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巴西陷入经济危机的原因

2024-05-13

1. 1999年巴西陷入经济危机的原因

因为政治的腐败..

1999年巴西陷入经济危机的原因

2. 介绍一下01年的阿根廷经济危机

一、危机的过程
  2001年7月,由于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面临丧失对外支付能力的危险,酝酿已久的债务危机终于一触即发,短短一个星期内证券市场连续大幅下挫,梅尔瓦指数与公债价格屡创新低,国家风险指数一度上升到1600点以上,国内商业银行为寻求自保,纷纷抬高贷款利率,其甚至达到250%~350%。 ①几天来,各商业银行实际上停止了信贷业务,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8月份阿外汇储备与银行存款开始严重下降,外汇储备由年初的30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亿美元。危机爆发后短短几个星期内,阿根廷人已从银行提走了大约80亿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达到250%~300%的天文数字。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2500点。12月,阿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紧急措施,金融和商业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并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加大税收力度。同时,阿政府与IMF有关12亿美元贷款到位的谈判陷入僵局。有关阿陷入债务支付困境和货币贬值的谣言四起,银行存款继续流失。2002年1月3日,阿没有按时偿付一笔2800万美元的债务,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1月6日,阿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经济改革法案,为放弃执行了11年之久的联系汇率制和比索贬值开了绿灯。此后,在国会的授权下,阿终于宣布放弃了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货币汇率制,阿比索贬值40%。目前,由杜阿尔德总统领导的新政府正号召全国团结起来,积极配合国际经济组织,寻求国外援助,尽快摆脱经济崩溃的厄运。但阿政府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新经济措施的实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危机的影响 
  尽管阿目前的债务危机没有如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那样迅速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发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但其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政府和银行信用降至最低。阿目前政府外债已达1322亿美元,其中946亿美元为政府债务,其余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仅2001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就接近50亿美元,由于一再突破国际货币组织规定的财政赤字指标,其与各国借款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谈判举步艰难。与此同时,阿银行面临挤兑危机,各大银行门前纷纷出现排队提款的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实施金融监管,直到目前下令冻结个人存款,甚至出动警察搜查外资银行,防止大量资金的外逃。 
  其次,债券市场大幅波动。梅尔瓦股票指数几经反复,政府公债价格一路下跌,在纽约上市的布雷迪债券价格也遭受相同命运,银行贷款利率更是成百倍的上涨。再次,波及周边国与债权国。首当其冲的是阿根廷邻国,巴西及智利货币兑换美元迭创新低,尽管巴西央行曾入市干预,但是其货币雷阿尔仍大幅贬值。阿放弃比索与美元1∶1汇率而将比索贬至40%,立即在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产生了连锁反应,这两个国家目前已相继宣布货币贬值,以减少阿比索贬值后阿商品的竞争冲击。与此同时,欧洲、中东及非洲等地新型债券、货币及股票市场,在波兰货币兹罗提及南非货币兰特的带动下全面大跌。 
最后,引发社会动荡。阿债务危机爆发后,阿政府数易总统及经济部长,经济政策也屡屡调
整,但成效不大。政府先后采取的提高税收,削减公有机构员工工资和补贴,冻结个人存款
等极端措施,遭到民众的强烈反抗,骚乱时有发生。

3. 巴西以前有没有爆发过经济危机?

巴西以及其他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主要的受到阿根廷的影响. 

自去年阿根廷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以来,一些世界金融机构和主要西方国家一直认为,阿经济危机是个“孤立的现象”,“不会波及”拉美整个地区。但近半年来的事实证明,阿经济危机犹如麦哲伦海峡的凶涛恶浪,正在向拉美其他国家蔓延。 

乌拉圭已成为阿经济危机的第一个受害者。尽管乌拉圭政府今年3月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约7.43亿美元的紧急资助,但乌银行系统流失的个人外币存款已远远超过这一数额,央行的外汇储备也大幅下降。为此,两个月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得不再次向乌拉圭提供15亿美元的援助,旨在避免出现类似阿根廷的情况。然而,上述援助还不奏效。上周,乌政府被迫宣布比索实行自由浮动。世界银行认为,这是阿经济危机“感染”的结果。 

智利作为阿根廷的另一个近邻也受到影响。智利比索的币值已跌到近8个月来的最低点。该国财政的正常运作受到影响。 

中美洲国家巴拿马也不能逃脱阿经济危机的影响。据巴拿马银行中心总署的报告,从去年底至今,主要服务对象为拉美国家的这一机构资产总额下降了20亿美元。其中一半的损失和阿经济危机有关。 

巴西作为拉美经济大国也难以幸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于去年9月向巴西提供了约162亿美元的援助。但拉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以及巴西的巨额外债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巴西政府不得不寅吃卯粮,用长期国债来填补财政亏空。这使巴西的金融形势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巴西政府正在努力稳定本国金融体系,以避免雷亚尔大幅贬值。 

巴拉圭、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等国也先后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求援”请求,以便用更多的外来资金稳定它们的金融体系。 

拉美经委会最新的统计显示,受阿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入拉美的外国直接投资已从1999年的1050亿美元降至2001年的800亿美元。预计今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只有560亿美元。拉美经委会认为,急需外来资金以平息国内金融动荡的现象已成为拉美地区“整体性”的问题。 

根据目前拉美经济的总体形势,拉美经委会于上周再次下调今年拉美经济增长率的预期,既从1%调降到0.5%或零。拉美经委会执行秘书何塞·奥坎波最近强调,拉美的经济复苏因“阿根廷效应”明显地推迟了。企图隔离阿经济危机的计划只是一种“幻想”。阿根廷的问题一天不解决,拉美地区的经济形势也将难以改善。 

鉴于上述情况,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总统定于7月3日在阿根廷首都举行“特别高峰会议”,共同研究拉美今后的经济走势和对策。分析家们认为,拉美“三巨头”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发出这样的信息:同舟共济才能获救。 

资料: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775416

巴西以前有没有爆发过经济危机?

4. 介绍一下1873年的经济危机

1866年的经济危机 在经过了1857年的经济危机之后,1866年又发生过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在60年代初期各国经济普遍高涨,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并且受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在危机期间,各个国家除了工业生产下降,对外贸易衰退之外,金融信贷领域也出现了严重的混乱。
  1873年的经济危机 1873年经济危机是19世纪持续时间最长、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顶点,从此开始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这次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德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国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促进了德国的投资高潮和投机狂热,从而为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条件。美国由于铁路建筑过度膨胀,也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德国和美国最先爆发了经济危机,并很快冲击到英国和法国,立即形成了世界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了大约 5年之久,许多国家的工业生产曾经历了两次下降,一次是1873~1874年,另一次是1876或1878年。这使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更为严重和深刻。危机期间,美国钢铁生产下降了1/4,石油产量减少了1/4,造船量消减了2/3。整个工业的股票价格下跌了40%,其中铁路股票的价格下跌了60%。企业破产达47000家,负债总额为12亿美元。德国钢铁产量下降了18%,机器制造业的开工率只有30%,股票价格猛跌了50%。英国的生铁产量从1872年的685万吨,减少为1879年的609万吨,造船量削减了1/5以上,资本输出减少了82%。这次经济危机表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即重工业已经取代轻工业成了经济周期运动的重心。危机首先从重工业开始,也最沉重地打击了重工业。
  1873年的经济危机,还由于同时出现的世界农业危机而显得更加严重和难以摆脱。美洲新开垦地区的农业大幅度增长,使世界农业生产长期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业危机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农业危机和工业危机相互交织,使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最后30年里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大放慢了,经济危机更加频繁。

5. 详细介绍一下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谢谢了!

97年亚洲金融危机详情如下:

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是泰国引起的。这场危机在泰国的叫法是“tom yum kung crisis 东阳功危机”。1995年7月13日马德祥就任泰国总理,在他进入人生巅峰的时候还带了一把另一个泰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人物,那就是他信
。当时他信刚坐稳泰国电信行业的第一把手,成为泰国富豪圈最年轻新贵的时候,马德祥就邀请他出任副总理。此后虽然他信自立门派两人分道扬镳,但是几十年间一直是政治盟友。当时马德祥政府觉得97年香港回归,岛上人心涣散是个机会,决定要和香港竞争要取代香港金融港的地位,要把泰国建设成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
为此制定政策允许外国金融机构的资金自由进出泰国而不需要得到央行监管,并把泰铢美元汇率从固定定价改为市场浮动制。这个政策一出大量的以美元为主的海外资金蜂拥进入泰国,以低息为诱饵大量出借给泰国的企业和个人。
但是泰国人并没有拿着这些资金进入实业领域,泰国富豪拿着这些低息借款放高利贷吃利息或者炒股票炒地皮,而泰国老百姓拿着这些借来的钱花天酒地。仅2年时间泰国经济完全泡沫化,土地价格节节攀升,股票创新高,老百姓借钱买车买房,一片歌舞升平虚假繁荣。
经济泡沫化这个问题其实中国也在面临,但是我们政府一直很警惕这个问题,一直各种办法支持实体经济,各种政策压制房地产和金融。
泰铢汇率一跌,那些以前借钱给泰国人的欧美金融机构纷纷一起配合来催债要求泰国人提前偿还贷款。银行挤兑,股市狂跌,房契地契从以前的显示财富的硬通货成了一张张无人问津的白纸。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扩展资料: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
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因为金融危机接任马德祥任职总理的差瓦立·永猜裕不得不辞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亚洲金融风暴

详细介绍一下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谢谢了!

6. 给介绍一下98.99年时俄罗斯的形势,好的追加100

1998年是自1993年以来俄罗斯国内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经济形势在去年出现某种好转迹象的背景下急剧恶化,再次陷入严重的危机状态;政治局势因两次政府更迭而发生动荡,几年来相对平静的政坛波澜迭起;在持续不断的政治斗争中整个国家政权受到削弱,地方分立主义再度抬头;社会不满情绪不断蔓延,整个社会陷入深刻的信任危机。
与充满危机的国内形势相比,俄罗斯在外交领域的活动可以称道的地方似乎多一些,在国力日衰、危机不断的形势下俄罗斯通过外交努力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一、经济形势
1998年俄罗斯经济形势的特点是金融危机多次爆发,引发各种危机的全面爆发,进而形成以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的多种危机相互交织的局面。危机使长期衰退的俄罗斯经济又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1、爆发金融危机,银行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1998年,长期衰退中的俄罗斯经济遭受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冲击,连续多次爆发金融危机,其中尤以5月和8月的两次危机最为强烈。俄罗斯政府稳定金融市场的种种努力见效甚微。8月17日政府和央行被迫宣布放宽外汇走廊上限,卢布与美元汇率从6.2:1下调为9.5:1。实际上是使卢布贬值50%。同时宣布延期偿还短期国债。此后,金融危机不断深化,金融系统出现全面混乱:债券市场停止交易,股市大幅度下跌;卢布一贬再贬,到年底卢布与美元比值已达19.5:1;外资大量撤走,居民提存挤兑,银行系统面临崩溃,甚至一些大银行也纷纷倒闭;物价急剧上涨,居民实际收入大幅度下降。
2、财政状况恶化,国家面临破产。
几年来俄罗斯财政状况一直不好,入不敷出。为了遏制通货膨胀,从1995年起政府停止对预算赤字透支,改为靠发行国债和外国贷款弥补预算赤字。俄罗斯经济实际上成了“债务经济”,到1998年6月底内债已达700亿美元,外债达1300亿美元,总计相当于GDP的45%。而上半年的税收计划只完成50%,联邦财政缺口达GDP的9%。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俄罗斯原本已很低的信誉丧失殆尽。
3、生产加速下滑,经济危机加深。
1997年俄罗斯社会生产开始停止下降并出现微弱增长,但这种势头未能保持下去。1998年,不断加剧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生产的再度下滑。今年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3%,工业生产下降3.9%,农业生产下降9.4%。预计1998年全年俄罗斯GDP下降5-7%,粮食产量4600万吨;比1997年的8860万吨减产48%。
 
二、政治形势
1998年俄罗斯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近几年来相对平静的政局发生动荡,政治对抗曾一度加剧,国家政权出现危机。
1、两次政治危机导致对抗升级,总统权力面临重大挑战。
3月叶利钦突然宣布解散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引发1998年第一次政府危机。这次危机虽然以国家杜马反对派让步、妥协,叶利钦达到任命基里延科为政府总理的预定目标而告结束,然而也正是因此而使叶利钦付出了相应的政治代价。8月基里延科政府无力抵御金融危机浪潮,又被叶利钦自己所解散,这一事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叶利钦总统治国能力的怀疑。
两次政府危机加剧了总统与议会反对派之间的对抗,叶利钦成为国家杜马大多数派别、各种势力的攻击对象,总统权力受到严重挑战。接连不断的决策失误、体弱多病、不能正常工作,加之独断专行,靠不断撤换政府要员、解散政府来显示其权力,所有这些严重干扰了政府工作,影响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威。一时间社会各界要求叶利钦辞职、要求修宪、限制总统权力的呼声再次高涨。在此情况下,叶利钦12月初改组总统办公厅,把两个政府部门划归总统直接管辖,多次反复强调反对对现行宪法基本原则性条款进行修改,反对削弱总统权力和实行议会制,等等,这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1998年叶利钦总统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了多么大的挑战。
普里马科夫政府的组成是各派妥协的产物,也是叶利钦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普里马科夫政府的出现结束了近七年来自由派执掌政府、领导改革的局面,突破了叶利钦所坚持的在俄罗斯决不建立联合政府的原则。在叶利钦健康状况不佳,总统地位日渐衰弱的情况下,国家执行权力开始向政府、总理倾斜。
2、政治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中左力量受到普遍欢迎。
实际上,从改革之初起俄罗斯政治气氛便一直沿着由右向左,或者说向中间摆的道路发展,这与经济改革由激进、浪漫主义向稳健、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右翼力量、激进民主派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促使社会政治情绪发生了不利于右翼的变化,社会面临新的选择。
1998年8月17日可说是一个分水岭,它宣告了自由主义改革路线的终结,同时也标志着坚持和拥护这一改革路线的右翼势力大势已去,难以再担当重任。从各党派目前的发展、变化情况看也是如此,盖达尔、丘拜斯等代表的右翼势力已为人们所唾弃,一些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政治家和政治势力也纷纷与他们保持距离,或者也作出向“中间”靠拢的姿态。
左翼力量在今年的危机中取得重大进展,俄共等左翼力量的代表人物进入普里马科夫政府,对政府决策和经济政策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和影响,当然也为经济形势可能的进一步恶化承担着责任和风险。而以久加诺夫为首的左翼联盟目前仍是俄罗斯最有影响的政治组织,与右翼势力的失利相对应,左翼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
原有的各党派近年来无休止的争斗,特别是3月政府危机中反对派议员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各种派别、政治家、乃至所谓的政党政治感到厌烦和失望。因此,人们有理由期待“新兴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政治力量的出现。从当前政治发展趋势看,这种政治力量无疑是中左力量,而这其中尤以自称奉行中间路线的卢日科夫的“祖国”运动引人注目。总之,左右极端主义势力均已不再得势,未来一个时期内将会是中左力量的天下。
3、国家政权和国家纪律严重削弱,地方分立倾向再度露头。
今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后果之一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威信下降,国家纪律严重削弱。在全俄陷入经济政治危机、中央无暇顾及地方事务、地方长期得不到中央拨款和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各联邦主体自行其是、自谋生路成为自然而然的事。问题在于,一些联邦主体趁中央政府自顾不暇之机,擅自将一些属于联邦中央的职权占为己有,竭力谋求更大的经济自主权,甚至主权,推行地方保护主义,私设壁垒,拒绝向中央财政纳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现的某些情况与1992-1993年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当时由于联邦中央两大权力机关之间的对抗影响了中央政权的权威,地方当局便不断随意扩大自己的权限。
4、广大居民阶层经济上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对现政权彻底失望,社会陷入深刻的信任危机。
几年来拖欠工资、退休金使许多人处于贫困的边缘,激起劳动者的不满和抗议;社会两极分化严重更使广大居民阶层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私有化政策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对当权者和新权贵充满敌意。8月17日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和延期偿还债务后,更多的人民群众被抛向了贫困,人们再次受到愚弄和剥夺。许多人多年的积蓄再次化为乌有,对改革、对现政权仅有的一点信心也随之丧失殆尽。而且这次涉及到的居民阶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显然,如此失去民众信任的政权难以带领人民使国家摆脱困境。
 
三、外交形势
1998年俄罗斯政局动荡,经济危机严重,国内政策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然而在对外政策方面却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国内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俄罗斯外交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保护其大国地位,争取建立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1、俄罗斯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关系仍处于停滞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所倒退。
1998年俄罗斯外交活动的重点仍是反对北约东扩,特别是阻止北约向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原苏联地区扩张。另外,在涉及战略和经济利益的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如科索沃问题,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等)俄罗斯也积极活动,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大国地位”。然而,由于国内严重的危机形势,俄罗斯外交活动受到极大抑制,回旋余地不大,在与美国和西方大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年内虽然促成了克林顿总统访俄和俄法德三国首脑会晤,但成果十分有限。
1998年俄罗斯把争取国际财政援助置于对西方外交的突出位置,但由于俄罗斯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偿还能力的丧失,使西方调整了对俄政策,近期内已不再向俄罗斯提供大量财政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批43亿美元的贷款实际已被冻结。
2、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外交取得比较明显的进展。
1998年俄罗斯与独联体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有明显加强和改善,同这两个国家分别签署了“1998年至2007年的长期经济合作条约”。另外,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永久友好宣言”;同白俄罗斯签署了关于建立俄白联盟国家的声明,向着建立俄白统一国家的方向迈出重大的一步。
今年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内的外交活动十分活跃,除以上的双边协定外,还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建立了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政治联盟以及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五国关税联盟。所有这些尽管目前还仅带有书面的、形式上的性质,然而,在遭遇经济危机、困难重重,面临北约东扩威胁的情况下能将十分松散的独联体国家拢到一起、朝着加强合作与联合的方向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外交成果。
3、俄罗斯的东方外交取得积极成果,同亚太地区国家,特别是同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总的来说发展比较顺利。11月吉隆坡会议上俄罗斯正式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四、前景分析
俄罗斯带着成堆的问题进入1999年。毫无疑问,在新的一年里当务之急是稳定经济形势,进而使经济摆脱危机。这对普里马科夫政府和整个国家政权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与以前任何一位前任、任何一届政府相比,普里马科夫本人和普里马科夫政府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首先是受来自总统方面的制约较少,具有相当大的独立处理经济问题的权力和自由度;其次得到国家杜马绝大多数党派的拥护和支持;再次赢得企业界、实业界以及地方长官的普遍尊重和信任;而且在普通百姓中间也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尽管如此,普里马科夫政府也很难在短期内迅速解决俄罗斯经济问题,使国家摆脱危机局面。这首先在于,在各种危机并存并交织在一起的背景下,面对生产下降、债务沉重、工资拖欠、卢布贬值、通货膨胀等几大难题,政府只能各种主要问题同时抓,逐步缓解、解决。而几种主要问题的解决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政策的出台存在着两难选择和效果的相互牵制,很难一下子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还是得扮演“救火队”的角色:哪个问题更突出,便不得不优先解决哪个问题。其次,来自政治领域的干扰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在一个问题上是有共识的,即迅速使国家摆脱社会混乱和经济崩溃。但在此问题上他们又是直接对立的:右翼力量认为拯救俄罗斯的唯一出路在于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共产党人主张将大企业和大银行收归国有,而民族主义者又向往君主制和强权。普里马科夫政府要求得各种政治力量的支持,又要将左翼共产党人、主张市场经济的各派人士以及各种类型的资本家、企业界人士联合起来,这显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况且,1999年俄罗斯将进行议会选举,2000年又要进行总统选举,“政治热”将会持续下去,这不能不对政府的经济工作造成消极影响。在此情况下,可以预计俄罗斯经济形势1999年难见起色,甚至在短期内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至于谈到俄罗斯政治形势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俄罗斯已开始步入“后叶利钦时代”,叶利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同时应该看到,尽管不少人,不少政治力量对现行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国家权力体制不满,要求修宪、限制总统权力,甚至要求变总统制为议会制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以宪法为依据的政治运行机制毕竟建立了起来并发挥着作用。的确,无论是政治体制,政治制度,还是政治运行机制都还存在着不少缺陷,整个国家权力体系也未进入良性运作状态,这些都有可能,甚至必须发生某种改变,但这种改变也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进行。制度的改变还得要通过制度本身来实现,这就是当前俄罗斯的政治现实,它保证着俄罗斯仍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从目前情况看,只要叶利钦身体不出现大问题,不再犯重大错误,他还是可以干完任期。其实,俄罗斯政治危机的特点在于国家权力和国家纪律严重削弱、出现某种程度的权力真空,在于总统本人的失误,而并不是由总统制、现行政治体制本身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社会混乱、经济崩溃困境中的国家更需要集权,更需要加强国家权力,而不是分权和自由。
由于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矛盾依然存在,加之1998年以来俄罗斯国内反美情绪上升,俄罗斯将会继续奉行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方针。与此同时,由于持续的经济危机并对西方贷款有强烈的依赖性,俄罗斯又会尽量避免同西方对抗。总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俄罗斯现行对外政策基本方针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7. 巴西的经济在世界第几位

世界6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2007年GDP排名预测 

名次 国别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1 美国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德国 32800 39710 
4 中国 30100 2280 
5 英国 25700 42430 
6 法国 25200 41200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11 韩国 9920 20240 
12 巴西 9340 4930 
13 印度 9280 830 
14 墨西哥 8850 8140 
15 荷兰 7560 45880 
16 澳大利亚 7460 35900 
17 比利时 4470 43010 
18 瑞典 4470 48950 
19 瑞士 4310 57040 
20 中国台湾 3980 17520 
21 印度尼西亚3960 1590 
22 土耳其 3860 5130 
23 挪威 3760 80960 
24 波兰 3750 9840 
25 奥地利 3710 37800 
26 沙特阿拉伯3690 14250 
27 丹麦 3060 56380 
28 希腊 2630 23970 
29 南非 2560 6090 
30 伊朗 2520 3560 
31 爱尔兰 2480 58020 
32 芬兰 2360 45020 
33 阿根廷 2330 5840 
34 泰国 2270 3420 
35 葡萄牙 2190 20620 
36 中国香港 2050 29350 
37 委内瑞拉 2020 7360 
38 捷克 1690 16560 
39 马来西亚 1620 5950 
40 智利 1570 9450 
41 以色列 1500 20880 
42 新加坡 1410 32030 
43 罗马尼亚 1370 6340 
44 尼日利亚 1350 926 
45 巴基斯坦 1280 790 
46 匈牙利 1270 12740 
47 哥伦比亚 1270 2710 
48 菲律宾 1260 1380 
49 埃及 1160 1510 
50 阿尔及利亚1050 3090 
51 乌克兰 1020 2200 
52 新西兰 1020 24420 
53 哈萨克斯坦900 5830 
54 越南 670 790 
55 斯洛伐克 650 11850 
56 克罗地亚 500 11050 
57 斯洛文尼亚420 21260 
58 保加利亚 360 4820 
59 伊拉克 360 1190 
60 立陶宛 350 10250 
61 黎巴嫩 240 674 
62 拉托维亚 230 11010 
63 肯尼亚 230 650 
64 爱沙尼亚 190 14120 
65 约旦 150 2480

2007年世界各国(地区)人均GDP排名 
Rank Country 人均GDP (USD) 

1 Luxembourg 102284 卢森堡 
2 Norway 79154 挪威 
3 Qatar 70754 卡塔尔 
4 Iceland 62976 冰岛 
5 Ireland 58883 爱尔兰 
6 Denmark 57035 丹麦 
7 Switzerland 56711 瑞士 
8 Sweden 47069 瑞典 
9 United States 45594 美国 
10 Netherlands 45429 荷兰 
11 United Kingdom 45301 英国 
12 Finland 44912 芬兰 
13 Austria 44308 奥地利 
14 Canada 42738 加拿大 
15 Australia 42553 澳大利亚 
16 United Arab Emirates 42275 阿联酋 
17 Belgium 41605 比利时 
18 France 40782 法国 
19 Germany 39650 德国 
20 Italy 35386 意大利 
21 Singapore 34152 新加坡 
22 Japan 34023 日本 
23 Brunei Darussalam 32501 文莱 
24 Kuwait 32259 科威特 
25 Greece 32010 希腊 
26 Spain 31471 西班牙 
27 New Zealand 29698 新西兰 
— European Union 29,476 欧盟 
— Hong Kong, PRC 29149 中国香港 
28 Cyprus 26386 塞浦路斯 
29 Bahrain 22109 巴林 
30 Slovenia 22079 斯洛文尼亚 
31 Israel 22073 以色列 
32 Portugal 20665 葡萄牙 
33 The Bahamas 19781 巴哈马 
34 South Korea 19624 韩国 
35 Czech Republic 16372 捷克 
36 Taiwan 16274 台湾 
37 Malta 16049 马耳他 
38 Trinidad and Tobago 15908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39 Saudi Arabia 15416 沙特 
40 Oman 15412 阿曼 
41 Estonia 15310 爱沙尼亚 
42 Barbados 13605 巴巴多斯 
43 Hungary 13560 匈牙利 
44 Slovakia 13227 斯洛伐克 
45 Antigua and Barbuda 12968 安提瓜和巴布达 
46 Saint Kitts and Nevis 12595 圣基茨和尼维斯 
47 Latvia 11826 拉脱维亚 
48 Croatia 11271 克罗地亚 
49 Poland 10858 波兰 
50 Libya 10840 利比亚 
51 Lithuania 10472 立陶宛 
52 Chile 9698 智利 
53 Seychelles 8852 塞舌尔 
54 Russia 8612 俄罗斯 
55 Mexico 8426 墨西哥 
56 Venezuela 8252 委内瑞拉 
57 Equatorial Guinea 7895 赤道几内亚 
58 Romania 7352 罗马尼亚 
59 Botswana 7270 博茨瓦纳 
60 Gabon 7218 N/A 加蓬 
61 Brazil 6842 巴西 
62 Uruguay 6616 乌拉圭 
63 Turkey 6548 土耳其 
64 Lebanon 6398 黎巴嫩 
65 Kazakhstan 6314 哈萨克斯坦 
66 Argentina 6310 阿根廷 
67 Malaysia 6146 马来西亚 
68 Panama 5767 巴拿马 
69 Saint Lucia 5747 圣卢西亚 
70 South Africa 5724 南非 
71 Mauritius 5572 毛里求斯 
72 Serbia 5397 塞尔维亚 
73 Grenada 5162 格拉纳达 
74 Bulgaria 5116 保加利亚 
75 Costa Rica 5102 哥斯达黎加 
76 Turkmenistan 5055 土库曼斯坦 
77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4939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78 Suriname 4254 苏里南 
79 Belize 4195 伯利兹 
80 Dominican Republic 4045 多米尼加 
81 Belarus 4013 白俄罗斯 
82 Jamaica 3998 牙买加 
83 Iran 3920 伊朗 
84 Fiji 3783 斐济 
85 Dominica 3745 多米尼克 
86 Angola 3738 安哥拉 
87 Algeria 3702 阿尔及利亚 
88 Azerbaijan 3633 阿塞拜疆 
89 Peru 3616 秘鲁 
90 Colombia 3614 哥伦比亚 
91 Macedonia 3574 马其顿 
92 Thailand 3400 泰国 
93 Bosnia and Herzegovina 3400 波黑 
94 Tunisia 3313 突尼斯 
95 Albania 3256 阿尔巴尼亚 
96 Namibia 3248 1994 纳米比亚 
97 Ecuador 3243 厄瓜多尔 
98 Maldives 2968 马尔代夫 
99 El Salvador 2841 萨尔瓦多 
100 Ukraine 2830 乌克兰 
101 Cape Verde 2766 佛得角 
102 Jordan 2741 约旦 
103 Guatemala 2504 危地马拉 
104 China 2460 中国

巴西的经济在世界第几位

8.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是什么。 详细介绍一下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在致命一天到来前的18个月里,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动摇的,随着投机者大量蜂拥进股市追求快速、大量的利润,一些主要工业股票的价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时间以内,每天的成交量多达500万股。随着投资者大把将钱撒进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从利润较低的投资领域撤出转向股市。欧洲的资金也洪水般涌进美国,银行总共贷款约80亿元供给证券商用以在纽约股票市场进行交易。赫伯特-胡佛当选总统之后不久,曾试图通过拒绝借款给那些资助投机的银行来控制股市,但股价仍不断猛涨,到1929年9月3日到达历史最高点。当天一天的成交量便超过800万股。

同月,股市价格首次开始出现下挫,但专家和政府的声明却向公众保证,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他们大错特错了。在10月24日,股市掉落到谷底。随着股市以平均每天18点的速度狂泻,惊慌失措笼罩了华尔街。由于投机者们蜂拥着争取在股价跌得更低之前卖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动收录机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仅10月24日一天,便发生了1200万笔交易,一个由银行组成的联盟迅速采取行动以控制局势,但这仅仅是暂时的拖延。股价不久便又开始了无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随着一些主要股票的价格缩减超过2/3,在大崩溃的头一个月便有260亿美元在股市化为乌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但这仅仅是大萧条的第一轮可怕打击。

过去,美国也曾经历过股市恐慌与金融萧条,但没有一次像这一次一样对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因为紧接而来的大萧条将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难。

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认为只要把失业、救济等问题交给各种非政府的慈善组织去处理,危机很快会过去,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