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区民生志愿者待遇

2024-05-13

1. 内蒙古社区民生志愿者待遇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内蒙古社区民生志愿者待遇答:,社区民生志愿者除了1100工资和,根据内蒙古社区民生招考公告,工作内容和要求如下:1、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高校毕业生主要到基层苏木乡镇(街道)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志愿服务、社区矫正、社区禁毒等民生工作。2、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高校毕业生应按照规定期限(服务期为2年)完成服务工作,服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服务单位的管理。由于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不能继续服务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同意后方可离开服务岗位。3、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颁发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证书》,作为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政策的依据。【摘要】
内蒙古社区民生志愿者待遇【提问】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内蒙古社区民生志愿者待遇答:,社区民生志愿者除了1100工资和,根据内蒙古社区民生招考公告,工作内容和要求如下:1、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高校毕业生主要到基层苏木乡镇(街道)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志愿服务、社区矫正、社区禁毒等民生工作。2、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高校毕业生应按照规定期限(服务期为2年)完成服务工作,服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服务单位的管理。由于身体状况等特殊原因不能继续服务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同意后方可离开服务岗位。3、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颁发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证书》,作为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政策的依据。【回答】

内蒙古社区民生志愿者待遇

2. 正在进行的内蒙古社区民生志愿者培训什么情况?求详解~

我是第一期的。
培训内容:先开大会,各种领导;大会开完就是上课阶段,讲讲政策,讲讲待遇。
住宿条件:在内蒙古武警总队训练基地进行,跟新兵连一样,是十个到十一个人一个屋。条件还可以,毕竟是部队,很整齐,但每天要收拾。之后你们用的床单、枕巾都是之前参训的人洗过的。吃的方面肯定是不如家里,但每天也是四菜一汤,别管是什么菜,是四个。汤是蛋汤。。吃住肯定不如家里,但白吃白喝的,应该算好了。(刚去的时候可能是面条)
注意:其实每天还是挺闲的,娱乐工具要待好,例如小说等
必须住在指定地点,不能不住,不定时查人(少数)。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请假,
体检是培训之后的两个星期以后的样子,他是这么通知我们的,说7月中旬,让我们关注当地人事网。
要带洗漱用品,个人用品,不包括脸盆拖鞋,那都有,只是如果你觉得不够卫生,就自己带吧,我是用的那的。我屋的人还有带床单枕巾的,有带扑克的,
附:那有小卖铺。最好早些去宾馆门口,尽量坐最早一次的公务专车(公交),那样去了有一二楼可以住,三四楼总没水,必须是一二楼不用的时候才有。。
我在那过得蛮愉快的,我们宿舍11个人都相处的非常好, 

早晨六点半打水打饭(每班派俩人),七点吃早饭,八点半上课。 下午两点半集合,一点五十起床铃响。总是有人吹哨,每天等哨声就行拉。什么都不误。。

3. 020内蒙古社区民生报考指导-社区有哪些工作任务?

社区有哪些工作任务
(1)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社区成员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组织开展面向社区成员的各种社区服务活动,积极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事业,完善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弱势群体的服务网络,开展群众性的互助、互济活动,帮助失业人员就业;
(3)协助政府做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退休、失业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维护本地区的社会治安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开展对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的帮教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征兵、计划生育等与社区成员有关的各项工作;
(4)搞好社区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协助有关部门发展社区卫生事业,开展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
(5)维护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对有关部门及其在社区的工作情况,对社区内的煤气、环卫、供水、供电、供暖等公共服务和物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负责联系社区内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派出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020内蒙古社区民生报考指导-社区有哪些工作任务?

4. 内蒙古社区民生志愿者贫困生问题

内蒙古社区民生考试中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包括:
1、持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特困职工优待证》家庭的子女;
2、经民政、扶贫部门确定的农村牧区低保或农村牧区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
3、经门认定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
4、经民政、残联部门认定的烈士子女、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
5、经民政部门认定的特困供养人员和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