债务付息1235.66亿元,增长24.4%;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12317.81亿元,增长12.8%。
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重点安排和主要财税政策如下: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着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一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安排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减少200亿元(比上年预算赤字减少650亿元),预计占GDP比重下降到0.6%。中央建设投资安排1521亿元,增加177亿元。二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继续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切实加强资金保障,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
——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财税政策。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突出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多渠道增加“三农”投入。
——大力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一是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二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增长25.2%。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四是帮助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对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中央财政安排资金68亿元,增加17亿元。五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六是促进公共安全建设。
——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一是促进科技创新。增加对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投入,安排147.6亿元,增长24%。二是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中央财政安排节能减排资金270亿元,增加35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西部地区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建设。
——推进各项财税改革。一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8467.02亿元,增加1374.17亿元,增长19.4%。安排奖补资金440亿元,增加100亿元,调整和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建立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二是积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推进资源税制度改革,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研究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减轻低收入者负担。三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大力支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清理化解乡村债务。五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促进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六是支持深化金融等体制改革。切实代行好国有金融资产出资人职责,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农业银行等重点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大力支持投资体制等改革。
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圆满完成2008年预算
为确保圆满完成2008年预算,将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规范预算管理。(二)加强收入征管。(三)强化支出管理。(四)完善财政法制。(五)严格财政监督

3. 中国财政的特点及问题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中国财政政策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9.6%,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数据与此相当,财政收入增长9.8%的年度预算将不至于落空,而这正是财政部一直最担心的问题。 
 

   困难显然还很大。

   “近期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财政部6月份收支报告指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而支出势头不减。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考虑到大量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财政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经济没有明显起色,那么未来的财政状况将令人担忧,财政空间也将变得越来越狭窄。

   对此,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开会议强调,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

   从近来高层反复强调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积极财政政策远没到功成身退之时。而积极财政政策如何继续则成为摆在决策者眼前的难题。

   “积极财政政策方向不变,但会致力于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等多位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下一步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

  收支矛盾尖锐

   税收收入的负增长局面从2008年7月一直延续到今年5月。

   时至6月,在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增值税、营业税实现正增长,带动税收才首次实现正增长12.2%。

   而整个上半年,受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拖累,在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1.4%补充下,全国财政收入仍然同比下降了2.4%。

   收入下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在大量增加。

   去年第四季度已安排新增投资1040亿元,2009年共安排新增投资4875亿元。截至6月25日,1.18万亿元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安排资金5915亿元。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财政盈余5073.5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约57.5%,其中,支出则同比大幅增长26.3%。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等与生产相关税种的大幅减收,还反映出实体经济依然不容乐观。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指出,特别是企业经济形势依然没有走出困境。

   “目前,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王雍君直言,即使“保八”成功,财政收入依然很难乐观,历来财政收入的波动幅度都远大于经济增速。

   而财政压力还不止如此。

   在王雍君看来,9500亿财政赤字在3%的警戒线范围内,但若加上规模巨大的隐性债务,财政压力就非常大了。据他分析,公开官方数据并不包括那些通常不透明、数额巨大的政府隐性债务,如财政担保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银行均发放了大量高风险贷款,一旦出现问题,这些负债的还本付息将不得不由政府承担。

  税改进退两难

   严峻的财政形势下,既定的税制改革则走向了两难路口。

   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其中物业税、环境税、个税、资源税等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被再次提及。

   但是,记者一直跟踪采访获悉,这些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实质进展。最典型的是资源税改革,这个早在2007年底就已经确定要出台的改革方案,至今难产。

   《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公布之时,曾有专家分析,为增加提振经济的财力保证,以增加财政收入,一系列税制改革提速可能成为选择,不过到目前为止,税制改革提速迹象并没有显现。

   有财政部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出台税改方案将更加谨慎、难度也更大。

   现在的问题是,增加企业税负的税改将增加企业负担,对实现经济复苏不利;而有利于企业的减税政策则会造成财政进一步减收,加剧财政困难局面。

   事实上,此前公布的高达5000亿规模的减税方案,已然加剧了财政收入的困难局面。财政部上半年税收收入分析明确指出,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

   记者了解到,受减税政策影响,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在股票、汽车成交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减收,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也相应减少了税收收入。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胡少维则撰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依然较多,即使相关税制改革方案成熟,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握好出台时机。

  取道结构调整

   时至年中,收支困局背景下,下半年财政政策如何取舍?

   “将致力于结构调整。”王雍君等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人士分析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方向时认为,大方向肯定不会变。

   王雍君认为,国内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所以,结构性减税、停止或减少对产能过剩产业的补贴、优化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下一步重点。

   申银万国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救急式”的保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宏观政策重点将从“救急”调整为“养生”,调结构将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祝宝良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下半年不宜再加大“保增长”方面的政策刺激力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上,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结构调整、科技支撑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启动内需的投入不能仅着眼于总量上的扩张,更应该基于未来发展的宏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胡少维称。

中国财政的特点及问题

4. 国家财政的收支

国家财政分配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我国的财政收入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部分。我国财政支出也包括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支出两部分。1.预算收支根据预算法第十九条的规定,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国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来源。根据预算法第十九条规定,预算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和其他支出。

5. 中国财政支出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优化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摘要】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如何优化财政支出是我们讨论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财政支出  存在问题  优化措施

一、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建设支出居高不下。
	在体制转轨阶段,为实现新旧体制的顺利过渡,政府要保持一定的政策连贯性,这就造成了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份额相对较大。资料表明,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56.08%下降到2003年的30.06%,但这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美国为4.9%,日本为4.17%),而且也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却不足。据统计,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量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22.6%下降到2003年的11.6%,政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1980年的44.7%下降到2003年的3%。可以看出,我国财政仍带有很强的生产性,侧重对生产的直接投资,而对生产的外部环境建设关注不够。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二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三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刚性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四是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农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五是福利保障性支出明显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由“企业办社会”,财政支出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与之接近的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86—1995年间仅为1.7%, 而其它国家的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20%—50%之间,社会保障支出不到位已经制约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3.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目前我们的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前几年支出实际平均数,再加上因物价上涨和事业发展增长部分,编制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这样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而且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导致在预算确定之前,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争投资、争项目;预算确定之后,财政部门按预算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拨款,由各个部门及有关单位自己安排使用。由于缺乏财政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不利于廉政建设。
二、优化财政支出的建议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1)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
	(2)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
	(3)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1)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建立一种制约和控制机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格局,使行政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行政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要按照总体规划,不失时机地在地方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社会中介机构是靠实力、靠竞争生存的,必须与政府部门脱钩,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公正的职能作用。
	(3)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改革以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大量分散,不仅导致财政投资急剧下降,而且连社会公共性支出的最低需求也难以保证。这种状况如果继续维持下去,最终对经济发展也将会形成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今后我国的财政支出政策必须切实强化社会公共性开支。   
	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  
	社会保障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为此,要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4.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在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政府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国家财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迅速带动经济发展,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调整改善投资与经济结构。
	(2)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
	(3)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强化科技投入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关于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取向。国有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而且它是财政的重要支柱性财源,因此支持国有经济发展将是国家财政面临的一项长期性任务。特别是入世后国有经济面临新的压力和冲击,由此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的支持力度,而且要有紧迫感。
参考文献:
[1]哈维:   《财政学》            中国科人大出版社 2000年版; 
[2]邓子基: 《财政理论与财政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孙开:   《地方财政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中国财政支出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优化

6. 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 3 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
 
二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三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刚性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 3.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目前我们的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前几年支出实际平均数,再加上因物价上涨和事业发展增长部分,编制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这样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而且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导致在预算确定之前,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争投资、争项目;预算确定之后,财政部门按预算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拨款,由各个部门及有关单位自己安排使用。 由于缺乏财政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贪污受 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不利于廉政建设。
 
三、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统计数据显示,在财政各类支出中,行政管理给支出的增长幅度最大,支出金额由1998 年1600.27 亿元增加到2006 年7571.05 亿元,膨胀了近4 倍。在财政支出汇总所占的比重也由1998 年的14.82%增加到2006 年的18.73%。虽然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4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例如:政府对于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不足等。这使得政府无法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弥补市场失效的缺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对许多本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的商品加以干预,也就是管了不该管的事,突出体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这样就浪费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使财政支出不能用在重点项目的实施上,如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四、我国财政支出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一般而言,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 能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政府的经济职能逐步弱化,社会广利职能日益加强,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必然发生转变。 (1).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的原因有:流动资金支出下降和基本建设支出下降。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公共事务”日益增多,伴随的是行政管理费的增长速度过快,结构变化不合理。而且行政管理费支出内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便现在:个人经费曾站快于公用经费增长,公务费、业务费比重上升;而修缮费、置购费比重下降等。 (3).按财政支出性质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原因有:目前我国的转移性支出口径不够规范,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可比的因素,各项支出波动较大,存在不稳定性。在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转移性支出呈上升趋势。 四、改善我国财政支出的对策建议 5 (一)、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1、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 2、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 3、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二)、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1、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 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建立一种制约和控制机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格局,使行政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行政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要按照总体规划,不失时机地在地方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社会中介机构是靠实力、靠竞争生存的,必须与政府部门脱钩,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公正的职能作用。 3、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6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改革以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大量分散,不仅导致财政投资急剧下降,而且连社会公共性支出的最低需求也难以保证。这种状况如果继续维持下去,最终对经济发展也将会形成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今后我国的财政支出政策必须切实强化社会公共性开支。 五、结语 总之,我国的财政支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财政支出过高,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方式的滞后等等,这些问题都被学者们发现并研究解决我国财政支出问题的方法。根据我查阅资料学习了解,总结了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这些问题的最基本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技术、资源还是相对落后,这就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努力去研究解决它的办法。查阅资料后,几个家之所长我总结出: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 人员和经费的膨胀;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这四项优化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的建议。我希望我所提出的这些建议能 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7.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一知识点。财政收入相当大部分属于国民收入中的积累部分,如利、税,但又不全是,如债、费;财政支出有相当部分用于消费,如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防开支等,但又不全部属于消费,消费包括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因此,A项不能入选。B项也是不能入选的。因为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资金,另一方面国家又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因此应选C项。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又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故不应选D项。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8. 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原因

一、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和支出规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财政支出范围不规范,“越位”与“缺位”并存      由于行政区划级次引起政府及财政在资源配置领域的定位不明确,财政的职能范围与支出责任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由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引起的财政支出的“越位”、“缺位”。一方面表现为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较少;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政府支出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和力度的弱化,同时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合理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仍然偏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把以经济建设作为一项指导方针,所以经济建设支出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中份额最大的部分。虽然近年来经济建设的支出比重有下降趋势,但下降缓慢,占财政支出比重仍然还是很高。    2.行政管理支出增长速度过快。特别是至“七五”时期以来行政管理费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速度,极速了其比重的上升,虽然几次机构消肿,精简人员,但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仍然没有明显下降。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扩大,机构人员逐步增加,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增加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费增长速度过快,结构变化也不尽合理。机构不合理膨胀、人员编制过多也会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等不合理的一面。    3.财政支出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财政支出管理职能弱化,监督约束
不力,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由于财政资金管理上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和强有力的监督措施,支出方面普遍存在着预算约束软化、管理不严、支出不规范等问题,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财政性投资效益不高,甚至形成严重的浪费。有的地方不按法定程序,随意追加支出预算。  (三)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财政支出的规模一般变化趋势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的水平
 undefined
    则相对稳定,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近年来我国的GDP和财政支出都在不断增加,但是GDP增长的速度却远大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我国近年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   二、解决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及规模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矫正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对策  
造成财政支出“越位”“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并加以重视:  1.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转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重是解决体制“转轨”问题,即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十多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长期推行计划经济,政府在许多方面仍然难于摆脱其影响,并在各级政府的日常行政管理中表现出来。因此,要进一步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各自的分工范围,明确政府职能,从而在根本上矫正财政支出的“越位”“缺位”。为此政府应切实担当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广泛动员政府本身的力量和社会各界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打破束缚市场经济的条条框框。这里关键是敢于调整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如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加大转移性支付,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理顺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与普通群众之间的关系,实现体制创新,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预算上,尽量减少财政不必要的支出(即“越位”部分支出),逐步增加公共需要支出(即“缺位”部分支出)。   2.加强财政预算约束,杜绝财政支出的盲目性    财政支出,是财政资源的再分配,其走向与定位关系到政府职能的实现,关系到社会公共需要能否得到保障和满足。因此,防止财政支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就是防止财政支出的“越位”“缺位”。加强预算约束,是指加强财政预算的法律约束,严格按照国家《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对政绩工程支出、人情经费支出等“越位”的财政支出不予安排;严格控制各类招待费支出;对经济领域的国企补助、亏损补贴等严格控制;对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按政府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的部门单位),可以实行差额拔款或差额补助的办法,如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还可以对一些单位实行企业化、半企业化管理;对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政府职能要求的“缺位”支出,应力争给予保证。加强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预算

科目,加强定员定额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能随便变动预算计划,充分考虑到预算的调整、追加追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财政用于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防止财政资金被变相占用和浪费。   3.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财政是为政府服务的,财政支出是为政府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料(公共产品),其数量、规模,方向、位置基本上是根据政府的职能(事权)来确立的,只有划分各级政府事权,才能界定财政部门预算支出的范围。一是根据市场与政府共同配置资源的原则,共用资源从而便于集中财力;二是改革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体制不“对等配套”的做法,逐渐理顺基层政府“有责无钱”的关系,目前政府事权划分仍不够明确,以致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之间在财政支出上,容易产生“越位”“缺位”。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量,应该根据其收入和完成事权所需财力的实际需要核定,放弃上级出政策,下级出资金的做法。这对重新理顺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彻底矫正财政支出的“越位”或“缺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强监督,规范财政支出行为    规范财政支出行为,除了健全的法律制度之外,还必须加强监督。这是防止出现“越位”、“缺位”的重要保证。为此,首先是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从编制预算、审核预算,到执行预算和决算,人大的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财政支出越来越规范,应尽快修改《预算法》,增加财政违法责任追究、确保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等条款,用法律维护财政的严肃性。其次是发挥审计、会计等中介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的监督作用,加强各级审计部门的监督。凡是财政涉及的地方,都必须审计,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制度。由于预算资金最后是由具体的部门来实施的,其执行结果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效益性、公平性,必须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的检查和监督,加强财会人员的法制和诚信教育。再次是发挥财政部门的监督作用。财政部门是代表政府进行财政资金分配与管理的执行机构,对财政资金分配具有最直接的职责,当然也最了解财政资金支出的有关动态信息,因此这是有效防止支出“越位”“缺位”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公共财政、以法治财、以法的重要举措。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