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票余额历史数据哪找

2024-05-14

1. 央票余额历史数据哪找

央行票据即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1年)。但央行票据与金融市场各发债主体发行的债券具有根本的区别:各发债主体发行的债券是一种筹集资金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即增加可用资金;而中央银行发行的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目的是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其直接结果就是可贷资金量的减少。

中央银行票据在我国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1993年,人行就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融资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当年发行了两期融资券,总金额200亿元。当时中央银行发行票据的目的主要在于调节地区和金融机构间的资金不平衡。1995年,央行开始试办债券市场公开市场业务。

2002年9月24日,为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央行将2002年6月25日至9月24日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91天、182天、364天的未到期正回购品种转换为相同期限的中央银行票据,转换后的中央银行票据共19只,总量为1937.5亿元。另外,由于持续进行正回购,到2002年年底,央行手中持有的国债余额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2003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2003年4月以来,人民银行选择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新形式,在公开市场上连续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及1年期央行票据。自2004年12月9日起,央行开始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创下了央行票据的最长期限。除了3年期央行票据这种长期融资工具被频频使用外,央行票据的远期发行方式也被采用,2004年12月29日央行首次发行远期票据,发行200亿元央票,缴款日和起息日均为2005年2月21日,距发行日50余天,是历史上首次带有远期性质的央行票据。央行在2005年1月4日首次公布全年票据发行时间表,中央银行票据被确定为常规性工具。2005年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时间除节假日外,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原则上定于每周二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每周四发行3个月期央行票据。3年期央行票据安排在周四发行。其他期限品种央行票据发行时间不固定,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将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自2006年以来,央行还通过定向票据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发行速度,而被发行的对象往往是信贷增长过快的商业银行。如2007年面对流动性过剩,为了防止信贷和投资的过快增长,中央银行连续6次发行惩罚性的定向票据。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定向票据发行也是回收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工具。

随着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外需大幅度下降,政府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四次有区别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逐步减少央票的发行,其中2008年7月份我国开始停发3年期央票,随后6个月期央票替代品种也只发行了两个月,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国三十条”明确指出,停发3年期央行票据,降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频率。因此在“宽货币”的推动下,2009年我国出现“宽信贷”,全年新增贷款约9.5万亿元,比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4.9万亿元将近高出1倍。为了控制银行信贷激增,2009年6月30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重启了91天正回购操作;2009年7月8日在公布了6月份的新增信贷数据之后,7月9日央行就在银行间市场启动发行500亿元1年期央票,这是自2008年12月4日央行停发一年期央行票据,7个月后央行重启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2009年7月份,为遏制信贷过快增长势头,央行还向部分商业银行发行惩罚性的定向央票,规模约1500亿元。目前我国央行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实行基础货币调节,央票发行是重要操作工具,央行票据发行有利于控制流动性的平稳投放。最近央行3年期央票也再度重启,如2010年4月8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150亿元3年期央票,这也是自2008年6月底暂停以来再度发行

央票余额历史数据哪找

2. 中央银行发行一年期央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市场属于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的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而期货市场上买卖的是期货合约,并不是直观的商品货币交换。因此央行发行票据的市场应属现货市场。

3. 发行央行票据是什么会事?起什么作用?

央行票据的发行是针对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而导致的基础货币过快增长,它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一次新的、有益的尝试。
作用是:
央行票据是一种平缓的、不带冲击力的政策工具。发行央行票据也给央行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为央行票据是要付利息的,发行之后它有成本。但相对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善来讲,这个成本仍然比较低。
发行央行票据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实际信贷量不造成实质性影响。
央行票据则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政策工具,购买就有紧缩作用,不买就对没有紧缩作用。根据自身情况,有的银行愿意买,有的银行不愿意买。央行票据发行后,是否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实际贷款资金,还有待调查,但从原理上讲,央行票据的发行,确实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只是问题不像大家说的那么严重,它是一种平缓的货币政策工具,不会立即让银行减少贷款或者贷不了款。
随着整体金融形势特别是外汇占款形势发生变化,相应调整央行票据发行的频率和规模甚至取消央行票据的发行,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央行票据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期的政策调节工具,之所以这种调节是短期的,是因为央行票据过一段时间就到期兑付了。央行总是在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通货膨胀压力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发行量。假如央行票据到期后经济还没有调整过来,那么央行票据还得发,甚至还有可能多发,以加大调控力度。
实际上,央行票据是在公开市场操作基础上的一种短期调控政策的加强,是一种临时性的"削峰"措施。一旦宏观经济走向正常,央行票据发行就会减少,直至隐退。毕竟对央行来说,票据发行也是有成本的,央行不可能长期通过发行票据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央行票据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央行票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央行票据有助于形成市场基准利率。央行票据因其灵活性和主动性而成为货币市场的"风向标",引导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相关债券市场形成相应期限的市场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其一级市场收益率逐渐成为利率的定价基准。当然,要充分发挥央行票据的功能,还必须做好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的合理组合。

发行央行票据是什么会事?起什么作用?

4. 央行降息对国内GDP起什么样的作用?会带动哪些行业迅速复苏起来?

央行昨日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显示,央行28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持续下降,并再次创下近年新低。对此,昨日有观点指出,央行试图通过此举施压银行,鼓励银行对企业放贷。 


根据公告,央行昨日进行了交易量为5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仅为1.81%。此前的11月20日,央行曾在公开市场进行了交易量为6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9%。而自11月以来,央行正回购中标利率一直都维持着显著的下降态势。 


在11月20日正回购中标利率大幅下降之时,曾有分析人士猜测,正回购利率的持续下降和创出新低说明央行即将再次降息支持经济,并且幅度至少在54个基点。 


其中的道理很好理解。所谓正回购操作,就是央行以央票、国债、金融债等从银行手中回笼现金。一旦正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急剧下跌,也就意味着银行将资金投入在这部分的收益将大幅降低。自然而然的,央行需要为银行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否则银行将“入不敷出”。 


但耐人寻味的是,央行并未在上周末如“期”降息。央行副行长易纲还在上周末表示,我国现有利率水平比较合适,今后会按照货币政策要求,适时适度调整利率。不少机构预测,这番表态或意味着短期内不会降息。 


那目前对于央行来说,另外拥有的选项显然包括:优先针对近期争论颇多的“银行惜贷”开刀。 


央行此前已宣布,为了保证充足的流动性供应,将由每周发行的央票改为隔周发行。央行已连续三周在公开市场净投放,其中上周净投放155亿元,前周净投放845亿元。 


一位银行业人士昨日表示,当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足的,“从各大银行纷纷出手争购央票就可看出来了”,不过出于对经济不景气的预期,银行针对部分出口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放贷日益谨慎。 


而据一位近日跟随某知名外资行研究部赴温州调研的人士透露,当前温州的中型出口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已经很难。 


在此情况下,央行正回购中标利率的降低,或许确实将在客观上起到促进银行放贷。 


银行交易员介绍,银行资金成本最低约在2%,若银行以1.81%中标央行央票,“太不合算了”。 


但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央行此举对于银行放贷的刺激还有待观察。 


“如今的银行是已经上市的商业机构,很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些银行宁可牺牲点利润、甚至亏损,也不愿发放些可能有去无回的贷款。”鲁政委说。( 姚伟) 


央行停发1年期央票 国债回购中标利率降至1.81% 


昨日,央行停发1年期央票,进行了50亿元为期28天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1%,较上周1.90%的水平再下降9个基点(1个基点=0.01%)。这也是正回购利率连续第10周下滑。 


10周累计下滑139基点 


昨天进行的正回购操作交易量为50亿元,较上周减少了10亿元。此外,此次正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继续下滑,中标利率1.81%,较上周1.90%的水平再下降9个基点。9月16日以来,28天的正回购利率连续10周下滑,下滑幅度累计139基点。央行释放资金信号明显。 


所谓正回购,就是央行与某机构签订协议,央行将自己持有的国债按照面值一定比例卖出,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后,再将这部分国债买回。买卖之间的差价,就是这段时间内资金的使用成本。与发行央行票据一样,正回购也是回笼货币的一种手段,正回购越少市场的资金就越充裕。如果回购利率高的话,说明央行想向市场要钱,回笼资金,回购利率低则说明央行不想向市场要钱,想释放资金。 


或随全球央行同步降息 


央行副行长易纲前日表示,我国现在的利率水平比较合适,缓解了短期内的降息预期。但市场机构仍坚持认为,国内大幅降息确有必要,下次降息最可能发生在下月中旬,降息幅度市场预计为54个基点。 


市场人士认为,2009年中国将面临通货紧缩加大的风险,目前国内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降息刺激企业融资需求,缓解企业成本及亏损压力的意义不容忽视。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10月以来,全球央行纷纷大幅降息,相比之下,中国利率水平偏高,大幅降息具备可操作空间。他预测,下次降息可能发生在12月中旬,即跟随美联储和全球央行同步行动。 


央行28天正回购近期操作情况 


时间 交易量 中标利率 


9月16日 400亿元 3.20% 


9月18日 160亿元 3.16% 


9月25日 310亿元 3.12% 


10月9日 50亿元 3.03% 


10月14日 600亿元 3.00% 


10月28日 100亿元 2.86% 


11月6日 100亿元 2.60% 


11月11日 100亿元 2.16% 


11月20日 60亿元 1.90% 


11月25日 50亿元 1.81%(新京报) 


央行50亿正回购 利率再降9个基点 


继上周四央行开展了一项60亿元28天的正回购操作后,央行昨日又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一项正回购操作,期限28天,涉及交易额为50亿元人民币,中标利率1.81%,较上周1.90%的水平再下降9个基点。此前两周,央行正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已经分别下降了44和26个基点。 


早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加强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决定隔周发行1年期及3个月期央行票据。 


对于央行频频发出的 “释放流动性”的信号,东方证券分析师冯玉明指出,央行进一步降息和降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的趋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这些政策举措对于实体经济的拉动效果难以量化。 


而高盛高华首席策略师邓体顺同样表示,“虽然央行投放流动性、放松信贷的举措非常积极,但流动性对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只要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那么钱还是不得不停在银行体系里面。”(每日经济新闻) 


50亿正回购利率再降 12月中旬可能大幅降息 


央行25日进行了50亿元28天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81%,较上周1.90的低位水平再度下降。此操作行预示央行继续流动性宽松的同时,降息预期再度提升。 


上周五,央行周末降息的消息一度风传,不少专家及机构认为有降息54个基点以上的必要。昨天央行正回购50亿,较上周减少10亿,中标利率降9个基点。此前11月1日进行的正回购操作交易量为100亿,中标利率为2.16%。从三周以来的数据对比看,一是利率不断降低,二是正回购交易量不断缩小。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中标利率看,金融机构规避风险倾向在不断加强。投标的金融机构数量很多,虽然中标利率仅为1.81%,但由于无风险,在目前情况下银行情愿减少投资的收益水平。 


鲁政委说,“从几周来央行正回购的交易量来看持续缩量。表明其不愿更多回笼流动性,发出保持流动性宽松信号。”央行本周停发一年期央票,早前把央票发行频率改为隔周发行,且发行量大为较少。正回购的操作数量及交易量也在减少,预见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将以净投放的宽松货币政策为主。 


鲁政委表示,从近几次正回购操作来看,考虑到央行不同的货币政策一致逻辑,降息预期在不断加强。12月中旬有快速降息的必然,存贷各项基准利率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54个基点以上。判断12月中旬和美联储的降息时间较为吻合。 


中国央行前两次降息,均有联系全球共同降息的背景。由于在金融危机中,单方面降息可能导致热钱以及投资资本的净流出,全球共同降息将可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5. 央行发行央行票据有什么影响?

月17日,中国央行向部分商业银行定向发行中央银行票据1000亿元,一方面引起市场对于央行票据的发展趋势的关注,同时这也是央行继微调贷款利率之后的第二个货币紧缩动作,值得关注。

一 央行票据功能的继续拓展:结构性紧缩流动性
从央行票据的发展历程看,中国的央行票据发行始于2002年9月24日,中国央行将当年(6月25日至9月24日) 未到期的1937.5亿元回购转换为同期限的19只央行票据。当时央行推出这种央行票据的关键动机,主要是为了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用以对冲外汇占款;同时针对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不发达、短期债券严重缺乏的现实所采取的举措。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央行票据依然处在一个不断拓展和延伸的过程中,从最开始的用以冲销外汇占款的公开市场操作功能,不断拓展到调节货币市场波动、确定基准利率等功能。这几种不同的功能在不同时期的相对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例如,随着汇率改革,央行票据的冲销功能可能会淡化,但是熨平货币市场波动和确定基准利率的功能可能还会依然保持。
   定向央行票据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实际上还继续有所拓展,这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紧缩流动性的功能。这是与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分布结构相关的。从流动性的分布角度看,当前金融市场上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并不普遍存在于所有银行中。通过结构性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规模、性质的银行目前流动性情况并不一致,从一季度的统计数据分析,反映流动性情况的存贷比指标在整个银行业为69.86%,而包括各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存贷比在74.54%,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等的国家银行存贷比在65.18%,表明流动性过多其实更多反映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国有银行的低存贷比,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处于股份制改革重组阶段、放贷行为异常谨慎、以及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有关。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深入或改制完成上市,这种状况可能会出现较大转变,原因在于通过上市募集资金补充资本,使得资本约束对信贷行为的影响已经降低,相应地作为公众银行,它们也将具有盈利压力,投资者不可能长期容忍上市的商业银行把资金持续用于低收益的货币市场投资,也不会容忍持续过高的资本充足率。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可以预计,国有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上市之后,充足的流动性以及相对较为充足的资本金,必然会推动商业银行更为积极的发放贷款,2006年以来中国建设银行相对较快的信贷增长速度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机构通过窗口指导来约束信贷增长的效力将会减低,因此资本约束在持续充足的流动性和迅速补充的资本金等条件下,正在面临软化。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年报显示其贷款增速相对缓慢,2005年底建行贷款余额为24,584亿元,增速仅为10.4%,远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但是,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增长明显加速。随着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制上市工作的顺利推进和陆续完成,预计信贷投资行为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趋势,因而从今后发展趋势看,目前的“宽货币、紧信贷”的金融市场格局,很可能会转型为“宽货币、宽信贷”的格局,需要重点针对这些流动性充足的银行采取相应的结构性紧缩政策。
   从今年以来的经济金融运行看,流动性充足的特征依然明显。4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8.9%,比上年同期高4.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都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年初制定的16%的预期目标。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高速增长,前4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近1.6万亿元,同比多增8797亿元,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的60%以上。
实际上,央行已经于4月28日上调贷款基准利率,考虑到此项措施主要从抑制资金需求角度出发,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不会产生直接影响,政策效果也存在一定时滞。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宽松,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在3%左右,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压力较大,不利于抑制信贷过快增长, 可以说4月份以来充足的流动性依然继续延续了一季度的充足状况。以第一季度末总体流动性分析为例,根据粗略统计2004年为10,711亿元,2005年为9,939亿元,2006年为19,225亿元。2005年第一季度末总体流动性同比减少8.4%,但2006年一季度末却同比增加了9,286亿元,增加幅度高达93.4%。因此,有必要及时加大流动性对冲力度。此次中国央行对部分商业银行定向发行1000亿元中央银行票据,根本的政策目标,还是在于控制商业银行信贷发放进度,及时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充足的流动性。2006年一季度以来,央行已经加大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一季度货币投放总量和货币回笼总量分别达到16,913亿元和21,423亿元的总规模,当期共实现货币净回笼4510亿元。但是,流动性过剩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抑制,虽然一季度信贷增长达到1.26万亿元的“高峰”,但是银行存贷差却呈现扩大趋势。
二 定向发行的央行票据的基本特征及其功能
 此次央行定向发行央行票据总量1000亿元,期限1年,发行利率2.1138%,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贴现发行,发行对象为贷款增长较快、资金相对充裕的商业银行。本期定向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与4月份市场化发行的相同期限央行票据利率接近,但比最近一期发行利率略低,体现了一定的惩罚性和警示作用。为了冻结流动性,本期定向发行央行票据不在二级市场流通,未经央行同意,不可进行转让和抵押,体现了紧缩流动性的政策目标和意图。
    根据2006年初公布的主要央行票据期限品种发行计划,央行原则上每周二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每周四发行3个月期央行票据;同时,根据该计划的设想,根据货币政策需要,央行也可以进行灵活选择其他交易工具和期限品种。此次定向央行票据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通常来说,采用市场化方式发行央行票据时,央行通常面向所有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一级交易商根据各自的流动性状况和资产管理需求自行决定投标价格和认购数量,最终按照价格优先原则确定央行票据的发行价格。出于稳定市场预期的需要,央行也曾采用数量招标方式发行央行票据。当然,根据相关的运作规程,央行可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定向发行央行票据。央行选择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与其就发行数量与发行价格沟通达成一致后,在约定时间向其定向招标发行央行票据。
     从目前情况看,与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相比较,定向发行央行票据包含一定的政策信号,发行利率通常略低于当时相同期限市场化央行票据,以体现警示作用。定向发行央行票据通常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在特定情况下启用,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仍然是当前情况下最为主要的调控工具。
      从总量上看,定向发行1000亿元央行票据,相当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4个百分点,起到较长时间冻结流动性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定向发行央行票据有利于流动性分布的合理化,同时可避免存款准备率“一刀切”上调可能对市场带来的震动。这样,不仅可以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而且可以及时、快速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局面。 
三 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动作可能有待于5-6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但是对冲流动性的基调应当是一致的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宏观形势,很容易让人将其与2003年的宏观调控形势相对比。也许从经济增长、物价、投资增长等角度比较,2003年与2006年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2006年面临的宏观调控格局,与2004年还是有所差异的。2004年时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一系列“瓶颈”的约束,当时钢铁和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价格快速上扬,但是目前只有两个省有缺电现象,钢铁产能存在一定的过剩2004年消费物价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均不断攀升,面临通胀压力,而现在CPI还在一直延续下行的态势,投资增长尽快的主要是在基建和房地产等少数行业,其他工业部门则面临企业利润空间降低的压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运行中源于市场的力量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操作看,政策的基调基本上还是“市场化微调”为主的思路,采取边观察、边决策、小幅微调的办法,而没有采取震动较大、对市场冲击较大的、行政性的政策措施。因此,下一步的政策动作,还主要取决于5-6月份的统计数据状况。
同时,对于央行票据来说,要充分发挥央行票据对冲流动性的功能,还必须不断进行创新,特别是要强调央行票据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组合,例如探索央行票据与存款准备金、差别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其他工具的合理组合,增强数量调控能力,否则仅仅依靠央行票据,其政策效果也是有限的,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果。

央行发行央行票据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